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其偉

《醫學妙諦》~ 卷上 (8)

回本書目錄

卷上 (8)

1. 霍亂章

霍亂之症起倉猝,外因所感內因積。胃中停蓄難運消,吐瀉交作腹痛極。上焦但吐而不瀉,下焦但瀉無此逆。中焦吐瀉兩兼之,偏陰多寒偏陽熱。因風怕風有汗沾,因寒怕寒無汗焉。因暑煩熱並躁悶,因溫倦怠身不便。因食胸肺自飽脹,治用藿香正氣堪。紅花木瓜轉筋用,食傷曲麥(芽)山楂添。

腹痛須加炒白芍,寒宜肉桂炮姜權。枳實青皮心下痞,柴胡乾葛寒熱纏。小便不利豬苓澤(瀉),中暑發熱連薷傳。手足厥冷脈將絕,鹽納臍中燒艾煙。火灸人醒後施藥,細將寒熱陰陽參。又有一種乾霍亂,腹痛欲死病勢悍。不吐不瀉絞腸痧,鹽水吐之神妙案。但得吐瀉病無妨,米飲熱湯切莫勸。

白話文:

霍亂發病急促,外在因素感染與內在體質積累有關。胃中積食難以消化,導致嘔吐腹瀉,腹部疼痛劇烈。上焦只吐不瀉,下焦只瀉不吐;中焦則嘔吐腹瀉同時出現。偏陰性霍亂症狀以寒為主,偏陽性則以熱為主。因風而感者,怕風且伴隨出汗;因寒而感者,怕冷且無汗。因暑而感者,煩熱躁悶;因溫而感者,倦怠乏力。因飲食不當而感者,胸肺飽脹。治療霍亂宜用藿香以扶正氣。紅花、木瓜用於治療轉筋;食傷則可用麥芽、山楂。腹痛者應加炒白芍,寒性霍亂可用肉桂、炮姜。枳實、青皮用於心下痞滿;柴胡、乾葛用於寒熱交纏。小便不利者,可用豬苓、澤瀉;中暑發熱者,可用連翹、薄荷。手足厥冷、脈搏微弱者,可將鹽放入臍中,用艾草熏灸。患者清醒後再服用藥物,需根據寒熱陰陽仔細辨證施治。還有一種乾霍亂,腹痛劇烈,危及生命。不吐不瀉,腹痛絞腸,可飲用鹽水催吐。只要能吐瀉,則無大礙,但要避免喝米湯和熱湯。

藿香正氣散

廣藿,白芷,茯苓,陳皮,夏曲,紫蘇,腹皮,白朮,川樸,桔梗,甘草,生薑,棗子

清脾飲

白朮,青皮,甘草,草果,茯苓,黃芩,川樸,柴胡,半夏,生薑

白話文:

藿香正氣散:廣藿香、白芷、茯苓、陳皮、麥芽、紫蘇、厚朴、白朮、川樸、桔梗、甘草、生薑、大棗。

清脾飲:白朮、青皮、甘草、草果、茯苓、黃芩、川樸、柴胡、半夏、生薑。

2. 泄瀉章

(古稱注下症)

泄瀉之原分六說,虛濕寒痰食與熱。五泄之名(濕多成五泄)《內經》傳(溏泄痢洞滑也),三虛之旨先賢訣。飲食傷脾虛不化,色欲傷腎腎虛極。腎虛自不能容藏,忿怒傷肝木土克(肝虛則木來剋土)。健脾利水是主方,燥濕升提不可缺。芍陳曲樸木香車,二苓木通瀉二術(蒼白二術)。

腸鳴腹痛屬火明,方中益以梔連芩。腹不痛者是屬濕,蒼白朮半加茵陳。完穀不化屬虛意,朮扁山藥砂仁參。或瀉不瀉或多少,屬痰半夏天南星。痛甚而瀉瀉痛止,屬食枳實山楂增。瀉不甚而腹微痛,是為寒瀉香砂仁。新瀉宜瀉宜消食,久瀉升提溫補益。泄久下陷亦用升,升麻柴胡更有力。

