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其偉

《醫學妙諦》~ 卷上 (7)

回本書目錄

卷上 (7)

1. 傷食章

後天之本屬脾胃,納化飲食滋營衛。養生妙訣節飲食,脾胃受傷體弱意。胸腹飽悶並作酸,噯氣惡食腹痛累。甚則發熱與頭疼,惟身不痛傷寒異。左關平和右關緊,香砂平胃功有濟。川芎枳實並藿香,水姜煎服食須忌。消肉查果消面菔,消糯米食檳神麯。飯食神麯兼麥芽,生冷姜青(皮)栝(蔞)果(草果)逐。

魚傷橄欖椒紫蘇,稻草可將消牛肉。麝香能消蔬果積,葛梅白蔻酒傷入。挾痰半夏與生薑,挾氣香砂枳殼益。挾寒蘇梗葛根柴,食冷草蔻桂樸吃。傷飲須合四苓湯,嘔吐臨服加薑汁。茯苓澤術治脾虛,泄瀉肉蔻車白朮。食積鬱久成濕熱,芩連大黃不可缺。再入白朮並澤瀉,去藿砂仁與蒼朮。

丹溪謂受飲食寒,初起溫散溫利適。久則成鬱郁成熱,熱久生火溫不得。宜用辛涼發表之,辛寒理中邪易闢。輕則損谷重逐滯,東垣妙論總莫忽。

陳曰:胃主納,飲食不下,胃有病也。脾主化,飲食不消,脾有病也。

白話文:

後天生命力的根本在於脾胃,脾胃負責接納消化食物,從中吸收營養以滋養身體。養生的關鍵在於節制飲食,如果脾胃受到損傷,身體就會變得虛弱。症狀會出現胸腹脹滿、飽悶、胃酸過多、打嗝、厭食、腹痛等不適。嚴重時還會發燒、頭痛,但與一般感冒不同的是,身體並不會感到疼痛。把脈時,左手關脈正常,右手關脈緊實,可以服用香砂平胃散來調理。如果需要,可以搭配川芎、枳實、藿香,用水和生薑煎服,但要忌口。消化肉類可以吃山楂,消化麵食蘿蔔有效,消化糯米食物則可以吃檳榔和神麯。如果消化米飯,可以搭配神麯和麥芽,對於生冷食物造成的消化不良,則可以使用生薑、青皮、瓜蔞和草果來幫助消化。

如果因為吃魚導致消化不良,可以吃橄欖、花椒或紫蘇來緩解;吃牛肉消化不良,可以將稻草燒成灰服用;麝香可以幫助消化蔬菜水果的積滯;葛花、烏梅、白豆蔻則可以緩解飲酒過量造成的消化不良。如果伴隨痰液,可以搭配半夏和生薑;如果伴隨氣滯,可以搭配香附、枳殼;如果伴隨寒氣,可以搭配蘇梗、葛根和柴胡;如果吃了生冷食物,可以搭配草豆蔻、桂枝和厚朴。如果因飲食過多引起消化不良,可以使用四苓湯,如果出現嘔吐,則在服藥時加入生薑汁。茯苓和澤瀉可以用來治療脾虛,肉豆蔻和車前子則可以治療脾虛引起的腹瀉。如果食積鬱結太久,就會轉化為濕熱,可以使用黃芩、黃連和大黃來清熱,還可以搭配白朮和澤瀉,去除藿香、砂仁和蒼朮。

朱丹溪認為,因為飲食寒涼導致的消化不良,初期應該使用溫散溫利的方法來治療。時間久了就會形成鬱結,鬱結會轉化為熱,熱久了會生火,此時就不能再用溫補的方法。應該使用辛涼解表的方法來治療,配合辛寒之藥來調理中焦,這樣邪氣就容易消散。如果症狀輕微,可以用消食的方法,如果症狀嚴重,則要進行排滯。李東垣的精闢論述,千萬不要忽略。

