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其偉

《醫學妙諦》~ 卷上 (3)

回本書目錄

卷上 (3)

1. 注夏章

濕熱蒸人夏日長,氣虛體弱熱因傷。胸中氣促四肢倦,心煩食少不如常。好臥口乾或泄瀉,清暑益氣法無忌。若還盜汗不時出,煎服可加浮小麥。便赤山桅滑石宜,口渴烏梅花粉吃。頭痛川芎與石膏,嗽加杏石升蒼細(用杏仁、石膏而去升麻、蒼朮)。木香砂仁胸不舒,瀉可茯苓肉蔻益。

白話文:

濕熱的暑氣蒸騰,讓人難耐,夏天時間又長,體質虛弱的人更容易受暑熱的傷害。胸悶氣促,四肢乏力,心煩意亂,食慾不佳,這些都是中暑的表現。喜歡臥床休息,口乾舌燥,或腹瀉,這些都是濕熱侵襲的症狀。

此時,可以用清暑益氣的藥物來治療,不必忌諱。如果伴隨盜汗不止,可以加入浮小麥。便赤色,可用山桅、滑石。口渴,可以吃烏梅粉。頭痛,可用川芎、石膏。咳嗽,則可以用杏仁、石膏,不用升麻、蒼朮。木香、砂仁可以緩解胸悶,腹瀉可用茯苓、肉蔻來調理。

2. 濕症章

東南地卑恆多濕,居民感受病非一。或涉水中雨露蒸,或過飲冷因而得。小便短赤身體重,骨肉痠麻行不疾。漸加浮腫及身黃,燥土滲濕湯可則。茯苓香附半陳皮,川樸澤豬蒼白朮。引用砂仁並棗姜,臨服半匙鹽可入(炒飛鹽)。外濕寒熱身腫痛,羌活防通加有力。內濕胸滿兼嘔吐,喘脹腹膨用枳實。

白話文:

東南地區地勢低窪,常年濕氣較重,當地居民容易罹患各種疾病。

有的人因為涉水或淋雨受寒,導致濕邪入侵身體,也有的人因為過度飲用冷飲而引發疾病。

患者往往出現小便短少且顏色深紅、身體沉重、骨骼和肌肉痠麻、行走困難等症狀。

隨著病情發展,可能會出現浮腫和全身發黃等情況。

針對這種情況,可以使用「滲濕湯」來治療。

滲濕湯的藥材包括:茯苓、香附、半陳皮、川樸、澤瀉、豬苓、白朮。

同時,可以加入砂仁、大棗和生薑,並在服用前加入半匙炒飛鹽。

如果患者出現外感濕寒,伴隨發熱、身體腫痛等症狀,可以服用羌活防風湯。

如果患者出現內濕,伴隨胸悶、嘔吐、喘息、腹脹等症狀,可以服用枳實湯。

川連山楂炒菔子,溺閉車前木通益。濕熱發黃仗茵陳,山梔車前兼滑石。丹溪云濕得燥收,蒼朮為先不可卻。濕從風散獨羌須,濕久生熱連梔吃。麻黃可用不宜多,汗甚變端恐莫測。

陳曰:濕阻上焦宜開肺氣,佐淡滲通膀胱,即啟上閘,開支河,導水勢下行之理。《內經》云:脾竅在舌,邪滯竅必少靈致,語言欲謇,法當分利,佐辛香以默運坤陽,是太陰里症治法。

仲景云:濕家大忌發散,汗之則變痙厥。切記。

脾陽不運,濕滯中焦,宜用術樸姜半以溫通之,苓澤腹皮滑石以淡滲之(陳又注)。

白話文:

川連和山楂炒制,搭配車前子和木通,對於溺閉有益。濕熱引起發黃,可用茵陳,搭配山梔和車前子,再加滑石。丹溪先生說,濕氣要以燥來收斂,蒼朮是首選,不可輕易捨棄。濕氣因風散開,可用獨活,濕氣久留則會化熱,可用連翹。麻黃可用,但不可過量,汗出太多容易變生其他問題,不可預測。

