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其偉

《醫學妙諦》~ 卷下 (7)

回本書目錄

卷下 (7)

1. 疝症章

七疝在肝,《內經》謂衝脈為病,又謂任脈為病。男子結七疝,女子帶下鷖瘕,同為腎經主之。脅中少腹皆肝脈,遊行之所,氣凝緊為腹聚,久結形為瘕疝。暴疝多寒,久疝多熱。《素問》諸經之疝云:任脈為病,結七疝,督脈生病。為沖疝。脾傳之腎,病名疝鷖,三陽為病,發寒熱,傳為㿗疝。邪客於足厥陰之絡,令人卒疝暴痛。

陳參曰:少陽上聚為瘕,厥陰下結為疝。

氣衝疝(上衝心不得前後,能上不能下,為沖)

狐疝(夜出晝入如狐,乃肝木病)

㿉癃疝(腎脈滑甚為㿉癃疝囊,膿血溺秘,乃脾邪傳腎也)

㿗疝(頑痹不仁,丸大如升如斗)

白話文:

七疝屬於肝臟病變,《內經》說衝脈和任脈都可能導致此病。男性患七疝,女性則出現帶下、癥瘕,皆由腎經主導。脅肋和少腹都是肝脈運行之處,氣血凝滯就會形成腹聚,久而久之便形成瘕疝。急性疝多因寒氣入侵,慢性疝則多為熱邪積聚。《素問》中提到,任脈病變會導致七疝,督脈病變則會引起衝疝。脾臟病變傳至腎臟,稱為疝癥,三陽經病變會引起寒熱交替,進一步發展為㿗疝。邪氣侵入足厥陰經絡,會導致突然發作的疝痛。

陳參說:少陽經氣上聚成瘕,厥陰經氣下結則為疝。

氣衝疝是指氣逆衝擊心臟,不能上下流通,只能向上而不能向下。

狐疝是指疝氣像狐狸一樣,夜間出現,白天消失,這是肝木氣虛所致。

㿉癃疝是指腎脈滑利,導致疝囊充滿膿血,小便閉塞,這是脾臟邪氣傳至腎臟所致。

㿗疝是指疝氣堅硬麻木,如升斗般大小。

厥疝(肝木乘脾,厥逆上升也)

疝瘕(脾傳之腎,少腹實熱而痛,狀如黃瓜)

㿉疝(足陽明病㿉疝,脈滑為㿉疝,乃肝木乘胃也,囊大膿血)

以上系七般疝氣。

熱鬱於中,寒包熱,小腹急痛連睪丸。導氣湯加荔橘核,附姜故(破故紙)仲青通餐。偏墜不痛本腎氣,蒼芷滑(石)半(夏)加可寬。婦人厥陰寒氣聚,小兒食積治無難。

督任陽虛疝(氣墜下結,升陽為主)

鹿茸,沙蒺藜,歸身,鹿角,菟絲子,桂枝

白話文:

厥疝是肝氣過盛,向上逆衝所致。疝瘕是脾氣傳入腎臟,導致小腹積熱疼痛,形狀像黃瓜。㿉疝是胃氣受肝氣侵犯,形成囊狀腫塊,裡面有膿血。以上是七種疝氣的類型。

熱氣鬱結在體內,寒氣包裹著熱氣,導致小腹劇痛,並連累睪丸。可以用導氣湯加荔橘核和破故紙來通經活絡。如果疝氣偏墜不痛,是腎氣不足導致,可以用蒼朮、滑石和半夏來補腎固元。婦女厥陰寒氣積聚,小兒食積,治療起來並不困難。

督任陽虛疝是陽氣虛弱下墜,導致氣血凝滯。可以用鹿茸、沙蒺藜、續斷、鹿角、菟絲子、桂枝來補陽升氣。

奇脈陽虛疝(疝瘕繞臍,汩汩有聲)

淡蓯蓉,杞子,沙蒺藜,紅棗,小茴香,歸身,白茯苓

筋疝(怒勞所傷也)

淡蓯蓉,小茴香,歸身,胡桃,山羊腎,補骨脂,家韭子,茯苓,青鹽,搗為丸

肝疝犯胃(納食湧吐,宿疝上衝)

墨附子,淡吳萸,豬膽汁,淡乾薑,川楝子

白話文:

