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學妙諦》~ 卷中 (9)
卷中 (9)
1. 附衄血治法
溫邪(四季皆有因,病衄血,宜用辛涼清潤法)
杏仁,淡芩,山梔,鬱金,元參,連翹
風溫(春令)
元參,赤芍,連翹,桑葉,丹皮,橘皮,茅花
酒熱傷胃
生扁豆,麥冬,北沙參,粳米
濕熱胃火上蒸出衄
玉女煎,熟地,知母,生石膏,麥冬,牛膝
膽火上升心營熱兼衄
犀角,生地,丹參,知母,牛膝,側柏葉,元參,連翹,山梔,丹皮,荷葉
陰虛陽冒致衄
生地,龜版,阿膠,麥冬,生白芍,川柏,牛膝,天冬,茯苓,川石斛,人參,山藥,熟地,丹皮,澤瀉,石決明,蓮子,芡實,元參,山萸,補骨脂,淡菜
白話文:
[附衄血治法]
溫邪(四季都可能發生,導致流鼻血,應該使用辛涼清潤的方法):
杏仁、淡黃芩、山梔子、鬱金、玄參、連翹
風溫(發生在春季):
玄參、赤芍、連翹、桑葉、牡丹皮、橘皮、白茅花
酒熱傷胃:
生扁豆、麥冬、北沙參、粳米
濕熱胃火向上蒸騰導致流鼻血:
玉女煎(主要成分是熟地、知母、生石膏、麥冬、牛膝)
膽火上炎,心營有熱同時出現流鼻血:
犀角(現今多用水牛角替代)、生地黃、丹參、知母、牛膝、側柏葉、玄參、連翹、山梔子、牡丹皮、荷葉
陰虛陽氣上冒導致流鼻血:
生地黃、龜板、阿膠、麥冬、生白芍、黃柏、牛膝、天冬、茯苓、川石斛、人參、山藥、熟地黃、牡丹皮、澤瀉、石決明、蓮子、芡實、玄參、山茱萸、補骨脂、淡菜
2. 便血章
便血不外風淫腸胃、濕熱傷脾二義。《內經》謂是陰絡受傷,陰絡即臟腑隸下之絡也。
溺血鬱熱由膀胱,五苓散合蓮子湯。知柏山梔皆可入,不痛為虛益氣良(玉莖中不痛可用補中益氣湯)。下血大腸多濕熱,腸風臟毒清濁譯。糞前近血熱在下,糞後遠血熱上臧。四物荊槐榆悉妙,棕灰陳(皮)殼(枳殼)苓甘襄。發熱柴胡膠(龜)版效,血虛熟地血餘嘗。瘀塊桃紅丹尾鱉,延胡赤芍同前方。
濕熱
荊芥炭,川連,烏梅,廣皮,茅朮,地榆,甘菊炭,黃芩,白芍,川樸,槐米,於朮,茯苓,桑葉,澤瀉,丹皮
陽虛寒濕
茅朮,廣皮,炙草,柴胡,人參,附子,川樸,炮姜,升麻,地榆,茯苓,防風根,白芍,荷葉,建神麯,葛根
大腸血熱
生地,地榆炭,黃柏,料豆皮,柿餅,山梔,丹參,炒樗皮,槐花,炒黃芩,丹皮,元參,五加皮,當歸,炒銀花,白芍
脾胃陽虛(下血如注)
四君子湯加木瓜,炮姜,禹糧石脂丸
陰傷腸胃
生地,丹皮,竹心,茯苓,補陰丸,元參,連翹,天冬,牛膝,虎潛丸
陰虛血澀(肛墜掣痛,肛門若火烙,陽不和平,仍是陰精失涵)
生地炭,火麻仁,歸鬚,冬葵子,料豆皮,查炭
脾腎虛
六味丸加芡實,五味子,蓮肉,歸脾丸
腎陽虛
人參,蓯蓉,補骨脂,柏仁,韭子,鹿茸,鹿角,巴戟天,遠志肉,茯苓,熟地,菟絲子,歸身
腎陰虛
熟地,龜版心,歸身,知母,山藥,山萸,料豆皮,白芍,茯神,地榆,丹皮,五味子,烏梅,花龍骨
勞力絡傷(瘀必結於絡,絡及腸胃而後下,乃一定之理)
人參,陝當歸,茯苓,炙草,大白芍,肉桂
血瘀在絡
歸鬚,旋覆花,柏子仁,桃仁,新絳,青蔥管
陽明不闔
人參,炒川柏,山萸肉,赤石脂,烏梅,禹餘糧,五味子,白粳米,清心蓮子飲,人參,柴胡,黃芩,地骨皮,車前子,黃耆,茯苓,甘草,石蓮子,麥門冬
何書田曰:便血一症,古有腸風、臟毒、脈痔之分,其實不外乎陰絡受傷也。能別其血之遠近而決其臟腑之性情,則不致氣失統攝,血無所歸,如漏卮不已耳。肺府致燥,澀宜潤降,如桑麻丸及天冬、地黃、銀花、柿餅之類。心病則火燃,血沸宜清化,如竹葉地黃湯及補心丹之類。
脾病必濕滑,宜燥升,如茅朮理中湯及東垣益氣湯之類。肝病有風陽,痛迫宜柔泄,如駐車丸及甘酸和緩之劑。腎病見形消腰拆,宜填補,如虎潛丸及理陰煎之類。至膽經為樞機,逆則木火煽營,宜桑葉、山梔、丹皮之清養。大腸為燥腑,每多溫熱,風淫宜辛涼苦燥。胃為水穀之海,多氣多血,臟病腑病無不兼之,宜和宜補,應熱應寒,難以盡言。
白話文:
便血章
