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學妙諦》~ 卷中 (3)
卷中 (3)
1. 嘔吐噁心章
胃司納食,主乎通降。其何以不降而反上逆?嘔吐者多由肝氣衝逆,阻胃之降而然也。故《靈樞》經脈篇云:足厥陰所生病者,胸滿嘔逆。況五行生剋,木動必犯土,胃病治肝,隔一之治也。凡嘔吐青黑,必系胃底腸中逆瀉而出。
乾嘔(即噦)有聲吐有物,聲物兼有吐斯實。吐輕嘔重乾嘔凶,嘔乃漸出吐頻出。不嘔不吐為噁心,總是胃虛不能食。胃中有火膈有痰,降火調氣治痰適。平胃散可加減投,橘半竹茹湯亦得。煩渴脈若洪數來,黃芩竹茹山梔該。吐水冷涎沉遲脈,乾薑肉桂吳萸偕。嘔吐痰沫脈洪滑,南星苓朮門冬裁。
水停心下聲汩汩,茯苓澤瀉豬苓入。飽悶作酸暖氣升,食傷麥曲檳榔及。及病不食脈細微,茯苓人參與白朮。酒傷白蔻瀉葛(花)添,傷風合用紫蘇葛(根)。
痰飲嘔吐都是濁陰所化,陽氣不振,勢必再熾。仲景以溫藥和之。
肝犯胃
溫膽湯,陳皮,半夏,茯苓,甘草,枳實,竹茹,合左金丸,川連,吳萸,安胃丸
旋覆代赭石湯,旋覆花,代赭石,人參,半夏,甘草,生薑,大棗
厥陰濁逆,治法同上。
胃陽虛濁陰上逆
白朮,川樸,益智,半夏,茯苓,薑汁
苓薑朮桂湯,加川樸,川椒,黃連,附子,粳米
中陽虛
人參,附子,半夏,砂仁,乾薑,白朮,炙草,茯苓,川椒,大棗
陽虛吸受穢濁氣
人參,木香,廣藿,川樸,廣皮,丁香,茯苓,煨姜,砂仁,肉果,益智
肝腎虛,衝脈氣動
蓯蓉,上肉桂,沙蒺藜,茯苓,杞子,鹿角霜,當歸身
嘔傷胃中,邪熱劫津
溫膽湯去甘草加山梔、豆豉、薑汁。
邪熱內結
半夏瀉心湯去薑棗,加枳實、山梔、杏仁、薑汁。
暑減內結,治法同上
肝火刑金
桑皮,丹皮,蘇子,山梔,枇杷葉,鬱金,栝蔞,橘紅,杏仁,竹瀝,沙參,麥冬,豆豉
溫熱結於厥陰(身熱肢冷,神昏嘔吐,厥逆險症)
川連,半夏,乾薑,山楂,滑石,石菖蒲,黃芩,枳實,廣皮,竹心,連翹,綠豆皮
痰涎呃逆,續嘔黑汁傾囊(危症,此由胃底腸中渾淆而出)
真西甘草四兩,熬濃服之,呃停嘔止可救。
吐蛔(蛔與蛔通。古人以狐惑蟲厥都是胃虛少谷之故,仲景之蛔蟲厥都從驚恐得之)
延胡,蘆薈,吳萸,枳實,茯苓,人參,細辛,紅棗,安胃丸,半夏瀉心湯,理中湯,加栝蔞,香附,川椒,旋覆代赭湯加白芍,附子
白話文:
胃負責接納食物,並使食物向下運行。那為什麼食物會不往下走反而向上逆流呢?嘔吐大多是因為肝氣上衝,阻礙了胃的下行功能所導致的。《靈樞經脈篇》說:足厥陰肝經發生疾病,會出現胸悶、嘔吐等症狀。而且五行相生相剋的關係,木(肝)動必然會影響到土(脾胃),所以治療胃病也要考慮從肝下手,這是隔一臟腑來治療的方法。凡是吐出青黑色物質,必定是胃底腸中的穢物逆流而上所致。
