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學妙諦》~ 卷下 (9)
卷下 (9)
1. 三消症章
陽升嘈雜
生地,柏子仁,茯神,麥冬,料豆皮,川斛
心腸熱嘈,必煩熱頭汗
淮小麥,茯神,南棗,柏子仁,炙草,辰砂
血虛嘈雜(兼咽瘡)
生地,麥冬,生白芍,炙草,天冬,女貞,火麻仁,茯神
肝陰虛發嘈(婦人半日一發,夜則更甚)
生地,清阿膠,茯神,天冬,紫丹參,白芍
陳參曰:脾陰虛則胃燥而有火矣。治當補脾陰,養營血,兼補胃陰,甘涼濡潤,稍佐微酸。
白話文:
陽氣上升引起的嘈雜
使用生地、柏子仁、茯神、麥冬、料豆皮、川斛。
心腸熱引起的嘈雜,一定會煩躁發熱、頭部出汗
使用淮小麥、茯神、南棗、柏子仁、炙甘草、辰砂。
血虛引起的嘈雜(同時可能伴隨咽喉潰瘍)
使用生地、麥冬、生白芍、炙甘草、天冬、女貞子、火麻仁、茯神。
肝陰虛引起的嘈雜(婦女可能一天發作一次,晚上更嚴重)
使用生地、清阿膠、茯神、天冬、紫丹參、白芍。
陳參說:脾陰虛就會導致胃燥而產生火氣。治療應該補脾陰、滋養營血,同時也要補胃陰,使用甘甜、涼潤、稍帶微酸的藥物。
2. 腳氣章
腳氣腳膝時痠疼,赤腫兼患脹腹心。不腫熱痛乾腳氣,氣腫而痛濕氣明。因風則麻因寒痛,嘔吐喘急憂危臨。寒溫濕滲風宜汗,熱下諸法須評論。又有下陷致跗腫,脾氣虛弱胃氣沉。脾坤靜德乾健運,中氣衝和清濁分,脾土受傷不制水,水穀之氣下陷應。足跗腫者用何法,補中益氣湯提升。
濕熱跗腫,痠軟(足背赤腫,皮亮溲黃)
川獨活,豬苓,木瓜,黑梔皮,滑石,赤茯苓,澤瀉,椒目,料豆皮,知柏,八味丸
寒濕腿痠,跗腫痛
川桂木,熟附子,茯苓皮,蠶砂,川獨活,宣木瓜,制香附,牛膝
脾明虛寒,腿肚及跗浮腫(按指下陷酸冷)
巴戟肉,猺桂,香附,於朮,金狗脊,川附子,茯苓,獨活,牛膝,宣木瓜,淡蓯蓉,人參,炮姜,車前,五加皮,益智,山萸,山藥
足三陰虛,腳背足心跗腫,氣逆喘怠,水泛為痰
熟地,虎脛骨,杜仲,白芍,龜版,人參,熟川附,杞子,香附,牛膝,茯苓,上肉桂,麥冬,乾薑,陳皮,廣沉香,五味,附桂八味丸
白話文:
腳氣導致腳和膝蓋時常痠痛,可能會伴隨紅腫、腹脹和心悸。如果腳不腫卻發熱疼痛,那是乾腳氣;如果腫脹又疼痛,那就是濕腳氣。因為風邪引起的會麻木,因為寒邪引起的會疼痛,還可能出現嘔吐、喘氣急促等危險狀況。寒邪、溫邪、濕邪、風邪侵入,應該透過發汗來治療;熱邪則應使用清熱瀉火等方法,需要仔細辨別。還有一種情況是向下陷落導致腳踝腫脹,這是因為脾氣虛弱、胃氣下沉。脾的運化功能如同大地般安靜穩定,保持乾燥才能正常運作,中氣平和才能使清濁分開。如果脾土受傷無法控制水液,水穀之氣就會向下陷落。腳踝腫脹要用什麼方法治療呢?要用補中益氣湯來提升中氣。
濕熱導致腳踝腫脹、痠軟(足背紅腫、皮膚發亮、小便黃)
用藥:川獨活、豬苓、木瓜、黑梔皮、滑石、赤茯苓、澤瀉、椒目、料豆皮、知母、黃柏、八味丸。
寒濕導致腿部痠痛、腳踝腫痛
用藥:川桂枝、熟附子、茯苓皮、蠶砂、川獨活、宣木瓜、制香附、牛膝。
脾陽虛寒導致小腿和腳踝浮腫(按壓有凹陷、感覺痠冷)
用藥:巴戟肉、肉桂、香附、白朮、金狗脊、川附子、茯苓、獨活、牛膝、宣木瓜、淡蓯蓉、人參、炮薑、車前子、五加皮、益智仁、山茱萸、山藥。
足三陰虧虛,導致腳背、腳心、腳踝腫脹,氣逆喘息,水液積聚成痰
用藥:熟地黃、虎脛骨、杜仲、白芍、龜板、人參、熟川附子、枸杞子、香附、牛膝、茯苓、肉桂、麥冬、乾薑、陳皮、廣沉香、五味子、附桂八味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