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農本草經贊》~ 卷三 下經 (3)
卷三 下經 (3)
1. 大黃
味苦寒。主下瘀血閉。寒熱。破癥瘕積聚。留飲宿食。盪滌腸胃。推陳致新。通利水穀道。調中化食。安利五臟。生山谷。
色美黃良。西羌東蜀。牛舌伸舒。羊蹄躑躅。斑緊波旋。紫鋪錦縟。劍戟中心。頑堅凌觸。
李時珍曰。一名黃良。蘇恭曰。西羌蜀地者佳。白居易詩。東蜀殊歡渥。蘇頌曰。作緊片如牛舌形。蘇恭曰。根紅者。似宿羊蹄。雷斆論。凡使細切。以文如水旋斑。緊重者良。益部方物略記。紫地錦文為最。范成大詩。中有將軍劍戟心。雲笈七籤遇物凌觸。
白話文:
大黃味苦性寒。主要功效是治療瘀血閉塞、寒熱症狀、破除癥瘕積聚、消除宿食停滯、清洗腸胃、促進新陳代謝、通利大小便、調理脾胃、幫助消化、滋養五臟。大黃生長在山谷中,顏色美麗,呈黃色,以西羌和東蜀地區產的大黃品質最佳。其藥材外形,有的像伸長的牛舌,有的像羊蹄,表面紋理緊密,呈現波浪狀或旋渦狀,顏色深紫,佈滿錦緞般的紋理,中間部位常有堅硬的紋路。
李時珍說,大黃也叫黃良。蘇恭說,西羌和蜀地產的大黃品質最好。白居易的詩中也讚美東蜀的大黃。蘇頌說,好的大黃切片後形狀像牛舌。蘇恭說,根部顏色紅潤的,像羊蹄。雷斆指出,使用大黃時要切成細片,好的大黃切面紋理像水波紋一樣,緊密而沉重。益部方物略記中記載,紫色帶錦緞紋理的大黃品質最佳。范成大的詩中提到大黃中心像將軍的劍戟,雲笈七籤中則形容其堅硬難以觸動。
2. 葶藶
味辛寒。主癥瘕積聚結氣飲食寒熱破堅。一名大室。一名大適。生平澤及田野。
朋儕靡草。亭室何須。黍粒黃細。薺莢青粗。異根歧角。別植長鬚。種分甘苦。酸味休渝。
禮注。靡草薺葶藶之屬。蘇頌曰。春生苗葉。高六七寸。似薺。枝莖俱青。結角子扁小如黍粒。微長。黃色。又有一種狗芥草。葉近根下。作歧生。角細長。取時必須分別。周禮注。莢物薺莢之屬。雷斆論。凡使勿用赤鬚子真相似。寇宗奭曰。有甜苦二種。經言。味辛甜者。不當入藥。治體以行水走泄為用。藥性論。不當言味酸。
白話文:
葶藶味辛性寒,能治療癥瘕、積聚、氣滯、飲食停滯、寒熱等症,以及堅硬腫塊。它還有「大室」、「大適」兩個別名,生長在濕地和田野裡。
它的莖葉細小,與其他雜草混生。種子細小,呈黃色,形狀像黍子粒。還有一種類似植物叫狗芥草,葉子靠近根部,呈叉狀生長,果莢細長。採集時必須區分清楚。
葶藶的果莢與薺菜的果莢相似。有些葶藶的莖上有紅色細毛,這種帶紅毛的不能入藥。葶藶有甜、苦兩種,其中甜味的不能入藥。治療疾病時,主要利用其利水瀉下的功效。 關於葶藶的酸味記載,則是不正確的。
3. 桔梗
味辛微溫。主胸脅痛如刀刺。腹滿腸鳴幽幽。驚恐悸氣。生山谷。
沮澤庸求。有無心攝。關內葵根。嵩高杏葉。梗直疏通。蜜甘調燮。承載功同。巨川舟楫。
戰國策。求桔梗於沮澤。則累世不得一焉。蘇恭曰。桔梗薺苨葉有差互者。有三四對者。皆一莖直上。惟以根有心為別耳。蘇頌曰。關中所出。根黃皮似蜀葵。葉如菊。群芳譜。生嵩高山谷及冤句。根如指大。葉似杏葉。李時珍曰。此草之根。結實而梗直故名。名醫曰。甘草一名蜜甘。
張元素曰。為肺部引經。與甘草同行。譬如鐵石入江。非舟楫不載。諸藥有此一味。不能下沉也。
白話文:
桔梗味辛性微溫。主要功效是治療胸脅疼痛如刀刺般,腹脹腸鳴隱隱作響,以及因驚恐而引起的氣短心悸等症狀。它生長在山谷之中。
過去有人在沮澤尋找桔梗,往往要耗費好幾代人的時間都找不到。桔梗的葉子,有的葉片互生,有的則三到四片輪生,莖都筆直向上生長,唯一區別在於根部有無中心。關中地區產出的桔梗,根部顏色發黃,外皮像蜀葵,葉子像菊花。嵩山山谷和冤句也出產桔梗,根部粗如手指,葉子像杏葉。桔梗的根部結實且莖直,因此得名。甘草又名蜜甘。
