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其偉

《醫學妙諦》~ 卷下 (10)

回本書目錄

卷下 (10)

1. 疝症章

七疝在肝,《內經》謂衝脈為病,又謂任脈為病。男子結七疝,女子帶下鷖瘕,同為腎經主之。脅中少腹皆肝脈,遊行之所,氣凝緊為腹聚,久結形為瘕疝。暴疝多寒,久疝多熱。《素問》諸經之疝云:任脈為病,結七疝,督脈生病。為沖疝。脾傳之腎,病名疝鷖,三陽為病,發寒熱,傳為㿗疝。邪客於足厥陰之絡,令人卒疝暴痛。

陳參曰:少陽上聚為瘕,厥陰下結為疝。

氣衝疝(上衝心不得前後,能上不能下,為沖)

狐疝(夜出晝入如狐,乃肝木病)

㿉癃疝(腎脈滑甚為㿉癃疝囊,膿血溺秘,乃脾邪傳腎也)

㿗疝(頑痹不仁,丸大如升如斗)

厥疝(肝木乘脾,厥逆上升也)

疝瘕(脾傳之腎,少腹實熱而痛,狀如黃瓜)

㿉疝(足陽明病㿉疝,脈滑為㿉疝,乃肝木乘胃也,囊大膿血)

以上系七般疝氣。

熱鬱於中,寒包熱,小腹急痛連睪丸。導氣湯加荔橘核,附姜故(破故紙)仲青通餐。偏墜不痛本腎氣,蒼芷滑(石)半(夏)加可寬。婦人厥陰寒氣聚,小兒食積治無難。

督任陽虛疝(氣墜下結,升陽為主)

鹿茸,沙蒺藜,歸身,鹿角,菟絲子,桂枝

奇脈陽虛疝(疝瘕繞臍,汩汩有聲)

淡蓯蓉,杞子,沙蒺藜,紅棗,小茴香,歸身,白茯苓

筋疝(怒勞所傷也)

淡蓯蓉,小茴香,歸身,胡桃,山羊腎,補骨脂,家韭子,茯苓,青鹽,搗為丸

肝疝犯胃(納食湧吐,宿疝上衝)

墨附子,淡吳萸,豬膽汁,淡乾薑,川楝子

濁陰聚肝絡疝(臍旁動氣,少腹結疝,睪丸偏墜)

淡蓯蓉,枸杞子,白茯苓,安息香,歸身,小茴香,川連,川楝子,廣木香,吳萸,延胡索,青橘葉,桃仁,穿山甲,炒橘核,歸尾,小茴香,郁李仁,山楂,泡吳萸,小青皮,左牡蠣,蔥白,川桂枝,建澤瀉

膀胱寒濕,凝滯疝氣(陰囊莖痛)

五苓散加防己,獨活

鬱怒肝疝腫脹(用丹溪通陽泄濁法)

歸鬚,橘核,小茴香,青皮,木香,炒山梔,青蔥,川楝子,香附,小茴,延胡索

久疝濕邪熱鬱

川柏,龍膽草,山梔,蘆薈,細辛,知母,海金砂,豬苓,澤瀉,川連,木香,冬葵子,川桂枝,山梔,橘核,郁李仁,川楝子

又方,肉桂,當歸身,鹿角,川芎,小茴,炙甘草,茯苓,生薑,羊肉膠為丸

疝兼瘧母

陰瘧久延,邪入肝絡,少腹痛漸硬,結陰前後處筋痛。

淡蓯蓉,穿山甲,杞子,歸身,大茴香,黑川烏,水安息,鹿茸,黑豆,小茴香

陳參曰:疝不離乎肝,又不越乎寒。以肝脈絡陰器,為至陰之臟,足太陽之脈屬腎絡膀胱,為寒水之經。故仲景以溫散祛寒、調營補氣為主,而子和又以辛香流氣為主。胃肝得疏泄乃愈,則金鈴子散、虎潛丸二法是也。

白話文:

疝氣這種病,主要與肝有關。《內經》認為,這和衝脈、任脈的病變有關。男性會出現七種疝氣,女性則會有白帶和瘕症,這些都由腎經掌管。肝脈循行的路線在脅部和小腹,如果氣血凝結不通暢,就會形成腹部腫塊,久了就會變成疝氣。突然發作的疝氣多與寒邪有關,長期的疝氣多與熱邪有關。《素問》中提到,任脈病變會導致疝氣,督脈病變則會導致衝疝。脾的病邪傳到腎,就會出現疝鷖,三陽經病變,發作時會發冷發熱,進一步發展則變成㿗疝。邪氣侵入足厥陰肝經的絡脈,會導致突然的疝氣,疼痛劇烈。

