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學妙諦》~ 卷上 (5)
卷上 (5)
1. 注夏章
濕熱蒸人夏日長,氣虛體弱熱因傷。胸中氣促四肢倦,心煩食少不如常。好臥口乾或泄瀉,清暑益氣法無忌。若還盜汗不時出,煎服可加浮小麥。便赤山桅滑石宜,口渴烏梅花粉吃。頭痛川芎與石膏,嗽加杏石升蒼細(用杏仁、石膏而去升麻、蒼朮)。木香砂仁胸不舒,瀉可茯苓肉蔻益。
白話文:
夏天濕熱的天氣就像蒸籠一樣,讓人感到難受,而且白晝也變得漫長。如果身體虛弱,就容易因為暑熱而生病。病症表現為胸悶氣短、四肢無力、心煩意亂、食慾不振,和平時的狀況大不相同。患者可能喜歡躺著休息、口乾舌燥,或者容易腹瀉。這種情況應該使用清熱解暑、補益氣力的治療方法,沒有什麼禁忌。如果出現盜汗,可以煎服藥物並加入浮小麥來改善。小便赤黃,可以服用山梔子和滑石;口渴難耐,可以吃烏梅和花粉。頭痛可以使用川芎和石膏;咳嗽可以加入杏仁和石膏,但要去除升麻和蒼朮。如果胸悶不舒服,可以使用木香和砂仁;如果腹瀉,可以加入茯苓和肉豆蔻來加強療效。
2. 濕症章
東南地卑恆多濕,居民感受病非一。或涉水中雨露蒸,或過飲冷因而得。小便短赤身體重,骨肉痠麻行不疾。漸加浮腫及身黃,燥土滲濕湯可則。茯苓香附半陳皮,川樸澤豬蒼白朮。引用砂仁並棗姜,臨服半匙鹽可入(炒飛鹽)。外濕寒熱身腫痛,羌活防通加有力。內濕胸滿兼嘔吐,喘脹腹膨用枳實。
川連山楂炒菔子,溺閉車前木通益。濕熱發黃仗茵陳,山梔車前兼滑石。丹溪云濕得燥收,蒼朮為先不可卻。濕從風散獨羌須,濕久生熱連梔吃。麻黃可用不宜多,汗甚變端恐莫測。
陳曰:濕阻上焦宜開肺氣,佐淡滲通膀胱,即啟上閘,開支河,導水勢下行之理。《內經》云:脾竅在舌,邪滯竅必少靈致,語言欲謇,法當分利,佐辛香以默運坤陽,是太陰里症治法。
仲景云:濕家大忌發散,汗之則變痙厥。切記。
脾陽不運,濕滯中焦,宜用術樸姜半以溫通之,苓澤腹皮滑石以淡滲之(陳又注)。
白話文:
東南地區地勢低窪,經常潮濕,這裡的居民容易感受濕邪而生病,病症不只一種。有的是因為涉水、淋雨或露水蒸發的濕氣侵襲,有的是因為過量飲用冰冷飲品而導致。症狀表現為小便短少且顏色赤黃、身體沉重、骨肉痠痛麻木、行動不便。如果病情加重,可能會出現浮腫甚至全身發黃的現象,這時可以服用用乾燥藥材來滲濕的湯藥來治療。常用的藥材有茯苓、香附、半夏、陳皮、厚朴、澤瀉、豬苓、蒼朮、白朮,還可加入砂仁、紅棗和生薑,服藥前加入半匙炒過的鹽效果更好。
如果是外感風寒濕邪引起的身體腫痛,可以用羌活和防風,加強通絡散邪的力量。如果是內濕引起的胸悶、嘔吐、喘氣、腹脹,可以用枳實來治療。如果兼有大便不通,可以加入黃連、山楂和炒過的萊菔子,如果小便不通,可以加入車前子和木通來幫助排尿。濕熱導致的黃疸,要用茵陳蒿,還可以搭配山梔子、車前子和滑石。
朱丹溪說,濕邪可以用燥藥來收斂,而蒼朮是首選,不可或缺。濕邪如果能從風散發出去,則要用羌活。濕邪積久化熱,就要用黃連和梔子來清熱。麻黃可以使用,但不宜過量,因為發汗太過,可能會導致病情變化,難以預料。
陳氏說:濕邪阻礙上焦時,應該宣通肺氣,同時輔助用淡滲的方法通利膀胱,就像打開閘門,疏通支流,引導水勢向下走。 《內經》說:脾開竅於舌,邪氣阻滯,竅必然失靈,導致言語遲鈍。治療方法應當分利濕邪,並佐以辛香的藥材,幫助脾陽運行。這就是治療太陰裡症的方法。
張仲景說:濕邪病人最忌諱用發散的藥物,如果發汗,可能會導致抽搐、痙攣等變症。一定要記住。
脾陽虛弱,運化功能失常,濕邪停滯在中焦,宜用蒼朮、厚朴、生薑、半夏等藥來溫通,用茯苓、澤瀉、腹皮、滑石等藥來淡滲。 (陳氏又補充說明)。
3. 火症章
