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其偉

《醫學妙諦》~ 卷中 (1)

回本書目錄

卷中 (1)

1. 痞塊積聚章

滿而不痛謂之痞,滿而痛者即是結。結者積聚有餘因,痞者中氣不足致。一消一補誠分明,脾氣素虛者自異。補則積滯邪愈深,消則土傷虛愈至。消補相兼養正宜,枳實之丸為主治。不動為癥動為瘕,瘕假癥真有妙義。右脅食塊菔曲草(草果),左脅血塊芎桃桂。痰塊在中海石須,栝蔞白茯檳榔備,壯健亦用青稜蓬,瘦弱參耆少許配。

香砂青陳可共加,蘇梗當歸薑棗類。婦人有塊俱死血,莫將痰食為疑似。

痰熱內閉

豆豉,山梔,枳殼,菖蒲,杏仁,半夏,鬱金,栝蔞,川連,白金丸,白礬

白話文:

肚子脹而不痛叫做痞,肚子脹而痛叫做結。結是因積聚過多而形成,痞是因中氣不足導致。消與補的功效截然不同,脾胃虛弱的人情況就有所不同。補則積滯邪氣更深,消則脾胃受損虛弱加重。消補兼施以養護正氣為宜,枳實丸是主治方劑。不動的叫癥,動的叫瘕,瘕是假癥,癥是真的,這其中有巧妙的差別。右脅食積可用草果,左脅血塊可用芎、桃、桂。痰塊在中可用海石,栝蔞、白茯、檳榔等,體壯者可加青稜、蓬,體弱者可加參、耆少許。

香砂、青陳可以一起加入,蘇梗、當歸、薑、棗等也可配合使用。婦女有塊狀物,多是血瘀,不要誤以為是痰食。

痰熱內閉可用豆豉、山梔、枳殼、菖蒲、杏仁、半夏、鬱金、栝蔞、川連、白金丸、白礬。

熱邪里結

枳實,白芍,橘皮,烏梅,杏仁,瀉心湯有三:生薑、乾薑、半夏、人參、甘草、黃芩、川連、大棗。人參、甘草、乾薑、半夏、大棗。黃連、黃芩、人參、半夏、黃芩、黃連。人參、甘草、乾薑、大棗

熱邪入厥陰,吐蛔消溫

白話文:

熱邪在體內積聚,用枳實、白芍、橘皮、烏梅、杏仁,以及瀉心湯的三種組成:生薑、乾薑、半夏、人參、甘草、黃芩、川連、大棗。其中人參、甘草、乾薑、半夏、大棗為一組;黃連、黃芩、人參、半夏、黃芩、黃連為一組。針對熱邪入侵厥陰經導致的症狀,則用吐蛔消溫的方法來治療。

瀉心湯去人參,甘草,加枳實,白芍

氣閉化熱

栝蔞,鉤藤,白蔻,鬱金,橘皮,白蒺藜,山梔,蘇梗,桑葉,杏仁,麻仁,綠豆殼

暑邪阻氣

竹茹,黃芩,知母,桔梗,麻仁,鬱金,半夏,滑石,枳殼,保和丸,神麯,山楂,半夏,連翹,廣皮,卜子,茯苓

白話文:

瀉心湯去人参,甘草,加枳实,白芍,用於氣閉化熱;栝蔞,鉤藤,白蔻,鬱金,橘皮,白蒺藜,山梔,蘇梗,桑葉,杏仁,麻仁,綠豆殼,用於暑邪阻氣;竹茹,黄芩,知母,桔梗,麻仁,鬱金,半夏,滑石,枳殼,保和丸,神麴,山楂,半夏,連翹,廣皮,卜子,茯苓,亦用於暑邪阻氣。

濕阻熱分

半夏,茯苓,杏仁,橘皮,烏藥,廣藿,良薑,鬱金,白蔻

中陽不運

桂枝,藿香,乾薑,半夏,厚朴,茯苓,草果,附子,廣皮

胃寒滯涎

吳萸,乾薑,川楝子,半夏,茯苓,廣陳皮

胸次清陽不運

宗仲景轉旋胸次之陽,苓桂朮甘湯。

白話文:

濕氣阻滯,熱邪分佈,可用半夏、茯苓、杏仁、橘皮、烏藥、廣藿、良薑、鬱金、白蔻等藥物治療。

陽氣不能正常運轉,可用桂枝、藿香、乾薑、半夏、厚朴、茯苓、草果、附子、廣皮等藥物治療。

胃寒導致津液停滯,可用吳萸、乾薑、川楝子、半夏、茯苓、陳皮等藥物治療。

胸部陽氣不能正常運轉,可參考張仲景的苓桂朮甘湯。

寒熱客邪互結

姜炒,川連,半夏,黃芩,淡乾薑,枳實

陳曰:古人治痞不外以苦為泄,辛甘為散二法。外感如仲景瀉心湯,內傷如仲景苓桂甘姜法。上焦不舒,枳桔杏蔞開降,梔豉除熱化腐,疏暢清陽之氣法。古人有形至無形,妙論也。

木犯土虛中挾滯

川樸,茯苓,白芍,廣皮,益智,丁香,人參,半夏,川楝,吳萸,薑汁,牡蠣

濕熱食滯

茅朮,廣皮,白芍,萊菔子,白朮,黃芩,枳殼,雞內金

白話文:

寒熱外邪互相交結,可以用姜炒、川連、半夏、黃芩、淡乾薑、枳實等藥物來治療。古人治療痞病,多用苦味藥物泄瀉,辛甘藥物散結。外感引起的痞病,可以用張仲景的瀉心湯治療;內傷引起的痞病,可以用張仲景的苓桂甘姜法治療。上焦不舒,可以用枳實、桔梗、杏仁、蔞仁開降,用梔子、豉汁除熱化腐,疏通清陽之氣。古人講究「有形至無形」,真是妙論。

木氣犯土,脾虛中挾滯,可以用川樸、茯苓、白芍、廣皮、益智、丁香、人參、半夏、川楝、吳萸、薑汁、牡蠣等藥物來治療。

濕熱食滯,可以用茅朮、廣皮、白芍、萊菔子、白朮、黃芩、枳殼、雞內金等藥物來治療。

痰凝脈絡,右脅有形高突,按之不痛。

白芥子,栝蔞,蛤粉,山梔,廣鬱金,橘紅,姜皮,半夏

血絡凝痹

歸鬚,木通,益母草,蜣螂,䗪蟲,香附,延胡,小青皮,韭白,鬱金,川樸,枳殼,茺蔚子,川芎,橘核,單桃仁

陳曰:積為血傷入絡,必仗蠕動之物以搜逐病根。初為氣結在經,久則血傷入絡。經絡繫於臟腑外廓,仲景於勞傷血痹通絡方法每取蟲蟻飛走諸靈,伏梁病亦在絡也。

白話文:

痰堵塞經脈,右邊肋骨下方有明顯突起,按壓不痛。

使用白芥子、栝蔞、蛤粉、山梔、廣鬱金、橘紅、姜皮、半夏等藥材治療。

血脈凝結痺痛。

使用歸鬚、木通、益母草、蜣螂、䗪蟲、香附、延胡、小青皮、韭白、鬱金、川樸、枳殼、茺蔚子、川芎、橘核、單桃仁等藥材治療。

陳醫師說:積聚成血傷進入經絡,必須依靠會蠕動的藥物來搜刮病根。一開始是氣體結聚在經脈中,時間久了就會造成血傷進入經絡。經絡連接臟腑的外圍,仲景醫師治療勞損導致血脈痺痛不通的方法,常常使用蟲蟻飛禽等藥材,伏梁病也屬於經絡病變。

積為陰邪聚絡,大旨當以辛溫入血絡治之。蓋所以容此陰邪者,必無陽動之氣以旋運之,而必有陰靜之血以倚仗之。故必仗體陰用陽之品,方能入陰出陽,以施其辛散溫通之妙。

張景岳云:心之積名伏梁,起臍上,大如臂,上至心下,令人煩悶。脾之積曰痞氣,在胃脘,覆大如盤,令人黃疸。肺之積曰息賁,在右脅下,覆大如杯,令人灑淅寒熱,喘咳肺壅。肝之積曰肥氣,在左脅下,如覆杯,有頭足,令人發咳。腎之積曰奔豚,發於少腹,上至心下,若豚,或攻上攻下無時,令人喘逆,骨蒸少氣。

陰氣所積曰積,陽氣所聚曰聚。積者五臟所生,聚者是六腑所生也。

白話文:

陰邪聚集在經絡中,就叫做積,治療的主要方法是用辛溫藥物來溫通血脈。這是因為容納這些陰邪的地方,必然缺乏陽氣的運作,而依賴陰血的靜止。所以必須依靠溫陽化陰的藥物,才能進入陰邪,驅散陽氣,發揮辛散溫通的功效。

張景岳說:心臟的積叫做伏梁,從肚臍往上,大小像手臂,一直到心臟下方,會讓人感到煩悶。脾臟的積叫做痞氣,在胃脘部位,覆蓋面積像盤子,會讓人出現黃疸。肺臟的積叫做息賁,在右脅下,覆蓋面積像杯子,會讓人發冷發熱、喘咳、肺部阻塞。肝臟的積叫做肥氣,在左脅下,像覆蓋一個杯子,有頭有腳,會讓人咳嗽。腎臟的積叫做奔豚,從小腹發作,往上到心臟下方,像豬一樣,有時往上攻,有時往下攻,沒有規律,會讓人喘不過氣,骨頭發熱,氣虛。

陰氣積聚叫做積,陽氣聚集叫做聚。積是五臟所產生的,聚是六腑所產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