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農本草經贊》~ 卷一 上經 (9)
卷一 上經 (9)
1. 蘭草
味辛平。主利水道。殺蠱毒。闢不祥。久服益氣輕身。不老通神明。一名水香。生池澤。
沅湘紉珮。溱洧湔裾。斜拋燕剪。初浴雞蘇。福祥雲集。毒蠱風除。千金良是。九畹息誣。
九歌。浩浩沅湘。離騷。紉秋蘭以為珮。詩疏。秉蕳即蘭香草。梁簡文帝詩。湔裾出樂遊。馬志曰。其葉有歧。俗呼燕尾香。李時珍曰。開花成穗。如雞蘇。花紅白色。梁簡文帝序。雲集霧會。唐書傳贊。霆掃風除。方回說。古之蘭草。即今之千金草。陸游詩。洛陽二頃言良是。楊慎曰。世以如萱蒲者為蘭。九畹之受誣久矣。
白話文:
味道辛辣,性質平和。主要功能是疏通水道、利尿。能殺滅蠱毒,避除不祥之氣。長期服用可以增強體力,使身體輕盈,延緩衰老,並能通達神明。又名水香。生長在池塘沼澤邊。
在沅水、湘水邊,人們用蘭草編織佩飾。在溱水、洧水邊,人們用蘭草洗滌衣襟。斜拋的蘭草,像燕子的剪刀尾巴一樣。剛洗浴後的蘭草,像雞蘇草一樣。能帶來福氣祥瑞,驅除毒蠱和邪風。是價值千金的良藥,可以平息九畹蘭草的冤屈。
《九歌》中說:「浩浩蕩蕩的沅水和湘水。」《離騷》中說:「把秋蘭編織成佩帶的飾物。」《詩經疏》說:「秉蕳就是蘭香草。」梁簡文帝的詩句寫道:「洗滌衣襟,出遊玩樂。」馬志說:「蘭草的葉子有分叉,俗稱燕尾香。」李時珍說:「蘭草開花成穗狀,像雞蘇草。花朵是紅色或白色。」梁簡文帝的序文中說:「像雲聚集,像霧瀰漫。」《唐書》的傳記讚語中說:「像迅雷掃蕩,像狂風驅除。」方回認為:「古代的蘭草,就是現在的千金草。」陸游的詩句說:「洛陽的兩頃蘭草,堪稱良品。」楊慎說:「世人把像萱草或蒲草的植物當成蘭草,九畹蘭草的冤屈已經很久了。」
2. 蛇床子
味苦平。主婦人陰中腫痛。男子陰痿。濕癢。除痹氣。利關節。癲癇惡創。久服輕身。一名蛇米。生川穀及田野。
濕閟幽墟。飢蛇凝戀。芎葉槎丫。蒿枝峭茜。百結同窠。雙粒合片。蘼弱蕪繁。令人目睊。
黃溍詩。蒼榛閟幽墟。李時珍曰。蛇虺喜臥於下。食其子。蘇軾詩。飢蛇不汝放。李邕妻溫氏表。歲時凝戀。韓保升曰。下濕地皆有。葉似小葉芎藭。蘇頌曰。三月生苗。作叢似蒿枝。每枝有花頭百餘結同一窠。李時珍曰。其子兩片合成。淮南子。亂人者。蛇床之與蘼蕪。張名由詩。令人心目睊。
白話文:
蛇床子,味道苦澀,藥性平和。主要治療婦女陰部腫痛,男子陰莖痿軟,以及濕疹搔癢。還能去除風濕引起的麻痹,使關節活動靈活,並可治療癲癇和惡性瘡瘍。長期服用能使身體輕健。又名蛇米。生長在河谷和田野間。
潮濕隱蔽的地方是它生長的地方,飢餓的蛇會聚集依戀它。它的葉子像芎窮的葉子一樣分叉,莖枝像蒿草一樣挺拔。許多花頭結在一起,像一個巢穴,果實是兩片合在一起的。它與蘼蕪混雜生長時,會令人眼花繚亂。
