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志洗

《神農本草經贊》~ 卷一 上經 (8)

回本書目錄

卷一 上經 (8)

1. 漏蘆

味苦鹹寒。主皮膚熱。惡創疽痔濕痹。下乳汁。久服輕身益氣。耳目聰明。不老延年。一名野蘭。生山谷。

候紀白藏。稱奇守黑。麻莢支分。角蒿盈尺。寒浸菊華。秋澄蓮碧。突兀喬山。上清靈宅。

爾雅。秋為白藏。李時珍曰。秋後即黑。異於眾草。白居易賦。守其黑所以稱奇。蘇恭曰。七八月後皆黑。異於眾草。葉似角蒿。生莢。長似細麻之莢。蘇頌曰。秦州者花似單葉寒菊。海州者花紫碧如單葉蓮花。名醫曰。生喬山。陶弘景曰。黃帝所葬處。雲笈七籤上清靈宅。

白話文:

味道苦鹹,性質寒涼。主要治療皮膚發熱、惡性瘡瘍、癰疽、痔瘡、濕疹引起的關節疼痛麻痺。可以幫助產婦分泌乳汁。長期服用能使身體輕盈,增強體力,使聽覺和視覺敏銳,並有延緩衰老,延長壽命的功效。它又名野蘭,生長在山谷中。

根據曆法,秋季為白色收藏之時,而漏蘆的特性是保持黑色,這便是它奇特之處。它的莖枝如麻莢般分叉,葉子長得像角蒿,莖高可達一尺。寒冷時,它的花朵像菊花一樣綻放,秋季時,它的花瓣澄澈如碧綠的蓮花。它多生長在高聳的山峰,被視為神仙居住的清淨之地。

《爾雅》中記載,秋天稱為白藏。李時珍說,漏蘆在秋後會變成黑色,這與其他草類不同。白居易的詩賦也提到,它守著黑色所以被稱奇。蘇恭說,漏蘆在七八月之後都變為黑色,與其他草類有異。它的葉子像角蒿,會長出莢,長得像細麻的莢。蘇頌說,秦州出產的漏蘆,花朵像單瓣的寒菊,而海州出產的漏蘆,花朵呈紫藍色,像單瓣的蓮花。《名醫別錄》說漏蘆生長在高山上。陶弘景則說,漏蘆的產地是黃帝的埋葬之處,道教典籍《雲笈七籤》中稱它為上清靈宅。

2. 營實

味酸溫。主癰疽惡創。結肉跌筋。敗創熱氣。陰濕不瘳。利關節。一名薔薇。一名薔麻。一名牛棘。生川穀。

異名牛棘。豔說雞苗。青珠碎簇。紅顆香饒。金櫻懷核。赤杜分條。和酸捩齒。陰蝕潛消。

花史。許司馬後圃。薔薇根下。如雞五色。呼為玉雞苗。李時珍曰。結子成簇。生青熟紅。其核有毛。如金櫻子核。方岳詩。真珠碎簇玉蝴蝶。蘇頲詩。香饒點便風。韓保升曰。子若杜棠子。禮。其有核者。懷其核。新論。分條布葉。陸游詩。村醪捩齒酸。

白話文:

味道酸而性溫。主要治療癰瘡、惡性瘡瘍、肌肉腫塊、跌打損傷、潰爛的傷口發熱、陰部潮濕久治不癒等症狀。能疏通關節。它又名薔薇、薔麻、牛棘。生長在山谷中。

別名牛棘。有人形容它像剛孵出的小雞苗。青色的果實聚集在一起,如碎珠一般,紅色的果實則香氣濃郁。它的果核像金櫻子的果核。枝條如赤杜一般分開生長。果實酸味足以使牙齒發酸,也能夠消除陰部潰爛的症狀。

據《花史》記載,許司馬的後花園,薔薇根部,有像雞一樣五顏六色的東西,被稱為玉雞苗。李時珍說,它的果實成串生長,由青轉紅,果核有毛,像金櫻子的果核。方岳的詩說,果實如碎珠般聚集,像玉蝴蝶一樣。蘇頲的詩說,香氣濃郁,隨風飄散。韓保升說,它的果實像杜棠子的果實。根據《禮記》的記載,有核的果實,內部有核。新論認為,它枝條分開,葉子散布生長。陸游的詩說,鄉村釀的酒,喝了會酸得牙齒發酸。

