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其偉

《醫學妙諦》~ 卷上 (7)

回本書目錄

卷上 (7)

1. 瘧病章

古人論瘧不離乎肝膽,亦猶咳不離乎肺也

寒熱往來名曰瘧,正氣與邪相擊搏。風寒暑濕食與痰,亦有陰虛兼氣弱。陽分日發邪氣輕,陰分深兮間日作。在氣早臨(氣分)血晏臨(血分),於陽為熱寒為陰。並則寒熱離則止(暑氣邪氣與營衛並行則瘧作,離則瘧止),營衛邪氣交相爭。邪不勝正到時早(邪達於陽病退),正不勝邪移晚行(邪陷於陰,病進)。

總因感邪汗不泄,汗閉不泄痰鬱成。痰鬱不散發寒熱,要看受病久與新。新瘧宜泄宜發散,久瘧補氣和滋陰。無痰無食不成瘧,初起飲服清脾靈。自汗去半加知料,無汗加蒼乾葛吞。多熱黃芩知母進,多寒薄桂胥堪增。頭痛川芎羌芷要,煩渴不眠粉葛憑。夏月香薷白扁豆,冬天無汗麻黃應。

白話文:

古人論瘧不離乎肝膽,亦猶咳不離乎肺也

古人認為,瘧疾的病根離不開肝膽,就如同咳嗽離不開肺一樣。

瘧疾發作時,寒熱交替,這是正氣與邪氣互相搏鬥的結果。造成瘧疾的邪氣,包括風寒暑濕、飲食不節和痰濕,也可能伴隨陰虛體質和氣虛。陽分(身體表層)發作的瘧疾,邪氣較輕,發作時間較短;陰分(身體深層)發作的瘧疾,邪氣較重,發作時間較長。

瘧疾的發病時間,跟邪氣侵犯的部位有關:如果邪氣先侵犯氣分,則發病較早;如果邪氣先侵犯血分,則發病較晚。陽分發病以熱為主,陰分發病以寒為主。

瘧疾的發作和停止,跟邪氣和營衛氣的關係密切:邪氣和營衛氣交織在一起,瘧疾就會發作;邪氣和營衛氣分離,瘧疾就會停止。正氣勝邪,則瘧疾發作時間較早;邪氣勝正,則瘧疾發作時間較晚。

總而言之,瘧疾的發病,通常是因為感邪之後,汗液無法排出,導致汗閉不泄,痰鬱成形。痰鬱不散,就會導致寒熱交替。

針對瘧疾的治療,需要根據病程長短來選擇藥物:新發生的瘧疾,宜用泄熱發散的藥物;久治不癒的瘧疾,宜用補氣和滋陰的藥物。

瘧疾的發生,必須要有痰濕和飲食不節的因素。初起瘧疾,可用清脾靈藥物治療。如果伴有自汗,則可以加入知母、黃芩等藥物;如果沒有自汗,則可以加入蒼朮、乾葛等藥物。

如果瘧疾以熱為主,則可以加用黃芩、知母等清熱藥物;如果瘧疾以寒為主,則可以加用桂枝、附子等溫陽藥物。頭痛可以用川芎、羌活等藥物治療;煩渴不眠可以用葛根等藥物治療。

夏季可以服用香薷、白扁豆等藥物;冬季沒有自汗,可以用麻黃等藥物治療。

若既日久精神倦,六脈細微出盜汗。滋陰鱉甲歸芍佳,補氣參耆洵稱善。清脾飲除果厚朴,薑棗加之病漸痊。又生瘧母左脅間,令人多汗脅痛連。治宜消導用何藥,鱉甲稜蓬附四般。醋煎停勻加海粉,桃青芽曲紅花兼。為末和丸日三服,塊當化散不為艱。

暑熱宜專理上焦肺臟清氣

桂枝白虎湯,天水散

白話文:

如果已經病了一段時間,精神疲倦,脈搏微弱,容易盜汗,可以用鱉甲、生地、白芍滋陰,人參、黃芪補氣,效果很好。可以用清脾飲去除果實,並加入生薑、大棗,疾病會逐漸痊癒。如果患有瘧疾,左脅肋疼痛,容易出汗,可以用鱉甲、蓬莪茂、附子治療,用醋煎煮,加入海粉、桃仁、青蒿、紅花,研磨成粉末,做成丸劑,每天服用三次,腫塊就能消散。

暑熱應該專門調理上焦肺臟的清氣,可以用桂枝白虎湯、天水散。

濕邪宜治脾胃中焦陽氣

藿香正氣散,大棗去甘草,加杏仁、白蔻、生薑。

足太陽脾虛,面浮脹滿

通補用理中湯,人參,白朮,甘草,乾薑,開腑用五苓散,朮,桂,茯,豬,澤

足少陰腎痿弱成勞,宜滋陰溫養

復脈湯,人參,炙草,桂枝,麻仁,生地,阿膠,麥冬,生薑,大棗

白話文:

濕邪容易侵犯脾胃中焦的陽氣,可以用藿香正氣散治療,將甘草去除,加入杏仁、白蔻、生薑。如果足太陽脾虛,面部浮腫脹滿,可以用理中湯來調補,加入人參、白朮、甘草、乾薑;也可以用五苓散來開通腑氣,加入白朮、桂枝、茯苓、豬苓、澤瀉。如果足少陰腎虛弱導致勞損,宜滋陰溫養,可以用復脈湯治療,加入人參、炙草、桂枝、麻仁、生地、阿膠、麥冬、生薑、大棗。