陳氏說:「胃負責接納食物,如果食物無法下嚥,就表示胃有問題。脾負責消化食物,如果食物無法消化,就表示脾有問題。」

2. 六郁章

氣鬱,濕鬱,痰鬱,火鬱,血鬱,食鬱

滯而不通病名郁,氣血痰火濕與食。丹溪製成越鞠丸(方用茅朮、香附、山梔、川芎、神麯),能解諸郁有功績。寒熱頭疼胸膈痛,目暗耳聾脈沉澀。氣鬱木香烏藥加,砂薄青皮桂枝及。濕鬱周身骨節痛,陰寒則發肢無力。脈來沉細茯苓芷,咳嗽氣急為痰鬱。手足麻木脈滑沉,痰塊堅硬咯不出。

須加桔梗杏仁蔞,半夏南星及海石。火鬱口苦心煩甚,頭痛惺惺目昏黑。小便赤色脈沉數,青黛黃連功妙極。午後發熱為血鬱,小便通處移不得。脈來沉澀或芤結,上下失血桃紅入。噯氣作酸為食鬱,胸膈飽悶面黃色。痛不思食脈沉緊,枳實砂仁加亦適。春加防風夏苦參,秋冬之令吳萸益。

陳曰:鬱則氣滯,氣滯久則必化熱,熱久則津液耗而不流,升降之機失度。初傷氣分,久延血分,甚則延為郁勞。用藥大旨宜苦辛潤宣通,不宜燥熱斂澀呆補。

白話文:

六鬱章

氣鬱、濕鬱、痰鬱、火鬱、血鬱、食鬱,這些病症都是因為氣機阻滯而不暢通所導致的,可以稱之為「鬱」。鬱的成因包括氣、血、痰、火、濕以及飲食。朱丹溪創製了越鞠丸(藥方包含蒼朮、香附、山梔、川芎、神麴),能夠有效解除各種鬱證,功效顯著。

鬱證會引起寒熱交替、頭痛、胸悶、視力模糊、耳鳴、脈象沉澀等症狀。氣鬱的治療,可以加入木香、烏藥,以及砂仁、薄荷、青皮、桂枝等藥材。濕鬱會導致全身關節疼痛,如果體內偏寒,則會出現肢體無力。脈象沉細,可以選用茯苓、白芷等藥材,咳嗽氣喘則是痰鬱的表現。痰鬱還會引起手腳麻木、脈象滑而沉,痰塊堅硬難以咳出。這時需要加入桔梗、杏仁、瓜蔞、半夏、南星、海浮石等藥材。火鬱會導致口苦、心煩、嚴重頭痛、眼花。小便發黃、脈象沉數,可用青黛、黃連等藥材。午後發熱是血鬱的表現,小便不暢。脈象沉澀或虛數,如果出現上下出血,則要加入桃仁、紅花等藥材。噯氣、反酸是食鬱的表現,會感到胸悶腹脹、面色發黃。食慾不振、脈象沉緊,可加入枳實、砂仁等藥材。

在春天可以加入防風,夏天可以加入苦參,秋冬時節則可以加入吳茱萸,以增強藥效。

陳氏說:鬱是因氣機停滯,氣機停滯久了就會化為熱,熱久了會導致津液消耗而無法流通,使得身體的升降機能失調。最初是氣分受損,久了就會影響到血分,嚴重的話會轉變為鬱勞。治療的原則應該使用苦味、辛味、潤澤、疏通的藥物,不宜使用燥熱、收斂、呆補的藥物。

3. 氣病章

捍衛沖和之謂氣,妄動變常火之例。《局方》燥熱與辛香,以火濟火有何利。生冷生氣高陽言(誤言也),氣多是火丹溪意。隨症調治辨虛實,虛者右手脈無力。言懶氣短身倦怠,胸中虛滿不思食。塞因塞用(《內經》有明文)六君子,補中益氣亦有益。滯氣實者脈洪實,憂愁忿怒因而得。

胸脅脹滿噫不通,吐酸噁心心鬱抑,種種氣滯若何醫,分心氣飲最相宜。通半茯苓赤芍桂,羌桑蘇梗青陳皮。術香甘腹引薑棗,香附谷檳胸滿施,脅痛芎柴為要藥,痛居少腹吳萸移。氣滯氣虛合補劑,六君兼用功誠異。性急加柴熱加芩,女人烏藥香附利。氣滯腰痛枳殼瓜(木瓜),翻胃沉香磨順氣。