3. 天名精

味甘寒。主瘀血血瘕欲死。下血止血。利小便。久服輕身耐老。一名麥句姜。一名蝦蟆藍。一名豕首。生川澤。

豕首彘顱。義難研括。氣厭狐臊。功稱鹿活。面皺非吹。衣黏不脫。通化瘀痂。長嬴採掇。

爾雅。茢薽豕首。名醫曰。一名彘顱。五月採。陶弘景序。研括煩省。李時珍曰。嫩苗綠色。似皺葉菘芥。微有狐氣。一名皺面草。結實如蒿子。狐氣最黏人衣。蘇恭曰。即活鹿草也。爾雅。夏為長嬴。

白話文:

天名精,味道甘甜,性寒。主要治療因瘀血積聚而導致的血瘕,嚴重時甚至有瀕死感的疾病。它能幫助排出體內淤血,同時也有止血的功效,還能利尿。長期服用可以使身體輕盈,延緩衰老。它還有別名叫麥句姜、蝦蟆藍、或豕首。生長在川澤等濕地。

「豕首」和「彘顱」這兩個名字的含義難以確切解釋。它帶有一股像狐狸般的臊味,但其功效卻如同鹿一樣能活血。它的葉面皺縮並非被風吹皺,而是本身就如此,而且氣味容易沾黏在衣服上,不易去除。它可以幫助打通血瘀、清除痂皮,並且在「長嬴」這個季節採摘最好。

《爾雅》記載,「茢薽」也稱為「豕首」。名醫則說,它又名「彘顱」,通常在五月採摘。《陶弘景序》中認為,「研括」的說法可以省略。《李時珍》則說,嫩苗呈現綠色,像皺葉的菘菜或芥菜,帶有淡淡的狐狸氣味,所以又名「皺面草」。它的果實像蒿草的果實。狐狸的氣味最容易沾黏在人的衣服上。《蘇恭》認為,這就是活鹿草。《爾雅》中說,夏天時它又叫做「長嬴」。

4. 決明子

味鹹平。主青盲。目淫膚赤白膜。眼赤痛淚出。久服益精光輕身。生川澤。

龍門嘉種。香霧盈畦。金錢無數。翠羽初齊。青披細角。綠印簇蹄。黑甜一枕。明決昏黳。

名醫曰。生龍門。黃庭堅詩。后皇富嘉種。吳寬詩。畦間香霧正氤氳。杜甫詩。耆葉滿枝翠羽蓋。開花無數黃金錢。李時珍曰。結角如初生豉豆。角中子數十粒。參差相連。狀如馬蹄。青綠色。以明目之功而名。蘇軾詩。一枕黑甜余。虞淳熙詩。午夜失昏黳。

白話文:

味道鹹,性平和。主要治療青盲症(一種眼疾),眼睛生出紅膜、白膜,眼睛紅腫疼痛、流淚。長期服用能增強精氣,使身體輕盈。生長在川澤地帶。

龍門出產的優良品種。田埂間香氣濃郁,霧氣瀰漫。開花時像無數金錢,葉子初生時像翠鳥的羽毛一樣整齊。嫩枝披著細小的角,綠色的印記像成群的馬蹄。枕在上面睡一覺,能使昏暗的視力變得明亮。

名醫說,決明子生長在龍門山。黃庭堅的詩寫道:「上天恩賜美好的品種。」吳寬的詩寫道:「田埂間香霧瀰漫,正是香氣濃郁的時候。」杜甫的詩寫道:「古老的葉子長滿枝頭,像翠羽覆蓋。開出無數像黃金一樣的錢幣。」李時珍說,決明子結的角像剛長出來的豆豉,角中有數十粒種子,參差不齊地連在一起,形狀像馬蹄,青綠色。因為有明目的功效而得名。蘇軾的詩寫道:「睡了一覺,還殘留著香甜的氣味。」虞淳熙的詩寫道:「午夜時分,就能擺脫昏暗的視力。」

5. 丹參

味苦微寒。主心腹邪氣。腸鳴幽幽如走水。寒熱積聚。破症除瘕。止煩滿益氣。一名郤蟬草。生山谷。

自抱丹心。方稜青疊。獨干叢根。一枝五葉。腸罷轆轤。身輕蹀躞。紅紫紛紛。飛蛾形接。

吳融詩。皇恩自抱丹心報。蘇頌曰。莖方有稜。青色。一苗數根。李時珍曰。一枝五葉。小花成穗如蛾形。紅紫色。陸龜蒙詩。愁因轆轤轉。蘇軾詩。蹀躞身輕山上走。蕭炳曰治風軟腳可逐奔馬。故名奔馬草。列子。形接為事。

白話文:

