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其偉

《醫學妙諦》~ 卷中 (4)

回本書目錄

卷中 (4)

1. 吞酸吐酸章

飲食入胃脾不逆,濕熱相蒸為酸病。吐出酸水名吐酸,吐不出口吞酸認。此而不藥漸噁心,反胃噎膈日漸進。吐因津液氣隨升,鬱積已久濕熱甚。乃從火化(木火也)遂作酸,病屬於熱分明應。吞應積熱在內藏,酸水釀成寒束定。外寒束之難外行,心胃之間作酸甚。二陳(湯)越鞠(丸)主治之,寒用吳萸熱連進。再戒忿怒以平肝,滋味薄時胃清淨。

白話文:

食物進入胃,如果脾氣不反逆,就不會產生酸病。但如果體內濕熱互相蒸騰,就會形成酸病。吐出酸水叫做吐酸,吐不出來只能吞嚥的叫做吞酸。如果這種情況不治療,會逐漸感到噁心,甚至發展成反胃、噎膈等更嚴重的疾病。吐酸是因為體內的津液和氣隨著上升,而這些通常是鬱積已久的濕熱所導致。濕熱進一步發展會從火化(這裡指木生火),產生酸味,這種病明顯屬於熱症。吞酸則是因為體內積熱,酸水形成後又被寒氣束縛住,導致酸水難以排出,在心胃之間產生強烈的酸味感。這種情況可以用二陳湯和越鞠丸來治療,如果是寒症引起的,則要用吳茱萸來驅寒,熱症則要進一步清熱。同時要戒除容易引起肝火上升的憤怒情緒,飲食上也要清淡,這樣才能使胃氣清淨。

2. 水腫章

腫本乎水,脹由乎氣。水分陰陽,外來者為有餘,即為陽水,其或固大病後脾肺虛弱,不能通調水道。或因心火剋金,肺不能生腎水,致小便不利。或因腎經陰虧,虛火爍肺金而溺少,誤用行氣分利之劑,致喘急痰盛,小水短少,釀成腫症。此內發者為不足,即為陰水。

人之生兮資水穀,脾主谷兮腎水屬。水旺土虛不勝水,水氣泛溢浮腫肉。實脾飲於陰水宜(便利不渴而腫脹者為陰水也),陽水舟車丸可錄(舟車丸宜慎用)。口渴面赤氣阻便(秘而腫脹者為陽水也),上為風腫麻防要。下屬濕腫苡防(己)足。又有虛症氣血分,四物湯兮合四君。

朝寬暮急血虛病,暮寬朝急氣虛成。先脹後喘用二術(蒼白朮),先喘後脹加麥(冬)苓。水脹總由濕熱積,滲道少通遂閉塞。邪水隨氣注絡中,甚至唇腫臍突出(唇腫臍突者死症)。雖云濕勝實脾虛,大法補中最有益。

舟車丸,甘遂,大戟,大黃,黑醜,芫花,輕粉,橘皮,青皮,木香,實脾飲見前

脾胃陽虛(腑陽不行)

人參,茯苓,益智,白芍,白朮,歸身,廣皮,附子,砂仁,檳榔,炮姜,草果,肉果,川樸

腎胃陽虛

腎氣丸,五苓散,人參,乾薑,茯苓,附子,菟絲,葫蘆巴,剛人參,乾薑,製半夏,枳實

木火犯胃

川樸,山梔,楂肉,川楝子,白芍,川椒,枳實,鐵鏽水,逍遙散去白朮合左金丸。

濕壅三焦,肺氣不降(宜清肅上焦治之)

蜜炙麻黃,杏仁,紫菀,苡仁,茯芩皮,枇杷葉,石膏,前胡,姜皮,川通草

木鬱氣滯,血滯,便澀,通幽法

川楝,橘核,桂枝,香附,桃仁,當歸,小荷柔葉,楂肉,鉤藤,延胡,神麯,丹皮,禹餘糧丸

濕滯凝滯(小溲不行,當開太陽)

川樸,川椒,乾薑,牡蠣,漢防己,橘核,桂木,五味,通草,海金砂,寒水石,五苓散

濕鬱兼熱(苦辛通腎)

半夏瀉心湯見前。

下焦寒熱流經(辛香通經府之郁)

