《神農本草經贊》~ 卷三 下經 (8)

回本書目錄

卷三 下經 (8)

1. 牛扁

味苦微寒。主身皮創熱氣。可作浴湯。殺牛蝨小蟲。又療牛病。生川穀。芮堇形同。

平蕪扁毒。捫蝨爬搔。牽牛觳觫。細搗油塗。含溫湯沐。建草赤莖。水中短竹。

蘇恭曰:此藥似堇草石龍芮輩,生平澤,或名扁毒。歐陽修文:不足爬搔於蟣蝨。孟子:有牽牛而過堂下者。又,吾不忍其觳觫。蘇頌曰:其根苗搗末;油調殺蟣蝨。陳藏器曰:蝨建草。莖赤。治蟣蝨蟲瘡。又水竹。葉生水中。葉如竹而短。亦去蟣蝨。

白話文:

牛扁味苦微寒,能治療皮膚創傷引起的熱症,可用於沐浴。它可以殺死牛蝨和其他小蟲,也能治療牛的疾病。牛扁生長在山谷溪流邊,外形與芮堇相似。

牛扁能治療因扁蝨叮咬引起的毒症,以及因搔抓而引起的皮膚病。就像牽牛受驚一樣(形容搔癢難耐),將牛扁搗碎和油一起塗抹,再用溫水洗浴。牛扁植株莖幹呈紅色,生長在水中,葉片像竹子但較短。

古人記載,牛扁的外形類似堇草和石龍芮,生長在濕地,也稱為扁毒。 歐陽修曾記載,它能有效治療因蝨子叮咬而引起的搔癢。孟子記載了牽牛受驚的景象,也形容了痛苦難耐的樣子。 古人也有記載,將牛扁的根莖搗碎,用油調和後,可以殺死蟣蝨。另有一種水竹,葉子生長在水中,形狀像竹葉但較短,也能去除蟣蝨。

2. 夏枯草

味苦辛寒,主瘰癧,鼠瘻,頭瘡,破症散癭,結氣腳腫,濕痹輕身。一名夕句,一名乃東。生川穀。

方莖對節,鐵色非汙。三冬孳茂,九夏摧枯。理通陽復,氣感陰徂。臭郁茺蔚,榮悴潛符。

李時珍曰:其莖微方,葉對節生,一名鐵色草。蘇恭曰:冬至後生葉,三四月開花作穗,五月便枯。梁元帝纂要:冬曰三冬,夏曰九夏。晉書志:陽氣生而孳茂。柳宗元牒:力易摧枯。胡震亨曰:此草稟純陽之氣,得陰氣則枯;臭郁草即茺蔚也;兩物俱入夏即枯;夏枯先枯而無子,臭郁後枯而結子。五燈會元:潛符蜜證。

白話文:

夏枯草味苦辛而性寒。主要治療瘰癧(頸淋巴結結核)、鼠瘻(一種慢性感染性疾病)、頭瘡等疾病,也能夠散結、消腫,治療因氣滯血瘀引起的腳腫、以及濕痺導致的身體輕浮無力等症狀。夏枯草別名夕句、乃東,生長在山谷之中。

它的莖略呈方形,葉子對生,顏色呈鐵鏽色,並非污穢之物。它在冬季生長茂盛,而到了夏季則枯萎。其藥性通達陽氣,又受陰氣影響而凋零。氣味芬芳濃郁,類似於茺蔚。

李時珍說,夏枯草的莖略呈方形,葉子對生,也稱為鐵色草。蘇恭說,夏枯草在冬至後開始長葉,三四月開花結果穗狀花序,五月就枯萎了。梁元帝的著作中,「三冬」指冬季,「九夏」指夏季。晉書記載,陽氣生長時,夏枯草茂盛。柳宗元的文章中,「摧枯」指容易枯萎。胡震亨說,夏枯草具有純陽之氣,受到陰氣影響就會枯萎。氣味濃郁的草指的就是茺蔚,這兩種植物都在夏季枯萎,但夏枯草先枯萎且不結果實,而茺蔚則後枯萎並結果實。「潛符」和「蜜證」則出自《五燈會元》,在此處指隱喻藥效之妙。

