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志洗

《神農本草經贊》~ 卷一 上經 (7)

回本書目錄

卷一 上經 (7)

1. 黃連

味苦寒。主熱氣目痛。眥傷泣出。明目。腸澼腹痛下痢。婦人陰中腫痛。久服令人不忘。一名王連。生川穀。

珠連九節。色以黃標鷹韝欲脫。雉尾方翹。斷涼滌暑。御孽闢妖。味能忘苦。導利中焦。

韓保升曰。節高若連珠。蘇頌曰。宣城九節者為勝。根黃葉如小雉尾。李時珍曰。如鷹雞爪形而堅實。王微贊。斷涼滌暑。江淹頌。御孽闢妖。長靈久視。僧智舷詩。不是性味移。頭陀能忘苦。張元素曰。去中焦濕熱。

白話文:

黃連,味道苦且性寒。主要治療因熱引起的眼睛疼痛、眼角損傷導致流淚、能使眼睛明亮。還能治療腸道濕熱引起的腹痛、腹瀉,以及婦女陰部腫痛。長期服用可以增強記憶力。它也叫做王連。生長在山谷中。

它的根莖像串珠一樣一節一節的,顏色是黃色的,像老鷹的臂套要脫落時的樣子,葉子像雉雞尾巴剛翹起的樣子。它的藥性可以清除身體的熱氣,解除暑熱,還可以驅除邪氣和鬼怪。它的味道雖然苦,但卻能使人忘記苦味。可以疏導腸胃,使中焦的氣機通暢。

韓保升說,黃連的節很高,像串珠一樣。蘇頌說,產於宣城的九節黃連最好。它的根是黃色的,葉子像小雉雞的尾巴。李時珍說,黃連的根像老鷹或雞的爪子,堅硬而實在。王微讚美它能清除身體的熱氣,解除暑熱。江淹稱讚它能驅除邪氣和鬼怪。長期服用可以延年益壽,使人視力清晰。僧人智舷寫詩說,黃連的藥性並沒有改變,僧人苦修能忘記苦味。張元素說,黃連可以去除中焦的濕熱。

2. 絡石

味苦溫。主風熱。死肌癰傷。口乾舌焦。癰腫不消。喉舌腫。水漿不下。久服輕身明目。潤澤好顏色。不老延年。一名石鯪。生川穀。

青蔓連延。龍鱗結絡。灌植靈根。疏通幽龠。身鏡華精。神庭灼爍。得此石交。煙霞向托。

蘇恭曰。此物冬夏常青。其莖蔓延繞樹石側。名醫曰。一名石龍藤。吳普曰。一名鱗石。郭璞賦。龍鱗結絡。黃庭經。灌溉五華植靈根。注。舌本也。禮。疏通知遠。沈約詩。歌幽龠且。未調真誥。目者身之鏡。面者神之庭。黃庭經。通利華精。注。目精也。蔡邕賦。榮華灼爍。史記傳。蘇秦喜此而得石交。陸龜蒙詩。且向煙霞托。

白話文:

味苦,性溫。主要治療風熱病症,以及肌肉壞死、癰瘡傷口,還有口乾舌燥。對於癰腫不消退、喉嚨和舌頭腫脹、水和粥都難以吞嚥的情況也有療效。長期服用可以使身體輕盈、視力清晰,皮膚潤澤氣色好,並能延緩衰老、延年益壽。它又名石鯪,生長在山谷中。

青綠色的藤蔓綿延不斷,像龍的鱗片一樣緊密交織。以它來灌溉滋養身體的靈根,可以疏通身體深處的關竅。能使身體像鏡子一樣光潔透亮,精神煥發光彩照人。能夠得到這種如石頭般堅貞的交情,就能像煙霞般自由自在、不受拘束。

蘇恭說,這種植物冬夏都保持青綠,它的莖蔓延攀繞在樹木和石頭旁邊。名醫認為,它又名石龍藤。吳普說,它又名鱗石。郭璞在賦中寫到“龍鱗結絡”,黃庭經中寫到“灌溉五華植靈根”,並註解說,這裡指的是舌頭。禮記中說“疏通知遠”。沈約的詩句寫到“歌幽龠且”。未調真誥中提到,“眼睛是身體的鏡子,臉是精神的殿堂”。黃庭經中說“通利華精”,並註解說,這裡指的是眼睛的精華。蔡邕的賦中寫到“榮華灼爍”。史記記載,蘇秦喜歡這種東西而結交了如石頭般堅貞的朋友。陸龜蒙的詩句寫到“且向煙霞托”。

