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志洗

《神農本草經贊》~ 卷三 下經 (4)

回本書目錄

卷三 下經 (4)

1. 射干

味苦平。主咳逆上氣。喉痹咽痛。不得消息。散急氣。腹中邪逆。食飲大熱。一名烏扇。一名烏蒲。生川穀。

竹節姜根。庭臺夏遍。紫蝶斜飛。烏蒲低扇。緣木身輕。臨城竿緣。異獸喬柯。同名角炫。

土宿指南。一名扁竹葉。如側手掌形。根亦如之。日華子曰。根形似高良薑。五六七月採。

陶弘景曰。人家庭臺多種之。李時珍曰。今人所種。多是紫花者。呼為紫蝴蝶。其葉叢生。橫鋪如烏翅及扇之狀。陳藏器曰。射干之名有三。此是草名。佛經。射干貂㩆是惡獸。能緣木。阮公詩云。射干臨層城。是樹殊高大。蘇頌曰。別有射干。莖梗疏長。正如射人長竿狀。此不入藥。舒元輿賦。角炫紅缸。

白話文:

射干味苦性平。可以治療咳嗽、氣喘、喉嚨阻塞疼痛、聲音嘶啞等症狀,能散解急氣,治療腹部脹痛、飲食過熱引起的症狀。射干又叫烏扇、烏蒲,生長在山谷之中。

竹節似的根莖,庭院中夏日遍佈,紫色的蝴蝶斜飛,烏蒲低垂似扇。它能輕盈地攀緣樹木,在高高的城牆上攀爬。有種奇特的動物也喜歡待在高大的樹木上,與射干同名,顏色鮮豔。

它的根莖指向地下,也叫扁竹葉,形狀像展開的手掌,根部也是一樣的形狀。《日華子本草》記載,它的根形似高良薑,在五六七八月採收。

陶弘景說,人們常在家中的庭院種植它。李時珍說,現在種植的射干大多是紫花的,叫做紫蝴蝶,葉子叢生,橫向展開,像烏鴉的翅膀或扇子一樣。《陳藏器本草》說,射干這個名稱有三種意思,這裡指的是草本植物。佛教經典中,「射干」指一種兇猛的動物,能攀緣樹木;阮籍的詩句「射干臨層城」,則指一種高大的樹木;蘇頌說,還有一種射干,莖梗疏長,像射箭用的長竿一樣,這種是不入藥的。舒元輿的賦文中提到「角炫紅缸」,也與射干相關。

2. 蛇合

味苦微寒。主驚癇。寒熱邪氣。除熱。金創。疽痔鼠瘻。惡瘡頭瘍。一名蛇銜。生山谷。(合當作含)

高岡濕隰。細葉黃花。青含蛇口。紫折龍牙。傷連斷指。惡剪積瘕。澀酸竟命。知時滅瑕。

蘇頌曰。生土石上或下濕地。陶弘景曰。用細葉有黃花者。李時珍曰。根名女青。葉似龍牙而小。背紫色。異苑。昔有田父。見一蛇被傷。一蛇含此草著瘡上。經日蛇愈。抱朴子。蛇銜膏連已斷之指。直指方。研敷身面惡癬根斷。雷斆論。勿用有柏尖葉者。號竟命草。其味澀酸。令人吐血。速服知時子可解。淮南子。抑微滅瑕。

白話文:

[蛇合]

此藥味苦微寒,能治療驚癇、寒熱邪氣,並具有清熱解毒的功效,可治金創(外傷)、疽痔鼠瘻(各種瘡瘍)、惡瘡、頭瘍等。它也叫蛇銜,生長在山谷、高地濕地等處,葉細小,花黃色。蛇銜的莖呈青綠色,像蛇含在口中;其花紫紅色,像折斷的龍牙。它能治療外傷導致的斷指、惡性腫塊、積聚等疾病。但其味澀酸,服用過量可能危及生命,需謹慎使用。