乾嘔(也就是打嗝)有聲音而沒有東西吐出,有聲音也有東西吐出,這表示是實證。嘔吐時,嘔的感覺比吐的感覺輕,乾嘔則比較嚴重,嘔是逐漸出來的,吐則是很頻繁的出來。沒有嘔也沒有吐,只有噁心的感覺,這通常是胃虛弱不能消化食物的表現。胃裡有火,或者是有痰阻礙,就應該降火、調氣、化痰。平胃散可以根據情況加減藥物來使用,橘半竹茹湯也是一個選擇。如果出現煩躁口渴,脈象洪大且快,就應該使用黃芩竹茹湯加山梔子。如果吐出的是清水冷涎,脈象沉遲,就應該使用乾薑、肉桂、吳茱萸。如果嘔吐痰沫,脈象洪滑,就應該使用南星、茯苓、白朮、麥門冬。
如果胃部停滯了水,聽到咕嚕咕嚕的聲音,就應該使用茯苓、澤瀉、豬苓。如果感覺飽脹悶痛、反酸、打嗝,這是食物積滯造成的,可以使用麥芽、神曲、檳榔等藥物來幫助消化。如果久病不食,脈象細弱,就應該使用茯苓、人參和白朮來健脾益氣。如果是飲酒過度造成的,就應該加入白蔻、葛花等藥物來解酒。如果是因為感冒引起的,就應該合用紫蘇、葛根等藥物來解表。
痰飲引起的嘔吐都是濁陰所化,如果陽氣不振,這些痰飲會更加嚴重,所以張仲景用溫藥來調和。
肝氣犯胃
可以使用溫膽湯,加上陳皮、半夏、茯苓、甘草、枳實、竹茹,再合用左金丸(包含川連、吳萸),或使用安胃丸。
也可以使用旋覆代赭石湯,包含旋覆花、代赭石、人參、半夏、甘草、生薑、大棗。
肝經厥陰的濁氣上逆,治療方法和上述相同。
胃陽虛導致濁陰上逆
可以使用白朮、川樸、益智、半夏、茯苓、薑汁。
也可以使用苓薑朮桂湯,再加入川樸、川椒、黃連、附子、粳米。
中焦陽氣虛弱
可以使用人參、附子、半夏、砂仁、乾薑、白朮、炙甘草、茯苓、川椒、大棗。
陽虛導致吸入穢濁之氣
可以使用人參、木香、廣藿香、川樸、廣陳皮、丁香、茯苓、煨薑、砂仁、肉豆蔻、益智仁。
肝腎虛,衝脈氣動
可以使用蓯蓉、肉桂、沙蒺藜、茯苓、枸杞子、鹿角霜、當歸身。
嘔吐傷胃,邪熱耗損津液
可以使用溫膽湯,去掉甘草,加入山梔、豆豉、薑汁。
邪熱內結
可以使用半夏瀉心湯,去掉生薑、大棗,加入枳實、山梔、杏仁、薑汁。
暑熱消退後,體內仍然有邪熱,治療方法和上述相同。
肝火過旺,影響肺金
可以使用桑皮、丹皮、蘇子、山梔、枇杷葉、鬱金、栝蔞、橘紅、杏仁、竹瀝、沙參、麥冬、豆豉。
溫熱病邪結於厥陰經(症狀包括發熱、四肢冰冷、神志不清、嘔吐、厥逆等危險症狀)
可以使用川連、半夏、乾薑、山楂、滑石、石菖蒲、黃芩、枳實、廣陳皮、竹心、連翹、綠豆皮。
痰涎壅盛導致打嗝,持續嘔吐黑色的液體(這是危險的症狀,因為是胃底腸中的穢濁之物混雜在一起逆流而出)
可以使用真西甘草四兩,熬成濃汁服用,如果打嗝停止、嘔吐也停止了,就有救治的希望。
吐蛔蟲(蛔蟲之間會互相影響。古人認為狐惑蟲和蛔蟲厥都是因為胃虛少食造成的,張仲景認為蛔蟲厥多是由驚恐所導致的)
可以使用延胡索、蘆薈、吳茱萸、枳實、茯苓、人參、細辛、紅棗、安胃丸、半夏瀉心湯、理中湯,還可以加入栝蔞、香附、川椒,旋覆代赭湯可以加入白芍、附子。
2. 噎膈反胃章