陳參說:少陽之氣向上聚集會形成瘕,厥陰之氣向下凝結會形成疝氣。

氣衝疝:氣向上衝心,不能順利上下運行。

狐疝:夜晚發作,白天消退,像狐狸一樣,是肝木的病變。

㿉癃疝:腎脈過於滑利,導致㿉癃疝囊,出現膿血和排尿困難,是脾的邪氣傳到腎的表現。

㿗疝:患處麻木不仁,陰囊腫大如升或如斗。

厥疝:肝木克制脾土,導致氣機逆亂上升。

疝瘕:脾的病邪傳到腎,小腹實熱疼痛,腫塊像黃瓜一樣。

㿉疝:足陽明胃經病變導致的㿉疝,脈象滑利,是肝木克制胃土的表現,陰囊腫大並有膿血。

以上是七種不同的疝氣類型。

熱鬱積在體內,寒邪包裏著熱邪,會導致小腹急痛,並牽連到睪丸。可以用導氣湯,加上荔枝核、橘核、附子、乾薑、補骨脂、青皮等藥物來治療。如果陰囊偏墜但不痛,是腎氣不足的表現,可以用蒼朮、白芷、滑石、半夏等藥物來治療。婦女若因厥陰經受寒而導致氣血凝結,或小兒因飲食積滯導致的疝氣,治療起來相對容易。

督任陽虛疝:氣向下墜結,治療以升陽為主。可用鹿茸、沙蒺藜、當歸身、鹿角、菟絲子、桂枝等藥物。

奇脈陽虛疝:疝瘕繞著肚臍,有潺潺的聲音。可用淡蓯蓉、枸杞子、沙蒺藜、紅棗、小茴香、當歸身、白茯苓等藥物。

筋疝:因勞累或發怒而損傷筋脈所致。可用淡蓯蓉、小茴香、當歸身、胡桃、山羊腎、補骨脂、韭菜子、茯苓、青鹽等藥物搗成藥丸服用。

肝疝犯胃:出現進食後嘔吐,舊疾復發並向上衝逆的症狀。可用墨附子、淡吳茱萸、豬膽汁、淡乾薑、川楝子等藥物。

濁陰聚肝絡疝:肚臍旁有氣在跳動,小腹有腫塊,睪丸偏墜。可用淡蓯蓉、枸杞子、白茯苓、安息香、當歸身、小茴香、川連、川楝子、廣木香、吳茱萸、延胡索、青橘葉、桃仁、穿山甲、炒橘核、當歸尾、小茴香、郁李仁、山楂、泡過的吳茱萸、小青皮、左牡蠣、蔥白、川桂枝、澤瀉等藥物。

膀胱寒濕凝滯疝氣:陰囊和陰莖疼痛。可以用五苓散加上防己、獨活等藥物。

鬱怒肝疝腫脹:可以用丹溪通陽泄濁的方法來治療。可用當歸鬚、橘核、小茴香、青皮、木香、炒山梔、蔥白、川楝子、香附、延胡索等藥物。

久疝濕邪熱鬱:可以用川柏、龍膽草、山梔、蘆薈、細辛、知母、海金砂、豬苓、澤瀉、川連、木香、冬葵子、川桂枝、山梔、橘核、郁李仁、川楝子等藥物。

另一個方子可以用肉桂、當歸身、鹿角、川芎、小茴香、炙甘草、茯苓、生薑等藥物,再用羊肉膠做成藥丸服用。

疝兼瘧母:陰瘧病久不愈,邪氣侵入肝絡,導致小腹疼痛逐漸變硬,陰部前後筋脈疼痛。可以用淡蓯蓉、穿山甲、杞子、當歸身、大茴香、黑川烏、水安息、鹿茸、黑豆、小茴香等藥物。

陳參認為,疝氣的病因與肝脫不了關係,也離不開寒邪。因為肝脈絡陰器,屬於至陰之臟,足太陽膀胱經屬腎而絡膀胱,是寒水之經。所以張仲景用溫散祛寒、調和氣血的方法來治療,而朱丹溪則以辛香之藥來疏通氣機。只有讓胃和肝氣機疏暢,病才能好。金鈴子散和虎潛丸這兩種方法就是很好的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