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其偉

《醫學妙諦》~ 卷中 (13)

回本書目錄

卷中 (13)

1. 脅痛章

脅痛多屬少陽,厥陰傷寒脅痛,皆在少陽膽經,以脅居少陽之部耳。雜症脅痛皆屬太陰肺經,以肺脈布於肝絡耳。

脅與肋屬肝膽部,肝主藏血又主怒。凝血成瘀疼痛加,鬱怒不舒痛則布。怒痛且膨得噯寬,血痛不臌無時住。痛連胃脘挾宿食,右脅氣滯濕痰注。逍遙四物小柴胡,樸果青砂二蘇(葉梗)附。熱須黛(青黛)膽(膽星)痰芥星,健脾二陳亦可付。

肝鬱脅痛

川楝子,山梔,橘葉,川連,茯苓,降香末,半夏,川斛,牡蠣,香附,夏枯花,白芥子

濕熱壅滯脅痛

小溫中丸

金不制木,咳血後脅痛

川貝母,杏仁,白蔻仁,枇杷葉,橘紅,降香末

營絡虛寒(重按得緩屬陰絡虛也)

桂,乾薑,小茴香,大棗,歸身,茯苓,炙甘草

寒入絡脈,氣滯脅痛(口吐涎沫,身發寒慄)

半夏,川楝子,吳萸,高良薑,茯苓,延胡索,蒲黃,蓽茇

血絡瘀痹(用辛泄宣瘀法)

陳參曰:進食痛加大便燥結,久病已入血絡。

桃仁泥,川楝皮,鬱金,新絳,當歸鬚,延胡索,丹皮,五加皮,山梔皮,柏子仁,冬桑葉,左牡蠣

肝腎陰虧(五心熱,咽痛,左脅疼)

陳參曰:宜甘緩理虛,溫柔通補方法。

生地,天冬,柏子仁,人參,麥冬,生白芍

肝胃皆虛,脅痛

人參,棗仁,柏子仁,桂元,茯神,當歸,花龍骨,金箔

脅痛兼痰飲

半夏,白蒺藜,鉤藤,廣皮,茯苓,白芥子,甘草

風入絡脅痛(易飢吐涎)

生地,白芍,天冬,杞子,桃仁,阿膠,柏仁,丹皮,澤蘭

膽絡血滯脅痛(上吐下瀉,春深寒熱不止)

青蒿,鬱金,元紅花,丹皮,歸鬚,澤蘭葉

陳參曰:治脅痛症不外仲景旋覆花湯,河間金鈴子散,以及辛溫通絡、甘緩理虛、溫柔通補、辛泄宣瘀等法。《內經》肝病三法,治虛亦主甘緩,況病必傷陽明胃絡,漸歸及右,肝腎同病矣。當用甘味(人參、茯苓、甘草、大棗)佐鎮攝(金箔、龍骨)治之。

白話文:

脅痛這種症狀,大多與少陽經脈有關。像是因傷寒引起的脅痛,也多半發生在少陽膽經的部位,這是因為脅部正處於少陽經的範圍。而其他雜病引起的脅痛,則多半與太陰肺經有關,因為肺經的脈絡會分布到肝臟的絡脈。

脅部與肋骨屬於肝膽的範圍,肝臟主要負責儲藏血液,也主管情緒的憤怒。當血液凝結成瘀血時,疼痛就會加劇;如果情緒鬱悶不舒暢,疼痛也會擴散開來。因憤怒引起的疼痛,通常會感到脹痛,打嗝後會覺得比較舒服;而因血瘀引起的疼痛,則不會有脹痛感,而且會持續不斷。如果疼痛還連帶到胃部,又夾雜著宿食的話,可能是右脅的氣滯,並有濕痰積聚。這時可以使用逍遙散、四物湯、小柴胡湯,並搭配厚朴、果仁、青砂仁、紫蘇葉梗等藥材。如果是熱邪引起的,則要加入青黛、膽星等清熱化痰的藥材,如果需要健脾化痰,則可以使用二陳湯。

肝氣鬱結引起的脅痛: 可以使用川楝子、山梔子、橘葉、黃連、茯苓、降香末、半夏、川斛、牡蠣、香附、夏枯草、白芥子等藥材。

濕熱壅滯引起的脅痛: 可以使用小溫中丸。

因為肺金無法制約肝木,導致咳嗽出血後引起的脅痛: 可以使用川貝母、杏仁、白豆蔻仁、枇杷葉、橘紅、降香末等藥材。

營絡虛寒引起的脅痛(重按後疼痛會減輕,屬於陰絡虛弱): 可以使用桂枝、乾薑、小茴香、大棗、當歸身、茯苓、炙甘草等藥材。

寒邪侵入絡脈,導致氣滯引起的脅痛(伴隨口吐涎沫、身體發冷發抖): 可以使用半夏、川楝子、吳茱萸、高良薑、茯苓、延胡索、蒲黃、蓽菝等藥材。

血絡瘀阻引起的脅痛(應使用辛散之法來疏通瘀血): (此段內容為陳參所說:如果進食後疼痛加劇,且大便乾燥,表示病程已久,瘀血已深入血絡。) 可以使用桃仁泥、川楝皮、鬱金、新絳、當歸鬚、延胡索、丹皮、五加皮、山梔皮、柏子仁、冬桑葉、左牡蠣等藥材。

肝腎陰虛引起的脅痛(伴隨手心、腳心發熱,咽喉疼痛,左脅疼痛): (此段內容為陳參所說:應使用甘味藥材來緩解虛弱,並用溫和的方式來調理和補益。) 可以使用生地黃、天門冬、柏子仁、人參、麥門冬、生白芍等藥材。

肝胃皆虛引起的脅痛: 可以使用人參、酸棗仁、柏子仁、桂圓、茯神、當歸、花龍骨、金箔等藥材。

脅痛兼有痰飲: 可以使用半夏、白蒺藜、鉤藤、廣陳皮、茯苓、白芥子、甘草等藥材。

風邪侵入絡脈引起的脅痛(容易感到飢餓、吐出涎沫): 可以使用生地黃、白芍、天門冬、枸杞子、桃仁、阿膠、柏子仁、丹皮、澤蘭等藥材。

膽絡血瘀引起的脅痛(伴隨上吐下瀉,春季時常發冷發熱): 可以使用青蒿、鬱金、元紅花、丹皮、當歸鬚、澤蘭葉等藥材。

(此段內容為陳參所說:治療脅痛的原則不外乎使用張仲景的旋覆花湯、劉完素的金鈴子散,以及辛溫通絡、甘緩理虛、溫柔通補、辛散泄瘀等方法。《內經》提到治療肝病的三種方法,其中治療虛症也以甘味為主。況且,疾病必定會損傷陽明胃經的絡脈,慢慢會影響到右邊的脅部,導致肝腎同時患病。因此,應該使用甘味藥材(如人參、茯苓、甘草、大棗)來配合鎮攝之藥(如金箔、龍骨)進行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