黃溍詩中說,茂盛的樹林是它隱蔽生長的地方。李時珍說,蛇喜歡睡在它下面,並且吃它的果實。蘇軾的詩說,飢餓的蛇不會放過它。李邕的妻子溫氏的表文說,一年四季蛇都依戀它。韓保升說,潮濕的地方都有它,葉子像小葉的芎窮。蘇頌說,三月開始生長,成叢狀像蒿草的枝條。每根枝條的花頭有上百個結在一起,像一個巢穴。李時珍說,它的果實是兩片合在一起的。《淮南子》說,會迷惑人的是蛇床和蘼蕪。張名由的詩說,它會令人心生迷惑,眼花繚亂。
3. 地膚子
味苦寒。主膀胱熱。利小便。補中益精氣。久服耳目聰明。輕身耐老。一名地葵。生平澤及田野。
星精散採。宛轉沿涯。千心春滿。獨帚風斜。舌捫鴨唼。眠起蠶沙。商秋斂實。沐浴光華。
蘇頌曰。星之精也。一名獨帚。一名鴨舌草。八月䕸幹成可採。土宿指南。一名千心草。韓愈詩。宛轉沿涯到深處。日華子曰。子色青。似一眠初起蠶沙之狀。潘尼賦。商秋授氣。收華斂實。甄權曰。去熱風可作湯沐浴。黃庭經。體生光華氣香蘭。
白話文:
地膚子,味道苦,性寒。主要治療膀胱有熱的病症,可以幫助小便順暢。它能補養身體中氣,增益精氣。長期服用能使耳朵和眼睛靈敏,身體輕盈,延緩衰老。它又名地葵。生長在平坦的沼澤地和原野中。
它的種子如星辰般散布,彎彎曲曲地沿著岸邊生長。春天時,千百顆嫩芽充滿生機,像獨掃帚般傾斜在風中。葉片如鴨子啄食般,幼嫩時像蠶剛睡醒排出的糞便。秋天時果實成熟,採收後像沐浴過一樣光亮。
蘇頌說,地膚子是星辰的精華,又名獨帚、鴨舌草。八月時,莖幹成熟可以採收。它的生長方向是土宿,因此又名千心草。韓愈的詩中寫道:「彎彎曲曲沿著岸邊延伸到深處。」日華子說:「地膚子的顏色是青色的,像剛睡醒的蠶沙的樣子。」潘尼的賦中寫道:「秋天接受天地之氣,收斂花朵,果實成熟。」甄權說:「用它可以去除熱風,可以煮水洗澡。」黃庭經中說:「身體產生光華,氣息如蘭花般芬芳。」
4. 景天
味苦平。主大熱。火創身熱。煩邪惡氣。華。主女人漏下赤白。輕身明目。一名戒火。一名慎火。生川穀。
枝折經旬。柔莖苒苒。氣自含涼。功施止焰。寓秀庭除。棲芬屋廣。火母名奇。丹砂就斂。
寇宗奭曰。折枝置土中。澆溉旬日便生。王粲賦。挺柔莖之苒苒。傅咸賦。氣泠泠以含涼。範筠詩。止焰或有施。卞敬宗贊。寓秀閒庭。謝靈運賦。夕棲芬而氣敷。蘇頌曰。南北皆有之。種於中庭。或盆置屋上。名醫曰。一名火母。日華子曰。可煅硃砂。
白話文:
味道苦,性平。主要治療嚴重的發熱症狀、火瘡引起的身體發熱、心煩意亂和邪氣。開花後,主要治療婦女的赤白帶下。能使身體輕盈、眼睛明亮。它也被稱為「戒火」或「慎火」。生長在山谷中。
折斷的枝條放置數十天後,柔軟的莖會再次生長出來。莖本身帶有涼爽的氣息,其功效能抑制火熱。它適合種植在庭院中,其芬芳可以散佈在整個屋內。又被稱為「火母」,具有收斂丹砂的功效。
寇宗奭說,折斷的枝條放在土中,澆水十天左右就會生長。王粲的賦提到,它有「挺柔莖之苒苒」的特性。傅咸的賦則描述了它「氣泠泠以含涼」的特性。範筠的詩則說到它「止焰或有施」的功效。卞敬宗的讚美則提到它「寓秀閒庭」的特性。謝靈運的賦則描寫了它「夕棲芬而氣敷」的景象。蘇頌說,南北方都有這種植物,可以種植在庭院中,或盆栽放在屋頂上。名醫說,它也被稱為「火母」。日華子說,可以用來煅煉硃砂。