經云:三陽結謂之膈。一陽發病,其傳為膈。丹溪謂噎應反胃,多由氣血兩虛而成。噎膈多由喜、怒、悲、憂、恐五志過枉,或縱情嗜欲,恣意酒食,致傷氣內結,陰血內枯而成。治當調養心脾,以舒結氣,填精益血,以滋枯燥。
反胃乃胃中無陽,不能容受食物,命門火衰不能熏蒸脾土,以致朝食暮吐,暮食朝吐。治宜益火之源以消陰翳,補土通陽以溫脾胃。
噎膈之症多因火,熏蒸津液成痰阻。七情妄動五臟傷,陰血漸槁無生所。咽喉通塞不能食,病起賁門上焦膈。中膈飲食得水入,食下半日又吐出。下膈飲食如平人,朝食暮吐渾無力。治主加味二陳湯,韭汁牛乳服之適。血虛四物氣四君(子湯),痰飲瀝貝栝蔞應。瘀血歸尾桃韭汁,氣急檳術沉香吞。
便結大黃合四物,桃仁蘇子蔞麻仁。反胃為輕噎膈重,三陽熱結精血空。薄味勤藥靜養之,香草之品切忌用。
陳曰:按經云味過辛熱,肝陽有餘,肺津胃液皆奪為上燥,陽氣結於上,陰氣衰於下,為關格。
附子瀉心湯
附子,黃芩,川連,大黃,大半夏湯,半夏,人參,白蜜,加黃連,薑汁,進退黃連湯,人參,川連,桂枝,枳實,竹瀝,枇杷葉,杏仁,乾薑,茯苓,半夏,薑汁
肝陰傷胃汁枯
陳參曰:酸甘濟陰,胃屬陽土,宜涼宜潤。肝為剛臟,用柔則和,酸甘兩濟其陰。
人參,烏梅,生地,阿膠,杏仁,玉竹,川貝,天冬,麥冬,白芍,胡麻,梨汁,柿霜
煩勞陽亢,肝胃津液枯
清燥救肺湯,生地,麥冬,黑芝麻,杏仁,柏仁,白蘇子,松子
為汁,熬膏,末,丹溪法。
胃陽虛
陳參曰:胃氣下行為順。積勞傷陽,治宜通補清利,苦降辛通,利痰清膈。
大半夏湯,半夏,人參,白蜜《外臺》,茯苓飲,貝前吳萸理中湯,即理中湯加吳萸,益智,新會,栝蔞,杏仁,竹茹,茯苓,附子,枳實,豆豉,粳米,竹瀝,薑汁,川連,鬱金,丁香皮
憂鬱痰阻
川連,茯苓,半夏,杏仁,橘皮,栝蔞,薑汁,竹瀝,桔梗,枳實
肝鬱氣逆,並通厥陰陽明。
半夏,茯苓,薑汁,杏仁,橘皮,竹瀝
液虧氣滯
半夏,枳實,枇杷葉,茯苓,竹瀝
肺胃氣不降
陳曰:輕劑清降,苦辛寒開肺。
杏仁,鬱金,栝蔞,枇杷葉,山梔,豆豉
酒熱鬱傷肺胃
川連,枳實,豆豉,紫菀,桃仁,白蘇子,半夏,杏仁,鬱金,茯苓,薑汁,枇杷葉
陽衰脘痹血瘀
桃仁,紅花,延胡,半夏,鬱金,蔞仁,橘皮,人參,茯苓,益智,歸身,薑汁,制軍,枳實,川連,韭白汁
白話文:
噎膈反胃章
經典說:三陽經脈的氣機鬱結就叫做「膈」。如果有一陽經脈發病,病邪就會傳到膈。朱丹溪認為噎病和反胃病常因氣血兩虛而引起。噎膈病多因過度的喜、怒、悲、憂、恐等情緒,或是放縱情慾、恣意飲酒暴食,導致氣機損傷、內鬱結滯,陰血耗竭枯槁而形成。治療時應當調養心脾,使鬱結的氣機舒暢,填補精血,以滋潤枯燥的身體。
反胃病是因胃中陽氣不足,無法容納食物,命門的火衰弱,不能溫煦脾土,導致早上吃的食物晚上吐出來,晚上吃的食物早上吐出來。治療時應當補益命門的火源,以消除陰寒之氣,補益脾土,通暢陽氣,溫養脾胃。
