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農本草經贊》~ 卷一 上經 (11)
卷一 上經 (11)
1. 屈草
味苦。主胸脅下痛。邪氣。腹間寒熱。陰痹。久服輕身。益氣耐老。生川澤。屈軼堯庭。均榮一借。息臥愆時。陰陽淪謝。濯濯虛鳴。油油就化。雪棧屏山。訪宜午夏。
帝王世紀。黃帝時有草生庭。佞人入則指之。名曰屈軼。張友正賦。儻一借於吹噓。願均榮於動植。黃帝素問。背胸邪系陰陽左右。胸脅痛而不得息。不得臥。又大腸病者。腸中切痛而鳴濯濯。元結歌。元化油油兮。誰知其然。陸游詩。雪棧屏山日月遊。名醫曰。生漢中。五月採。
白話文:
味道苦。主要治療胸部、肋骨下方疼痛,以及邪氣侵擾、腹部冷熱交替、陰部麻痺。長期服用能使身體輕盈、增強體力、延緩衰老。生長在川澤地區。屈軼草和堯庭草,都同樣有榮耀之用,若休息睡眠不按時,則陰陽會衰退。腹內空虛作響,如同水流動的聲音,久而久之也會化為虛無。雪棧屏山這種植物,適合在夏季中午尋找。
《帝王世紀》記載,黃帝時期有草生長在庭院中,奸佞之人進入便會指著它,稱作屈軼草。張友正作賦說,如果能借由吹噓之力,希望能讓萬物都同樣繁榮。黃帝《素問》中說,背部、胸部邪氣侵擾會影響陰陽左右,導致胸脅疼痛而無法呼吸,不能躺臥。又說大腸有病的人,腸內會劇烈疼痛並發出咕嚕咕嚕的聲音。《元結歌》說,元氣變化流動,誰能知道其中的奧秘?陸游的詩說,雪棧屏山,日月都曾在此遊歷。名醫說,此草生長在漢中,在五月採摘。
2. 淮木
味苦平。主久咳上氣。腸中虛羸。女子陰蝕。漏下赤白沃。一名百歲城中木。生山谷。
城中百歲。樟上長生。枝銜肌肉。理具縱橫。云封索異。赤柱標名。似樸似桂。藥味傳精。
李當之曰。是樟樹上寄生。樹大銜枝在肌肉。桐君曰。狀如厚朴。色似桂白。其理一縱一橫。名醫曰。生太山。史記傳。天子封太山。有白雲起封中。於邵序。搜奇索異。李時珍曰。一名赤桂。後漢書。標名為證。陸龜蒙詩。僧傳藥味精。
白話文:
味道苦澀,性平。主要治療久咳氣喘,腸胃虛弱消瘦,女性陰部潰爛,以及帶有紅、白分泌物的陰道異常出血。它又名「百歲城中木」,生長在山谷中。
(關於這種植物的描述是)「百歲城中生長,樟樹上寄生,枝條嵌入樹身,紋理縱橫交錯,雲霧般包裹著,外形奇特。紅色的樹幹顯著標示著它的身份,外觀像厚朴又像桂樹,藥效精純。」
李當之說,這是一種寄生在樟樹上的植物,當樹木長大,枝條就會深入樹的皮肉之中。桐君說,它的外形像厚朴,顏色像白桂皮,紋路一縱一橫。名醫則說,它生長在太山。史書記載,天子在太山舉行封禪儀式時,封土之中會有白雲升起。邵序的著作裡,記載著搜羅奇特事物的內容。李時珍說,它又名「赤桂」。後漢書中,也有以標示名稱來作為證據的記載。陸龜蒙的詩中說,僧人將這種藥材的藥效研究得很精通。
3. 牡桂
味辛溫。主上氣咳逆結氣。喉痹吐吸。利關節。補中益氣。久服通神。輕身不老。生山谷。
山啟招搖。百藥備使。豐肉結心。茸毛細齒。棗實孰傳。主形差擬。辛螫中存。成林卓峙。
山海經。招搖之山多桂。說文。桂百藥之長。左傳。寡君使蓋備使。郭璞曰。一名肉桂。一名桂心。李時珍曰。葉堅硬有毛如鋸齒。拾遺記。暗河紫桂。實大如棗。桂海虞衡志。凡木葉心皆一縱理。獨桂有兩紋形如圭。呂氏春秋。桂枝之下無雜木。味辛故也。曹植文。殊略卓峙。
