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其偉

《醫學妙諦》~ 卷中 (3)

回本書目錄

卷中 (3)

1. 吞酸吐酸章

飲食入胃脾不逆,濕熱相蒸為酸病。吐出酸水名吐酸,吐不出口吞酸認。此而不藥漸噁心,反胃噎膈日漸進。吐因津液氣隨升,鬱積已久濕熱甚。乃從火化(木火也)遂作酸,病屬於熱分明應。吞應積熱在內藏,酸水釀成寒束定。外寒束之難外行,心胃之間作酸甚。二陳(湯)越鞠(丸)主治之,寒用吳萸熱連進。再戒忿怒以平肝,滋味薄時胃清淨。

白話文:

飲食進入胃部,脾胃功能失調,濕熱相互蒸灼,就容易導致酸病。吐出酸水稱為吐酸,吐不出來,吞下去就叫吞酸。如果不及時治療,漸漸會感到噁心、反胃、噎膈,病情日漸加重。

吐酸是因為津液和氣隨之升起,積鬱已久,濕熱加重。由於火氣(木火)的影響,最終化為酸,病屬於熱證,這點很明顯。吞酸是因為積熱停留在內臟,酸水釀成寒邪,束縛住經絡。外寒被束縛,難以排出體外,心胃之間就容易感到酸痛。

二陳湯、越鞠丸可以治療這種疾病。寒證用吳萸溫熱,熱證用連翹清熱。還要戒怒以平肝,飲食清淡,胃才能清淨。

2. 水腫章

腫本乎水,脹由乎氣。水分陰陽,外來者為有餘,即為陽水,其或固大病後脾肺虛弱,不能通調水道。或因心火剋金,肺不能生腎水,致小便不利。或因腎經陰虧,虛火爍肺金而溺少,誤用行氣分利之劑,致喘急痰盛,小水短少,釀成腫症。此內發者為不足,即為陰水。

人之生兮資水穀,脾主谷兮腎水屬。水旺土虛不勝水,水氣泛溢浮腫肉。實脾飲於陰水宜(便利不渴而腫脹者為陰水也),陽水舟車丸可錄(舟車丸宜慎用)。口渴面赤氣阻便(秘而腫脹者為陽水也),上為風腫麻防要。下屬濕腫苡防(己)足。又有虛症氣血分,四物湯兮合四君。

白話文:

身體腫脹是因為水液停滯,而脹滿則是由於氣機阻滯。水液有陰陽之分,外來的水液稱為陽水,通常是因大病後脾肺虛弱,無法正常運化水液,或心火過盛剋制肺金,導致肺氣無法滋養腎水,造成小便不利,或腎經陰虛,虛火灼傷肺金,造成小便減少。這些都是外來的水液無法正常排出而導致的腫脹。而內生水液則稱為陰水,主要是因為身體虛弱,無法正常運化水液而導致的積聚。

人體的生長依靠水穀精華,脾臟主消化吸收谷物,腎臟主管水液。如果水液過多而脾土虛弱,無法正常運化水液,就會導致水氣泛溢,出現浮腫。對於陰水,應該使用健脾利水藥物,比如[實脾飲],適合口渴、小便不利、腫脹等症狀。對於陽水,則可以使用利水滲濕藥物,比如[舟車丸],但要注意慎用。如果患者口渴、面紅、氣機阻滯、便秘等症狀,則屬於陽水,應該用祛風利水藥物,比如麻黃、防己。如果患者屬於下肢濕腫,則可以用薏苡仁、防己等藥物。此外,如果患者屬於虛症,氣血不足,可以使用四物湯和四君子湯進行調補。

朝寬暮急血虛病,暮寬朝急氣虛成。先脹後喘用二術(蒼白朮),先喘後脹加麥(冬)苓。水脹總由濕熱積,滲道少通遂閉塞。邪水隨氣注絡中,甚至唇腫臍突出(唇腫臍突者死症)。雖云濕勝實脾虛,大法補中最有益。

舟車丸,甘遂,大戟,大黃,黑醜,芫花,輕粉,橘皮,青皮,木香,實脾飲見前

脾胃陽虛(腑陽不行)

白話文:

早晨覺得寬鬆,傍晚感覺緊迫,是血虛的症狀;傍晚覺得寬鬆,早晨感覺緊迫,則是氣虛所致。如果先腹脹後喘,可以使用蒼朮;先喘後脹則加麥冬、茯苓。水腫大多是由於濕熱積聚,導致滲透管道不通暢而閉塞。邪氣隨氣流入經絡,嚴重者甚至會嘴唇腫脹、肚臍突出,這些都是死症的徵兆。雖然說濕邪過盛導致脾虛,但補脾才是最有效的治療方法。

舟車丸由甘遂、大戟、大黃、黑醜、芫花、輕粉、橘皮、青皮、木香等藥材組成。實脾飲的藥方則如前所述。

脾胃陽虛導致腑陽不運。

人參,茯苓,益智,白芍,白朮,歸身,廣皮,附子,砂仁,檳榔,炮姜,草果,肉果,川樸

腎胃陽虛

腎氣丸,五苓散,人參,乾薑,茯苓,附子,菟絲,葫蘆巴,剛人參,乾薑,製半夏,枳實

白話文:

人參、茯苓、益智、白芍、白朮、歸身、廣皮、附子、砂仁、檳榔、炮姜、草果、肉果、川樸,皆可用于治療腎胃陽虛。

腎氣丸、五苓散、人參、乾薑、茯苓、附子、菟絲、葫蘆巴、剛人參、乾薑、製半夏、枳實,這些藥物也可用于治療腎胃陽虛。

木火犯胃

川樸,山梔,楂肉,川楝子,白芍,川椒,枳實,鐵鏽水,逍遙散去白朮合左金丸。

濕壅三焦,肺氣不降(宜清肅上焦治之)

蜜炙麻黃,杏仁,紫菀,苡仁,茯芩皮,枇杷葉,石膏,前胡,姜皮,川通草

白話文:

木火犯胃

方劑:川樸、山梔、楂肉、川楝子、白芍、川椒、枳實、鐵鏽水、逍遙散去白朮合左金丸。

濕壅三焦,肺氣不降(宜清肅上焦治之)

方劑:蜜炙麻黃、杏仁、紫菀、苡仁、茯芩皮、枇杷葉、石膏、前胡、姜皮、川通草。

木鬱氣滯,血滯,便澀,通幽法

川楝,橘核,桂枝,香附,桃仁,當歸,小荷柔葉,楂肉,鉤藤,延胡,神麯,丹皮,禹餘糧丸

濕滯凝滯(小溲不行,當開太陽)

川樸,川椒,乾薑,牡蠣,漢防己,橘核,桂木,五味,通草,海金砂,寒水石,五苓散

白話文:

肝氣鬱結,氣血運行不暢,導致大便乾燥難解,可以用川楝、橘核、桂枝、香附、桃仁、當歸、小荷葉、山楂肉、鉤藤、延胡索、神麴、丹皮,以及禹餘糧丸來治療。若伴隨濕氣阻滯,小便不利,則可使用川樸、川椒、乾薑、牡蠣、防己、橘核、桂枝、五味子、通草、海金砂、寒水石,以及五苓散來調理。

濕鬱兼熱(苦辛通腎)

半夏瀉心湯見前。

下焦寒熱流經(辛香通經府之郁)

生於術,北細辛,川獨活,炮川烏,漢防己,白茯苓

氣血鬱積,兼挾濕熱

清理相火,健運中州,小溫中丸。

濕熱寒水之氣交橫,氣喘溺少

崇土製水,暖下泄濁,禹餘糧丸。

肝脾不和,兼挾暑邪

半夏,廣藿,川樸,甘草,茯苓,山楂,鬱金

白話文:

濕氣鬱結,伴隨熱症,可以用苦辛味藥物通利腎氣,如半夏瀉心湯。下焦寒熱交雜,經絡不通,可以用辛香藥物通暢經絡,如生薑、北細辛、川獨活、川烏、防己、茯苓。氣血鬱積,並有濕熱,需要清理心火,健運脾胃,可以用小溫中丸。濕熱寒水交錯,出現氣喘少尿,需要溫暖下焦,泄去濁氣,可以用禹餘糧丸。肝脾失調,並有暑邪,可以用半夏、藿香、川樸、甘草、茯苓、山楂、鬱金來調理。

脾胃不和(清陽痹結以滑潤治之)

栝蔞,川楝,桂木,生薑,桃仁,薤白,延胡,歸鬚,半夏,茯苓

白話文:

脾胃不合的時候,可以用清陽疏通和滑潤的方法來治療。

用的藥材有:栝樓、川楝子、肉桂、生薑、桃仁、薤白、延胡索、歸鬚、半夏、茯苓。

3. 膨脹章

經云:濁氣在上則生䐜脹,太陰所至為臌脹。即腹脹。病能篇云:驟脹屬熱。膨脹水腫一原病,皆是脾虛不得運。氣入於臟膨脹成,腹大身瘦食不進。實土分消是妙方,二苓二術陳皮香(木香)。香附樸砂桑澤(澤瀉)腹(皮),沉香磨汁兼水姜。腹實痛塊紅筋系,血臌歸芍紅(花)丹(皮)嘗。

水臌水腹若秘結,五苓散加腹皮入。食積臌脹大腹凝,檳牽(牛)菔子稜蓬朮。氣實臌脹或吐酸,脅肋痛脹並面黑。分心(氣飲)羌桂苓夏通,青皮桑腹甘蘇(梗)芍。氣虛脹滿勞役來,氣急溏泄元氣衰。補中益氣湯必用,分條而治休疑猜。地氣為雲天為雨,大地下變否為臌。

白話文:

古籍記載,濁氣上行就會導致腹脹,太陰所至則會引起臌脹,也就是腹脹。驟然出現的腹脹屬於熱證。腹脹、水腫等都是脾虛運化無力的表現。氣機積聚於臟腑就會造成腹脹,導致腹大身瘦、食慾不振。實土分消是治療此症的妙方,可用二苓、二術、陳皮、木香、香附、樸砂、桑澤瀉、腹皮、沉香磨汁,並加入生薑。腹實疼痛、有硬塊、紅筋牽引者,屬於血臌,可用芍藥、紅花、丹皮等藥物治療。

若水臌、水腹伴有便秘,可用五苓散加腹皮。食積導致的臌脹,腹大堅硬,可用檳榔、牽牛子、菔子、稜角、蒼朮等藥物。氣實引起的臌脹,可能伴隨吐酸、脅肋疼痛、面部發黑,可用分心、羌活、桂枝、茯苓、夏枯草、青皮、桑白皮、甘草、蘇梗、芍藥等藥物治療。氣虛導致的腹脹,常因勞役過度、氣虛乏力、元氣衰敗,可用補中益氣湯治療。治療臌脹要根據不同病因分條而治,不可疑猜。地氣如雲,天氣如雨,大地下變,就會導致臌脹。

脾土之陰既受傷,轉運之司亦失所。胃雖受谷不運行,清濁相淆隧道阻。鬱而為熱熱為濕,濕熱相生病即取。此病宜補不宜攻,燥濕補中是為主。

陳參曰:氣陷則跗腫,氣呆則脘悶。

又曰:木乘土位,清陽不得舒展,濁氣痞塞而攢踞也。

又曰:虛腫脹由足入腹,治在少陰腎、太陰脾。

脾陽單脹(宜健陽運濕,溫通脾陽)

五苓散見前,紫樸,陳廣皮,木瓜,人參,炮姜,大腹皮,附子,煨草果,草蔻,益智,蓽茇,茅朮,乾薑,川桂木,川椒

白話文:

脾臟受損,導致運化失常。胃雖然能接收食物,但無法正常運行,導致清濁混淆,消化道阻塞。氣鬱化熱,熱氣化濕,濕熱交織,引起疾病。這種病症宜補不宜攻,應以燥濕補中為主要治療方法。

陳參說:氣虛下陷則腳踝腫脹,氣機呆滞則腹部悶脹。

又說:木氣過盛克制土氣,清陽之氣無法舒展,濁氣積聚阻塞。

又說:虛腫從足部向上蔓延至腹部,應治療少陰腎經和太陰脾經。

脾陽單獨脹滿的病症,宜用健陽運濕、溫通脾陽的藥物治療。

常用的藥物包括:五苓散、紫樸、陳皮、木瓜、人參、炮姜、大腹皮、附子、煨草果、草蔻、益智、蓽茇、茅朮、乾薑、川桂木、川椒。

腎氣

加減八味丸、《濟生》腎氣丸。

養陽明

大半夏湯,半夏,人參,白蜜

陳參曰:衝脈隸於陽明,胃陽傷極,中乏坐鎮之真氣。衝脈動則諸脈皆震動,濁陰散漫,由此臥著欲立矣。

疏厥陰

逍遙散,當歸,白芍,柴胡,茯苓,白朮,山梔,甘草,生薑,薄荷,加味丹皮

白話文:

腎氣不足可服用加減八味丸或濟生腎氣丸。

陽明經氣虛弱可服用大半夏湯,其中包含半夏、人參和白蜜。

陳參說:衝脈屬於陽明經,胃陽氣受損過度,導致中焦缺乏鎮守的真氣。衝脈動則諸脈皆震動,濁陰之氣散漫,因此病人會感到躺著想站起來。

厥陰經氣鬱滯可服用逍遙散,其中包含當歸、白芍、柴胡、茯苓、白朮、山梔、甘草、生薑、薄荷,並可加入丹皮。

何書田曰:六腑為陽,以通為補。通陽則濁陰不聚,守補恐中焦易鈍。喻嘉言謂能變胃而不受胃變。臟寒生滿病,燥暖水臟之陽,是培火生土法。喘脹要旨,開鬼門以取汗,潔淨府以利水,無非宣通表裡。

經云:從上之下者治其上。又云:從上之下而甚於下者,必先治其上而後治其下。

古語云:膏粱無厭發癰疽,淡泊不能生䐜脹。

白話文:

何書田認為,六腑屬陽性,以通暢為補益之道。通暢陽氣則濁陰不至於積聚,若過於守補則容易導致中焦功能遲鈍。喻嘉言則認為,要能夠改變脾胃功能,而不是被脾胃功能所改變。臟腑寒涼容易導致滿脹病症,因此要溫暖滋潤水臟的陽氣,這就是培補脾土之火的方法。治療喘脹的主要原則是,開通汗孔以排汗,清潔脾胃以利水,無非是宣通表裡。

經書上說,從上而下出現的病症,要先治其上。又說,從上而下病情加重的,一定要先治其上,然後再治其下。

古人說,過度飲食膏粱厚味,容易導致癰疽發生;而清淡飲食則不會產生滿脹之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