3. 芫花

味辛溫。主咳逆上氣、喉鳴喘、咽腫短氣。蠱毒鬼瘧、疝瘕癰腫。殺蟲魚。一名去水。生川穀。

去水功收,毒亦滋厚。白沃星榆,青𣯶風柳。擷趁春先,蓄宜歲久。薄醉游魚,花開秋後。

左傳:以厚其毒。名醫曰:一名毒魚。蘇頌曰:根入土深三五寸,白色似榆根,春生苗,葉小而尖,似楊柳枝葉,二月開紫花。劉憲詩:官樹似星榆。袁凱詩:雨蒲風柳自紛然。韓保升曰:葉未生時,採花曬乾;葉生花落,即不堪用。李時珍曰:留數年陳久者良。又有醉魚草。

七八月開花成穗,紅紫色,儼如芫花。漁人採以毒魚。色狀氣味,與芫花同。但花開時不同為異耳。

白話文:

芫花味辛溫,可以治療咳嗽、氣喘、喉嚨腫痛、呼吸困難、蠱毒、瘧疾、疝氣、腹痛腫塊等症狀,也能殺死蟲子和魚。它又名去水,生長在山谷。

芫花去除水腫的功效很好,但毒性也較強。它的根像白榆樹根,葉子小而尖,像楊柳的枝葉,二月開花,花是紫色的。 最好的採收時間是春天,花剛開時採摘,曬乾後保存,最好存放多年。芫花可以毒魚,秋後開花。

古籍記載,芫花毒性很強,也有人稱它為毒魚。它的根深入土中三到五寸,根是白色,像榆樹根。 春天長出嫩芽,葉子小而尖,像楊柳葉。二月開花,花是紫色的。

芫花的最佳採摘時間是葉子還沒長出來的時候,採摘花朵曬乾。如果葉子長出來,花也謝了,就不能使用了。陳放數年的芫花藥效更好。還有一種叫醉魚草的植物,七八月開花,花是紅紫色的,成穗狀,樣子很像芫花,漁民用它來毒魚。醉魚草和芫花在顏色、形狀、氣味上都相似,只是開花時間不同。

4. 巴豆

味辛溫。 主傷寒溫瘧寒熱,破癥瘕結聚堅積,留飲痰癖,大腹水脹,蕩練五臟六腑,開通閉塞,利水穀道,去惡內,除鬼毒蠱注邪物,殺蟲魚。 一名巴叔。 生川穀。

如菽如豆。 蜀棧凌雲。 稜尖雄辨。 細緊雌分。 房開雙瓣。 線起縱紋。 療牛肥鼠。 物性偏欣。

李時珍曰:此物出巴蜀,形如菽豆故名。有稜及兩頭尖者是雄,緊小者是雌。用之得宜,皆有功效。 蘇頌曰:木高一二丈,五六月結實作房,一房有二瓣,或一子或三子。戎州出者殼上有縱紋,隱起如線一道至二三道。牛經,巴豆研油灌之,療牛疫。 陶弘景曰:鼠食之肥。物性相耐如此。

白話文:

巴豆味辛辣溫熱。主要治療傷寒、溫瘧、寒熱交替等症狀,能破除癥塊、腫塊、堅硬積聚,以及體內積留的飲邪、痰飲、癖證,治療腹脹水腫,能使五臟六腑通暢,疏通閉塞不通的經脈,促進大小便通暢,排出體內毒素,去除鬼魅邪祟、蠱毒、邪物,並能殺死蟲子和魚類。巴豆也叫巴叔,生長在山谷中。

巴豆的形狀像大豆,產於四川和棧道地區,稜角分明,雄性巴豆尖銳有力,雌性巴豆細小緊實,果實開裂成兩瓣,果實表面有縱向條紋。巴豆能使牛肥壯,老鼠吃了也變得肥胖,說明它有獨特的藥性。