古籍記載:蘇頌說它生長在土石上或潮濕的地方;陶弘景說,藥效好的蛇銜葉子細小,花是黃色的;李時珍說,它的根叫女青,葉子像龍牙但較小,背面呈紫色。《異苑》記載,曾有人看見一條蛇受傷,另一條蛇用此草敷在它的傷口上,一天後傷口就痊癒了。《抱朴子》記載,蛇銜膏能治療斷指。《直指方》記載,將其研磨敷於患處,可治療身面惡癬。《雷斆論》記載,不要使用葉子像柏樹尖的蛇銜,這種蛇銜叫做竟命草,味道澀酸,服用後會導致吐血,需迅速服用知時子解毒。《淮南子》記載,它能消除細微的瑕疵。

3. 恆山

味苦寒。主傷寒。寒熱。熱發溫瘧鬼毒。胸中痰結。吐逆。一名互草。生山谷。(今名常山)

藥以山名。儼尊北嶽。橫節圓莖。白花青萼。就燥陽晞。流濕陰濁。雞骨浮黃。功專已瘧。

李時珍曰。恆山乃北嶽名。豈此藥始產於此歟。蘇恭曰。莖圓有節。二月生白花青萼。其草暴燥。色青白堪用。若遇陰便黑爛郁壞。易。水流濕。火就燥。陶弘景曰。細實黃者。謂之雞骨。用之最勝。蘇頌曰。此藥為治瘧之最要者。

白話文:

恆山味苦性寒。主要治療傷寒、寒熱、溫瘧、鬼毒、胸中痰結、嘔吐等症。它也叫做互草,生長在山谷中(現在稱為常山)。

這種藥物以山名命名,如同北嶽恆山一樣尊貴。它莖圓而有節,開白色花朵,花萼青綠色。它需要在乾燥向陽的地方生長,才能避免潮濕陰暗的環境影響。藥材中如有雞骨狀的黃色顆粒,則藥效最佳,其主要的功效是治療瘧疾。

李時珍說:恆山是北嶽的名稱,難道這種藥物最初就是產於恆山嗎?蘇恭說:它的莖圓而有節,二月開花,花白萼青,這種藥草最怕潮濕,乾燥後顏色青白才能入藥,如果遇到陰濕環境就會變黑腐爛。它耐旱怕濕。陶弘景說:藥材中細小的黃色顆粒,叫做雞骨,藥效最好。蘇頌說:此藥是治療瘧疾最重要的藥物。

4. 蜀漆

味辛平。主瘧及咳逆寒熱。腹中症堅痞結。積聚邪氣。蠱毒鬼注。生川穀。(即恆山苗)

漆何望蜀。互草新苗。轉丸縈結。傾酒醇調。蠱驅毒解。瘴御氣消。蜜香涼沁。甘飲相招。

後漢書傳。敕岑彭曰。既平隴。復望蜀。陶弘景曰。採得常山苗。縈結作丸。得時燥者佳。雷斆論。以酒浸一宿。曝乾用。李時珍曰。嶺南瘴氣。寒熱所感。邪在營衛。欲除根本。非此藥不可。蘇頌曰。天台有一種土常山苗。味甘。人用為飲。又名蜜香草。性涼益人。非此苗也。

白話文:

蜀漆味辛性平。能治療瘧疾、咳嗽逆氣、寒熱交替、腹部腫脹堅硬、痞塊積聚、邪氣入侵、蠱毒、鬼魅作祟等症狀。生長在山谷中。(也就是恆山苗)

蜀漆的功效:用它製成藥丸,以酒調服,能驅除蠱毒,解除毒害,抵抗瘴氣,消除邪氣。蜜香草(蜀漆的一種)性質清涼,甘甜可口,讓人感到舒適。

據《後漢書》記載,曾有命令岑彭平定隴西後,再攻取蜀地。《名醫別錄》記載,採集常山苗,搓揉成丸狀,在適當的時間曬乾效果最佳。雷斆的論述中提到,將蜀漆浸泡在酒中一夜,曬乾後使用。李時珍說,嶺南的瘴氣,寒熱交替的疾病,邪氣侵犯營衛,要徹底根除,非蜀漆不可。蘇頌說,天台山有一種土常山苗,味道甘甜,人們用它泡茶飲用,也叫蜜香草,性涼益人,與藥用蜀漆並非同一種植物。

