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農本草經贊》~ 卷一 上經 (15)
卷一 上經 (15)
1. 石蜜
味甘平。主心腹邪氣。諸驚癇痓。安五臟諸不足。益氣補中。止痛解毒。除眾病。和百藥。久服強志輕身。不飢不老。一名石飴。生山谷。
倒懸家室。供課尊王。分喧潮應。申喙花忙。甜珍一滴。暖割千房。諧和旨味。百藥攢芳。
魏書傳。管輅射覆卦成曰。家室倒懸。此蜂窠也。黃庭堅詩。稚蜂趨衙供蜜課。蘇軾詩。中有王子蜂中尊。謝翱詩。分喧刺蜜煙。埤雅。蜂有兩衙應潮。柳宗元對。不足以申吾喙。李商隱詩。蜂亦為花忙。冷齋夜話。仲殊曰。錢如蜜。一滴也甜。陸游詩。花殘新蜜釀千房。唐書傳。門下充旨味者多矣。元禎詩。蜂連宿露攢芳久。
白話文:
石蜜味甘性平。能治療心腹的邪氣,各種驚癇、抽搐等症狀,滋補五臟不足,益氣健脾,止痛解毒,治療各種疾病,還能調和各種藥物。長期服用可以增強意志、身體輕盈,不飢不餓,延年益壽。石蜜又名石飴,生長在山谷中。
(以下文字為詩詞與典故,用以闡述石蜜的特性及相關文化意象):蜂巢懸掛,如同家室倒懸,貢獻蜂蜜如同進貢國王,蜂群喧鬧回應潮汐,辛勤採蜜,一滴蜂蜜甘甜,釀造千房蜂蜜,蜂蜜口感和諧,百花香氣聚集其中。魏書記載,管輅占卜卜卦,以「家室倒懸」比喻蜂巢;黃庭堅詩中描述蜜蜂辛勤工作,貢獻蜂蜜;蘇軾詩中讚美蜂王;謝翱詩中描寫採蜜時的煙霧;《埤雅》記載蜜蜂回應潮汐;柳宗元用「申吾喙」比喻表達;李商隱詩中描述蜜蜂辛勤採蜜;《冷齋夜話》中比喻錢財如同蜂蜜,一滴就甜美;陸游詩中描寫蜂蜜釀造;唐書記載朝廷中用蜂蜜調和滋味的例子很多;元禎詩中描寫蜜蜂採集露水和花香。
2. 蜂子
味甘平。主頭風。除蠱毒。補虛羸傷中。久服令人光澤好顏色不老。大黃蜂子。主心腹復滿痛。輕身益氣。土蜂子。主癰腫。一名蜚零。生山谷。
類自殊形。尾皆垂穎。馮木虛懸。摙泥幽屏。毒菌生光。叢桑匿影。白蛹蠶瑩。饋來荒憬。
歐陽修賦。異類殊形。埤雅。蜂毒在尾。垂穎如鋒。曹植賦。上不馮木。陶弘景碑。七度虛懸。蘇頌曰。大黃蜂子作房在大木間。埤雅。土蜂好摙泥作房。韓愈詩。即此是幽屏。酉陽雜俎。嶺南毒菌。夜有光。經雨即腐。化為蜂。水經注。延水有桑林為叢桑河。雲笈七籤。隱地八術。
一曰藏形匿影。詩疏。蒲蘆負桑蟲。以成其子。嶺表錄異。蜂兒揀狀如蠶蛹。瑩白者鹽炒曝乾。寄京洛以為方物。賀知章詩。荒憬盡懷忠。
白話文:
蜂子味甘性平。主治頭痛。能去除蠱毒,補充虛弱損傷的身體。長期服用能使人容光煥發,面色紅潤,延緩衰老。大黃蜂的蜂子,主治心腹脹滿疼痛,能輕身益氣。土蜂的蜂子,主治癰腫。蜂子又名蜚零,生長在山谷之中。