白話文:
[牡桂]
味道辛辣溫熱。主要治療氣逆上衝導致的咳嗽、胸腹脹悶、喉嚨腫痛、呼吸困難,能疏通關節、補養中焦之氣、增強體力。長期服用能使精神通達、身體輕盈、延緩衰老。生長在山谷中。
山啟招搖,表示這裡生長著各種藥材,可用於多種用途。肉質豐厚,枝幹緊密,葉片有茸毛,邊緣有細齒,果實像棗子成熟後一樣可以傳播。它能使身體恢復正常。辛辣的性質蘊藏其中。成片的桂樹林挺拔矗立。
《山海經》記載,招搖山盛產桂樹。《說文解字》說,桂樹是百藥之首。《左傳》記載,國君派人準備桂樹作為藥材。《郭璞注》說,桂樹又名肉桂,也叫桂心。《李時珍》說,桂樹葉堅硬有毛,像鋸齒一樣。《拾遺記》說,暗河有紫色的桂樹,果實大如棗。《桂海虞衡志》說,一般樹木的葉心都只有一條縱向紋路,只有桂樹有兩條,形狀像玉圭。《呂氏春秋》說,桂樹枝下沒有其他雜木,因為它味道辛辣。《曹植文》形容桂樹樹林高聳挺拔。
4. 菌桂
味辛溫。主百病。養精神。和顏色。為諸藥先聘通使。久服輕身不老。面生光華。媚好常如童子。生山谷。
聘通特達。品著南交。筒規圓竹。香雜申椒。呼父稱祖。易髦還髫。炊薪喻貴。生柿莫淆。
徐陵書。圭璋特達。通聘河陽。名醫曰。生交趾。正圓如竹。蘇恭曰。大小枝皮。俱是筒。離騷。雜申椒與菌桂兮。水經注。桂父象人也。服桂得道。搜神記。彭祖七百歲常食芝桂。周伯琦詩。擊壤喧髦髫。戰國策。楚國薪貴於桂。李時珍曰。葉如柿葉而尖。楊萬里詩。滿山柿葉正堪書。
白話文:
味道辛辣,性質溫熱。能治療各種疾病,滋養精神,使氣色紅潤。是各種藥物的先導和使者。長期服用可以使身體輕盈不衰老,面容煥發光彩,美麗的樣子常常像孩童一般。生長在山谷中。
(菌桂)在聘問和傳達方面特別通達,在南方地區非常有名。外形像圓筒形的竹子,香味混雜著花椒的味道。它能使人容顏恢復年輕,就像呼喚父親和祖父一樣。把木柴比喻成昂貴的桂枝,是因為要和柿子樹區分開來。
徐陵的書中說,(菌桂)就像圭璋一樣特別通達,能傳達聘問訊息。名醫說,(菌桂)生長在交趾,外形很圓像竹子一樣。蘇恭說,不論大小枝幹的皮,都是圓筒狀。離騷說,(將菌桂)和花椒混合在一起。水經注說,桂樹的樹幹形狀像人一樣,服用桂樹能修道成仙。搜神記說,彭祖活了七百歲,常常吃靈芝和桂樹。周伯琦的詩說,(人們)玩擊壤的遊戲,喧鬧聲就像小孩子。戰國策說,楚國的木柴比桂樹還要昂貴。李時珍說,(菌桂)的葉子像柿子葉,但比較尖。楊萬里的詩說,滿山的柿子葉正好可以拿來寫字。
5. 松脂
味苦溫。主疽惡創。頭瘍白禿疥搔風氣。安五臟。除熱。久服輕身。不老延年。一名松膏。一名松肪。生山谷。
當暑凌寒。流英瀝液。飛狀龍形。沉凝虎魄。香泛煙清。燈明光射。苓菊功同。和丸麗澤。
宋高宗贊。凌寒逾茂。當暑陰森。張衡賦。漱飛泉之瀝液。咀石菌之流英。抱朴子。松樹之三千歲者。聚脂狀如龍形。名曰飛節芝。博物志。松脂淪入地中。千歲化為虎魄。蘇軾詩。縹緲松香泛蠟煙。戴石屏詩。松明夜當燈。蘇頌曰。道人服餌。或合茯苓菊花為丸。易疏。兩澤相連。潤說之盛。故曰麗澤。
白話文:
松脂味道苦澀性溫。主要治療惡性腫瘡、頭部潰瘍、白禿、疥瘡搔癢等皮膚病,以及風邪引起的疾病。它可以安定五臟,清除體內熱氣。長期服用可以使身體輕盈,延緩衰老,使人長壽。它又名松膏、松肪。生長在山谷中。
