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其偉

《醫學妙諦》~ 卷上 (4)

回本書目錄

卷上 (4)

1. 暑病章

暑瘵寒熱。舌白不渴,吐血

西瓜,翠竹芯,苡仁,鮮荷葉,杏仁,滑石

暑邪人厥陰危症,消渴吐蛔,舌縮,肺氣阻塞。若逆傳腔中,必致昏厥。心之下有膈膜,與脊脅周圍相著,所謂腔中也。暑病必挾濕。(陳注)

川連,黃芩,乾薑,人參,楊梅,川椒,白芍,枳實

暑兼血症

鮮生地,綠豆皮,通草,石膏,川貝枇杷葉,白蔻仁,知母,苡仁,丹皮,連翹鬱金,桑葉,元參,竹心,杏仁,橘紅,六一散,六味丸加阿膠,麥冬,沙參

陳曰:《內經》云,病自上受者治其上,上受者以辛涼微苦,如竹葉、杏仁、連翹、薄荷。在中者以苦辛宣通,如半夏瀉心湯法。在下者以溫行,寒性質重開下,如河間桂苓甘露飲之類,乃治三焦之大意。

暑病用苦辛味自能泄降也(陳注)

桂苓甘露飲(肉桂、雲苓、膏、滑石、術,甘寒水瀉豬芩)

張司農集諸賢論暑病,謂入肝則麻痹,入腎為消渴。瘦人之病慮涸其陰,肥人之病慮虛其陽,胃中濕熱,得燥熱錮閉下痢稀水,即協熱下痢。

熱病之瘀熱留絡而為遺,毒注腸腑而為溺痢,皆屬棘手。

白話文:

暑病篇

因為暑熱引起的疾病,會出現時冷時熱的症狀。舌頭呈現白色,不覺得口渴,有時會吐血。

可以用西瓜、翠竹芯、薏仁、新鮮荷葉、杏仁、滑石這些藥材來治療。

暑邪侵入人體,如果進入厥陰經,會是危險的症狀,可能出現口渴、吐蛔蟲、舌頭捲縮、肺氣阻塞等情形。如果暑邪逆傳到胸腔(心臟下方,與脊椎肋骨相連的部位,稱之為腔中),必定會導致昏厥。暑病通常會夾雜濕邪。

可以用黃連、黃芩、乾薑、人參、楊梅、花椒、白芍、枳實這些藥材來治療。

如果暑病同時出現血症(出血的症狀)。

可以用新鮮生地、綠豆皮、通草、石膏、川貝枇杷葉、白豆蔻、知母、薏仁、丹皮、連翹、鬱金、桑葉、玄參、竹心、杏仁、橘紅、六一散、六味丸加阿膠、麥冬、沙參這些藥材來治療。

《黃帝內經》說,病從上而來的,就治療上部,治療上部的藥物,應該用辛涼微苦的,例如竹葉、杏仁、連翹、薄荷。病在中部的,就用苦辛來宣通,例如半夏瀉心湯的用法。病在下部的,就用溫熱的藥物來運行,用寒性的藥物來向下導引,例如河間桂苓甘露飲這類的藥方,這就是治療三焦的大原則。

暑病使用苦味和辛味的藥物,自然就能夠往下疏泄。

桂苓甘露飲這個藥方包括肉桂、茯苓、石膏、滑石、白朮,以及甘寒性質可以利水瀉熱的豬苓。

張司農收集了前賢關於暑病的論述,認為暑邪進入肝臟會導致麻痹,進入腎臟會導致消渴症(口渴多飲)。體型瘦弱的人得病要擔心陰液耗竭,體型肥胖的人得病要擔心陽氣虛弱。如果胃中有濕熱,又遇到燥熱,就會導致大便稀薄,也就是協熱下痢。

熱病中,瘀熱停留在經絡中,會導致後遺症;毒邪侵入腸胃,會導致排泄失常,這些情況都非常棘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