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學妙諦》~ 卷下 (12)
卷下 (12)
1. 耳病章
腎開竅於耳,心寄竅於耳。耳為清空之竅,陽交會流行之所。一受風熱火鬱之邪,及水衰火實,腎虛氣厥者,皆致耳鳴失聰。
耳為腎竅病屬腎,腎虛耳聾不能聽。少陽脾濕繞耳中,邪氣感之耳鳴應。濕熱擾胃胃火炎,亦致耳鳴紅腫甚。右屬陽明左少陽,腫而出膿風熱病。
風溫上郁耳鳴
溫邪暑熱火風侵竅,用輕可去實法輕清泄降。
薄荷,杏仁,通草,苦丁茶,菊葉,荷梗,連翹,桔梗,馬勃,綠豆皮,銀花,川貝,羚羊片,大力子,元參,蔓荊子,荷葉汁,夏枯花,滑石,鮮竹葉,石膏,黃芩,益元散,連翹,山梔
膽火上郁耳聾(頭痛耳脹,治法與上略同)
青蒿,丹皮,象貝,石決明,桑葉,山梔,連翹,滁甘菊
郁傷心腎,膽火上炎,耳聾
清泄耳嗚,病由於郁,用煎方,以清少陽,丸藥以補心腎。
生地,夏枯草,山梔,生草,丹皮,女貞子,赤苓,白芍,五味子,茯神,辰砂,磁石,建蓮子
沉香丸方用熟地,龜版,麥冬,牡蠣
氣閉耳鳴
連翹,川樸,木通,苦丁茶,杏仁,廣皮,防己,鮮荷葉汁
腎虛耳聾
陰虛陽亢,內風上施蒙竅,當壯水制陽,填陰鎮逆,佐以鹹味入陰,酸味和陽。
大熟地,瑣陽,牛膝,磁石,萸肉,龜板心,茯神,遠志,秋石,五味
八十高年耳聾(且下虛上實,當填補下焦)
六味丸加磁石,龜板,五味,遠志
陳參曰:耳病治法不外乎通陽鎮陰,補心益腎清膽等法。體虛失聰,治在心腎,邪干竅閉,治在膽經。
白話文:
耳病章
腎臟的功能與耳朵相通,心臟的功能也與耳朵相連。耳朵是清竅,是陽氣交會運行的地方。一旦受到風熱、火氣鬱結的邪氣侵襲,或是因為腎水衰弱、火氣過盛,以及腎虛氣逆的情況,都可能導致耳鳴或聽力喪失。
耳朵是腎臟的竅孔,所以耳朵的疾病多與腎有關。腎虛會導致耳聾,聽不到聲音。少陽經的脾濕之氣環繞耳朵,受到邪氣侵襲就會產生耳鳴。濕熱擾亂腸胃,導致胃火旺盛,也會引起耳鳴,甚至耳朵紅腫。右耳的問題多與陽明經有關,左耳的問題多與少陽經有關,如果耳朵腫痛流膿,多是風熱之病。
風溫上鬱導致的耳鳴
溫邪、暑熱、火邪或風邪侵犯耳竅,治療上可以用輕清宣泄的方式,將邪氣疏散。
(可選用以下藥材:薄荷、杏仁、通草、苦丁茶、菊花葉、荷梗、連翹、桔梗、馬勃、綠豆皮、銀花、川貝、羚羊片、大力子、元參、蔓荊子、荷葉汁、夏枯草、滑石、鮮竹葉、石膏、黃芩、益元散、連翹、山梔)
膽火上鬱導致的耳聾(伴隨頭痛、耳朵脹痛,治療方法與上述類似)
(可選用以下藥材:青蒿、丹皮、象貝、石決明、桑葉、山梔、連翹、滁菊花)
鬱悶傷及心腎,導致膽火上炎,產生耳聾
治療方向是疏通氣機,使耳鳴消除。病因多為鬱悶,因此用湯藥來清少陽經的邪熱,用丸藥來補養心腎。
(可選用以下藥材:生地、夏枯草、山梔、生甘草、丹皮、女貞子、赤茯苓、白芍、五味子、茯神、辰砂、磁石、建蓮子)
沉香丸:配方為熟地、龜板、麥冬、牡蠣
氣機閉塞導致的耳鳴
(可選用以下藥材:連翹、川樸、木通、苦丁茶、杏仁、廣陳皮、防己、鮮荷葉汁)
腎虛導致的耳聾
多是陰虛陽亢,內風上擾耳竅,治療上應滋養腎水以抑制陽氣,填補陰液,鎮靜逆上的氣機,同時佐以鹹味藥來滋陰,酸味藥來調和陽氣。
(可選用以下藥材:大熟地、瑣陽、牛膝、磁石、山萸肉、龜板心、茯神、遠志、秋石、五味子)
八十歲高齡的耳聾(多為下虛上實,應填補下焦)
服用六味丸,再加入磁石、龜板、五味子、遠志。
陳參說:治療耳朵疾病的方法不外乎是疏通陽氣、鎮靜陰氣、補養心腎、清泄膽火等。身體虛弱導致的聽力障礙,治療重點在於心腎;邪氣阻塞耳竅,治療重點則在於膽經。
2. 目病章
經云:五臟六腑之精華,皆上注於目。目者肝之竅也,肝與膽為表裡,肝液膽汁充足,目乃能遠視,故無論外感內症,皆與肝膽有關。六淫之邪,風火與燥氣居多,內起之症,肝膽與心腎為多。