不同種類的蜂子形狀各異,但尾部都長有像穎穗一樣的毒針。它們有的懸掛在樹木的空隙中,有的則築巢在泥土的隱蔽處。有些毒菌在夜間會發光,蜂子則藏身在茂密的桑樹叢中。蜂蛹潔白如蠶蛹,人們採集後曬乾,送往京城作為貢品。
古籍記載:歐陽修的賦文中描述了蜂子種類繁多,形狀各異;《埤雅》記載蜂毒位於尾部,尖銳如穎;曹植的賦文中提到蜂子不築巢於樹木高處;陶弘景的碑文中說蜂巢七次懸掛於空中;蘇頌記載大黃蜂的蜂巢築於大樹之間;《埤雅》記載土蜂喜歡用泥土築巢;韓愈的詩中提到幽靜隱蔽的蜂巢;《酉陽雜俎》記載嶺南地區的毒菌夜間發光,經雨後腐爛,變成蜂子;《水經注》記載延水旁有桑樹林,稱為叢桑河;《雲笈七籤》中記載隱藏自身的方法;詩歌注釋中提到蒲蘆上長有桑蟲,最終變成蜂子;《嶺表錄異》記載蜂蛹形似蠶蛹,潔白瑩潤的蜂蛹用鹽炒後曬乾,作為貢品送往京城;賀知章的詩中提及將全部心血貢獻給國家。
3. 蜜蠟
味甘微溫。主下利膿血。補中續絕傷金創。益氣不飢耐老。生山谷。
荒崖采采。蒙纊纏腰。支飢淡泊。嚼味寂寥。技羞梔貌。奢戒薪燒。何來靈雀。蜜塞相招。
顧況序。採蠟怨奢也。荒岩之間。纊蒙其身。腰藤造險。又詩。采采者蠟。博物志。食蠟半斤。支十日飢。高駢詩。淡泊供需不在求。楞嚴經。味如嚼蠟。李商隱詩。紅壁寂寥崖蜜盡。柳宗元文。梔其貌。蠟其言。以求賈技於朝。晉書傳。石崇奢靡相尚。以蠟代薪。博物志。南方諸山。余蠟在石。有鳥群來啄之殆盡。名曰靈雀。人謂之蜜塞。
白話文:
蜜蠟味甘性微溫,能治療下痢帶膿血的症狀,並能修復內臟損傷、癒合外傷,增強體力、消除飢餓感,延年益壽。蜜蠟生長在深山野谷、荒僻的懸崖峭壁上。採集蜜蠟的人,衣衫襤褸,腰間繫著草繩,忍受飢餓,生活清貧簡樸,咀嚼蜜蠟時,感受其獨特風味的寂寥。他們技藝拙劣,相貌平凡,過著簡樸的生活,遠離奢華,不用蜜蠟當柴燒。不知從何處飛來的靈雀,卻被蜜蠟的香味吸引而來。
顧況的序文中記載,採集蜜蠟的人怨恨奢靡的生活。他們在荒涼的懸崖峭壁間採集蜜蠟,用粗布裹身,冒險攀爬險峻的山崖。詩句中也提到採集蜜蠟的人。根據《博物志》記載,吃半斤蜜蠟就能十天不感到飢餓。《高駢詩》中描述了採集蜜蠟者淡泊名利的生活態度。《楞嚴經》用「味如嚼蠟」來形容索然無味。《李商隱詩》描寫了懸崖峭壁上寂寥的景象,以及蜜蠟採集殆盡的場景。《柳宗元文》中用「梔其貌,蠟其言」比喻一個人外表樸實,言語卻虛偽,為了追求功名利祿而奔波於朝堂。《晉書》記載石崇極度奢華浪費,甚至用蜜蠟代替柴火。《博物志》中提到南方山區的岩石上殘留的蜜蠟,常吸引許多鳥類前來啄食,幾乎將其啄食殆盡,這種鳥名叫靈雀,人們也稱它為蜜塞。
4. 牡蠣
味鹹平。主傷寒寒熱。溫瘧洒洒。驚恚怒氣。除拘緩。鼠瘻。女子帶下赤白。久服強骨節。殺邪氣。延年。一名蠣蛤。生池澤。
榮粹不知。止渴推厲。𥦖窱房分。嵯峨山勢。纖指紛柔。圓蹄懸綴。鯤化何殊。神鵰百歲。