白話文:

所謂的「氣」,指的是維持身體平和協調的能量,如果氣亂動、偏離常軌,就像火一樣容易產生病變。《局方》裡說,用燥熱或辛辣的藥物來治療燥熱,就像用火去救火,有什麼好處呢?有人說吃生冷食物會引起氣虛,讓陽氣高亢(這是錯誤的說法),氣太多其實是火,這是朱丹溪的觀點。要根據不同的症狀來調整治療,辨別虛證和實證。氣虛的人,右手的脈搏會感覺無力,說話懶散、呼吸短促、身體疲倦,胸中覺得空虛脹滿、不想吃東西。對於氣虛導致的阻塞,要用「塞因塞用」的方法(《內經》裡有明確記載),可以用六君子湯、補中益氣湯來治療,都會有幫助。如果是氣滯實證,脈搏會感覺洪大有力,通常是因為憂愁、憤怒而引起的。

會感到胸脅脹滿、打嗝不順、吐酸水、噁心、心情鬱悶,這種種氣滯的狀況該如何治療呢?分心氣飲這個方子最適合。裡面的藥材有:通草、半夏、茯苓、赤芍、桂枝、羌活、桑白皮、紫蘇梗、青皮、陳皮、白朮、香附、甘草、大腹皮,還要用薑和棗來引藥。如果胸部脹滿,可以加谷芽和檳榔;脅肋疼痛,要用川芎和柴胡作為主要的藥物;如果疼痛的位置在小腹,就要用吳茱萸來治療。氣滯和氣虛可以合併使用補氣的藥物,六君子湯和補氣藥一起使用,效果特別好。性子急躁的人可以加柴胡,有熱象可以加黃芩,女性則可以用烏藥和香附來調理。因為氣滯引起的腰痛,可以用枳殼和木瓜來治療,如果是胃部不適、想吐,可以用沉香磨粉來順氣。

4. 痰病章

張仲景五飲互異,其要言不煩,當以溫藥和之。仲景云:脈沉而弦屬飲,面色鮮明屬飲,飲家咳甚當治其飲,不當治咳。仲景外飲治脾,內飲治腎。《內經》云:不得臥,臥則喘甚痹塞,乃肺氣之逆亂也。著枕咳嗆,如上氣不下,下必衝上逆,其痰飲伏於至陰之界。腎臟絡病無疑。昔肥今瘦為飲

人身怪病皆痰甚,脾胃虛弱濕不滲。濕熱相蒸逆生痰,遊行到處皆成病。脾氣散精津液生,為氣為血體豐盛。或感氣鬱濕熱風,津液皆化為痰飲。痰隨氣升先治氣,氣升屬火降火勝。實脾燥濕是良方(實脾飲用蒼朮、木瓜、香附、甘草、川樸、木香、腹皮、白蔻、大棗、生薑,因痰生於脾胃也),降火順氣能接命。古人總用二陳湯,隨病加減如神應。

有火益以梔芩連,降氣蘇殼蓯蓉順。頭疼鼻塞是挾風,紫蘇羌活防風進。面紅咳喘咯不出,卒倒痰涎為癇痙。熱痰青黛芩連蔞,花粉知母桔梗入。身重疲倦名挾濕,面目浮腫氣喘急。脈形濡滑為濕痰,燥濕健脾蒼白朮。吐咯不出痰硬極,動則氣喘名夾郁。右脈沉滑左手平,星蔞附(香附)貝兼海石。

嘔吐噁心胸痞塞,遇寒則甚滑遲脈。寒痰治用肉桂姜,益智款冬細辛吃(細辛不可輕用)。猝倒仆地不知人,角弓反張風痰立。黑卜白附半天麻,殭蠶牙皂兼竹瀝。噁心嘔吐口咽酸,胸膈飽悶為夾食。右關緊滑名食痰,平胃面芽楂枳實。氣虛須用六君湯,貝母花粉二冬(天冬麥冬)合。