陳氏說:濕氣阻滯上焦,要開通肺氣,配合淡滲通利膀胱,也就是開啟上閘,疏通支流,引導水勢向下流的道理。《內經》說:脾的竅在舌,邪氣阻滯竅道,就會反應在舌頭上,導致語言不清,這時要分利,佐以辛香之物,來溫運坤陽,這是太陰裡證的治療方法。

仲景先生說:濕氣重的人忌諱發散,出汗就會變成痙厥。一定要記住。

脾陽不運,濕氣停滯中焦,可以用術、樸、姜半來溫通,用茯苓、澤瀉、腹皮、滑石來淡滲(陳氏又注)。

3. 火症章

相火命門君火心,二火一水難相均(惟青屬水,《內經》所謂一水不能勝二火)。五臟氣升皆是火(氣有餘便是火),須知妄動煉真陰(《內經》又云:一水不勝五火也)。心火亢枉陽強病,人壯氣實鹹冷進。癲狂便閉承氣湯,大便如常解毒應(治火熱錯語,呻吟不眠,煩躁脈數,干作嘔惡)。

實火可瀉從上方,隨經調治須更定。飲食勞倦身發熱,元氣不足內傷症。補中益氣味甘溫,陽虛之火功偏勝。相火熾甚以乘陰,朝涼暮熱血虛成。陰中之火甘寒降,知柏四物功堪稱。腎水受傷陰虛病,面紅耳熱浮火乘。左尺洪數無根火,龜柏六味治如神(以上補虛火法)。胃虛過食生冷物,陽氣抑過不得伸,火鬱之症升散好,升陽散火用之靈。

白話文:

相火、命門、君火、心火,這四種火性,跟腎水一起,很難保持平衡,因為水性屬青,而《內經》說一水不能勝過二火。五臟之氣向上升發,都是火性,因為氣盛則化火。要明白,妄動會損耗真陰,就像《內經》所說:一水不勝五火。

心火亢盛,陽氣過盛,就會生病,人體壯實,氣血充盈,喜食鹹冷之物。出現癲狂、便祕等症狀,可以用承氣湯治療,大便通暢,就能解毒,適用於火熱症狀,例如錯語、呻吟、失眠、煩躁、脈搏快、乾嘔。

實火可以用瀉法從上部治療,但要根據經脈不同而調整治療方法。飲食不節、勞倦過度,導致身體發熱,元氣不足,出現內傷症狀。可以用補中益氣的甘溫藥物治療,因為陽虛之火作用偏盛。

相火過盛就會侵犯陰氣,導致早晨涼爽、傍晚發熱,血虛症狀出現。可以用甘寒降火的知柏四物湯治療,效果顯著。

腎水受損,陰虛體質,就會出現面紅耳熱、浮火妄動的症狀。左尺脈洪數無根,屬於火性過盛,可以用龜柏六味湯治療,效果神奇。

胃虛過食生冷食物,導致陽氣受抑,無法伸展,就會出現火鬱之症。可以用升陽散來升散火氣,效果很好。

命門火衰陽脫病,面赤煩躁虛火盛。足冷脈沉陰極燥,回陽救急醫中聖,六君桂附五味姜,豬膽麝香加可進。陰虛發熱火旺甚,脈數無力屬心腎。內傷發熱乃陽虛,脈大無力脾肺分。氣從左起肝之火,陰火還從臍下引。腳下熱來侵腹者,斯人虛極藥難問。治火之法始知涼,次而寒取效可望。

寒取不效從熱之,從之不效心茫茫。是徒知熱以寒治,至理尚未經細詳。不知火熱不能退,總由真水不能長。妙法壯水以為主,壯水自剋制陽光。寒而熱者取之陰,陰即腎水經言彰。腎水既足心火降,火非水偶誰能當(回陽救急湯、六君加附、桂、乾薑、五味子、麝香、豬膽汁)?