便血的原因不外乎是風邪侵擾腸胃,或是濕熱損傷脾胃這兩種情況。《黃帝內經》認為這是陰絡受傷所致,陰絡指的是臟腑所連結的脈絡。
小便出血多半是由於膀胱有鬱積的熱,可以用五苓散合併蓮子湯來治療。也可以加入知母、黃柏、山梔子等藥材。如果小便出血卻沒有疼痛感,屬於虛證,應該用補氣的藥物來治療(如果陰莖出血但沒有疼痛,可以用補中益氣湯)。
大便出血多半是因為大腸有濕熱,腸風或臟毒導致清濁混淆。如果血在糞便之前排出,代表熱在下方;如果血在糞便之後排出,代表熱在上方。可以用四物湯搭配荊芥、槐花、榆樹皮等藥材,另外搭配棕櫚灰、陳皮、枳殼、茯苓、甘草等藥材也有幫助。如果發熱可以服用柴胡搭配龜板的藥方,血虛可以服用熟地或頭髮燒成的灰。有血塊的話,可以服用桃仁、紅花、丹皮、鱉甲,以及延胡索、赤芍等藥材。
濕熱
可以選用荊芥炭、黃連、烏梅、廣陳皮、蒼朮、地榆、甘菊花炭、黃芩、白芍、厚朴、槐米、於術、茯苓、桑葉、澤瀉、丹皮等藥材。
陽虛寒濕
可以選用蒼朮、廣陳皮、炙甘草、柴胡、人參、附子、厚朴、炮薑、升麻、地榆、茯苓、防風根、白芍、荷葉、建神麯、葛根等藥材。
大腸血熱
可以選用生地、地榆炭、黃柏、料豆皮、柿餅、山梔子、丹參、炒樗皮、槐花、炒黃芩、丹皮、元參、五加皮、當歸、炒銀花、白芍等藥材。
脾胃陽虛(下血像水注一樣)
可以用四君子湯,再加上木瓜、炮薑,以及禹餘糧石脂丸來治療。
陰傷腸胃
可以選用生地、丹皮、竹心、茯苓、補陰丸、元參、連翹、天冬、牛膝、虎潛丸等藥材。
陰虛血澀(肛門下墜疼痛,肛門像火燙一樣,陰陽不協調,還是因為陰精不足)
可以用生地炭、火麻仁、當歸鬚、冬葵子、料豆皮、炒查炭等藥材。
脾腎虛
可以用六味丸加上芡實、五味子、蓮子肉,或是服用歸脾丸來治療。
腎陽虛
可以用人參、肉蓯蓉、補骨脂、柏子仁、韭菜子、鹿茸、鹿角、巴戟天、遠志肉、茯苓、熟地、菟絲子、當歸身等藥材。
腎陰虛
可以用熟地、龜板心、當歸身、知母、山藥、山茱萸、料豆皮、白芍、茯神、地榆、丹皮、五味子、烏梅、花龍骨等藥材。
勞力傷絡(瘀血一定會結在脈絡,脈絡影響到腸胃才會出血,這是必然的道理)
可以用人參、陝西當歸、茯苓、炙甘草、大白芍、肉桂等藥材。
血瘀在脈絡
可以用當歸鬚、旋覆花、柏子仁、桃仁、新絳、青蔥管等藥材。
陽明不闔
可以用人參、炒黃柏、山茱萸肉、赤石脂、烏梅、禹餘糧、五味子、白粳米,或是服用清心蓮子飲。也可用人參、柴胡、黃芩、地骨皮、車前子、黃耆、茯苓、甘草、石蓮子、麥門冬等藥材。
何書田說:便血這個病症,古代分為腸風、臟毒、脈痔等,實際上都是陰絡受傷所導致。能夠分辨出血的位置和遠近,就可以判斷是哪個臟腑出了問題,這樣就不會導致氣失統攝,血無所歸,像水桶漏水一樣。肺部太乾燥,應該用滋潤下降的藥物,例如桑麻丸,或是天冬、地黃、銀花、柿餅等。心臟有病則會火熱,血沸騰,應該用清熱化濕的藥物,例如竹葉地黃湯或是補心丹。
脾病一定會有濕滑的問題,應該用燥濕升陽的藥物,例如茅朮理中湯或是東垣益氣湯。肝病會有風陽,疼痛迫人,應該用柔和疏泄的藥物,例如駐車丸,或是甘酸和緩的藥劑。腎病會出現形體消瘦、腰部疼痛,應該用填補精氣的藥物,例如虎潛丸或是理陰煎。至於膽經是關鍵樞紐,一旦逆亂就會導致木火上炎,應該用桑葉、山梔、丹皮等藥物來清養。大腸是燥腑,經常會有溫熱的問題,風邪侵擾應該用辛涼苦燥的藥物。胃是水穀之海,氣血豐富,臟腑疾病都會影響到胃,應該用調和補益的藥物,要根據熱或寒來做調整,難以一一說明。
脾胃是柔弱的臟腑,可以承受剛烈的藥物;心肝是剛強的臟腑,可以承受柔和的藥物。羅謙甫治療便血以平胃散為主,加入桂枝、附子、乾薑,並重用炒地榆來收斂下焦濕氣,效果很好。溫補腎陽可以用斑龍丸;疏通補益中焦可以用枳朮丸;守護補益心脾可以用歸脾丸;治療脾濕腎燥可以用黑地黃丸;大補精氣可以用天真丸;升降脾胃可以用平胃散;堵截陽明可以用禹餘糧赤石脂丸。再考慮之前的湯藥,可以用五仁湯。
擅長治療病後元氣虛弱,可以用養營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