5. 茵陳
味苦平。主風濕寒熱。邪氣熱結黃疸。久服輕身。益氣耐老。生邱陵阪岸上。
生生不息。陳陳相因。冬藏根蟄。春度萌伸。葉覓八角。餅薦三晨。疴蠲黃濕。耳食仙𠬍。
易。生生之謂易。禮。流而不息。漢書志。陳陳相因。陳藏器曰。此雖蒿類。經冬不死。更因舊苗而生。故名茵陳。雷斆論。凡使須用葉有八角者。李時珍曰。淮揚人二月三日採茵陳苗和粉作餅食之。史記年表。此與以耳食無異。名醫曰。白兔食之仙。
白話文:
茵陳,味道苦,性平。主要治療風濕、寒熱引起的疾病,以及邪氣、熱氣聚集引起的黃疸病。長期服用可以使身體輕盈,增強體力,延緩衰老。它生長在山丘、斜坡和岸邊等地方。
它生生不息,不斷傳承。冬天根部潛藏,春天發芽伸展。葉子呈八角形,在農曆三月初三這天,人們會將茵陳和麵粉做成餅來食用。它可以消除黃疸濕熱,但有些人只是聽說它能成仙,就盲目跟風食用。
《易經》說:「生生不息,這就是易的道理。」《禮記》說:「事物如流水般生生不息。」《漢書·志》說:「陳陳相因,不斷傳承。」陳藏器說:「茵陳雖然是蒿類植物,但它冬天不會枯死,而是依賴舊苗而生,所以叫做茵陳。」雷斆認為,凡是使用茵陳,必須使用葉子呈八角形的。李時珍說:「淮揚一帶的人們在農曆二月三日採摘茵陳嫩苗,和麵粉一起做成餅來食用。」《史記·年表》說:「這種盲目跟風的行為,和用耳朵聽來的傳言就相信沒有差別。」名醫說:「白兔吃了茵陳會成仙。」
6. 杜若
味辛微溫。主胸隔。下逆氣。溫中。風入腦戶。頭痛多涕淚出。久服益精。明目輕身。一名杜衡。生川澤。
葵狀蘼馨。煙霏露裛。幽阪崇岡。素英綠葉。香逐馬蹄。形猜鴨唼。悅茂茲榮。金芝鄰接。
山海經。天帝之山有草焉。狀如葵。臭如蘼蕪。名曰杜衡。杜甫詩。露裛思藤架。煙霏想柱叢。嵇康序。仰眺崇岡。俯察幽阪。劉圻父詩。素英綠葉紛可喜。爾雅疏。杜土滷形如馬蹄。俗呼馬蹄香。雷斆論。鴨蹀草根相似。味效不同。謝脁賦。覽茲榮之茂悅。廁金芝於芳叢。名醫曰。一名若芝。杜甫詩。鄰接意如何。
白話文:
味道辛辣,帶點微溫。主要治療胸腔隔膜不適,使氣往下行,溫暖脾胃,能處理風邪侵入腦戶穴引起的頭痛,以及流鼻涕和眼淚的症狀。長期服用可以補益精氣、使眼睛明亮、身體輕盈。又名杜衡,生長在河川沼澤地帶。
外形像葵花,香氣似蘼蕪。在煙霧瀰漫、露水沾濕的地方生長,無論是在幽靜的山坡或高聳的山岡都能見到它。純白的花朵和翠綠的葉片,香氣隨著馬蹄的移動而散發,外形像鴨子啄食的樣子。喜歡它茂盛的樣子,和金芝草相鄰而生。
《山海經》記載,天帝居住的山上有種草,外形像葵花,氣味像蘼蕪,名字叫杜衡。杜甫的詩寫道:「露水沾濕了像藤蔓的架子,煙霧瀰漫中想像柱子般叢生的景象。」嵇康的序文中提到:「抬頭眺望高聳的山岡,低頭觀察幽靜的山坡。」劉圻父的詩寫道:「純白的花朵和翠綠的葉片,令人喜愛。」《爾雅疏》記載:「杜衡的形狀像馬蹄,俗稱馬蹄香。」雷斆認為:「鴨子腳踩的草根和杜衡相似,但功效不同。」謝脁的賦寫道:「觀賞它茂盛的樣子,令人喜悅,將它與金芝草一同放在芳香的草叢中。」名醫說:「它又名若芝。」杜甫的詩問道:「它與其他植物相鄰而生,意義何在呢?」