白睛屬肺曰氣輪,烏球屬肝曰風輪。大小眥心曰火輪,上下胞脾曰肉輪。瞳神屬腎曰水輪,五臟五輪多肝經。目得血養視乃明,肝有風熱目病生。
風溫上郁目赤(左脈弦)
桑葉,夏枯草,連翹,草決明,菊葉,青菊花,苦丁茶,桑皮,料豆衣
燥熱目赤且痛
鮮荷葉,山梔,赤芍,綠豆皮,夏枯草,生草,菊葉,苦丁茶,料豆衣,薄荷,桑白皮,連翹
暑熱鬱蒸目紅
桑葉,穀精珠,通草,綠豆衣,米仁,望月砂,茯苓
木火上郁目赤疼腫
羚羊片,夏枯草,桑葉,穀精草,石決明,丹皮,綠豆皮,米仁,連翹,炒山梔,生地,菊葉
血絡虛熱,眼痛,白上紅絲
羚羊片,連翹,川桂枝,青菊葉,丹皮,秦當歸
脾肺蘊熱(目胞浮腫,不飢不運)
桑皮,大腹皮,苡米仁,通草,茯苓,廣陳皮,生薑皮
陰虛火鬱(微寒汗出,下有痔漏,左眼疼)
六味丸去萸肉,加白芍,蔓荊子。
胃虛肝風(右眼多淚,心嘈雜)
嫩黃耆,歸身,煨姜,大白芍,茯神,大棗
肝陰虛(左目痛熱淚,翳膜)
桑葉,望月砂,黃甘菊,石決明,杞子,料豆衣,赤首烏,小胡麻(即黑芝麻)
肝腎虛目痛(治法同前)
熟地,歸身,茯神,白蒺藜,萸肉,五味,菊花,柏子仁,生地,山藥,桑椹子,大天冬,杞子,穀精草
陳參曰:治法外感者必有寒熱,頭痛鼻塞,骨疼,脈見緊數浮洪方可清散。內固者如肝膽之風熱盛,當散熱除風,如腎經之水。火衰,當壯水益火。若陰血雖虧,而風熱未盡,則當審其緩急,相參而治。
白話文:
經書上說:五臟六腑的精華都會向上注入眼睛。眼睛是肝臟的孔竅,肝臟和膽囊互為表裡,肝液和膽汁充足,眼睛才能看得清楚。所以無論是外感疾病還是內生疾病,都和肝膽有關。導致疾病的六種外邪中,風邪、火邪和燥邪比較常見;內生疾病則以肝膽和心腎的問題居多。
眼白屬於肺,稱為「氣輪」;黑眼珠屬於肝,稱為「風輪」;內外眼角屬於心,稱為「火輪」;上下眼皮屬於脾,稱為「肉輪」;瞳孔屬於腎,稱為「水輪」。眼睛的五個部位大多與肝經有關。眼睛得到血液滋養才能看得清楚,肝臟有風熱,眼睛就會生病。
風熱上鬱導致眼睛發紅(左脈弦):
桑葉、夏枯草、連翹、草決明、菊花葉、青菊花、苦丁茶、桑白皮、豇豆殼。
燥熱導致眼睛發紅且疼痛:
鮮荷葉、山梔子、赤芍、綠豆皮、夏枯草、生甘草、菊花葉、苦丁茶、豇豆殼、薄荷、桑白皮、連翹。
暑熱鬱積導致眼睛發紅:
桑葉、穀精草、通草、綠豆殼、薏苡仁、望月砂、茯苓。
肝火上炎導致眼睛紅腫疼痛:
羚羊片、夏枯草、桑葉、穀精草、石決明、牡丹皮、綠豆皮、薏苡仁、連翹、炒山梔子、生地、菊花葉。
血脈虛熱導致眼睛疼痛,眼白出現紅色血絲:
羚羊片、連翹、川桂枝、青菊花葉、牡丹皮、秦當歸。
脾肺有熱(眼皮浮腫,食慾不振,消化不良):
桑白皮、大腹皮、薏苡仁、通草、茯苓、廣陳皮、生薑皮。
陰虛火鬱(微微發冷出汗,下身有痔瘡,左眼疼痛):
六味地黃丸去除山茱萸,加入白芍、蔓荊子。
胃虛導致肝風(右眼容易流淚,心中煩躁):
嫩黃耆、當歸身、煨生薑、大白芍、茯神、大棗。
肝陰虛(左眼疼痛發熱流淚,有翳膜):
桑葉、望月砂、黃甘菊、石決明、枸杞子、豇豆殼、赤首烏、小胡麻(即黑芝麻)。
肝腎虛導致眼睛疼痛(治療方法同上):
熟地、當歸身、茯神、白蒺藜、山茱萸、五味子、菊花、柏子仁、生地、山藥、桑椹子、大天冬、枸杞子、穀精草。
陳參說:治療外感疾病,一定會有發冷發熱、頭痛鼻塞、骨頭疼痛等症狀,脈象會呈現緊、數、浮、洪等情況,這時才可以用清熱散邪的方法治療。內生疾病,如肝膽的風熱過盛,應當散熱祛風;如腎經的陰液不足、火氣衰弱,應當補水壯火。如果陰血虧虛,但風熱還沒有消退,就要仔細衡量疾病的輕重緩急,綜合考慮後再進行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