3. 蒺藜子

味苦溫。主惡血。破癥結積聚。喉痹乳難。久服長肌肉。明目輕身。一名旁通。一名屈人。一名止行。一名豺羽。一名升推。生平澤或道旁。

屈人疾利。布地緣牆。據之破結。走且妨僵。林森豺羽。波颭菱芒。象形鐵鑄。渠答銛鋼。

李時珍曰。其刺傷人甚疾利也。陶弘景曰。多生道旁及牆頭。其葉布地。子有刺狀如菱。易。據於蒺藜。蘇軾碑。汗流籍湜走且僵。李子卿賦。戈矛林森。白居易詩。鏡動波颭菱。爾雅翼。銕蒺藜起於隋。謂之渠答。李觀文。銛鋼之利器。

白話文:

味道苦澀,性溫和。主要用於治療惡血,能破除體內的腫塊積聚。還能治療喉嚨腫痛、產後乳汁難以下等症狀。長期服用可以增長肌肉,使眼睛明亮,身體輕健。它還有別名叫做旁通、屈人、止行、豺羽、升推。生長在平坦的沼澤地或路旁。

屈人草的生長快速且帶刺,貼著地面或沿著牆壁蔓延。人們利用它的尖刺來破除硬塊,行走時容易被絆倒而跌跤。茂密的樹林好像豺羽,菱形的刺在風中搖曳。形狀如同鐵器鑄造一般,也像鋒利的鐵具或鋼刺。

李時珍說,蒺藜的刺傷人非常快速且銳利。陶弘景說,蒺藜大多生長在路旁和牆頭,葉子鋪滿地面,果實有刺,形狀像菱角。據說,曾有關於蒺藜的典故:蘇軾的碑文中提到,汗水淋漓的籍湜因為蒺藜而跌倒;李子卿的賦中說,蒺藜的刺就像茂密的戈矛;白居易的詩中也說,風吹動蒺藜的刺,就像鏡子反射出菱形的波光。爾雅翼提到,鐵蒺藜興起於隋朝,又被稱作渠答。李觀文則說,蒺藜是像鋒利的鋼鐵器具一樣的利器。

4. 黃耆

味甘微溫。主癰疽。久敗創。排膿止痛。大風癩疾。五痔鼠瘻。補虛小兒百病。一名戴糝。生山谷。

通理三焦。甘先五變。赤白流同。短長形辨。細韌柔綿。緩抽修箭。苜蓿根堅。豈容托援。

易。君子黃中通理。王好古曰。是上中下內外三焦之藥。淮南子。味有五變。甘其主也。日華子曰。赤水耆。白水耆。功用並同。蘇頌曰。今河東陝西州郡多有之。根長二三尺。木耆短而理橫。其皮折之如綿。李時珍曰。以堅實如箭竿者良。王好古曰。苜蓿根味苦。堅脆宜審。盧仝詩。托援交情重。

白話文:

黃耆,味道甘甜,性質微溫。主要能治療癰瘡腫毒、久未痊癒的潰爛傷口,能幫助排出膿液、止痛,還能治療麻風病、痔瘡、鼠瘻等疾病,並可補虛,對小兒的各種病症也有療效。它又名戴糝。生長在山谷中。

黃耆能疏通調理三焦(上焦、中焦、下焦)。甘味藥性變化多端,在五味之中最先變化。紅色的黃耆和白色的黃耆功效相同。黃耆的長短粗細等形態各不相同,可以根據形狀分辨。好的黃耆質地細韌柔軟,像棉絮一般。緩慢地抽取生長,長得像箭一樣的直條形。與苜蓿堅硬的根不同,不能將其誤認。

《易經》說,君子像黃色一樣居中而能貫通事理。王好古說,黃耆是上焦、中焦、下焦,以及內外都可使用的藥。淮南子說,味道有五種變化,甘味是主要的。日華子說,赤水耆和白水耆的功效相同。蘇頌說,現在河東、陝西一帶有很多黃耆,根長二三尺。木耆比較短,紋理橫向生長,外皮折斷後像棉絮。李時珍說,以堅實像箭桿的黃耆為佳。王好古說,苜蓿根味道苦、質地堅硬易碎,應仔細區分。盧仝的詩說,交情深厚,如托重援。

5. 肉蓯蓉

味甘微溫。主五勞七傷。補中除莖中寒熱痛。養五臟。強陰益精氣。多子。婦人癥瘕。久服輕身。生山谷。

陰陽司命。福祿叢生。名假肉食。體遍鱗紋。妄言馬瀝。雜啖羊羹。蓯蓉中道。補益功成。

日華子曰。治男子絕陽。女子絕陰。吳普曰。一名黑司命。韓保升曰。出肅州福祿縣沙中。左傳。肉食者鄙。南史紀。齊高帝鱗紋遍其體。蘇頌曰。舊說是野馬遺瀝所生。陶弘景曰。以作羊羹補虛乏。李時珍曰。補而不峻。故有蓯蓉之號。中庸。蓯蓉中道。

