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學妙諦

《醫學妙諦》是清代醫家何書田先生匯聚畢生臨床經驗與對經典醫學的深刻體悟所著的一部重要醫學著作。此書共分三卷,涵蓋病證五十餘種,不僅是對前人理論的繼承與闡發,更融入作者大量的獨到見解和實踐心得,堪稱清代醫學寶庫中的一顆璀璨明珠。

何書田,字書田,世居青浦北竿山,本身乃是精通儒術的學者,這使得他在鑽研醫學時,能以更廣闊的視野和嚴謹的治學態度來審視醫理。他師承軒岐之道,在內科雜症的治療上尤為擅長,醫名遠播,成為當時吳下地區極具聲望的名醫。儘管他在詩文及水利等領域亦有著述並獲推崇,但其醫學成就的光芒更為耀眼,《醫學妙諦》便是他醫學精粹的結晶。

本書的編排方式獨具匠心,仿效《金匱要略》的分門別類,將各類病證條款清晰羅列。每一章節的開頭,都引證《內經》、《靈樞》、《素問》等經典及諸家名論,為讀者奠定堅實的理論基礎。更為實用且便於學習的是,作者將各病的病因與治法編寫成七言歌訣,詞意精煉,朗朗上口,極適合初學者口誦心維,作為家塾讀本。歌訣之後,詳細列出各症的具體條款、適用的湯劑方藥,並輔以參論,闡述機理,使得複雜的醫理與治法變得淺顯易懂,一目了然。這種「經典為根基,經驗為導引,歌訣為形式,方藥為實踐」的體系,極大提升了本書的實用性和教育價值。

《醫學妙諦》涵蓋病證範圍廣泛,從中風、傷風、中寒、暑病等內科常見病,到耳、鼻、口、齒等五官疾病,甚至婦科、兒科等亦有涉及(儘管作者最擅內科),顯示其作為綜合性醫書的特點。在論述各病證時,何書田先生並不拘泥於一家之言,而是融會貫通諸家學說,並著重介紹其個人的臨床心得與獨到見解。書中自擬經驗方頗多,這些方劑源於臨床實踐,針對性強,療效顯著,是本書的寶貴財富。例如,在序言中,嘉定陳墨蓀先生(及後來的陳松)提及此書是其「家習醫秘術」,憑此書為人治病「歷歷中肯,百不失一」,足見其效驗卓著,稱之為「枕中秘」實不為過。

以書中提供的中風章為例,作者首先強調「醫者意也」,治病需「審其所中」,體現了辨證論治的核心思想。中風的病因被細分為外感風邪、內傷痰飲、氣血虛弱等,並區分中腑、中臟、中血脈、中經等不同類型及其各自的症候特點和治療原則(如中臟當下、中腑當汗、中經補血養筋)。接著,歌訣中引入了開關法(皂半辛黎麝香吹鼻),以及醒後的主方(三合湯)及其組成。更深入地,針對中風的不同表現,如何通過加減藥物來治療(如左癱屬血瘓屬氣的處理,瘀血、氣弱的加味,對遺尿盜汗、小便不通、牙關緊閉等症的處理)。作者還特別指出了用藥的注意事項,如肥人烏附引經,氣實人參須忌。最為精彩的部分在於,他按照不同的病機分型,列舉了多種治療思路和相應的方藥組合,如肝腎虛內風動、陽虛衛疏、氣虛、痰火阻竅、液虛風動、包絡熱邪阻竅等等,涵蓋了從虛證到實證,從風痰到瘀血等多種複雜情況,並引用了如至寶丹等著名方劑,體現了其豐富的臨床經驗和對病機的精細辨識能力。篇末附有門人陳氏的補充論述,進一步闡發了中風治療中辨虛實、急慢緩急的原則。

再如傷風章,何書田先生開宗明義指出「傷風元氣本素虛,乘虛而入風邪居」,點明了傷風發生的內在基礎是人體正氣不足。他描述了傷風的典型症狀(鼻塞身重頭痛、惡風發熱汗有餘)和脈象(浮緩無力)。治療上提出了主方參蘇飲,並根據有無咳嗽、痰熱與否(痰如膠、胸滿痰多)、有無汗、季節(冬間)、以及是否兼有飲食積滯或中酒等情況,提供了詳細的加減方案。這同樣體現了中醫因人、因時、因證靈活變化的治療特色。

《醫學妙諦》的價值不僅在於其內容的實用性和臨床指導意義,更在於其對後世醫學的啟發。清代醫家王清任在《醫林改錯》中對其有所引用和評價,顯示了本書在當時醫界的影響力。陳墨蓀、陳松等門人對此書的整理、參互考證及付梓傳播,使得這部差點因兵燹而散佚的著作得以完整保存並公諸於世,功不可沒。門人在序言中將作者與治國安邦的「良相」相比擬,稱其功同良相,將使人「登諸壽域」,可見其醫術之高明與對社會健康的貢獻。

綜而言之,《醫學妙諦》是一部融經典理論、豐富經驗、精妙治法、實用方藥、便捷形式(歌訣)於一體的醫學著作。它不僅是何書田先生醫學思想和實踐經驗的珍貴總結,也是清代醫學發展的一個縮影。對於後世學習和研究中醫,特別是臨床實踐,提供了極具價值的參考。儘管時代變遷,現代醫學發展迅速,但書中所蘊含的辨證論治精神、對病機的深刻理解、以及眾多經過臨床檢驗的有效方藥,對於今天的臨床工作仍具有重要的啟示和借鑒意義。閱讀此書,不僅是學習歷史上的醫學知識,更是體會一位傑出醫家如何將理論與實踐結合,以期達到「靈蘭之妙諦」的境界,是值得中醫學習者和臨床醫師深入研習的寶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