奇脈陽虛疝,疝氣繞著肚臍,發出咕嚕咕嚕的聲音。可以用淡蓯蓉、杞子、沙蒺藜、紅棗、小茴香、歸身、白茯苓來調理。

筋疝是因生氣或勞累所造成的傷害。可以用淡蓯蓉、小茴香、歸身、胡桃、山羊腎、補骨脂、家韭子、茯苓、青鹽搗碎製成丸藥服用。

肝疝犯胃,症狀是吃東西就想吐,宿疾又向上衝。可以用墨附子、淡吳萸、豬膽汁、淡乾薑、川楝子來治療。

濁陰聚肝絡疝(臍旁動氣,少腹結疝,睪丸偏墜)

淡蓯蓉,枸杞子,白茯苓,安息香,歸身,小茴香,川連,川楝子,廣木香,吳萸,延胡索,青橘葉,桃仁,穿山甲,炒橘核,歸尾,小茴香,郁李仁,山楂,泡吳萸,小青皮,左牡蠣,蔥白,川桂枝,建澤瀉

白話文:

濁陰積聚在肝經,導致疝氣,表現為臍旁氣脹、少腹結塊、睪丸下垂。

膀胱寒濕,凝滯疝氣(陰囊莖痛)

五苓散加防己,獨活

鬱怒肝疝腫脹(用丹溪通陽泄濁法)

歸鬚,橘核,小茴香,青皮,木香,炒山梔,青蔥,川楝子,香附,小茴,延胡索

久疝濕邪熱鬱

川柏,龍膽草,山梔,蘆薈,細辛,知母,海金砂,豬苓,澤瀉,川連,木香,冬葵子,川桂枝,山梔,橘核,郁李仁,川楝子

白話文:

膀胱寒濕導致疝氣,伴隨陰囊和陰莖疼痛,可以使用五苓散加防己和獨活。如果因鬱怒導致肝疝腫脹,可用丹溪通陽泄濁法,使用歸鬚、橘核、小茴香、青皮、木香、炒山梔、青蔥、川楝子、香附、小茴、延胡索。久疝濕邪熱鬱,可用川柏、龍膽草、山梔、蘆薈、細辛、知母、海金砂、豬苓、澤瀉、川連、木香、冬葵子、川桂枝、山梔、橘核、郁李仁、川楝子來治療。

又方,肉桂,當歸身,鹿角,川芎,小茴,炙甘草,茯苓,生薑,羊肉膠為丸

疝兼瘧母

陰瘧久延,邪入肝絡,少腹痛漸硬,結陰前後處筋痛。

淡蓯蓉,穿山甲,杞子,歸身,大茴香,黑川烏,水安息,鹿茸,黑豆,小茴香

陳參曰:疝不離乎肝,又不越乎寒。以肝脈絡陰器,為至陰之臟,足太陽之脈屬腎絡膀胱,為寒水之經。故仲景以溫散祛寒、調營補氣為主,而子和又以辛香流氣為主。胃肝得疏泄乃愈,則金鈴子散、虎潛丸二法是也。

白話文:

另外一種方法,用肉桂、當歸身、鹿角、川芎、小茴香、炙甘草、茯苓、生薑、羊肉膠製成丸藥服用。

適合疝氣合併瘧疾的情況。

陰瘧久拖不愈,邪氣入侵肝絡,導致少腹疼痛並逐漸變硬,陰部前後處筋絡疼痛。

可以用淡蓯蓉、穿山甲、杞子、當歸身、大茴香、黑川烏、水安息、鹿茸、黑豆、小茴香等藥材治療。

陳參說:疝氣的病因離不開肝臟,也不脫離寒邪。肝臟的經絡連通陰器,屬於至陰之臟;足太陽經脈屬腎絡膀胱,屬於寒水之經。所以仲景治療疝氣,以溫散祛寒、調營補氣為主,而子和則以辛香流氣為主。胃和肝臟得到疏泄就能治癒,所以金鈴子散和虎潛丸這兩種方法就應運而生了。

2. 喉痹章

經云:一陰一陽結謂之喉痹。一陰者手少陰君火,心之脈氣也。一陽者,手少陽相火,三焦之脈氣也。夫二經之脈並絡於喉,故氣熱則內結,結則腫脹,甚則痹,痹甚死。十二經惟太陽別下項,其餘皆湊咽喉。《內經》何以獨言一陰一陽,以君相二火獨勝則熱且痛矣。