足厥陰肝厥逆吐蛔及邪結瘧母

烏梅丸,鱉甲煎丸,鱉甲,黃芩,鼠婦,大黃,桂枝,石葦,烏扇,柴胡,乾薑,芍藥,葶藶,川樸,丹皮,瞿麥,紫葳,半夏,人參,阿膠,䗪蟲,蜂窠,赤硝,羌琅,桃仁,清酒煅灶下灰

又癉瘧,但熱不寒(宜甘寒生津,重後天胃氣,治在肺經)

白話文:

如果出現足厥陰肝經逆氣上衝導致嘔吐蛔蟲,以及邪氣凝結形成瘧疾,可以用烏梅丸、鱉甲煎丸、鱉甲、黃芩、鼠婦、大黃、桂枝、石葦、烏扇、柴胡、乾薑、芍藥、葶藶、川樸、丹皮、瞿麥、紫葳、半夏、人參、阿膠、䗪蟲、蜂窠、赤硝、羌琅、桃仁、清酒煅灶下灰這些藥材治療。如果出現的是癉瘧,只發熱不發寒,則需要用甘寒生津的藥物,加強後天脾胃之氣,治療肺經。

生地,元參,花粉,薄荷,蔗汁,西瓜翠,麥冬,知母,杏仁,貝母,梨汁,鮮竹葉

脾胃陽虛,腹脹,舌白不喜飲

於朮,人參,半夏,茯苓,生薑,厚朴,知母,杏仁,草果

陰虛熱伏血分

熟地,白芍,五味,山藥,茯苓,芡實,蓮子,鱉甲,知母,草果,生地,桃仁,花粉,青蒿,首烏,丹皮,龜板,澤瀉,炙草,桑葉,天冬,六味丸,清骨散,銀柴胡,胡黃連,秦艽,地骨皮,鱉甲蘇,青蒿,知母,粉甘草

白話文:

脾胃陽虛,腹脹,舌白不喜飲,可用生地、元參、花粉、薄荷、蔗汁、西瓜翠、麥冬、知母、杏仁、貝母、梨汁、鮮竹葉等藥材調理。 陰虛熱伏血分,則可服用熟地、白芍、五味、山藥、茯苓、芡實、蓮子、鱉甲、知母、草果、生地、桃仁、花粉、青蒿、首烏、丹皮、龜板、澤瀉、炙草、桑葉、天冬、六味丸、清骨散、銀柴胡、胡黃連、秦艽、地骨皮、鱉甲蘇、青蒿、知母、粉甘草等藥材來改善。

暑熱拒格三焦,嘔逆不納

宗半夏瀉心法,半夏,黃芩,炙草,大棗,川連,人參,乾薑

胃虛嘔逆

旋覆代赭湯

熱結痞結

半夏,人參,茯苓,川連,枳實,薑汁

瘧兼熱痢

人參,乾薑,廣皮,歸身,枳實,川連,銀花,黃芩,白芍,山楂

心經瘧熱,多神昏譫語,舌邊赤,心黃,防痙厥

犀角,元參,竹葉,連翹,麥冬,銀花

救逆湯,桂枝,炙草,乾薑,棗子,蜀膝,龍骨,牡蠣,此方去乾薑加白芍可參用

白話文:

夏天酷熱,導致三焦氣機阻滯,出現噁心嘔吐,難以進食。可以用半夏瀉心湯治療,方劑包括半夏、黃芩、炙甘草、大棗、川連、人參、乾薑。如果胃氣虛弱導致嘔吐,可以用旋覆代赭湯。如果熱結在胃腸,導致腹脹便秘,可以用半夏、人參、茯苓、川連、枳實、薑汁治療。如果瘧疾伴有發熱腹瀉,可以用人參、乾薑、廣皮、當歸身、枳實、川連、金銀花、黃芩、白芍、山楂治療。如果瘧疾熱邪犯心,出現神志昏迷、說胡話、舌邊紅、心黃,預防痙攣抽搐,可以用犀角、玄參、竹葉、連翹、麥冬、金銀花治療。救逆湯由桂枝、炙甘草、乾薑、大棗、蜀膝、龍骨、牡蠣組成,可以去乾薑加白芍,用於治療類似症狀。

心經瘧久動及其營,必煩渴見紅,宜滋陰法。

肺經瘧久傷及其津,必胃閉肺痹,宜清降法。

陳曰:瘧發久邪必入絡,絡屬血分,汗下兩者未能逐邪。仲景制鱉甲煎丸治絡聚血邪,久則血下,溫瘧例忌足六經藥,如柴葛之類,用桂枝白虎湯主之。古稱三陰大瘧,以肝脾腎三臟之見證為要領。陽瘧之後養胃陰,陰瘧之後理脾陽主之。太陽經行身之背,瘧發背冷不由四肢,是少陰之陽不營太陽。

白話文:

心經長期受瘧疾影響,會導致營氣受損,患者會出現煩躁、口渴、臉色發紅的症狀,需要滋陰治療。

肺經長期受瘧疾影響,會傷及津液,導致胃口閉塞、肺氣閉塞,需要清降治療。

陳氏說:瘧疾發作時間長了,邪氣就會侵入經絡,經絡屬血分,單純的汗法或下法都無法驅除邪氣。張仲景所創的鱉甲煎丸,就是針對經絡聚積的瘀血邪氣,久而久之會導致血虛,治療溫瘧時要忌用足六經的藥物,例如柴胡、葛根之類,可以服用桂枝白虎湯來治療。古人稱三陰大瘧,以肝、脾、腎三臟的表現為主要診斷依據。陽瘧之後要養胃陰,陰瘧之後要調理脾陽。太陽經循行於背部,瘧疾發作時背部發冷,而四肢不冷,這是少陰的陽氣不足,不能溫養太陽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