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其偉

《醫學妙諦》~ 卷下 (8)

回本書目錄

卷下 (8)

1. 三消症章

(嘈症附)

經云:二陽結謂之消。二陽者,手足陽明也。手陽明大湯主津病,消則目黃口乾,是津不足也。足陽明胃主血,熱則消穀善飢,是血中挾火,血不足也。未傳能食,必發癰疽,不能食,必傳如脹滿,皆不治,經云:飲食入胃,精氣輸脾。又脾與胃膜相連,又脾主為胃行其津液。

脾屬陰,主血,胃屬陽,主氣。胃易燥,全賴脾陰以和之。脾易濕,必賴胃陽以運之。故一陰一陽合沖和之氣,而為後天生化之源也。若脾陰虛,則胃家遊溢之精氣全輸於脾,不能稍留津液以自潤,則胃過於燥而有火矣。故急欲得食以自資,遲則嘈雜尤甚。若失治則必延成消膈之症。

上消肺因心移熱,二便如常飲水適。中消胃熱食偏多,大便硬堅小便赤。下消腎熱渴飲湯,耳輪焦乾便淋瀝,雖分肺胃腎三般,總是腎水不足得。腎水不足虛火炎,津液乾枯血虛極。地黃飲子六味丸,清息用之定有益。

鬱火致消(善飢而渴目加癟,心鬱火燃當清陽明之熱,以滋少陰)

生地,麥冬,生白芍,石膏,知母,西甘草

朱丹溪消渴方,生地,花粉,川連,藕汁,牛乳

煩勞心營熱(肌瘦飢渴,是上中二消病)

烏犀角,元參,沙參,地骨皮,鮮生地,麥冬,柿霜,生甘草

又,固本丸加人參

肝陽犯胃成消

石膏,生地,生白芍,人參,川斛,粳米,阿膠,知母,生甘草,麥冬,陳皮,佩蘭

元陽變動,爍津成消(此甘緩和陽生津法)

河間甘露飲,炙黑草,生白芍,生地,麥冬,知母,生棗仁

腎消(飢渴便渾,舌碎面赤,是陰虛陽氣上燔)

六味丸加牛膝,車前,補足三陰

腎陰虛,胃火脹成消(脈左數能食)

六味丸加天冬,麥冬,龜版,女貞子,川萆薢,旱蓮

腎陰虛,心火亢(形瘦脈搏,渴飲善食,三消症也)

陳曰:古人謂入水無物不長,入火無物不消。河間每以益腎水、制心火、除腸胃燥熱、濟身中液枯是真治法。用玉女煎。三消症雖有上中下之分,其實不外陰虧陽亢,津液枯涸,熱淫而已。當以仲景之腎氣丸、《本事方》之神效散為主。腎氣丸助真火蒸化,升津液,上承神效散,取水中鹹寒之物,遂其性而治之。

方用白海浮石、蛤殼粉、蟬退為末,以大鯽魚七個,搗爛調服。

腎消兩腿漸細,腰足無力,此因中消之後,胃熱入腎,銷爍腎脂,令腎枯槁,溲如膏脂。晉人云:肺主氣,肺無病則氣能管束精液。其精微者營養筋骨血脈。余者為溲。肺病則津液無氣管束,而精微者亦隨溲下如膏脂也。

白茯苓丸

茯苓,元參,人參,川萆薢,覆盆子,熟地,川連,川斛,蛇床子

白蜜為丸,磁石湯下。

附嘈症

嘈有虛實真偽,其病總在於胃。胃過於燥則火升,而嘈得食可止。久延便變消渴症。

白話文:

三消症

(附帶嘈雜症)

醫書上說:「兩陽經絡阻塞,就稱為消。」這裡的兩陽經絡指的是手陽明大腸經和足陽明胃經。手陽明大腸經主導體液,如果津液不足,就會出現眼睛發黃、口乾的症狀。足陽明胃經主導血液,如果胃有熱,就會出現容易飢餓、吃得多,這是因為血液中有火熱之氣,導致血液不足。如果剛開始能吃,之後就會長癰疽;如果開始就不能吃,就會出現腹脹,這兩種情況都不容易治好。醫書還說:「食物進入胃,精華之氣會輸送到脾。」脾和胃的薄膜相連,脾還負責將胃的津液輸送到全身。

脾屬於陰,主導血液;胃屬於陽,主導氣。胃容易乾燥,完全依賴脾的陰氣來調和。脾容易潮濕,必須依賴胃的陽氣來運化。所以,陰陽調和才能產生協調的氣,成為人體後天能量的來源。如果脾陰虛弱,胃裡產生的精華之氣就會全部輸送到脾,無法保留津液來滋潤自己,這樣胃就會過於乾燥而產生火熱。因此,就會急著想吃東西來補充能量,如果沒有及時吃,就會出現嚴重的嘈雜感。如果沒有及時治療,就會發展成消渴症。