噎膈的病症多因火熱,蒸發津液形成痰阻。七情過度波動會損傷五臟,陰血逐漸枯竭,失去生機。咽喉阻塞,不能進食,病起於賁門(胃的入口)到上焦的膈膜。如果飲食能夠進入中膈(胃),喝水可以順利進入,但吃下食物過半天又會吐出來。下膈(胃的底部)的飲食情況和正常人一樣,早上吃的食物晚上吐出來,身體非常虛弱無力。治療主要用加味二陳湯,韭菜汁和牛奶配合服用效果好。血虛用四物湯,氣虛用四君子湯。痰飲用瀝貝母和栝樓。瘀血用當歸尾、桃仁和韭菜汁。氣急用檳榔、蒼朮和沉香服用。
大便乾燥用大黃配合四物湯,加桃仁、蘇子和麻仁。反胃病情較輕,噎膈病情較重,三陽經的熱邪鬱結,導致精血虧耗。應該吃清淡的食物,按時服藥,靜養身體,切忌食用香燥之品。
陳氏說:經書記載,味道過於辛辣溫熱,會導致肝陽過盛,肺的津液和胃液都會被奪走,形成上部燥熱的現象,陽氣結聚在上,陰氣衰弱在下,就形成了關格病。
附子瀉心湯:附子、黃芩、黃連、大黃。
大半夏湯:半夏、人參、白蜜,可以加黃連、薑汁。
進退黃連湯:人參、黃連、桂枝、枳實、竹瀝、枇杷葉、杏仁、乾薑、茯苓、半夏、薑汁。
肝陰受損,胃液枯竭
陳氏認為:用酸味和甘味來滋養陰液。胃屬於陽土,應該清涼滋潤。肝為剛強的臟器,用柔和的方法才能協調,用酸味和甘味可以共同滋養肝陰。
藥方:人參、烏梅、生地、阿膠、杏仁、玉竹、川貝、天冬、麥冬、白芍、胡麻、梨汁、柿霜。
過度勞累,陽氣亢盛,導致肝胃津液枯竭
清燥救肺湯:生地、麥冬、黑芝麻、杏仁、柏子仁、白蘇子、松子。
可以煎煮取汁,熬成膏狀,或者製成散劑。這是朱丹溪的用藥方法。
胃陽虛弱
陳氏認為:胃氣應該向下運行才順暢。過度勞累會損傷陽氣,治療應該用通補的方法,清理腸胃,用苦味降泄,辛味疏通,清理痰液,開通膈膜。
大半夏湯:半夏、人參、白蜜(出自《外臺秘要》)。
茯苓飲:貝母、前胡、吳茱萸、理中湯(即理中湯加吳茱萸、益智、新會皮、栝樓、杏仁、竹茹、茯苓、附子、枳實、豆豉、粳米、竹瀝、薑汁、黃連、鬱金、丁香皮)。
憂鬱,痰液阻塞
藥方:黃連、茯苓、半夏、杏仁、橘皮、栝樓、薑汁、竹瀝、桔梗、枳實。
肝氣鬱結,氣機上逆,並且要同時疏通厥陰和陽明經。
藥方:半夏、茯苓、薑汁、杏仁、橘皮、竹瀝。
津液虧損,氣機阻滯
藥方:半夏、枳實、枇杷葉、茯苓、竹瀝。
肺氣和胃氣不能下降
陳氏認為:用輕劑來清理下降,用苦味和辛味的藥物來開泄肺氣。
藥方:杏仁、鬱金、栝樓、枇杷葉、山梔、豆豉。
飲酒過熱,鬱積損傷肺胃
藥方:黃連、枳實、豆豉、紫菀、桃仁、白蘇子、半夏、杏仁、鬱金、茯苓、薑汁、枇杷葉。
陽氣衰弱,胸脘痺痛,血瘀
藥方:桃仁、紅花、延胡索、半夏、鬱金、栝樓仁、橘皮、人參、茯苓、益智、當歸身、薑汁、制軍、枳實、黃連、韭菜白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