血虛須用四物湯,地芍芎歸薑汁益。脅痰白芥子青皮,經絡滯痰須竹瀝(加薑汁)。

感寒引動宿飲上逆

乾薑,桂枝,杏仁,茯苓,苡仁,五味,白芍,半夏,蛤粉,甘草

痰熱內閉神昏

半夏,桔梗,鬱金,橘紅,菖蒲,枳實,薑汁,竹瀝

木火犯中胃火

二陳湯去甘草,加丹皮、川斛、桑葉、羚角片、連翹、川樸、降香汁、白蒺藜、半夏、橘紅。

濕熱蒸疾

茅朮,黃柏,栝蔞,枳實,山梔,白蒺藜,黃連,半夏,川樸,橘紅,萊菔,降香汁

腎虛多痰(治痰之本)

熟地,茯苓,補骨脂,車前,五味子,淮膝,遠志,胡桃肉,枸杞

宜蜜丸。

脾胃陽虛

六君子湯加木香、益智。《外臺》茯苓飲、茯苓、人參、白朮、枳實、橘皮、生薑、茯苓、桂枝湯。

寒飲濁邪上衝膻中,不臥迷呆

南星,薑汁製茯苓,菖蒲,白附,薑汁,炒桂枝,炙草

中虛濕熱

中焦陽氣健運不息,陰濁痰涎焉有竊踞之理。二陳加人參、石斛、苡仁、枳實、茯苓。如目黃齦血,不作實熱治。

喉癢痰飲挾燥

杏仁,橘紅,天花粉,象貝,茯苓,半夏曲

哮喘伏飲

小青龍湯去細辛。

氣火不降

二陳湯去甘草,加栝蔞、山梔、鬱金、左金丸、枳實、竹瀝、薑汁。

白話文:

痰病章

張仲景的五種飲證方劑各有不同,但重點都簡明扼要,應該用溫性藥物來調和。仲景說:脈象沉而弦是飲證,面色明亮也是飲證,飲證引起的咳嗽很嚴重時,應該治療飲證,而不是只治咳嗽。仲景認為外飲影響脾臟,內飲影響腎臟。《內經》說:不能躺下,躺下就會氣喘嚴重,胸悶,這是肺氣的逆亂。躺下枕著東西就咳嗽嗆咳,像是氣往上衝卻下不去,往下走一定會衝上來,這是痰飲潛伏在極陰的部位,一定是腎臟的絡脈出了問題。從前肥胖現在變瘦,也是因為有飲。

人身上奇怪的病都是因為痰太多,脾胃虛弱,濕氣無法滲透出去。濕熱相互蒸騰就產生痰,痰在身體各處遊走就會形成各種疾病。脾氣散發精微物質產生津液,津液化為氣血,身體才會強壯。如果感受到氣鬱、濕熱、風邪,津液都會變成痰飲。痰是隨著氣機上升的,所以要先治療氣,氣往上升是屬於火,降火就可以制約它。健脾燥濕是治療痰的好方法(實脾飲用蒼朮、木瓜、香附、甘草、厚朴、木香、腹皮、白蔻、大棗、生薑,因為痰是從脾胃產生的),降火順氣就能保命。古人常用的二陳湯,根據不同的病情加減藥物,效果就像神一樣。

有火就加上梔子、黃芩、黃連來清火,降氣則用紫蘇子、枳殼、肉蓯蓉來順氣。頭痛鼻塞是夾雜了風邪,用紫蘇、羌活、防風等藥。面色發紅、咳嗽氣喘、痰咯不出來,突然昏倒、口吐痰涎,這是癲癇。熱痰用青黛、黃芩、黃連、瓜蔞、花粉、知母、桔梗等藥。身體沉重、疲倦是夾雜了濕邪,面目浮腫、氣喘急促,脈象濡滑是濕痰,要用蒼朮、白朮等藥燥濕健脾。吐也吐不出來、痰非常堅硬,活動一下就氣喘,這是夾雜了鬱結,右脈沉滑,左手脈正常,用天花粉、瓜蔞、香附、貝母、海石等藥。