上消症是肺部因為心火而導致的,小便正常,只是會頻繁喝水。中消症是胃熱導致的,容易飢餓吃得多,大便乾硬,小便赤黃。下消症是腎熱導致的,會口渴頻繁喝水,耳朵邊緣乾枯,小便淋漓不盡。雖然分為肺、胃、腎三種,但其實都是因為腎水不足引起的。腎水不足,虛火就會上升,導致津液乾枯,血也變得極度虛弱。可以用地黃飲子或六味丸來治療,一定會有幫助。

因鬱悶火氣導致的消渴(症狀是容易飢餓口渴,眼睛凹陷,是因為心裡鬱悶產生的火熱之氣,應該清除陽明經的熱氣,並滋養腎陰)

可以使用以下藥材:生地、麥冬、生白芍、石膏、知母、甘草。

朱丹溪的消渴方:生地、花粉、黃連、藕汁、牛奶。

因為過度勞累導致心血熱(症狀是身體消瘦,容易飢餓口渴,是上消和中消的合併症狀)

可以使用以下藥材:犀角、元參、沙參、地骨皮、鮮生地、麥冬、柿霜、甘草。

另外,可以用固本丸再加人參。

肝陽過盛導致胃病引起的消渴

可以使用以下藥材:石膏、生地、生白芍、人參、川斛、粳米、阿膠、知母、甘草、麥冬、陳皮、佩蘭。

元陽虧虛,導致津液不足引起的消渴(這種情況要用甘溫的藥物來滋養陽氣,產生津液)

可以用河間甘露飲,加上炙甘草、生白芍、生地、麥冬、知母、生棗仁。

腎消(症狀是容易飢餓口渴,小便渾濁,舌頭乾裂,臉色赤紅,這是因為陰虛陽氣上升引起的)

可以用六味丸再加牛膝、車前子,來補足三陰經的不足。

腎陰虛,胃火旺盛引起的消渴(症狀是脈搏左手寸關尺都快,能吃)

可以用六味丸再加天冬、麥冬、龜板、女貞子、川萆薢、旱蓮草。

腎陰虛,心火旺盛(症狀是身體消瘦,脈搏快速,口渴能吃,是三消症)

陳氏說:「古人說,水能滋養萬物,火能消耗萬物。所以河間學派經常使用滋養腎水、抑制心火、清除腸胃燥熱、補充體內津液的方法來治療,這才是真正的治療方法。」可以選用玉女煎。雖然三消症分為上消、中消、下消,但其實都是因為陰液虧虛、陽氣過盛、津液枯竭、熱邪過盛引起的。應該以張仲景的腎氣丸和《本事方》的神效散為主。腎氣丸可以幫助真火蒸發體內的水液,並向上輸送津液。神效散可以利用水中鹹寒之物的特性來治療疾病。

神效散的配方是:用白海浮石、蛤殼粉、蟬蛻磨成粉末,再用七條大鯽魚搗爛後調和服用。

腎消會導致腿部肌肉逐漸萎縮,腰腿無力,這是因為中消之後,胃熱侵入腎臟,消耗腎臟的脂肪,導致腎臟枯竭,小便像油脂一樣。晉朝人說:「肺主導氣,肺沒有病,氣就能夠約束精液。精液中精微的部分會營養筋骨和血脈,剩下的會成為小便。如果肺有病,津液沒有氣的約束,那麼精微的部分也會隨小便排出,像油脂一樣。」

白茯苓丸

藥材:茯苓、元參、人參、川萆薢、覆盆子、熟地、黃連、川斛、蛇床子。

用蜂蜜調製成丸,再用磁石水送服。

附帶嘈雜症

嘈雜症有虛實、真假之分,其病根都在於胃。胃過於乾燥就會產生火氣上升,出現嘈雜感,吃東西可以緩解。如果長期如此,就會發展成消渴症。

陽氣上升引起的嘈雜

可以使用以下藥材:生地、柏子仁、茯神、麥冬、料豆皮、川斛。

心腸有熱引起的嘈雜,一定會伴隨煩躁發熱和頭部出汗

可以使用以下藥材:淮小麥、茯神、南棗、柏子仁、炙甘草、辰砂。

血虛引起的嘈雜(有時還會伴隨咽喉潰瘍)

可以使用以下藥材:生地、麥冬、生白芍、炙甘草、天冬、女貞子、火麻仁、茯神。

肝陰虛引起的嘈雜(女性患者會一天發作數次,晚上更加嚴重)

可以使用以下藥材:生地、清阿膠、茯神、天冬、紫丹參、白芍。

陳氏認為,脾陰虛弱會導致胃燥熱而產生火氣,治療時應當補脾陰,滋養營血,兼補胃陰,用甘甜寒涼滋潤的藥物,稍加一點點酸味的藥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