李時珍說,巴豆產於巴蜀地區,形狀像大豆,因此得名。有稜角且兩端尖的是雄性巴豆,細小緊實的是雌性巴豆。如果使用得當,巴豆都有療效。蘇頌說,巴豆樹高一到二丈,五六月結果,果實長成一串一串的,每個果實有兩瓣,每瓣裡有一到三粒種子。戎州產的巴豆殼上有縱向的條紋,像線一樣隱約隆起,一條到二三條不等。古籍《牛經》記載,用巴豆研磨成油灌服,可以治療牛疫。陶弘景說,老鼠吃了巴豆會變胖,說明人和動物對巴豆的耐受性不同。

5. 蜀茮

味辛溫。主邪氣咳逆,溫中。逐骨節皮膚死肌、寒濕痹痛,下氣。久服之,頭不白,身輕增年。生川穀。

使者含丸。馨香下抑。葉疊滑堅。枝森刺棘。浮豔衣紅。搖光瞳黑。一合一開。茂州嘉植。

清異錄:一名含丸使者。服椒訣:其氣馨香,其性下行。蘇頌曰:本似茱萸而小,有針刺,葉堅而滑。寇宗奭曰:凡用蜀椒,去裡面黃殼,取紅用。李時珍曰:其子光黑,如人之瞳子;他椒不似之。四川志:各州俱有,以茂州出者為佳;其殼一開一合者最妙。孟郊詩:嘉植鮮危柯。

白話文:

蜀椒味辛溫,可以治療邪氣引起的咳嗽、氣逆、胸腹溫痛等症狀,還能驅除骨節、皮膚、肌肉中的寒濕,緩解痹痛,並能促進腸胃下氣。長期服用,可以使頭髮不白,身體輕盈,延年益壽。蜀椒生長在川穀地區。

它的果實(含丸)氣味馨香,藥性向下走。葉片重疊,堅韌而光滑,枝幹茂密,帶有刺。果實外皮鮮豔呈紅色,種子光亮烏黑,像人的瞳孔一樣。果實一開一合。茂州出產的蜀椒品質最佳。

古代典籍記載,蜀椒又名含丸使者。服用時需去除內層黃色的果皮,只取紅色部分使用。茂州所產的蜀椒,果殼一開一合者最佳。

6. 皂莢

味辛鹹溫。主風痹死肌,邪氣,風頭,淚出。利九竅,殺精物。生川穀。

長垂脂厚;短具牙形。鐵封蕃茂;篾束飄零。熏煙溽散;調酒風停。蒼鱗百歲;去垢常青。

李時珍曰:一種長而肥厚多脂,一種小如豬牙。不結實者,樹鑿一孔,入生鐵三五斤,泥封之,即結實。其樹多刺,難以上採,以篾束之,一夜自落。 寇宗奭曰:溽暑久雨,合蒼朮燒煙辟邪疫。 簡要方:中風口噤,溫酒調服少許。 張耒詩:不緣去垢須青莢,自愛蒼鱗百歲根。

白話文:

皂莢味辛鹹溫熱。能治療風濕痺痛、肌肉萎縮、外邪引起的頭痛、流淚等症狀,並能通利九竅。它還能殺死蟲類,生長在山谷中。

皂莢果實,長的肥厚多脂,短的像豬牙。如果皂莢樹不結果實,可以在樹幹上鑿孔,放入三五斤生鐵,用泥土封好,就能結果。皂莢樹上有很多刺,很難採摘,可以用竹篾捆綁,一夜之間就會自動脫落。

李時珍說,皂莢有一種長而肥厚多脂,一種小如豬牙。不結果的皂莢樹,可在樹幹上鑿孔,放入三五斤生鐵,用泥土封住,就能結果。皂莢樹多刺,難以攀採,可用竹篾捆綁,一夜後便會自行脫落。

