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學妙諦》~ 卷上 (12)
卷上 (12)
1. 瘧病章
古人論瘧不離乎肝膽,亦猶咳不離乎肺也
寒熱往來名曰瘧,正氣與邪相擊搏。風寒暑濕食與痰,亦有陰虛兼氣弱。陽分日發邪氣輕,陰分深兮間日作。在氣早臨(氣分)血晏臨(血分),於陽為熱寒為陰。並則寒熱離則止(暑氣邪氣與營衛並行則瘧作,離則瘧止),營衛邪氣交相爭。邪不勝正到時早(邪達於陽病退),正不勝邪移晚行(邪陷於陰,病進)。
總因感邪汗不泄,汗閉不泄痰鬱成。痰鬱不散發寒熱,要看受病久與新。新瘧宜泄宜發散,久瘧補氣和滋陰。無痰無食不成瘧,初起飲服清脾靈。自汗去半加知料,無汗加蒼乾葛吞。多熱黃芩知母進,多寒薄桂胥堪增。頭痛川芎羌芷要,煩渴不眠粉葛憑。夏月香薷白扁豆,冬天無汗麻黃應。
若既日久精神倦,六脈細微出盜汗。滋陰鱉甲歸芍佳,補氣參耆洵稱善。清脾飲除果厚朴,薑棗加之病漸痊。又生瘧母左脅間,令人多汗脅痛連。治宜消導用何藥,鱉甲稜蓬附四般。醋煎停勻加海粉,桃青芽曲紅花兼。為末和丸日三服,塊當化散不為艱。
暑熱宜專理上焦肺臟清氣
桂枝白虎湯,天水散
濕邪宜治脾胃中焦陽氣
藿香正氣散,二陳湯去甘草,加杏仁、白蔻、生薑。
足太陽脾虛,面浮脹滿
通補用理中湯,人參,白朮,甘草,乾薑,開腑用五苓散,術,桂,茯,豬,澤
足少陰腎痿弱成勞,宜滋陰溫養
復脈湯,人參,炙草,桂枝,麻仁,生地,阿膠,麥冬,生薑,大棗
足厥陰肝厥逆吐蛔及邪結瘧母
烏梅丸,鱉甲煎丸,鱉甲,黃芩,鼠婦,大黃,桂枝,石葦,烏扇,柴胡,乾薑,芍藥,葶藶,川樸,丹皮,瞿麥,紫葳,半夏,人參,阿膠,䗪蟲,蜂窠,赤硝,羌琅,桃仁,清酒煅灶下灰
又癉瘧,但熱不寒(宜甘寒生津,重後天胃氣,治在肺經)
生地,元參,花粉,薄荷,蔗汁,西瓜翠,麥冬,知母,杏仁,貝母,梨汁,鮮竹葉
脾胃陽虛,腹脹,舌白不喜飲
於朮,人參,半夏,茯苓,生薑,厚朴,知母,杏仁,草果
陰虛熱伏血分
熟地,白芍,五味,山藥,茯苓,芡實,蓮子,鱉甲,知母,草果,生地,桃仁,花粉,青蒿,首烏,丹皮,龜板,澤瀉,炙草,桑葉,天冬,六味丸,清骨散,銀柴胡,胡黃連,秦艽,地骨皮,鱉甲蘇,青蒿,知母,粉甘草
暑熱拒格三焦,嘔逆不納
宗半夏瀉心法,半夏,黃芩,炙草,大棗,川連,人參,乾薑
胃虛嘔逆
旋覆代赭湯
熱結痞結
半夏,人參,茯苓,川連,枳實,薑汁
瘧兼熱痢
人參,乾薑,廣皮,歸身,枳實,川連,銀花,黃芩,白芍,山楂
心經瘧熱,多神昏譫語,舌邊赤,心黃,防痙厥
犀角,元參,竹葉,連翹,麥冬,銀花
白話文:
古人認為瘧疾與肝膽關係密切,就像咳嗽與肺部關係密切一樣。
瘧疾的特點是寒冷和發熱交替出現,這是人體正氣和邪氣互相搏鬥的結果。引起瘧疾的原因有很多,包括風、寒、暑、濕、飲食不當和痰,也有可能是因為陰虛或氣虛。陽氣盛的時候,發作時間較早,邪氣也比較輕;陰氣盛的時候,發作時間會延後,而且會間隔一天才發作。邪氣在氣分時發作較早,在血分時發作較晚,發熱屬於陽,寒冷屬於陰。如果暑氣邪氣與營衛之氣並行,就會發作瘧疾,如果分開了,瘧疾就會停止。營衛之氣和邪氣互相爭鬥。邪氣如果不能勝過正氣,瘧疾發作的時間就會提前,如果邪氣勝過正氣,瘧疾發作的時間就會延後。
總之,瘧疾是因為感受外邪後,汗液無法順利排出,導致痰液鬱結而成。痰液鬱積不散,就會出現寒熱交替。要根據發病時間的長短來判斷。新發的瘧疾應該疏散邪氣,讓汗液排出,而久病的瘧疾則應該補氣和滋陰。如果沒有痰和飲食問題,就不會得瘧疾,剛開始發病時可以服用清脾靈來治療。如果發汗過多,可以服用清脾靈再加入知母和黃柏;如果沒有汗,可以加入蒼朮和乾葛一起服用。如果發熱嚴重,可以加入黃芩和知母;如果寒冷嚴重,可以加入薄荷和肉桂。頭痛時可以加入川芎、羌活和白芷,煩躁口渴、睡不著時可以加入粉葛。夏天可以用香薷和白扁豆,冬天沒有汗時可以用麻黃。