白話文:

命門火衰,陽氣外脫,患者面紅發熱,煩躁不安,虛火旺盛。雙腳冰冷,脈象沉細,陰虛燥熱。急需回陽救急,醫術高超者才能施治。使用六君湯加入桂枝、附子、五味子、乾薑,再配合豬膽汁和麝香服用。若患者陰虛發熱,火氣極盛,脈象數而無力,屬心腎虛損。若內傷發熱,陽氣虛弱,脈象洪大無力,則屬脾肺虛損。氣虛從左邊開始,肝火上升,陰火則從臍下引發。若腳底發熱,熱氣往上侵襲腹部,則患者虛弱至極,藥石難醫。治療火熱的方法,首先應以涼藥為主,其次再用寒涼藥,可望收到效果。

若寒涼藥無效,則應嘗試溫熱藥,若溫熱藥也無效,則無計可施。有些人只知道用寒藥治療熱症,卻未深入了解其中的道理。他們不知道火熱之所以難以退去,是因為真陰不足,難以滋養。妙法在於壯水,以水制火。寒熱症患者應以滋陰為主,滋陰即補腎水,這在醫書中已有明確記載。腎水充足後,心火便能降下來,火無水滋養,又怎能持久呢?

4. 內傷章

飲食勞倦是內傷,或因飢飽過行房。風寒傷人名外感,辨明調治便無妨。人迎(左寸脈)緊甚手背熱,寒熱邪作無間歇。惡寒無汗鼻不通,此是外感症可別。內傷之症氣口(右寸)洪,手心有熱微惡風。寒熱間作不知味,更兼氣弱言語慵。內傷惡寒得暖解,外感近火寒仍攻。

外感內傷相挾者,脈症並見須辨通。內傷不足急補之,外感有餘得不同。或先補養或先散,先後之間無苟從。益氣湯加薑棗吞,氣和微寒散為精。救腎水虧酒炒柏,入心養血紅花增。升麻柴胡自汗去,夜間不寐加棗仁(姜炒)。川芎蔓荊頭痛用,口渴乾葛斯為靈。顛頂痛時辛藁本,怔忡驚悸棗茯神(甚者用遠志、柏仁、菖蒲等味)。

白話文:

飲食過度或勞累是導致內傷的原因,可能還包括性生活過度及飢飽狀態。風寒侵襲身體被稱為外感,只要能分辨並適當地進行調治,一般不會有大問題。如果左手寸脈緊張且手背發熱,可能代表寒熱邪氣持續作用,並且沒有間歇。出現畏寒但不出汗、鼻塞的症狀,這通常是外感的特徵。右手寸脈洪大,且手心發熱、稍微畏風,可能是內傷的症狀,同時會感到食慾不振、話語遲鈍。對於畏寒的情況,得到溫暖就能得到緩解;而外感則接近熱源反而會感到更加寒冷。

當內傷和外感同時存在時,脈象和症狀都需詳細分辨,並進行治療。對於內傷而言,需要急時補養,而外感則需考慮其過剩的症狀。在治療上,可以選擇先補養或先消散,但無論如何都需要謹慎處理,不可隨意決定。使用益氣湯加入薑和棗一起服用,可以達到氣血調和、微寒消散的效果。對於腎水不足的情況,可以使用酒炒柏葉來滋補,並加入紅花來養血。如果有自汗的情況,可以去除升麻和柴胡,並在晚上失眠時加入棗仁(姜炒)。對於頭痛,可以使用川芎和蔓荊子,而口渴的情況可以使用乾葛。對於顱頂疼痛,可以使用辛藁本。若出現驚悸、怔忡等情況,可以加入棗仁、茯苓(嚴重的情況可以加上遠志、柏仁、菖蒲等其他材料)。

食加麥曲山楂實,瀉添澤芍與雲苓。川連枳實除胸悶,有痰茹半茯為君。防己木瓜治腳弱,龍骨牡蠣療遺精。身熱羌防芎芷用(兼風寒頭痛者加之),火升知母柏元參。連芩兩味清內熱,菊花熟地治眼疼。

白話文:

吃飯時加入麥曲山楂能幫助消化,如果腹瀉則可以添加澤瀉、芍藥和雲苓。川連枳實可以消除胸悶,有痰的話可以用半夏作為主要藥物。防己木瓜治療腳弱,龍骨牡蠣治療遺精。身體發熱可以用羌活、防風、芎芷(如果伴有風寒頭痛則可以加這三味藥),如果熱氣往上走則可以用知母、柏子仁、元參。連翹和黃芩兩味藥可以清內熱,菊花和熟地可以治療眼睛疼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