張元素說:桔梗能引導藥物至肺經,與甘草同用。就像鐵石投入江中,沒有舟楫就不能載運,所有藥物若加入桔梗,就能避免藥力下沉無效。
4. 莨蕩子
味苦寒。主齒痛出蟲。肉痹拘急。使人健行見鬼。多食令人狂走。久服輕身。走及奔馬。強志益力通神。一名橫唐。生川穀。
逐邪藏毒。放宕習聞。含苞罌貯。散粟房分。馳追蹀躞。胎乳絪縕。飲和國老。解瞀銷棼。
陳藏器曰。取子曝乾。空腹水下。能除邪逐風。勿令子破。令人發狂。李時珍曰。服之令人狂浪放宕故名。蘇頌曰。殼作罌子狀。如小石榴。房中子至細。青白色。如粟米粒。篇海。蹀躞。馬行貌。六書故。嗜進連步貌。易。天地絪縕。史記。王美人懷子。久而不乳。淳于意。
飲以莨蕩藥一撮。旋乳。張仲景曰。水莨蕩誤食令人狂亂。以甘草汁解之。莊子。飲入以和。名醫曰。甘草一名國老。
白話文:
莨菪子味苦性寒,主治牙痛、蟲牙、肌肉麻痹拘緊等症。但服用過量會讓人產生幻覺、行動失常,甚至狂躁奔走。少量長期服用則能使身體輕盈,行走迅速,精力充沛,甚至感覺與神靈相通。它也叫橫唐,生長在山谷中。
莨菪子能驅除邪氣,解毒,其果實像罌粟的果莢,種子細小如小米,顏色青白。服用方法是將種子曬乾後空腹服用,能驅邪祛風,但必須注意完整性,破損的種子服用會令人發狂。
古籍記載,莨菪子服用過量會讓人狂放不羈,故名莨菪子;其果殼形似罌粟果莢,種子細小如小米;「蹀躞」指的是馬行走或人快速連續步行的樣子;「絪縕」指天地間生機勃勃的景象;古方記載以莨菪子治療孕婦久不哺乳。 誤食莨菪子會導致狂亂,可用甘草汁解毒。甘草也稱國老。
5. 草蒿
味苦寒。主疥搔痂癢。惡創。殺蝨留熱在骨間。明目。一名青蒿。一名方潰。生川澤。
氣早春陽。三秋餘力。松檜香鄰。蓬藜群植。美詠鹿鳴。臭含𤜦息。庚伏元辰。懸庭充食。
李時珍曰。青蒿得春木少陽之氣最早。夢溪筆談。此蒿深青如松檜之色。深秋余蒿並黃。此蒿猶青。禮藜莠蓬蒿並興。詩。呦呦鹿鳴。食野之蒿。韓保升曰。其氣息似𤜦臭。故名𤜦蒿。月令通纂。伏內庚日。採青蒿懸於門庭辟邪。冬至元旦為末服。亦良。
白話文:
草蒿味苦性寒,可以治療疥瘡、搔癢、惡瘡等症。雖然可以殺死蝨子,但餘熱會留在骨頭裡。它還能明目。草蒿又名青蒿、方潰,生長在河川濕地。
它在早春就生長,到秋季仍保有生機,氣味像松柏一樣芬芳,與蓬草、藜草等雜草一起生長。古詩詞中常有鹿鳴食蒿的意象,也有記載其氣味像麝香一樣。古籍記載,在庚日(干支紀日中的庚日)採集青蒿懸掛在門庭可以辟邪,冬至或元旦時將其研磨成粉服用也有益處。
6. 旋覆花
味鹹溫。主結氣。脅下滿。驚悸。除水。去五臟間寒熱。補中下氣。一名金沸草。一名戴椹。生川穀。
菊黃柳綠。善盜庚先。旋迴羅疊。覆下錢圓。金垂滴滴。水近濺濺。香芬鼻觀。目忌延緣。
蘇頌曰。葉似柳根細。六月開花如菊。深黃色。爾雅。蕧盜庚。李時珍曰。庚者金也。夏開黃花。盜竊金氣也。寇宗奭曰。花圓而覆下。故名旋覆。群芳譜。一名疊羅金。李時珍曰。花形如金錢菊。水澤邊生。俗傳露水滴下即生。故名滴滴金。趙孟頫詩。妙香清鼻觀。酉陽雜俎。李衛公言。嗅其花能損目。莊子。延緣葦間。
白話文:
旋覆花味鹹性溫。主治氣體阻塞、脅肋下腹部脹滿、驚悸、消除水腫,以及治療五臟寒熱,能補益中焦和下降之氣。又名金沸草、戴椹,生長在山谷之中。
它的花朵,顏色像菊花般金黃,又像柳葉般翠綠,擅於吸收秋季的陽氣(金氣)。花朵旋轉重疊,形狀像覆蓋在地上的銅錢,金色的花蕊像水滴般垂下,水珠濺射其間,散發著芬芳的香味,但久聞會傷眼。