白話文:

腹瀉的原因可以分為六種:虛、濕、寒、痰、食和熱。其中濕氣過重會導致五種腹瀉,分別是溏泄、痢疾、洞泄和滑泄。《內經》中也有記載。三種虛弱也需要特別注意。飲食不當會傷脾胃,造成脾虛無法消化食物;縱慾傷腎,導致腎虛無力收納;而生氣會傷肝,肝虛則會克制脾胃。治療腹瀉主要以健脾利水為主,並需配合燥濕升提。常用的藥物有芍藥、陳皮、蒼朮、白朮、茯苓、木通、車前子、二術等等。如果伴隨腸鳴腹痛,則屬於火熱症,需要加入梔子、黃連、黃芩等清熱解毒的藥物。若沒有腹痛則屬於濕氣過重,需加入蒼朮、半夏、茵陳等燥濕利水藥物。如果消化不良則屬於脾胃虛弱,需要使用蒼朮、扁豆、山藥、砂仁、人參等健脾益氣藥物。腹瀉時有時無,或瀉多瀉少,則屬於痰濕阻滯,需要加入半夏、天南星等化痰藥物。如果腹痛嚴重且腹瀉不止,則屬於食積,需要加入枳實、山楂等消食導滯藥物。如果腹瀉不嚴重且腹部微痛,則屬於寒瀉,需要加入香砂仁等溫中散寒的藥物。新發的腹瀉需要瀉下消食,而久瀉則需要升提溫補。腹瀉時間長,導致氣血下陷,則需要使用升麻、柴胡等升陽舉陷的藥物。

腎虛送下四神丸,防風羌活兼風入。虛泄久泄古有方,黃土一匙沖服食。

暑濕熱

胃苓湯,即平胃散合五苓湯益氣湯,白蔻,桔梗,鬱金,橘皮,藿香,杏仁,川樸,降香,茯苓,豬苓,廣皮,寒水石,澤瀉,滑石,木瓜,檀香汁

白話文:

腎虛就吃四神丸,防風、羌活一起吃可以治風寒。久瀉不止,可以用黃土一匙沖水喝。

暑濕熱則用胃苓湯,也就是平胃散和五苓湯、益氣湯合在一起,再加白蔻、桔梗、鬱金、橘皮、藿香、杏仁、川樸、降香、茯苓、豬苓、廣皮、寒水石、澤瀉、滑石、木瓜、檀香汁。

香砂異功散即六君子去半夏加木香,砂仁

四苓散即五苓去桂,可加椒目,益智,川樸,橘白,黃連,石羔,扁豆,甘草,神麯,吳萸,砂仁,山楂,麥芽,絲瓜葉,資生丸

濕熱

人參,柴胡,羌活,山楂,防風,川樸,茯苓,茵陳,苡仁,麥芽,川連,白芍,益智,茅朮,黃芩,廣皮,川柏,升麻,甘草,澤瀉,半夏,豬苓,六曲,藿香,白蒺藜,五苓散,四苓散,小溫中丸去川芎

白話文:

香砂六君子湯去半夏加木香、砂仁

香砂六君子湯去半夏加木香、砂仁,也就是六君子湯去除半夏,再加入木香和砂仁。

四苓散去桂,可加椒目、益智、川樸、橘白、黃連、石羔、扁豆、甘草、神麯、吳萸、砂仁、山楂、麥芽、絲瓜葉、資生丸

四苓散去桂,也就是五苓散去除桂枝,可以加入椒目、益智、川樸、橘白、黃連、石羔、扁豆、甘草、神麯、吳萸、砂仁、山楂、麥芽、絲瓜葉以及資生丸。

濕熱

針對濕熱,可以用以下藥材:

  • 人參、柴胡、羌活、山楂、防風、川樸、茯苓、茵陳、苡仁、麥芽、川連、白芍、益智、茅朮、黃芩、廣皮、川柏、升麻、甘草、澤瀉、半夏、豬苓、六曲、藿香、白蒺藜、五苓散、四苓散以及小溫中丸去除川芎。

中暑必頭脹喜冷飲,咳嘔,心中脹,舌白兼瀉

柴樸,半夏,石羔,黃芩,杏仁,橘皮

中傷濕滯

胃苓湯加桂木,生薑,四君子加炮姜肉桂

寒濕中宜運通,下直分利

柴樸,藿梗,益智,木香,木瓜,廣皮,扁豆,炮姜,砂仁,茅朮,吳萸,肉果,白朮,腹皮,四苓散,真武湯,朮,苓,芍,附,姜

肝犯胃,消渴吐清涎,腹痛

川連,黃芩,烏梅,白芍,乾薑,荷葉,厚朴,豬苓,椒目,澤瀉,木瓜,桑葉,延胡,桂木,甘草,半夏,廣皮,米仁,石脂,棗仁,人參,川楝,異功散加木瓜亦可參用

白話文:

中暑的人會感到頭脹,喜歡喝冷飲,還可能出現咳嗽、嘔吐、胸悶,舌苔白膩,並且腹瀉。

可以考慮使用柴胡、半夏、石膏、黃芩、杏仁、橘皮等藥材。

如果屬於中傷濕滯,可以服用胃苓湯加入桂枝、生薑,或是四君子湯加入炮薑、肉桂。

寒濕中阻者宜運氣通陽,下氣分利,可以使用柴胡、藿香梗、益智仁、木香、木瓜、廣皮、扁豆、炮薑、砂仁、茅術、吳茱萸、肉桂、白朮、腹皮、四苓散、真武湯、白朮、茯苓、芍藥、附子、生薑等藥材。

如果屬於肝氣犯胃,出現消渴、吐清涎、腹痛等症狀,可以使用川連、黃芩、烏梅、白芍、乾薑、荷葉、厚朴、豬苓、椒目、澤瀉、木瓜、桑葉、延胡索、桂枝、甘草、半夏、廣皮、米仁、石脂、棗仁、人參、川楝子,也可以使用異功散加木瓜。

膽郁傷脾

柴胡,白芍,青皮,黃芩,桑葉,丹皮,

脾胃陽虛

乾薑,白芍,煨升麻,益智仁,廣皮,當歸,澤瀉,葫蘆巴,煨葛根,木瓜,炮姜,川樸,穀芽,半夏,香附四君子湯

晨泄用治中湯

人參,甘草,青皮,白朮,乾薑,陳皮

白話文:

膽氣鬱結傷及脾胃,可用柴胡、白芍、青皮、黃芩、桑葉、丹皮等藥材治療。脾胃陽氣虛弱,可用乾薑、白芍、煨升麻、益智仁、廣皮、當歸、澤瀉、葫蘆巴、煨葛根、木瓜、炮姜、川樸、穀芽、半夏、香附等藥材,以及四君子湯來調理。晨起遺精可用治中湯,此湯由人參、甘草、青皮、白朮、乾薑、陳皮等藥材組成。

夕泄用四神丸

吳萸,肉豆蔻,五味,補骨脂

四神丸加法青皮,沙苑子,杜仲,當歸,木瓜,小茴香,理中湯加法五味,赤石脂,枸杞,葫蘆巴,胃苓湯,茅朮,陳皮,白朮,茯苓,澤瀉,川樸,甘草,肉桂,豬苓,桂苓朮甘湯加法鹿角,煨姜,南棗,禹量石脂丸加法枸杞

白話文:

晚上遺精可以服用四神丸,並加入吳萸、肉豆蔻、五味子、補骨脂等藥材。此外,還可以加入青皮、沙苑子、杜仲、當歸、木瓜、小茴香,以及理中湯的配方中五味子、赤石脂、枸杞、葫蘆巴等藥材。另外,也可以嘗試胃苓湯、茅朮、陳皮、白朮、茯苓、澤瀉、川樸、甘草、肉桂、豬苓,以及桂苓朮甘湯的配方中加入鹿角、煨姜、南棗等藥材,或是禹量石脂丸的配方中加入枸杞。

中虛腹痛

炙草,白芍,煉飴糖,南棗,茯苓

食傷

人參,炙草,穀芽,葛根,廣皮,荷蒂

陳曰:脾陽微,中焦聚濕則少運,腎陰衰,回攝失司為瘕泄。是中宜旋則運,下宜封乃藏,腎陽自下炎蒸,脾陽始得變運。王氏以食下不化為無陽,陳參曰:熱勝濕蒸,氣傷人倦,陰莖囊腫,是濕熱甚而下墜入府,與方書莖竅症有間。足腫是陽微濕聚,治胃必佐泄肝,制其勝也。

仲景云:脈弦為胃,減大則病進。脾臟宜補則健,胃腑宜疏乃清。脾宜升,胃宜降,苦寒必佐風藥,是李東垣之旨。久泄必傷腎,八味承氣乃從陰引陽。水瀉少腹脹滿,少腹為厥陰肝經,肝失疏泄,當以五苓利水導濕,仿古人急開支河之喻。

白話文:

中氣虛弱導致腹痛,可以用炙草、白芍、煉飴糖、南棗、茯苓來調理。

食物中毒則可以用人參、炙草、穀芽、葛根、廣皮、荷蒂來治療。

古籍記載,脾陽虛弱、中焦濕氣積聚導致運化功能減退,腎陰虛衰則回納失調,容易出現腹痛、泄瀉等症状。治療時,應以溫陽化濕、補腎固澀為主,使中焦運化恢復,腎氣充盈,症状才能得以改善。

王氏認為食積不化是陽氣不足,而陳參則認為是濕熱過盛,導致氣機受損,出現倦怠、陰莖囊腫等症状。足腫則是陽氣虛弱,濕氣積聚所致。治疗胃病,要配合疏泄肝氣,避免肝气犯脾。

仲景指出,脈象弦緊代表胃氣不和,脈象減弱則病情加重。脾臟需要補益才能健旺,胃腑則需要疏通才能清利。脾氣宜升,胃氣宜降,苦寒藥物需要配合風藥使用,這是李東垣的觀點。久瀉会导致腎氣亏虚,可以用八味承氣湯来补肾引阳。水泻伴随少腹胀满,说明厥阴肝经失调,需要用五苓散利水导湿,就像古人急开支河一样。

何書田曰:少陽為三陽之樞,相火寄焉。風火煽胃而腐熟五穀,少陰為三陰之樞,龍火寓焉。熏蒸臟腑而轉輸糟粕,胃之納,脾之輸,皆火之運也。然非雷藏龍馴,何能無燥無濕無冒?明燎上之患,必土奠水安,斯不泛不濫,無清氣在下之患。故曰:五泄之治平,水火者,清其源崇,堤土者,塞其流耳。

白話文:

何書田說:少陽是三陽之氣的樞紐,相火寄居於此。風火煽動胃部,使五穀腐熟;少陰是三陰之氣的樞紐,龍火隱藏於此。龍火熏蒸臟腑,轉輸糟粕。胃的納受、脾的轉輸,都依靠火運作。然而,若沒有腎中精氣的約束和調控,如何能避免燥濕冒犯?明瞭上焦火氣熾盛的危害,就必須以土氣安定水氣,如此才能避免火氣泛濫,沒有清氣下陷的隱患。因此說:治療五泄疾病的根本,就是水火調和,清其源頭,崇高其本源;固守脾土,阻塞其流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