丹參,味道苦,性質微寒。主要治療心腹的邪氣,腸胃發出像流水般的咕嚕聲,以及寒熱交替、積聚不散的病症。可以破除腫塊、消除腹中結塊,止息煩躁悶脹,並能補益氣力。它又名郤蟬草,生長在山谷中。

它自己懷抱著一顆紅色的心(指根部顏色),莖呈方形且有稜角,顏色青綠,一叢多根,一枝通常長有五片葉子。服藥後,腸胃不再像轆轤般轉動,身體變得輕盈敏捷。開出的花朵紅紫色,紛紛點綴,形狀像飛蛾一樣。

吳融的詩說:「皇恩自抱丹心報」。(意指丹參的紅色像忠心)。蘇頌說,丹參的莖是方形的,有稜角,顏色是青色的,一株植物有很多根。李時珍說,丹參一枝有五片葉子,小花成穗,像飛蛾的形狀,呈紅紫色。陸龜蒙的詩說:「愁因轆轤轉」。(意指腸胃蠕動)。蘇軾的詩說:「蹀躞身輕山上走」(形容身體輕盈)。蕭炳說,丹參可以治療風濕造成的腳軟無力,甚至能追逐奔跑的馬,所以又名奔馬草。《列子》裡說,「形接為事」(指丹參花的形狀像飛蛾交接)。

6. 茜根

味苦寒。主寒濕風痹。黃疸。補中。生川穀。

茹蘆在阪。蔓引山龍。刺含寸節。筋束方空。別尊染絳。分劑留紅。用祈多積。千戶侯封。

爾雅注。茹蘆芽搜今之茜也。詩疏。茹蘆。徐州人謂之牛蔓。朱震亨曰。一名過山龍。李時珍曰。十二月生苗。蔓延數尺。方莖中空有筋。外有細刺。數寸一節。白虎通德論。可以染絳。別尊卑也。晉書傳。華佗心解分劑。埤雅。麈尾留紅。韓保升曰。根紫赤色。禮。不祈多積。史記傳。千畝卮茜。其人與千戶侯等。

白話文:

茜根,味道苦,性寒。主要可以治療寒濕引起的風痹,以及黃疸。還有補中益氣的功效。這種植物生長在山谷中,就像蘆葦一樣,在山坡上蔓生,藤蔓可以攀援像山龍一樣。莖上有刺,每寸都有一節,筋絡束縛著方形中空的莖。它可以被用來染成深紅色,用來區分尊卑。分發藥劑的時候,也用來留下紅色的印記。它的用途廣泛,因此人們希望能夠多多積存,就像能得到千戶侯的封賞一樣。

《爾雅》的註解說,茹蘆的芽,就是現在的茜草。毛詩的疏注說,茹蘆在徐州一帶被稱為牛蔓。朱震亨說,茜草又名過山龍。李時珍說,茜草在十二月開始長出幼苗,蔓延數尺長,莖是方形的,中空,有筋絡,外表有細刺,每隔幾寸就有一節。《白虎通德論》說,茜草可以用來染成深紅色,以此區分尊卑。《晉書》記載,華佗在分發藥劑時,會用茜草來留下記號。《埤雅》說,會用茜草來給麈尾留下紅色的印記。韓保升說,茜草的根是紫紅色的。《禮記》說,不希望有太多積累。而《史記》的記載說,有人種植千畝茜草,他們的地位可以與千戶侯相等。

7. 飛廉

味苦平。主骨節熱。脛重痠疼。久服令人身輕。一名飛輕。生川澤。

取象神禽。飛走名夥。箭羽輕揚。綿茸旁裹。葉刻殘稜。毛浮碎顆。頓洗清涼。百骸安妥。

李時珍曰。飛廉神禽之名。能致風氣。名醫曰。一名飛雉。一名伏兔。一名伏豬。陶弘景曰。莖輕有皮似箭羽。葉多刻缺。夢溪筆談。根如牛蒡而綿。頭有白茸。韓保升曰。花紫色子毛白。蘇軾詩。清涼洗煩煎。

白話文:

味道苦澀,藥性平和。主要治療骨骼關節發熱,小腿沉重痠痛。長期服用能使身體輕盈。又名飛輕。生長在川澤地區。

這種植物的形態就像神鳥一般,飛奔行走速度很快。它的莖像箭羽一樣輕揚,周圍被綿毛包裹。葉子有殘缺的稜角,表面浮著細碎的毛茸。用它洗浴可以感到清涼,使全身都感到安適。