喉痹總因風熱沖,血虛虛火遊行攻。更挾風痰喉間客,遂有此症腫痛凶。緩者祛風與清熱,急用桐油探吐松。

風火上郁喉痹(用辛涼清上法)

薄荷,射干,大力子,杏仁,綠豆皮,連翹,桑皮,馬勃絨,滑石,西瓜翠

白話文:

古籍記載,喉痹是由陰陽二氣交結所致。陰氣指的是手少陰君火,是心臟的脈氣;陽氣指的是手少陽相火,是三焦的脈氣。這兩條經脈都與喉嚨相連,因此當氣熱內結時,就會導致喉嚨腫脹,嚴重時會出現痹症,甚至危及生命。十二經脈中,只有太陽經別向下延伸至頸項,其他經脈都匯聚於咽喉。古籍特別提到陰陽二氣,是因為君火和相火皆屬熱性,若二者失衡,則容易引起喉嚨疼痛。

喉痹主要是由於風熱上攻,血虛虛火遊走侵襲所致,再加上風痰停留在喉嚨,便會引起腫痛。病情較輕者,可用清熱祛風的方法治療;病情嚴重者,則需用桐油探吐,配合松節等藥物治療。

風火上郁導致的喉痹,可以用辛涼清上法治療,藥物包括薄荷、射干、大力子、杏仁、綠豆皮、連翹、桑皮、馬勃絨、滑石、西瓜翠等。

肺燥熱喉痹

北沙參,川斛,桑葉,地骨皮,川貝母,元參,花粉,綠豆皮,苡仁,蘆根,枇杷葉,百部

濁穢上受,咽喉腫痹(此清降開灌法)

連翹,廣鬱金,山梔,廣橘皮,馬勃,大力子,杏仁,竹葉丸

白話文:

肺部乾燥發熱,喉嚨腫痛,可以使用北沙參、川斛、桑葉、地骨皮、川貝母、元參、花粉、綠豆皮、苡仁、蘆根、枇杷葉、百部等藥材。如果喉嚨腫痛是因濁氣上逆導致,則可用連翹、廣鬱金、山梔、廣橘皮、馬勃、大力子、杏仁、竹葉等藥材清熱降火,疏通咽喉。

氣分熱毒喉痹

銀花,馬兜鈴,連翹,蘆根,川貝,白金汁,通草

又方,杏仁霜,甘草,苦桔梗,川貝

陰虛火炎喉痹(日久不愈)

生地,元參,雞子黃,阿膠,麥冬,糯稻根鬚

又六味丸,方內中牛膝、蓮子、芡實煎丸皆可。又復脈湯加天冬、牛膝,去生薑、桂枝。又豬膚湯。

白話文:

氣分熱毒導致喉嚨疼痛,可用銀花、馬兜鈴、連翹、蘆根、川貝、白金汁、通草。

另外,也可以用杏仁霜、甘草、苦桔梗、川貝。

如果是陰虛火炎導致喉嚨疼痛,而且長期不癒,可用生地、元參、雞子黃、阿膠、麥冬、糯稻根鬚。

另外,六味丸方劑中加牛膝、蓮子、芡實煎丸也可以。也可以用復脈湯加天冬、牛膝,去生薑、桂枝。豬膚湯也是可以選用的方劑。

少陰喉痛(肌肉消爍,下焦易冷,骨髓已空)

用填髓法:生羊骨髓、豬骨髓、鹿角膠等分,搗為丸。

陳參曰:喉症古方法治法用辛散咸軟,去風痰,解熱毒為主,如元參升麻湯、《聖濟》透關散,及玉鑰匙、通聖散、《普濟》消毒飲,皆緩本而以治標為急者也。恐緩則傷人,故急於治標。

陳曰:近時喉痹之證,多因失血從水,不制火而起。治法以滋水斂陽為主。

宜宗丹溪之說。

白話文:

少陰喉痛

少陰喉痛,症狀表現為肌肉消瘦,下焦容易寒冷,骨髓虛空。

治療方法:

採用填髓法,用生羊骨髓、豬骨髓、鹿角膠等量,搗成丸劑服用。

醫家論述:

陳參說:喉嚨疾病的古法治療,主要以辛散咸軟的藥物,驅散風痰,解熱毒為主。例如元參升麻湯、聖濟總錄的透關散,以及玉鑰匙、通聖散、普濟方中的消毒飲等方劑,都是緩解根本而急於治標的療法。如果過於緩慢,恐傷及患者,因此要急於治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