生於術,北細辛,川獨活,炮川烏,漢防己,白茯苓

氣血鬱積,兼挾濕熱

清理相火,健運中州,小溫中丸。

濕熱寒水之氣交橫,氣喘溺少

崇土製水,暖下泄濁,禹餘糧丸。

肝脾不和,兼挾暑邪

半夏,廣藿,川樸,甘草,茯苓,山楂,鬱金

脾胃不和(清陽痹結以滑潤治之)

栝蔞,川楝,桂木,生薑,桃仁,薤白,延胡,歸鬚,半夏,茯苓

白話文:

水腫的根本原因是水,而脹是氣引起的。水腫有陰陽之分,外來的多餘水分導致的稱為陽水,像是大病後脾肺虛弱,無法正常疏通水道;或是心火過旺,剋制肺金,導致肺無法生成腎水,造成小便不暢;又或是腎陰虛損,虛火灼燒肺金,導致小便減少。如果誤用行氣利水的藥物,反而會導致氣喘痰多、小便短少,進而形成水腫。這些由內而生的不足,就是陰水。

人活著需要水和食物,脾負責消化食物,而腎掌管水液。如果水太多而脾土虛弱,無法控制水,就會造成水氣氾濫,導致全身浮腫。治療陰水腫適合用實脾飲(針對小便正常但仍然腫脹的情況),陽水腫則可以用舟車丸(但需謹慎使用)。口渴、臉紅、氣滯、便秘的陽水腫,可以選用麻黃防風湯來治療風腫;下半身濕腫則可考慮薏苡仁、防己等藥材。另外,還有虛症,要區分氣虛和血虛,可以用四物湯搭配四君子湯來治療。

如果早上水腫較輕、晚上較重是血虛的症狀,而早上水腫較重、晚上較輕則是氣虛所致。先出現腹脹後出現氣喘,可以用蒼朮、白朮來治療;而先出現氣喘後出現腹脹,則要加上麥冬和茯苓。水腫總是由於濕熱積聚,導致水道不暢通。邪水會隨著氣血進入經絡,嚴重時甚至會出現嘴唇腫脹、肚臍突出的危險情況。雖然說濕氣過盛導致脾虛,但治療原則上還是以補益脾氣為主。

舟車丸的組成包括甘遂、大戟、大黃、黑醜、芫花、輕粉、橘皮、青皮、木香。實脾飲的藥方在前面有提到。

以下是針對不同情況的治療方法:

脾胃陽虛(腑陽不運):可用人參、茯苓、益智、白芍、白朮、當歸、廣陳皮、附子、砂仁、檳榔、炮薑、草果、肉豆蔻、厚朴。

腎陽虛:可用腎氣丸、五苓散,搭配人參、乾薑、茯苓、附子、菟絲子、葫蘆巴;或者用人參、乾薑、製半夏、枳實。

木火犯胃:可用厚朴、山梔、山楂、川楝子、白芍、川椒、枳實、鐵鏽水;或用逍遙散去掉白朮,搭配左金丸。

濕氣壅塞三焦,肺氣不降(適合清肅上焦):可用蜜炙麻黃、杏仁、紫菀、薏苡仁、茯苓皮、枇杷葉、石膏、前胡、薑皮、川木通。

木鬱氣滯、血滯、大便不暢(可用通幽法):可用川楝子、橘核、桂枝、香附、桃仁、當歸、小荷柔葉、山楂、鉤藤、延胡索、神麴、丹皮、禹餘糧丸。

濕氣凝滯(小便不暢,應疏通太陽):可用厚朴、川椒、乾薑、牡蠣、漢防己、橘核、桂枝、五味子、通草、海金砂、寒水石、五苓散。

濕氣鬱結兼有熱象(可選用苦辛之藥以疏通腎氣):可用半夏瀉心湯,方子前面有提到。

下焦寒熱交雜(用辛香之藥疏通經絡):可用生白朮、北細辛、川獨活、炮附子、漢防己、白茯苓。

氣血鬱積,兼有濕熱:要清理相火,健運脾胃,可用小溫中丸。

濕熱寒水之氣交雜,出現氣喘、小便減少:要培土制水,溫暖下焦以排除濁氣,可選用禹餘糧丸。

肝脾不和,兼有暑邪:可用半夏、廣藿香、厚朴、甘草、茯苓、山楂、鬱金。

脾胃不和(清陽閉塞,用滑潤之藥):可用栝樓、川楝子、桂枝、生薑、桃仁、薤白、延胡索、當歸鬚、半夏、茯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