在盛夏酷暑和寒冬嚴寒都能生長,會流出像水滴一樣的汁液,乾燥後形狀像飛龍,凝結後像琥珀。它散發著清淡的香氣,燃燒時煙霧清淡,可以照明,光線明亮。它的功效與茯苓、菊花相似,可以用來做成藥丸,使皮膚光澤潤滑。
宋高宗讚美松樹,說它在寒冬更加茂盛,在盛夏也能保持陰涼。張衡的賦中說,漱口用松樹流出的汁液,咀嚼石菌的汁液。抱朴子說,松樹活到三千年,樹脂會凝結成龍形,稱作飛節芝。《博物志》中說,松脂沉入地下,經過千年會變成琥珀。蘇軾的詩中寫到,松香散發出像蠟燭一樣的煙霧。戴石屏的詩中說,用松脂燃燒,夜裡可以當燈使用。蘇頌說,道士服用松脂,有時會和茯苓、菊花一起做成藥丸。易經的註解中說,兩種水澤相互連接,可以滋潤萬物,所以稱為麗澤。
6. 槐實
味苦寒。主五內邪氣熱。止涎唾。補絕傷。五痔火創。婦人乳瘕。子藏急痛。生平澤。
律移寒火。精散虛星。莢連珠綴。花裊金零。孟冬舉燭。上巳推蓂。參三取二。顯證長齡。
周禮注。冬取槐檀之火。李嶠詩。暮律移寒火。春秋說題辭。槐虛星之精。李時珍曰。其實作莢。如連珠。白居易詩。嫋嫋黃花枝。麻九疇詩。槐花滿地黃金冷。梁書傳。庾肩吾食槐實以十月上巳日採。名醫曰。可作神燭。王泠然判對。既失推蓂之典。雷斆論。凡採實。只取三子及兩子者。莊子。勿參以三。左傳。子犯曰。臣取二。梁武帝詩。顯證表長齡。
白話文:
槐實,味道苦,性寒。主要治療五臟內的邪氣和熱症,能止住口水和唾液過多,修補斷裂損傷,也能治療五痔瘡和火瘡,以及婦女的乳房腫塊、子宮急痛。它生長在平坦的沼澤地帶。
時令的變化能轉移寒熱的火氣。槐樹的精氣會散發成虛星。它的果實像莢,像珍珠一樣串連在一起,花朵凋落像金子般散落。在冬季開始時點燃槐木製成的蠟燭,在上巳日時用槐樹枝條推算節氣。採集槐實要選取三個或兩個的,這樣才能顯現出它的功效,使人長壽。
《周禮注》記載,冬天取用槐木和檀木的火種。《李嶠詩》寫到,晚上的時令會轉移寒冷的火氣。《春秋說題辭》認為槐樹是虛星的精氣所化。李時珍說,槐實的果實會結成莢狀,像連珠一樣。白居易的詩描寫,枝條上搖曳著黃色的花朵。麻九疇的詩則說,槐花灑滿地面,像寒冷的黃金。梁書傳記載,庾肩吾在十月上巳日採食槐實。名醫說,槐實可以製作成神燈。《王泠然判對》中提到,推算節氣的儀式已經失傳。《雷斆論》認為,採集槐實只需選取三個或兩個果子的。莊子說,不要採集到三個果子的。左傳記載,子犯說,我只選取兩個果子的。梁武帝的詩句說,顯現出功效,就能表明能使人長壽。
7. 枸杞
味苦寒。主五內邪氣。熱中消渴。周痹。久服堅筋骨。輕身不老。一名杞根。一名地骨。一名枸忌。一名地輔。生平澤。
枸刺杞條。兼名會對。秋果垂紅。春苗籠黛。仙杖晨飛。靈厖夜吠。山北山南。詩人多慨。
李時珍曰。枸杞。二樹名。此物棘如枸之刺。莖如杞之條。故兼名之。爾雅。妃合會對也。詩疏。苞杞其子。秋熟正赤。蘇頌曰。春生苗葉。劉禹錫詩。翠黛葉生籠石甃。殷紅子熟照銅瓶。名醫曰。一名仙人杖。史子玉賦。仙杖飛空。蘇軾詩。靈厖或夜吠。詩。南山有杞。又陟彼北山。言採其杞。江淹詔。永言多慨。
白話文:
枸杞味道苦,性寒。主要治療五臟內的邪氣、身體發熱引起的消渴症(糖尿病)、肢體麻木的疾病。長期服用可以使筋骨強健,身體輕盈,延緩衰老。它又名杞根,也叫地骨、枸忌、地輔。生長在平坦的沼澤地帶。