南史傳。車螯蚶蠣。不悴不榮。張元素曰。蛤蠣之厲。能止渴也。張衡賦。望𥦖窱以徑廷。說文。嵯峨山高貌。蘇頌曰。海旁附石而生。磈礧相連如房。呼為蠣房。初生止如拳石。漸長嶄岩如山。俗名蠔山。每房有肉。大者如馬蹄。小者如人指面。潘岳賦。冉弱紛柔。泛舟錄。
鵝管懸綴。莊子。北冥有魚。其名曰鯤。化而為鳥。其名曰鵬。陶弘景曰。云是百歲雕所化。
白話文:
牡蠣味鹹性平。主要功效是治療傷寒寒熱、溫瘧(一種瘧疾)、驚悸憤怒、肢體拘攣、鼠瘻(一種皮膚病)、婦女白帶或赤帶。長期服用可以強健筋骨,殺死邪氣,延年益壽。牡蠣又名蠣蛤,生長在池澤之中。
(以下文字為對牡蠣形狀、產地及典故的描述,非藥性說明)牡蠣的形狀,有的像房間,有的像高聳的山巒,小的像手指,大的像馬蹄。牡蠣像鯤鵬一樣變化多端,也像神鵰一樣長壽。古籍記載,牡蠣不枯萎也不茂盛,有止渴的功效。牡蠣附著在海邊的岩石上,一塊塊連在一起,像房屋一樣,所以稱為蠣房。剛開始像拳頭大的石頭,慢慢長大後像山一樣高聳,俗稱蠔山。每塊牡蠣裡面都有肉,大的像馬蹄,小的像人的手指。
5. 龜甲
味鹹平。主漏下赤白。破癥瘕痎瘧。五痔陰蝕。濕痹。四肢重弱。小兒囟不合。久服輕身不飢。一名神屋。生池澤。
列前重寶。藏六懷靈。守耆云覆。致墨炎熒。質兼金玉。神炳丹青。圖形捍難。借氣益齡。
禮。龜為前列。史記傳。留神龜以為重寶。雜阿含經。如龜藏六。宋書傳。謝靈運稟氣懷靈。史記傳。耆滿百莖。神龜守之。青雲覆之。周禮。揚火以作。龜致其墨。說苑。熒熒不絕。炎炎奈何。又靈龜紋五色。似玉似金。孝經。援神契。效象洛龜。擢書丹青。周禮疏。龜蛇為旐。龜有甲能捍難。吳球曰。龜板補陰。借其氣也。唐明皇詩。益齡仙井合。
白話文:
龜甲味鹹性平。可以治療赤白帶下、血塊瘀滯、婦科疾病、瘧疾、五痔、陰部潰爛、濕痺、四肢沉重無力、小兒囟門閉合不良等症狀。長期服用可以使身體輕盈,且不感飢餓。龜甲又名神屋,生長在池澤之中。
古籍記載龜甲為珍貴之物,具有靈性,能庇佑人們。龜甲的圖案能化解災難,並能延年益齡。許多古代典籍都記載了龜甲的珍貴與神奇功效。
6. 桑螵蛸
味鹹平。主傷中。疝瘕陰痿。益精生子。女子血閉。腰痛五淋。利小便水道。一名蝕肬。生桑枝上。採蒸之。
巨偉維桑。蟄蟲依固。細蟃中藏。乳蛆外附。綃狀輕飄。房看分注。蠶稠梅黃。驤首齊騖。
傅咸賦。以厥樹之巨偉。詩。維桑與梓。禮。蟄蟲始振。漢書傳。易可依固。詩疏。螟蛉。俗謂之桑蟃。色青而細小。李時珍曰。螳螂驤首奮臂。深秋乳子如蛆。黏著樹枝。其狀輕飄如綃。重重有隔房。後漢書傳。羽翼外附。庾信銘。八溪分注。禮。仲夏之月螳螂生。李白詩。五月梅始黃。蠶稠桑柘空。溫庭筠詩。班馬方齊騖。
白話文:
桑螵蛸味鹹性平。能治療內臟損傷、疝氣、陰莖痿弱等症,並能補益精氣,促進生育,治療婦女血閉、腰痛、五種小便異常(五淋),以及促進小便通暢。它也叫蝕肬,生長在桑樹枝上,採摘後需蒸煮。