相火命門君火心,二火一水難相均(惟青屬水,《內經》所謂一水不能勝二火)。五臟氣升皆是火(氣有餘便是火),須知妄動煉真陰(《內經》又云:一水不勝五火也)。心火亢枉陽強病,人壯氣實鹹冷進。癲狂便閉承氣湯,大便如常解毒應(治火熱錯語,呻吟不眠,煩躁脈數,干作嘔惡)。
實火可瀉從上方,隨經調治須更定。飲食勞倦身發熱,元氣不足內傷症。補中益氣味甘溫,陽虛之火功偏勝。相火熾甚以乘陰,朝涼暮熱血虛成。陰中之火甘寒降,知柏四物功堪稱。腎水受傷陰虛病,面紅耳熱浮火乘。左尺洪數無根火,龜柏六味治如神(以上補虛火法)。胃虛過食生冷物,陽氣抑過不得伸,火鬱之症升散好,升陽散火用之靈。
命門火衰陽脫病,面赤煩躁虛火盛。足冷脈沉陰極燥,回陽救急醫中聖,六君桂附五味姜,豬膽麝香加可進。陰虛發熱火旺甚,脈數無力屬心腎。內傷發熱乃陽虛,脈大無力脾肺分。氣從左起肝之火,陰火還從臍下引。腳下熱來侵腹者,斯人虛極藥難問。治火之法始知涼,次而寒取效可望。
寒取不效從熱之,從之不效心茫茫。是徒知熱以寒治,至理尚未經細詳。不知火熱不能退,總由真水不能長。妙法壯水以為主,壯水自剋制陽光。寒而熱者取之陰,陰即腎水經言彰。腎水既足心火降,火非水偶誰能當(回陽救急湯、六君加附、桂、乾薑、五味子、麝香、豬膽汁)?
白話文:
火症章
人體的相火,指的是命門之火;君火,指的是心火。這兩種火如果太過,會與水液難以平衡。(因為人體只有腎水,難以制衡兩種火,如同《內經》所說,一水難以勝過二火)。五臟的氣如果向上升,都容易化為火(氣太多就會變成火)。要明白,不正常的活動會消耗體內的真陰(《內經》也說,一水難以勝過五火)。
心火過旺,會導致陽氣過強,產生疾病。身體強壯、氣血旺盛的人,可以多吃些鹹寒的食物來調養。如果出現癲狂、便秘等情況,可以服用承氣湯來治療;如果大便正常,則可以用解毒的藥物來治療(這些症狀包括火熱引起的胡言亂語、呻吟失眠、煩躁不安、脈搏加快、噁心嘔吐等)。
實火可以通過清瀉上焦的方式來治療,但還是要根據具體經絡來調整治療方案。因為飲食不節制或過於勞累而發熱,是因為元氣不足造成的內傷。這時應該服用補中益氣湯,這種藥性味甘溫,對治療陽虛引起的虛火效果較好。如果相火過於旺盛,就會侵犯陰液,導致早上涼爽,傍晚發熱,這是血虛造成的。對於這種陰虛之火,可以用甘寒的藥物來降火,比如知柏地黃丸、四物湯等。腎水受到損傷,會造成陰虛的疾病,出現面紅耳熱、虛火上浮等症狀。如果左脈的尺脈洪大而無根,這就是虛火,可以用龜鹿二仙膠或六味地黃丸來治療(以上是治療虛火的方法)。
如果因為脾胃虛弱,過食生冷食物,會導致陽氣被抑制而無法伸展,這種火鬱的症狀,最好用升散的方法來治療,升陽散火效果很好。
如果命門火衰弱,會導致陽氣脫失,出現面色發紅、煩躁不安等虛火上炎的症狀,同時還會出現手腳冰涼、脈搏沉細等陰寒內盛的情況,這時需要用回陽救急的方法來治療。可以服用六君子湯,並加入附子、桂枝、五味子、乾薑等藥材,還可以加入豬膽汁、麝香來加強療效。如果陰虛發熱,火旺盛,脈搏快而無力,這通常是心腎陰虛引起的。內傷發熱,屬於陽氣虛弱,脈搏大而無力,則要分辨是脾肺虛弱還是其他原因。如果氣從左邊上升,那是肝火;陰火則是從臍下開始向上升的。如果感覺腳下發熱,一直向上侵犯到腹部,這個人已經極度虛弱,很難用藥物治療。
治療火症的方法,首先要知道要用涼藥來降火,其次再用寒藥來治療,這樣才可能有效果。
如果用寒藥沒有效果,則要改用熱藥,如果用熱藥也沒有效果,那就會感到茫然不知所措。這說明只是知道用寒藥來治療熱症,還沒有深入理解其中的道理。要知道,火熱之症不能退去,根本原因在於真水不足。所以,最好的方法是壯大體內的水液,讓水液來制約陽氣。如果是虛寒引起的發熱,要用滋陰的方法來治療,這個陰指的就是腎水。腎水充足,心火自然會下降,因為火是依靠水來制約的(回陽救急湯、六君子湯加附子、桂枝、乾薑、五味子、麝香、豬膽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