白話文:

味道甘甜,性質稍微溫熱。主要治療因勞累過度造成的五勞和因情志或外傷導致的七傷。能夠補益身體中氣,去除陰莖內的寒熱疼痛。滋養五臟,使陰氣強盛,增強精氣,使人容易生育。也能治療婦女的腫塊。長期服用可以使身體輕健。生長在山谷中。

它被認為是主管陰陽的命官,能帶來福氣和俸祿,所以茂盛生長。名稱是假借為肉類食物,因為其外表遍佈鱗紋。有人妄稱它是野馬的遺精所生,也有人雜亂地說它能和羊肉一起煮成羹湯食用。肉蓯蓉的藥性平和,能發揮補益的功效。

日華子說:能治療男子陽痿,女子陰冷。吳普說:它的別名是黑司命。韓保升說:它產於肅州福祿縣的沙土中。《左傳》說:「吃肉的人見識淺薄。」《南史紀》記載齊高帝的皮膚遍佈鱗紋。蘇頌說:以前的人認為它是野馬遺精所生的。陶弘景說:用它和羊肉一起煮羹湯可以補虛。李時珍說:它的補益作用溫和不峻猛,所以有肉蓯蓉這個名稱。《中庸》說:「肉蓯蓉的藥性平和。」

6. 防風

味甘溫無毒。主大風頭眩痛。惡風風邪。目盲無所見。風行周身。骨節疼痛煩滿。久服輕身。一名銅芸。生川澤。

叉尾叉頭。區分無隱。荽散香芬。蘿攢房緊。美比珊瑚。堅同蚯蚓。三十六風消。神光炯炯。

名醫曰。叉尾者令人痼疾。叉頭者令人發狂。論語。吾無隱乎爾。蘇頌曰。五月開細白花。中心攢聚作大房。似蒔蘿花。實如胡荽子。李時珍曰。嫩苗辛甘而香。時人呼為珊瑚菜。陶弘景曰。節堅如蚯蚓頭者良。日華子曰。治三十六般風。陸游詩。炯炯神光夕照梁。

白話文:

味道甘甜溫和,沒有毒性。主要治療因風邪引起的頭暈頭痛、怕風、受風邪侵襲、眼睛看不見東西、風邪在全身遊走、關節疼痛煩躁。長期服用可以使身體輕盈。它又名銅芸。生長在水澤邊。

防風的根部有分叉,尾部和頭部形狀不同,很容易分辨。它的氣味像香菜一樣散發芬芳,花朵像蒔蘿一樣聚集成團,果實緊密地排列在一起。它的外觀很美,像珊瑚一樣,根部堅硬如同蚯蚓。它可以消除三十六種風邪引起的疾病,使人精神煥發、目光有神。

名醫說,根部尾端分叉的防風會使人病情難癒,而頭部分叉的防風則會使人發狂。《論語》說:「我沒有什麼隱瞞你們的啊。」蘇頌說,防風在五月開出細小的白色花朵,花朵中心聚集在一起形成大的花房,像蒔蘿的花。它的果實像香菜的種子。李時珍說,防風的嫩苗味道辛甜,有香氣,當時的人稱它為珊瑚菜。陶弘景說,根部節點堅硬像蚯蚓頭的防風是品質好的。日華子說,它可以治療三十六種風病。陸游的詩中寫道:「神光閃耀,像夕陽照亮屋梁一樣。」

7. 蒲黃

味甘平。主心腹膀胱寒熱。利小便。止血消瘀血。久服輕身益氣力。延年神仙。生池澤。

碧抽菸劍。極浦遙汀。梗端環抱。蕊粉飄零。盈握香綻。揚採金熒。下余白蒻。筍蔌含馨。

陸龜蒙詩。旋抽菸劍碧參差。周針賦。傍極浦。依遙汀。蘇頌曰。夏抽梗於叢葉中。花抱梗端。花中蕊屑。細若金粉。中心入地。白蒻。啖之甘脆。蔣防賦。帶環抱之珥。謝惠連賦。從風飄零。詩。其蔌維何。維筍及蒲。

白話文:

蒲黃味道甘甜平和。主要治療心腹、膀胱的寒熱症狀。能促進小便,止血化瘀。長期服用可以使身體輕盈,增強氣力,延年益壽,成為神仙。生長在池塘、沼澤等地方。

碧綠的葉子像劍一般抽出,遠遠望去,在水邊遙遠的淺灘上,梗的頂端環繞著花蕊,花粉隨風飄落。花開時,手裡捧滿了,香氣四溢,金黃色的光澤閃耀。下面剩餘的白色嫩莖,像竹筍一樣飽含著清新的香氣。