(以下為對桑螵蛸形態、生長環境及古籍記載的描述,非藥性說明)桑樹高大挺拔,螳螂依附其上築巢。細小的螳螂卵藏在其中,幼蟲則附著在外,形狀輕盈飄逸,像薄紗一樣,一層層分隔開來。桑樹上蠶蛹密密麻麻,桑葚也漸漸變黃。螳螂昂首挺胸,形態威武。 古籍中多有記載桑螵蛸的形態、生長環境及名稱。
7. 海蛤
味苦平。主咳逆上氣,喘息煩滿,胸痛寒熱。一名魁蛤。
秋深爵化,海錯叢殘。盈窺月滿,貯拾潮寒。飾妝成帳,護汁堆盤。靈稱白水,王母中餐。
禮:季秋之月,爵入大水為蛤。孔平仲詩:鮮蛤實海錯。新論:叢殘小語。呂氏春秋:月望,則蚌蛤實。群陰盈。梅堯臣詩:拾貯寒潮退。飛燕外傳:以蛤妝五成金霞帳。蘇軾詩:我哀籃中蛤,閉口護殘汁。歐陽修詩:累累盤中蛤。漢武內傳:西王母曰,次藥有白靈蛤。釋卿雲詩:挑薺備中餐。
文蛤。主惡瘡蝕五痔。
種別沙田,潮汐增暈。虹採開明,錦囊充牣。風愛來熏,雷驚驟震。節物新時,吳鄉饋贐。周必大詩:東海沙田種蛤珧。西溪叢語:文蛤一潮生一暈。曹植詩:蚌蛤被濱涯,光采如錦虹。李涉詩:元蚌初開影暫明。盧綸詩:彩蛤攢錦囊。山棲志:充牣崖巘。戴表元詩:莎阪南風寅蛤來。
史記紀:南風之熏兮。南越志:凡蛤開口,聞雷不復閉口。孔武仲詩:新時節物故依然。夢溪筆談:文蛤即吳人所食花蛤。孟子:辭曰饋贐。
白話文:
海蛤味苦性平,能治療咳嗽、氣逆、上氣、喘息、胸悶、胸痛、寒熱等症狀。海蛤又名魁蛤。
秋天深了,螃蟹都變成了海蛤。海中的生物種類繁多,到了秋天許多都衰敗了。月光盈滿,潮水冰冷,人們收集海蛤,裝飾成帳幕,堆滿盤子。海蛤被稱為「白靈蛤」,是西王母享用的食物。
古籍記載,秋季的螃蟹進入大海後變成海蛤。《孔平仲詩》中提到鮮美的海蛤是海中珍品;《新論》記載秋天海中生物衰敗;《呂氏春秋》記載月圓時,蚌蛤都飽滿;《梅堯臣詩》中寫到人們在退潮時收集冰冷的海蛤;《飛燕外傳》中提到用海蛤裝飾成華麗的帳幕;《蘇軾詩》中描述海蛤緊閉著殼,保護著裡面的汁液;《歐陽修詩》中寫到盤中堆滿了海蛤;《漢武內傳》中提到西王母說,珍貴的藥物中含有白靈蛤;《釋卿雲詩》中記載用海蛤烹製佳餚。
文蛤可以治療惡瘡和痔瘡。
沙田種植文蛤,隨著潮汐變化,文蛤的顏色也隨之改變,如同彩虹般美麗,裝滿了錦囊似的。風吹來芳香,雷聲震耳,節令到了新的時候,吳地的人們就贈送文蛤。這部分內容引自多部古籍詩詞,包括周必大的詩、西溪叢語、曹植的詩、李涉的詩、盧綸的詩、山棲志以及戴表元的詩。
史記和南越志都記載,南風吹拂,文蛤張開殼,聽到雷聲後就不再閉合。孔武仲的詩中也提到時節的更迭。夢溪筆談提到文蛤就是吳地人食用的花蛤。孟子記載「饋贐」一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