李時珍說,飛廉是神鳥的名字,能招來風。名醫認為,它又名飛雉、伏兔、伏豬。陶弘景說,它的莖很輕,有皮,像箭羽,葉子有很多刻痕和缺口。《夢溪筆談》記載,它的根像牛蒡,有綿絮,頂端有白色茸毛。韓保升說,它開紫色的花,種子有白色的絨毛。蘇軾的詩中說,用它煎水洗浴可以消除煩躁,感到清涼。

8. 五味子

味酸溫。主益氣。咳逆上氣。勞傷羸瘦。補不足。強陰益男子精。生山谷。

含春締架。引蔓抽莖。蓮華貌似。豌豆實成。味殊口爽。濟自心平。品珍北產。白撲霜輕。

梁簡文帝賦。草含春而動色。盧鴻一歌。資人力之締架。蘇頌曰。春初生苗。引赤蔓於高木。三四月開花類蓮華。七月成實如豌豆許大。道德經。五味令人口爽。左傳。先王之濟五味。以平其心。李時珍曰。北產者良。雷斆論。小夥皮皺。泡有白撲鹽霜一重為真。

白話文:

味道酸,性溫和。主要功效是補益氣力,能止咳逆和氣喘上衝,對於勞累損傷導致的身體虛弱消瘦也有幫助,可以補益身體的不足,增強男性性功能,使精氣充足。生長在山谷中。

在春天時會依附著其他東西生長,蔓藤延伸生長,花朵的樣子像蓮花,果實長得像豌豆。味道很獨特,能使人口感清爽,幫助達到心境平和。是北方出產的珍貴藥材,表面覆蓋著一層薄薄的白色霜粉。

梁簡文帝曾寫文章描述五味子,說它的枝葉在春天時會展現出生機勃勃的色彩。盧鴻一則在歌中提到,它需要靠人工搭架子才能生長。蘇頌說,五味子在初春時生出嫩苗,在較高的樹木上會牽引著紅色的藤蔓向上生長。三四月開花,花朵像蓮花,七月結果,果實像豌豆那麼大。《道德經》說,五味能使人口感清爽。《左傳》記載,古代的君王利用五味來調和心境。李時珍說,北方產的五味子品質最好。雷斆認為,果皮皺縮,表面有白色霜粉的是真正的五味子。

9. 旋華

味甘溫。主益氣。去面皯黑色。媚好。其根味辛。主腹中寒熱邪氣。利小便。久服不飢輕身。一名筋根華。一名金沸。生平澤。

截寸苗生。浹旬可數。疏細纏枝。虛圓旋鼓。筋力剛堅。容顏媚嫵。被隴交塍。耰鋤刈取。

寇宗奭曰。其根寸截置土。灌溉涉旬。苗生田野間甚多。最難鋤刈。治之又生。李時珍曰。千葉者色粉紅。俗呼纏枝牡丹。其花不作瓣狀。如軍中所吹鼓子。故有旋華鼓子之名。名醫曰。根主續筋。南人呼為續筋根。管子。強力剛堅。元好問詩。意態工媚嫵。庾信詩。被隴文瓜熟。交塍香穗低。蘇軾說。耰鋤銍艾。相尋於上。詩箋。錯薪我欲刈取之。

白話文:

味道甘甜溫和,主要功效是補益氣血,去除臉上的黑斑,使容貌美好。它的根部味道辛辣,主要功效是治療腹中寒熱引起的疾病,並有利小便的作用。長期服用可以減少飢餓感,使身體輕盈。它有一個別名叫「筋根華」,又名「金沸」,生長在平坦的濕地上。

它截取一寸長的莖插在土裡就可以生長,十天左右就能長出許多,細細的枝條纏繞著,花朵空心圓潤像鼓一樣旋轉。它的莖筋強壯堅硬,花朵容顏嬌媚。它生長在田埂上,農民們需要用鋤頭等農具來收割它。

寇宗奭說,它的根切成一寸長的段,插在土裡,澆水十天左右,就會在田野間長出許多,非常難以除掉,除掉後又會再生長。李時珍說,花瓣很多的旋花是粉紅色的,俗稱纏枝牡丹。它的花不是花瓣狀,像軍隊中吹的鼓,所以有旋華鼓子的名稱。名醫說,它的根主要功效是續接筋骨,南方人稱它為續筋根。《管子》一書中提到它強力而堅硬。元好問的詩中讚美它意態精巧而嬌媚。庾信的詩中描寫它生長在田埂上,瓜果成熟,稻穗低垂。蘇軾說,農民用鋤頭等農具在田間尋找收割它。《詩經箋》中說,我想要割取這些雜亂的柴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