陸龜蒙的詩說:旋轉抽出的葉子像劍一樣,碧綠而且參差不齊。周針的賦說:生長在水邊,依偎著遙遠的淺灘。蘇頌說:夏天從叢生的葉子中抽出花梗,花朵環抱著梗的頂端。花中的花粉,細小如金粉。中心向下延伸到地底的白色嫩莖,吃起來甘甜爽脆。蔣防的賦說:花蕊如同帶著環抱的耳環。謝惠連的賦說:花粉隨著風飄落。詩經說:它的蔬菜是什麼呢?就是蒲的嫩莖和蒲黃。

8. 香蒲

味甘平。主五臟心下邪氣。口中爛臭。堅齒明目聰耳。久服輕身耐老。一名睢。生池澤。

冒水茸茸。叢生春乍。肥茁紅浮。脂凝白亞。菡蓞東西。蜻蜓高下。先攻心邪。神奇臭花。

蘇頌曰。春初生嫩葉。出水時紅白茸茸然。謝脁詩。閒廁秋菡萏。姚合詩。東西分豔影相連。薛蕙詩。蜻蜓高下逐。荀子。我先攻其邪心。莊子。化臭腐為神奇。

白話文:

味道甘甜平和。主要治療五臟中心下部位的邪氣,以及口中潰爛發臭的症狀。能使牙齒堅固、視力清晰、聽力靈敏。長期服用可以使身體輕盈、延緩衰老。它又名睢,生長在池塘沼澤。

(香蒲)從水中冒出,茸茸的樣子,成叢生長,春天剛來時,肥壯的嫩芽紅豔地浮出水面,像凝固的油脂一樣潔白光亮。花葉東西交錯,蜻蜓在上下飛舞。它先能攻除心部的邪氣,具有將腐臭轉化為神奇的功效。

蘇頌說,春天剛長出的嫩葉,從水中冒出時紅白絨絨的。謝脁的詩寫道:「閒靜地挨著秋天的荷花。」姚合的詩寫道:「東西兩邊美麗的影子相互連綿。」薛蕙的詩寫道:「蜻蜓在上下追逐。」荀子說:「我先攻破他心中的邪念。」莊子說:「能將腐臭轉化為神奇。」

9. 續斷

味苦微溫。主傷寒。補不足。金創癰傷。折跌續筋骨。婦人乳難。久服益氣力。一名龍豆。一名屬折。生山谷。

斷者可續。責實循名。四稜莖直。相對葉生。紅參白膩。赤抱黃明。煙塵瘦折。露汁浮罌。

禮疏。一成而不可變。斷者不可復續也。淮南子。循名責實。蘇頌曰。苗干四稜。葉兩兩相對而生。開花紅白色。根赤黃色。張翰詩。素質參紅。秦觀詞。輕紅膩白。申時行賦。初抱赤兮若傾。墨經。黃者曰黃明松品。李時珍曰。色赤而瘦。折之有煙塵者良。陶弘景曰。七月八月採。根有汁。洞冥記。露汁如珠。沈與求詩。出沒沙際如浮罌。

白話文:

味道苦澀,藥性稍微溫和。主要治療傷寒,能補養身體的虛弱不足,對於刀傷、瘡瘍、骨折跌打損傷有療效,可以接續筋骨。也能治療婦女產後乳汁分泌困難。長期服用能增強氣力。別名又叫龍豆或屬折。生長在山谷中。

斷裂的可以接續,這正是根據它的實際功效來命名。它的莖是四方形且直立生長,葉子是兩兩相對生長。花開時是紅摻雜白色,根部則是紅黃相間的顏色。乾燥的續斷,折斷時會有像煙塵般的細末散出,並且會有像露水一樣的汁液。

禮經上說,一旦形成就不可改變,斷裂的東西是不能再接上的。淮南子也說要根據事物實際的情況來對待它。蘇頌說,續斷的莖是四方形的,葉子兩兩相對而生,開的花是紅白色,根部則是赤黃色。張翰的詩中形容它「本質是紅色參雜白色」,秦觀的詞中說它「淺紅帶點白膩」。申時行的文章中說,花苞初開時,紅色像要傾倒一般。墨經中提到,黃色的東西叫做黃明。李時珍說,續斷的顏色是赤紅而且乾燥瘦小,折斷時有煙塵般的粉末是品質好的。陶弘景說,七、八月採收,根部有汁液。洞冥記記載,續斷根部的露汁像珍珠一樣。沈與求的詩中形容它「在沙地上時隱時現,像浮在水面的瓶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