如果病程日久,精神疲憊,脈象細弱,並且出現盜汗,可以用鱉甲、當歸和白芍來滋陰,用人參和黃耆來補氣。清脾飲可以去除厚朴,加入生薑和紅棗,病情就會逐漸好轉。有些人會在左脅下產生瘧母,導致多汗和脅痛。治療時應使用能消食導滯的藥物,例如鱉甲、菱角、蓬莪術和附子。用醋煎煮後,加入海粉、桃仁、青蒿芽和紅花。把這些藥材磨成粉末,製成藥丸,每天服用三次,腫塊就會逐漸消散。
暑熱的瘧疾應該針對上焦肺部進行治療,清肺氣,可以考慮使用桂枝白虎湯或天水散。
濕邪引起的瘧疾應該針對中焦脾胃進行治療,振奮脾胃陽氣,可以考慮使用藿香正氣散,或將二陳湯中的甘草去除,加入杏仁、白蔻和生薑。
如果因為足太陽經脾虛而導致面部浮腫,可以使用理中湯來溫補,即人參、白朮、甘草和乾薑,也可以使用五苓散來開通腑氣,即白朮、桂枝、茯苓、豬苓和澤瀉。
如果因為足少陰經腎虛衰弱而導致勞損,應該滋陰溫養,可以考慮使用復脈湯,即人參、炙甘草、桂枝、麻仁、生地、阿膠、麥冬、生薑和大棗。
如果因為足厥陰經肝氣逆亂,導致吐蛔蟲或邪氣結聚成瘧母,可以使用烏梅丸或鱉甲煎丸,鱉甲煎丸的藥材包括鱉甲、黃芩、鼠婦、大黃、桂枝、石葦、烏扇、柴胡、乾薑、芍藥、葶藶、川樸、丹皮、瞿麥、紫葳、半夏、人參、阿膠、䗪蟲、蜂巢、赤硝、礞石、桃仁和清酒煅灶下灰。
還有一種瘧疾是只有發熱而沒有寒冷的,這種叫做癉瘧,應該用甘寒的藥物來生津液,重視後天胃氣,治療的重點在肺經,可以考慮使用生地、玄參、花粉、薄荷、蔗汁、西瓜翠、麥冬、知母、杏仁、貝母、梨汁和鮮竹葉。
如果因為脾胃陽虛,導致腹脹,舌苔發白,不喜歡喝水,可以使用蒼朮、人參、半夏、茯苓、生薑、厚朴、知母、杏仁和草果。
如果陰虛熱伏在血分,可以使用熟地、白芍、五味子、山藥、茯苓、芡實、蓮子、鱉甲、知母、草果、生地、桃仁、花粉、青蒿、何首烏、丹皮、龜板、澤瀉、炙甘草、桑葉和天冬。還可以考慮使用六味丸、清骨散、銀柴胡、胡黃連、秦艽、地骨皮、鱉甲、青蒿、知母和粉甘草。
如果因為暑熱導致三焦氣機阻塞,出現嘔吐和不想進食的症狀,可以使用宗半夏瀉心法,即半夏、黃芩、炙甘草、大棗、黃連、人參和乾薑。
如果因為胃虛導致嘔吐,可以使用旋覆代赭湯。
如果因為熱邪結聚而導致腹部痞塊,可以使用半夏、人參、茯苓、黃連、枳實和薑汁。
如果瘧疾同時伴有熱痢,可以使用人參、乾薑、廣皮、當歸、枳實、黃連、銀花、黃芩、白芍和山楂。
如果瘧疾熱在心經,多會出現神志不清、胡言亂語、舌邊發紅、心煩,應預防痙攣,可以使用犀角、玄參、竹葉、連翹、麥冬和銀花。
救逆湯的藥材包括桂枝、炙甘草、乾薑、紅棗、牛膝、龍骨和牡蠣。如果去除乾薑加入白芍,也可以參考使用。
心經的瘧疾如果病程長,影響到營分,一定會出現煩渴和見紅的症狀,應該用滋陰的方法治療。
肺經的瘧疾如果病程長,會損傷到津液,一定會出現胃氣閉塞和肺氣不利的症狀,應該用清降的方法治療。
陳氏說:瘧疾發作時間長了,邪氣一定會進入經絡,經絡屬於血分,發汗和瀉下的方法都不能去除邪氣。張仲景創制了鱉甲煎丸來治療經絡中結聚的血邪,如果時間長了,血邪就會下沉。治療溫瘧,一般都忌用足六經的藥物,例如柴胡和葛根之類,可以使用桂枝白虎湯來治療。古代稱三陰大瘧,指的就是肝、脾、腎三臟出現的症狀。陽瘧之後要滋養胃陰,陰瘧之後要調理脾陽。太陽經循行於背部,如果瘧疾發作時背部發冷,而四肢不冷,就是少陰之陽不能溫養太陽的表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