5. 甘遂

味甘寒。主大腹疝瘕腹滿。面目浮腫。留飲宿食。破症堅積聚。利水穀道。一名主田。生川穀。

白體赤膚。名甘汁毒。節逐珠連。圓旋指掬。結散心胸。塗周臍腹。相反相成。道通水穀。

蘇頌曰。苗短小而葉有汁。根皮赤肉白。作連珠。大如指頭。張元素曰。此泄水之聖藥。水結胸中。非此不除。但有毒不可輕用。李時珍曰。張仲景治心下留飲。與甘草同用。保命集。凡水腫未消者。以甘遂末塗腹繞臍。服甘草水即消。王璆曰。一切腫毒。敷甘遂末。飲甘草汁即愈。二物相反。而感應如此。

白話文:

甘遂味甘性寒。主要治療大腹水腫、疝氣、腹部脹滿、面部浮腫、體內積留的水液和宿食,能消除症瘕、堅積和腫塊,通利水道和腸胃。它也叫“主田”,生長在山谷溪流邊。

甘遂的根莖外表呈白色,內裡赤紅,汁液甘甜,但有毒性。它的根莖像串珠一樣,圓滾滾的,大小如手指。塗抹在心胸或腹部周圍,能使阻塞消散,使水谷通行無阻。

蘇頌說,甘遂植株矮小,葉子有汁液,根皮是紅色的,裡面是白色的,像連珠一樣,大小像手指頭。

張元素說,甘遂是治療水腫的良藥,如果水液積聚在胸中,非它不可。但它有毒,不能輕易使用。

李時珍說,張仲景治療心下積水,會用甘遂與甘草一起使用。保命集中記載,對於水腫未消者,可以用甘遂粉末塗抹腹部繞臍,服用甘草水,水腫就會消退。

王璆說,各種腫毒,都可以敷用甘遂粉末,並喝甘草汁,就能痊癒。甘遂和甘草雖然是相反的藥物,卻能產生如此神奇的療效。

6. 白蘞

味苦平。主癰腫。疽瘡。散結氣。止痛除熱。目中赤。小兒驚癇溫瘧。女子陰中腫痛。一名兔核。一名白草。生山谷。

干同芷白。喜雜林蕪。枝端五葉。藤蔓多株。狡藏兔核。信應雞孚。遏癰斂潰。質赤何殊。

陶弘景曰。根如白芷。說文注。初生根干為芷。李白詩。林壑久已蕪。蘇恭曰。蔓生。枝端有五葉。一株下有十許根。劉迎詩。人思狡兔藏三窟。說文注。卵孚也。如期不失信也。蘇頌曰。生苗多在林中。根如雞卵而長。三五枚同窠。又一種赤斂。花實功用皆同。但表裡俱赤耳。

白話文:

白蘞味苦性平。能治療癰腫、疽瘡,散結氣,止痛除熱,以及目赤、小兒驚癇溫瘧、婦女陰部腫痛等症。白蘞又名兔核、白草,生長在山谷中。

它的根莖與白芷相似,喜歡生長在雜草叢生的林地裡,枝端長有五片葉子,藤蔓叢生。 古人以其藥效如同狡兔藏身於洞穴般隱秘可靠,也像雞蛋孵化般準時有效,能抑制癰腫、斂合潰瘍。其根莖顏色與赤斂相似。

陶弘景說,白蘞的根莖像白芷。 《說文解字》注釋說,白蘞剛長出來時根莖如同白芷。《說文解字》也解釋「孚」為卵,比喻事情如期完成,信守承諾。 蘇恭說,白蘞是蔓生植物,枝端有五片葉子,一株植物地下通常有十幾根根莖。蘇頌說,白蘞多生長在林中,根莖像雞蛋一樣長,三五個根莖常聚生在一起。還有一種叫做赤斂的植物,花實功效都與白蘞相同,只是根莖外表及內部都呈紅色。

7. 青葙子

味苦微寒。主邪氣。皮膚中熱。風搔身癢。殺三蟲。子名草決明。療唇口青。一名草蒿。一名萋蒿。生平谷。

鄰接胡麻。葙蘘音詭。高聳雞冠。尖垂兔尾。雁過秋紅。桃霏夏紫。披決光明。昭昭覺視。

李時珍曰。此草多生於胡麻地中。胡麻葉亦名青蘘。音相近。豈以其相似而然耶。花葉似雞冠。苗似莧。故謂之雞冠莧。梢間出花。穗尖長。如鼠尾。又一種名雁來紅。其葉九月鮮紅。望之如花。故名。陳藏器曰。又一種名桃朱術。花紫。五月五日。婦人收子帶之。為夫所愛。急就篇。刃端可以披決。淮南子。覺視於昭昭之宇。