噁心嘔吐、胸悶,遇寒就更嚴重,脈象滑而遲緩,這是寒痰,用肉桂、乾薑等藥,也可以用益智仁、款冬花、細辛(但細辛不可輕用)。突然昏倒、倒在地上不省人事,身體僵硬、反弓,這是風痰引起的,要用黑丑、白附子、半夏、天麻、殭蠶、牙皂角、竹瀝等藥。噁心嘔吐、口中發酸、胸膈飽悶,這是夾雜了食積。右關脈緊而滑,是食積造成的痰,用平胃散加麥芽、山楂、枳實等藥。氣虛要用六君子湯,可以再加貝母、花粉、天冬、麥冬。

血虛要用四物湯,加地黃、白芍、川芎、當歸、薑汁來補血。脅肋部的痰用白芥子、青皮等藥,經絡有痰可以用竹瀝(加薑汁)。

因受寒而引起宿痰上逆

用乾薑、桂枝、杏仁、茯苓、薏仁、五味子、白芍、半夏、蛤粉、甘草等藥。

痰熱內閉,神志昏迷

用半夏、桔梗、鬱金、橘紅、菖蒲、枳實、薑汁、竹瀝等藥。

木火犯胃(肝火犯胃)

用二陳湯去掉甘草,加上丹皮、川斛、桑葉、羚羊角片、連翹、厚朴、降香汁、白蒺藜、半夏、橘紅等藥。

濕熱薰蒸

用茅朮、黃柏、瓜蔞、枳實、山梔子、白蒺藜、黃連、半夏、厚朴、橘紅、萊菔子、降香汁等藥。

腎虛多痰 (治療痰的根本)

用熟地、茯苓、補骨脂、車前子、五味子、懷牛膝、遠志、胡桃肉、枸杞等藥。 最好做成蜜丸。

脾胃陽虛

用六君子湯加木香、益智仁。《外臺秘要》有茯苓飲,藥物包括茯苓、人參、白朮、枳實、橘皮、生薑。另外還有茯苓桂枝湯。

寒飲邪氣上衝胸部,導致不臥、昏迷

用製南星(用薑汁製)、茯苓、菖蒲、白附子、薑汁、炒桂枝、炙甘草等藥。

中焦虛弱、濕熱

中焦陽氣健運,氣機順暢,陰濁痰涎就沒有機會停留在這裡。用二陳湯加人參、石斛、薏仁、枳實、茯苓等藥。如果出現眼睛發黃、牙齦出血,不要當作實熱來治療。

喉嚨癢,痰飲夾雜燥邪

用杏仁、橘紅、天花粉、象貝、茯苓、半夏曲等藥。

哮喘、伏飲

用小青龍湯去掉細辛。

氣火不下降

用二陳湯去掉甘草,加上瓜蔞、山梔子、鬱金、左金丸、枳實、竹瀝、薑汁等藥。

胸中清陽之氣運行不暢,支脈有痰飲阻滯

出現頭部發冷疼痛,筋脈抽痛,四肢末端時冷等症狀。所謂的末,就是指支脈。《外臺秘要》有茯苓飲,瓜蔞、半夏、桂枝、人參、白朮、枳實橘皮飲、薤白、茯苓、薑汁等藥。

肝絡久病,懸飲流到胃絡,導致疼痛不止,應該用太陽陽明的開闔方法來治療

用人參、甘草、煨過的生薑、茯苓、桂枝、南棗等藥。

六腑之氣開合功能失常,最擔心腹中脹滿。太陽主開,陽明主合,濁陰瀰漫時,疏通六腑就是疏通陽氣。可以參考仲景開太陽的方法。

用牡蠣、澤瀉、乾薑、防己、五味子等藥。

陳氏說:喻嘉言認為濁陰上逆到頭部,如果沒有陽氣照耀,陰氣怎麼可能退散?反而用生地黃、五味子等陰藥來幫助陰邪,陰霾之氣就會衝逆肆虐,飲邪就會滔天莫測,應該用仲景熟地配生薑的方法,清除陰邪,扶助陽氣,建立治療的根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