7. 沙參
味苦微寒。主血積驚氣。除寒熱。補中益肺氣。久服利人。一名知母。生川穀。文希志取。美識參形。尖長排齒。紫白懸鈴。乳流溔液。肺沃神醒。孕金伏火。風扇泠泠。
名醫曰。一名文希。一名志取。一名識美。陶弘景曰。與人參主療頗同。故有參名。李時珍曰。葉尖長如枸杞葉而小。有細齒。開小紫花。狀如鈴鐸。亦有白花者。根莖皆有白汁。俗名羊婆奶。束晰賦。溔液濡澤。李咸用歌。風搖兩拂精神醒。牛宏歌。孕金成德。李頎詩。心窮伏火陽精丹。葛洪詩。洞陽泠泠風佩清。
白話文:
沙參,味道苦,屬性微寒。主要治療血瘀積滯和驚恐引起的氣亂,能去除體內寒熱之氣,補養中焦、增強肺氣。長期服用有益身體健康。它又名知母。生長在山谷中。過去文人學者喜歡取用它,因為它的外形美好且容易辨識:根莖尖長,邊緣像排列的牙齒,開紫白色像懸掛的鈴鐺般的花朵。根莖有乳白色的汁液,滋潤肺部,使人精神清醒。它能滋養金氣,抑制體內火氣,在風中搖曳,發出清涼的聲音。
名醫說,沙參又名文希、志取、識美。陶弘景說,沙參和人參的治療功效很相似,所以才有「參」這個名稱。李時珍說,沙參的葉子尖長,像枸杞葉但更小,邊緣有細小的齒狀,開紫色的花,形狀像鈴鐺,也有開白色花的。根莖都有白色的汁液,俗稱羊婆奶。束晰的賦裡寫到,沙參的汁液滋潤有光澤;李咸用的詩歌裡寫到,沙參在風中搖擺,使人精神清醒;牛宏的歌裡寫到,沙參能養金成德;李頎的詩中寫到,沙參能抑制體內火氣,使人精神充沛;葛洪的詩中寫到,沙參在風中搖動,發出清涼的聲音。
8. 白兔藿
味苦平。主蛇虺蜂蠆猘狗。菜肉蠱毒注。一名白葛。生山谷。
搗藥山端。思防凌觸。衙聚潮蜂。溪盤霧蝮。瘛狗攫腓。蠱蠶入腹。飲汁塗創。喜莫予毒。
古歌詩。採取神藥山端。白兔搗蝦蟆丸。易。君子以思患而豫防之。雲笈七籤。遇物凌觸。埤雅。蜂有兩衙應潮。淮南子。螣蛇遊霧而動。左傳。國人逐瘛狗。春秋後語。徐之狗。攫公孫子之腓。吳志傳。蟲入其腹。李珣曰。煮汁飲。搗末敷諸毒。阿含經。塗創不貪其味。左傳。而後喜可知也。曰莫予毒也已。
白話文:
味道苦,性平和。主要治療被蛇、虺、蜂、蝎子、狂犬咬傷。也可以解蔬菜肉類的蠱毒之害。又名白葛。生長在山谷中。
在山邊搗藥,要思考防範被侵擾。成群的蜂會聚集在潮濕的地方,溪邊盤踞著霧氣中的毒蛇。癲癇狗會咬人小腿,蠱蟲會進入腹中。飲用汁液或塗抹傷口,就能喜樂而不用擔心毒害。
古歌詩說:在山邊採集神藥,用白兔搗藥,將蝦蟆丸成藥。易經說:君子要思考禍患而預先防備。雲笈七籤說:遇到東西侵擾。埤雅說:蜂有兩個衙門,隨著潮水而動。淮南子說:騰蛇在霧中遊動。左傳說:國人追逐癲癇狗。春秋後語說:徐國的狗,咬了公孫子的腿。吳志傳說:蟲子進入他的腹中。李珣說:煮汁飲用,搗成末敷在毒瘡。阿含經說:塗抹傷口,不貪圖它的味道。左傳說:然後才能感到喜悅,可以說是不擔心被毒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