白話文:

青葙子味苦性微寒。能治療邪氣入侵、皮膚發熱、風邪引起的皮膚搔癢,以及殺死體內的三種寄生蟲。它的種子叫做草決明,可以治療嘴唇和口腔潰瘍。青葙子又名草蒿、萋蒿,生長在山谷中,常與胡麻相伴。它的讀音與「葙蘘」相近,植株高聳如同雞冠,果穗尖細下垂像兔尾。秋天雁來時,它的花呈紅色;夏天則呈現紫色。青葙子能明目,使視力清晰。

李時珍說,這種草多生長在胡麻地裡,而胡麻葉也叫做青蘘,讀音相近,或許是因為它們外形相似吧。它的花葉像雞冠花,莖葉像莧菜,所以也叫雞冠莧。花從莖端抽出,穗狀花序細長,像老鼠尾巴。還有一種青葙叫做雁來紅,葉子在九月變成鮮紅色,遠看像花一樣,因此得名。陳藏器說,還有一種叫做桃朱術的青葙,花是紫色的,農曆五月初五,婦女會採摘它的種子佩戴,據說可以得到丈夫的寵愛。「急就篇」中「刃端可以披決」形容其種子細小;「淮南子」中「覺視於昭昭之宇」則形容其明目的功效。

8. 雚菌

味鹹平。主心痛。溫中。去長蟲。白𤸭。蟯蟲。蛇螫毒。癥瘕諸蟲。一名雚蘆。生池澤。

深秋叢葦。過雨繁釘。輕虛酥脆。表裡光熒。攻蛔羹臛。御虺塵腥。桑菰竹蓐。和美同馨。

李時珍曰。雚當作龿。蘆葦之屬。此菌生於其下故名。韓保升曰。秋雨以時即有。汪藻詩。累累萬釘繁。蘇恭曰。其菌色白輕虛。表裡相似。楊萬里詩。酥莖嬌脆手輕拾。外臺秘要。蛔蟲攻心。羊肉臛和食之效。李質賦。極驚蛇而走虺。元好問詩。鬧嫌人跡帶塵腥。潘之恆譜。

埋桑木於土中。澆以米汁生菰。竹蓐。生朽竹根節。得溽濕之氣而成。呂氏春秋。和之美者。越駱之菌。

白話文:

雚菌味鹹性平,能治心痛、溫暖中焦,並能驅除蛔蟲、蟯蟲、蛇蟲等寄生蟲及蛇蟲咬傷的毒。它還有治療腹部腫塊(癥瘕)的功效。雚菌又名雚蘆,生長在池澤中,秋天在蘆葦叢中,雨後大量生長,菌體輕盈酥脆,外表光滑明亮。它可用於治療蛔蟲病,以及抵抗蛇蟲的毒氣。雚菌與桑菰、竹蓐(兩種菌類)氣味相和,芳香美好。

李時珍認為,「雚」字應作「龿」,屬於蘆葦一類,這種菌類生長在蘆葦下,因此得名。韓保升說,只要秋雨按時而降,雚菌就會生長。汪藻的詩句「累累萬釘繁」描寫了雚菌大量生長的景象。蘇恭記載,這種菌類顏色潔白,輕盈虛空,內外顏色相似。楊萬里的詩句「酥莖嬌脆手輕拾」也生動地描寫了雚菌的形態。 《外台秘要》記載,用雚菌和羊肉一起煮食,能有效治療蛔蟲攻心。李質的詩句「極驚蛇而走虺」說明雚菌能驅除蛇蟲。元好問的詩句「鬧嫌人跡帶塵腥」點明雚菌生長環境的潮濕。潘之恆的記載指出,桑菰是將桑木埋入土中,澆灌米汁而生長的;竹蓐則生長在朽爛的竹根節上,需要潮濕的環境才能生長。《呂氏春秋》中記載,越地所產的駱菌(一種菌類)味道鮮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