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學妙諦》~ 序 (1)
序 (1)
1. 序
醫者意也,意之所注,往往如期而中。夫醫之書多矣,自神農嘗百草療病,而後歧伯之刀圭,伊尹之湯液,暨乎漢唐,歷宋元明,以迄於今,醫書增至千百餘種。神明變通,悉可隨機而應。第卷帙繁多,學者限於知識,如何口誦心維,此醫書之所以難得佳本也。
青浦何書田先生,本儒者,精於軒歧,手著《醫學妙諦》一書,分門別款,計七十六章,每章弓《內經》、《靈樞》、《素問》及諸名家各種方書,論證根柢、精審不磨之言為宗旨焉。病因治法編為七言歌括,詞意秩然有序。後列各症條款,應用方藥,加之參論,朗若列眉,為家塾讀本也。
嘉定陳墨蓀少尉,醫承世業,學有淵源,更師事先生之嗣平翁同遊講貫,精通《靈》、《素》百家,今三折肱矣。此書經咸豐庚申兵燹,已多散佚,墨蓀參互考證,缺者補之,復完全帙數。十年來憑此編為人治病,歷歷中肯,百不失一,真枕中秘也。不欲自秘,將付剞劂氏而郵書問序於余。
余素昧醫理,公餘退圃,翻閱各種方書,略知梗概。今觀是書,簡而不遺,要而不繁,初學之士熟習而深思之,於以上溯源流,進觀堂奧,不難契靈蘭之妙諦而參金匱之鴻文也,是為序。
光緒十有八年歲次王辰仲秋之月賜進士出身誥授光錄大夫頭品頂戴軍機大臣兵部尚書兼
都察院右都御史雲貴總督使者浙江仁和王文韶序於雲南節署
白話文:
醫術的關鍵在於心意,心意所專注的地方,往往能如期應驗。醫學書籍有很多,自從神農氏嘗百草來治療疾病開始,之後有歧伯的醫術、伊尹的湯液,一直到漢唐、歷經宋元明,直到今天,醫書增加到上千種。醫術變化多端,可以隨機應變。但是書籍過於繁多,學者受限於知識,要如何背誦並融會貫通,這是醫書難得有佳作的原因。
青浦的何書田先生,本來是讀書人,精通醫術,親手撰寫《醫學妙諦》一書,將內容分門別類,總共有七十六章,每章都引用《內經》、《靈樞》、《素問》以及各名家的醫方,以論證醫學根本、精闢不朽的道理為宗旨。把病因和治療方法編成七言歌訣,文辭井然有序。後面列出各種病症的條款,說明應用的方藥,並加以評論,清晰明白,可以作為家塾的讀本。
嘉定的陳墨蓀少尉,醫術傳承自家族,學問有淵源,又拜何先生的兒子何嗣平先生為師,一起研究,精通《靈樞》、《素問》等各家學說,如今也累積了豐富的經驗。這本書在咸豐庚申年兵亂時,大多散失,陳墨蓀互相參照考證,把缺漏的部分補齊,恢復了原來的完整樣貌。這十年來,他憑藉這本書為人治病,屢屢應驗,幾乎沒有失誤,真是珍貴的醫書秘笈。他不想要獨自收藏,將要付梓印刷,並寫信來請我作序。
我本來不了解醫理,公務之餘退隱田園,翻閱各種醫書,略知大概。現在看這本書,簡明扼要,不繁雜,初學者如果能熟讀並深入思考,就能上溯醫學的源頭,進而窺探醫學的奧妙,不難領會《靈樞》、《素問》的精髓,並參考《金匱要略》的宏大著作,因此寫下這篇序文。
光緒十八年歲次壬辰仲秋之月,賜進士出身,誥授光祿大夫,頭品頂戴,軍機大臣,兵部尚書,兼都察院右都御史,雲貴總督使者,浙江仁和王文韶,在雲南的官署撰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