蘇頌說,旋覆花的葉子像柳葉,根莖細小,六月開花,花朵像菊花,顏色深黃。爾雅稱它為蕧(盜庚)。李時珍說,「庚」指金,它在夏天開黃花,能吸收金氣。寇宗奭說,它的花朵圓形向下覆蓋,所以叫旋覆花。群芳譜中,它又名疊羅金。李時珍說,它的花形像銅錢菊,生長在水邊澤地,民間傳說露水滴下就能生長,所以又名滴滴金。趙孟頫的詩中讚美它妙香清冽,能令人聞香悅鼻。 酉陽雜俎中記載,李衛公說,聞其花香會損傷眼睛。莊子書中提到「延緣葦間」,指它生長在蘆葦叢間。
7. 藜蘆
味辛寒。主蠱毒。咳逆。泄利。腸澼。頭瘍。疥搔。惡創。殺諸蠱毒。去死肌。一名蔥苒。生山谷。
大葉微根。相連節短。黎裹棕心。白憨蔥管。景仰山高。遲迴水緩。吐嚏交通。頓驅風癉。
吳普曰。大葉小根相連。李時珍曰。黑色曰藜蘆。裹黑皮故名。根際似蔥。俗名蔥管藜蘆。北人謂之憨蔥。蘇頌曰。初生苗葉似棕心。又似蔥白。此有二種。生高山者為佳。一種水藜蘆。生溪澗石上。不中藥用。凡使服錢許。則惡吐。又能通頂。令人嚏。李時珍曰。吐風痰者也。
白話文:
藜蘆味辛性寒。主治蠱毒、咳嗽逆氣、泄瀉、腸胃積水、頭瘡、疥瘡、頑固的傷口。能殺死各種蠱毒,去除壞死的肌肉。也叫蔥苒,生長在山谷中。
葉子很大,根莖細小,節間很短。根部外面是棕色的,裡面是白色的,像蔥管一樣。生長在高山,生長緩慢。服用後會引起打噴嚏和嘔吐,能快速驅除風寒濕邪。
吳普說,藜蘆葉大根小,根莖相連。李時珍說,黑色的藜蘆才是正品,因為它外面包著黑色的皮,所以叫藜蘆。根部像蔥,民間也叫它蔥管藜蘆,北方人則稱之為憨蔥。蘇頌說,藜蘆剛長出來時,葉子像棕櫚樹的心,也像蔥白。藜蘆有兩種,生長在高山上的較好。還有一種水藜蘆,生長在溪澗石上,不能入藥。服用藜蘆時,一次用量大概一錢左右就會引起劇烈嘔吐,還能通暢頭部經絡,讓人打噴嚏。李時珍說,這是因為它能吐出風寒濕邪和痰濁。
8. 鉤吻
味辛溫。主金創乳痓。中惡風。咳逆上氣。水腫。殺鬼注蠱毒。一名野葛。生山谷。
預儲蕹汁。救撲炎煬。箭噴裂吻。蔓繞屠腸。避棲飛鳥。飽飫肥羊。黃精益壽。美惡分詳。
陳藏器曰。蕹菜搗汁。解野葛毒。李時珍曰。滇人謂之火把花。言其性熱如火。東方朔文。吹天火之炎煬。吳普曰。赤莖如箭。蘇恭曰。蔓生與白花藤相類。蘇舜欽詩。獠工裂吻燥。戰國策。聶政抉目屠腸。陶弘景曰。鉤人喉吻。牽挽人腸。五符經言。飛鳥不得集。蘇恭曰。
羊食其苗。大肥。物有相伏如此。博物志。人信鉤吻殺人。不信黃精益壽。不亦惑乎。李時珍曰。此以二草。美惡對待而言。陶氏。雷氏。韓氏。言相似者誤。
白話文:
鉤吻味辛溫,可以治療外傷、乳癰、中惡、咳嗽氣逆、水腫,以及解毒殺菌。它也叫野葛,生長在山谷中。
其汁液可以治療燒傷燙傷,箭傷裂口。它的藤蔓能纏繞腸子,鳥類不願棲息其上,羊吃了卻能長得肥壯。黃精能益壽延年,與鉤吻的毒性形成鮮明對比。
陳藏器說,蕹菜汁可以解鉤吻的毒。李時珍說,雲南人稱它為火把花,因為它的藥性像火一樣熱。東方朔的文章中提到它能治療火燒傷。吳普說,它的莖赤紅如箭。蘇恭說,它的蔓生樣子與一種開白花的藤蔓相似。蘇舜欽的詩中寫到,有人用它來割裂敵人的嘴唇。戰國策中記載,聶政挖出敵人的眼睛,剖開其腸子。陶弘景說,鉤吻能鉤住人的喉嚨,拉扯人的腸子。五符經中提到,鳥類都不敢在它上面棲息。蘇恭說,羊吃了它的莖葉會長得很肥,說明萬物相生相剋。博物志記載,人們相信鉤吻能殺人,卻不相信黃精能延年益壽,這不是很奇怪嗎?李時珍說,這是將兩種藥草的功效,好的和壞的相對比來說的。陶氏、雷氏、韓氏等人都說,因為外形相似而誤服的情況時有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