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其偉

《醫學妙諦》~ 卷上 (6)

回本書目錄

卷上 (6)

1. 內傷章

飲食勞倦是內傷,或因飢飽過行房。風寒傷人名外感,辨明調治便無妨。人迎(左寸脈)緊甚手背熱,寒熱邪作無間歇。惡寒無汗鼻不通,此是外感症可別。內傷之症氣口(右寸)洪,手心有熱微惡風。寒熱間作不知味,更兼氣弱言語慵。內傷惡寒得暖解,外感近火寒仍攻。

外感內傷相挾者,脈症並見須辨通。內傷不足急補之,外感有餘得不同。或先補養或先散,先後之間無苟從。益氣湯加薑棗吞,氣和微寒散為精。救腎水虧酒炒柏,入心養血紅花增。升麻柴胡自汗去,夜間不寐加棗仁(姜炒)。川芎蔓荊頭痛用,口渴乾葛斯為靈。顛頂痛時辛藁本,怔忡驚悸棗茯神(甚者用遠志、柏仁、菖蒲等味)。

食加麥曲山楂實,瀉添澤芍與雲苓。川連枳實除胸悶,有痰茹半茯為君。防己木瓜治腳弱,龍骨牡蠣療遺精。身熱羌防芎芷用(兼風寒頭痛者加之),火升知母柏元參。連芩兩味清內熱,菊花熟地治眼疼。

白話文:

內傷主要是因為飲食不當、過度勞累,或是飢餓過飽、性生活過度所引起。而風寒侵襲人體則稱為外感,只要能分辨清楚並加以調養治療,就沒有什麼大礙。

如果左手寸脈(人迎)摸起來很緊,且手背發熱,出現忽冷忽熱的症狀,而且會怕冷、沒有汗、鼻子不通,這是外感,可以與內傷區分。內傷的症狀則是右手寸脈(氣口)摸起來脈象洪大,手心發熱,輕微怕風,也可能忽冷忽熱、食不知味,而且會感到身體虛弱、精神疲憊。內傷引起的怕冷,在溫暖的環境中會緩解,外感引起的怕冷則即使靠近火源也無法緩解。

如果同時有外感和內傷的症狀,脈象和症狀會一起出現,需要仔細辨別。內傷是因為身體虛弱不足,應及時補養;外感則是身體有餘,治療方法不同。有時候要先補養,有時候要先疏散,治療的先後順序沒有一定,要看情況而定。

可以用益氣湯加薑、棗來調養,使氣血平和,若還有輕微的怕冷,可用發散的藥物來解決。若腎水不足,可用酒炒黃柏來補腎,若要養心血,可加入紅花。自汗的症狀可以用升麻、柴胡來解決,夜間失眠可以加酸棗仁(炒過)。川芎、蔓荊子可以治療頭痛,口渴可以用葛根來解決。頭頂痛可以用藁本,若是心悸、容易驚嚇,可以用酸棗仁、茯神(嚴重的話,可以再加遠志、柏子仁、菖蒲)。

消化不良可以加入麥芽、神麴、山楂,腹瀉可以加入澤瀉、白芍、茯苓。胸悶可以用黃連、枳實來解除,若有痰,可以加入半夏、茯苓。防己、木瓜可以治療腳軟無力,龍骨、牡蠣可以治療遺精。若身體發熱,可以用羌活、防風、川芎、白芷(同時有風寒引起的頭痛,可以一起加入這些藥),若有虛火上升,可以用知母、黃柏、元參。黃連、黃芩可以清除體內熱氣,菊花、熟地可以治療眼睛疼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