寇宗奭說,在濕熱天氣或久雨之後,可用皂莢和蒼朮一起燒煙,以避邪驅疫。

簡單的方劑:中風口噤(中風導致口不能言),用溫酒調服少量皂莢即可。

張耒的詩句:「不是為了去垢才需要青莢,而是愛惜它蒼老的根莖百年不朽。」

7. 柳華

味苦寒。主風水黃疸面熱黑。一名柳絮。葉主馬疥痂創。實主潰癰逐膿血。子汁療渴。生川澤。

濯濯依依,荑生春坻;黃拂鱗皴,白沾絨洗;日照垂纓,風吹擲米。愛想當年,甘棠澤比。

劉詵詩:楊柳濯濯弄輕陰。 詩:楊柳依依。 夏小正:正月柳稊傳;稊者,發孚也。 群芳譜:初生稊寸余,開黃花,鱗起稊上,甚細碎;漸次生葉,長成;花中結細子,如粟米大;細扁而黑,上帶白絮如絨;隨風飛舞。 薛能詩:條綠似垂纓。離筵日照輕。 陸游詩:復似麻姑行擲米。

南史傳:楊柳風流可愛,似張緒當年時。 南齊書傳:王敬則,於北館種楊柳。虞長耀曰:北人以為甘棠。

白話文:

柳樹味苦性寒,能治療風濕黃疸、面部發熱發黑等症狀。柳樹也稱柳絮。柳葉能治療馬癬、瘡傷。柳樹的果實能治療潰瘍、癰腫,並能排出膿血。柳樹的汁液能解渴。柳樹生長在河川澤地。

柳枝輕柔搖曳,嫩芽在春天長出。嫩芽初生時鱗片狀,漸漸長出絨毛,像洗過一樣潔白。陽光照射下,柳枝像垂下的絲帶,風吹時,柳絮像米粒一樣飛舞。令人回想起當年的美好景象,如同甘棠之澤,令人懷念。

劉詵的詩句描寫了柳樹輕柔的枝葉在陽光下搖曳。詩中也讚美了柳樹的婀娜多姿。夏小正記載,正月柳樹發芽。初生的柳芽只有寸餘長,開著黃色的小花,花朵上長出細小的鱗片,逐漸長出葉子,開花後結出細小的黑色果實,像小米粒大小,扁平,上面帶有白色的絨毛,像棉絮一樣隨風飛舞。薛能的詩句描寫了柳枝翠綠如垂下的絲帶,在陽光下輕輕搖曳。陸游的詩句描寫了柳絮像麻姑擲米一樣飛舞。

史書記載,楊柳婀娜多姿,令人喜愛,如同張緒當年風流倜儻的樣子。王敬則在北館種植楊柳,虞長耀說,北方人把它看作是甘棠一樣的聖潔之物。

8. 楝實

味苦寒,主溫疾傷寒;大熱煩狂,殺三蟲疥瘍,利小便水道。生山谷。

低昂紅紫,花信風周;金鈴搖曳,珠彈輕柔;資供雛食,善種雌求;區分肉核,性不相謀。

韓愈詩:紅紫相低昂。歲時記:花信風,始梅花,終楝花。李時珍曰:實名金鈴子。孟浩然詩:王孫挾珠彈。蘇頌曰:三四月開花紅紫色,實如彈丸。南史傳:凡所資供,一無所受。農書:鵷雛食其實。淨住子:能生善種。詩:尚求其雌。蘇恭曰:雌雄二種,雌者有子。雷斆論:凡使肉不使核,使核不使肉。論語:道不同不相為謀。

白話文:

楝樹果實味苦性寒。能治療溫病、傷寒、高燒神志不清等症狀,也能殺死體內寄生蟲、治療疥瘡等皮膚病,並具有利尿消腫的功效。楝樹生長在山谷中,花朵顏色紅紫,隨著季節變化而高低起伏。花期在「花信風」盛行的時節,果實像金鈴般搖曳,輕柔如珠子般。楝樹果實是鳥類的食物,而且雌株較易種植。楝樹果實的果肉和果核有區別,不能混用。這與「道不同不相為謀」的道理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