枸杞的枝條像枸樹一樣有刺,又像杞樹一樣是細長的條狀,所以兼有這兩種樹的名稱。秋天果實成熟時呈紅色,春天嫩苗則呈青黑色。傳說中,枸杞可以像仙人的拐杖一樣飛起來,也有傳說說,枸杞可以像神犬一樣在夜裡吠叫。山南山北都有枸杞生長,詩人們對此感慨良多。
李時珍說,枸杞實際上是兩種樹的名字合起來稱呼的。這種植物的刺像枸樹的刺,莖像杞樹的枝條,所以兼稱「枸杞」。《爾雅》中說,妃、合、會、對都是類似的意思。《詩經》的注疏中說,包裹著枸杞的果實,秋天成熟時是鮮紅色的。蘇頌說,枸杞春天長出嫩苗和葉子。劉禹錫的詩中寫到,「翠綠的葉子像青黛一樣籠罩著石砌的牆壁,殷紅的果實成熟後映照著銅瓶。」《名醫別錄》中說,枸杞又名仙人杖。史子玉的賦中寫到,「仙杖在空中飛舞」。蘇軾的詩中寫到,「靈犬在夜裡時而吠叫。」《詩經》中說,「南山有枸杞」,又說「登上北山」,說的是採摘枸杞。江淹的詔書中說,「永遠懷著無限的感慨」。
8. 柏實
味甘平。主驚悸。安五臟。益氣。除濕痹。久服令人悅。澤美色。耳目聰明。不飢不老。輕身延年。生山谷。
秉陰西指。托向東尊。球捎星綴。麥裂霜繁。香霏聞妙。釀熟含溫。赤松習服。後雕同論。
許讚歌。秉陰吸陽。六書精蘊。木皆屬陽。而柏向陰指西。名醫曰。生太山尤良。舊唐書志。位當東向之尊。張祐詩。捎球紫袖輕。范成大詩。垂垂萬星球。李時珍曰。其實成球。霜後四裂。中有數子。大如麥粒。蕭祗詩。霜繁綠更滋。杜甫詩。心清聞妙香。蘇軾詩。坐對柏子香。
雷斆論。凡使柏子。先以酒浸。緩火煎成膏為度。楊侃賦。椒桂含溫。列仙傳。赤松子好食柏。論語。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雕也。
白話文:
味道甘甜平和。主要治療驚悸,能安定五臟,增強氣力,去除濕痺。長期服用能使人心情愉悅,容光煥發,使耳聰目明,不感到飢餓,不顯衰老,身體輕盈,延年益壽。生長在山谷中。
柏樹的枝葉朝向西方,根部卻朝向東方,果實圓球狀如同星辰點綴,成熟時如同麥子般裂開,經過霜降後更加茂盛。香氣芬芳,能聞到微妙的香氣。果實成熟後,內含溫暖的能量。赤松子喜歡服用柏實,後世將柏實與松並論。
讚美柏樹,柏樹的枝葉朝向西方,吸收陰氣,根部朝向東方,吸收陽氣,這其中蘊含著六書的精髓。木本屬陽,而柏樹卻向陰的西方生長。名醫說,生長在泰山的柏樹品質尤其好。《舊唐書》記載,柏樹的位置應當是朝向東方的尊位。張祐的詩中說,柏樹的果實像紫色的袖子一樣輕盈。范成大的詩中說,柏樹的果實纍纍,如同萬千星辰。李時珍說,柏樹的果實結成圓球狀,霜降後會裂開成四瓣,裡面有數顆種子,像麥粒一樣大小。蕭祗的詩中說,經過霜降後,柏樹的綠意更加茂盛。杜甫的詩中說,心境清靜時,能聞到柏樹的微妙香氣。蘇軾的詩中說,坐著對著柏樹,能聞到柏樹的香氣。
雷斆說,凡是使用柏子,先用酒浸泡,然後用小火煎熬成膏狀。楊侃的賦中說,柏子含有像花椒和桂皮一般的溫熱性質。《列仙傳》記載,赤松子喜愛食用柏實。《論語》說,到了寒冷的季節,才能知道松柏在經過風霜後,依然堅毅挺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