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學妙諦》~ 卷上 (16)
卷上 (16)
1. 痢疾章
古稱滯下,乃濕熱氣薄腸胃。河間、丹溪僉用清熱導法。六臟屬陽,以通為用,五臟皆陰,藏蓄為本。先瀉後痢,脾傳腎則逆,即土剋水意。由伏邪垢滯從中不清,因而下注矣
痢疾原來下血膿,裡急後重腹痛攻。總因食積兼氣滯,青黃赤白黑不同。白自大腸來氣傷,赤是血傷小腸中。氣血俱傷兼赤白,食積為黃是真的。白膿結膩是屬痰,黑者須知死血色。諸痢下迫皆屬火,勿妄以白為寒則。後重滯應調氣舒,清血便膿應日除。通滯之湯條芩利,木通蘇梗(炮)姜檳俱。
熱用黃連痛煨木,胸中不寬砂殼須。小便短則車前滑,後重將軍不可無。頭疼身熱風邪痢,葛羌蒼朮防風驅。噁心作酸食積痢,麥芽曲實山楂配。內傷痢疾小腹疼,桃紅紫黑血能治。身不熱而腹不疼,大孔迫甚黃水利。此為氣鬱用升麻,更有柴防不可棄。噤口煩熱腹痛加,水穀入胃即吐地。
胃熱石蓮參(陳倉)米宜,酒積葛梅白蔻濟。天行疫疾老幼傳,合用散毒無他劑。夏月香薷扁豆增,銀花腸澼血能清。諸痢日久須豆芍,補脾山藥術雲苓。下陷升柴亦必用,白久氣虛黃耆參。紅久血虛歸芍進,血痢不止阿膠應。荊芥蒲黃同炒黑,薑炭加之少許吞。若還不停血餘益,痢久之人虛極明。
四君四物可兼用,脈遲肉蔻炮姜靈。
暑濕熱成痢用藥方(法與泄瀉依稀)
厥陰伏熱,先厥防痙
川連,黃芩,丹皮,白芍,陳皮,女貞子,川柏,銀花,炮姜,阿膠,茯苓,炒生地,滑石,甘草,北秦皮,枳實,穀芽,白頭翁
協熱痢
白頭翁湯,白頭翁,黃連,加黃芩,北秦皮,黃柏,白芍,茯苓,川樸,陳皮,山楂,益元散,木香,銀花,扁豆,澤瀉
脾營虛寒,脈沉微,不渴,舌白
歸身,白芍,肉桂,炮姜,益智仁,青皮,炙草,楂肉,茯苓
血痢,血水有紅有紫,純血難治
茅朮,川樸,炒樗皮,肉果,槐米,歸身,銀花,山楂,炒地榆,廣皮,炙草,白芍,人參,肉桂,羌活,白朮,煨姜,南棗,六味丸,山楂,豬苓,黃芩,制軍,加法,延胡,川連,黃柏
陽虛下痢,治以溫藥通之
胃苓湯加炮姜,益智,青皮,赤石脂,粳米,公丁香,六君子湯加肉桂
陽明不闔(堵截陽明法,變脹主為未傳,脈見絃動,是無胃也)
人參,赤石脂,粳米,炮姜
脾腎兼虛
人參,覆盆子,補骨脂,巴戟天,熟地,茯苓,菟絲子,禹餘糧,赤石脂,蓮肉,萸肉,山藥,淡蓯蓉,芡實,炮姜,木瓜,五味
痢傷陰液
復脈湯去桂枝,麻仁,熟地,歸身,麥芽,茯苓,炙草,炙升麻,山藥,烏梅,白芍,生地,阿膠,防風根,木瓜,丹皮,查肉,山梔,澤瀉,粉豬苓
虛氣下陷,陷者舉之
人參,炙草,歸身,防風,荷葉,西耆,廣皮,白芍,升麻
白話文:
[痢疾章]
古代稱痢疾為「滯下」,是因為濕熱之氣積聚在腸胃。許多醫家如河間、丹溪都主張用清熱導瀉的方法治療。人體的六腑屬於陽,以通暢為主要功能;五臟屬於陰,以儲藏為根本。如果先腹瀉後痢疾,是脾的病氣傳到腎,屬於逆症,因為土(脾)剋水(腎)。這通常是由於體內潛伏的邪氣和污垢沒有清理乾淨,導致病邪下注到腸道。
痢疾的典型症狀是排出帶血膿的糞便,裡急後重(想排便卻排不乾淨的感覺),並伴有腹痛。這主要是因為飲食積滯和氣機不暢。痢疾的顏色有青、黃、赤、白、黑之分。白色痢疾多為大腸氣傷所致,紅色痢疾多為小腸血傷引起。氣血同時受損則會出現赤白痢疾,而黃色痢疾則多為飲食積滯導致。白色膿液黏膩的痢疾多為痰濕,黑色痢疾則表示為死血。各種痢疾的下迫感都屬於火熱,不要誤以為白色痢疾就是寒證。裡急後重應當調暢氣機,清理腸道中的血膿則應每天進行。治療的藥物可以選用能疏通滯塞的黃芩、木通、蘇梗(炮製)、生薑、檳榔。
熱證可以選用黃連,腹痛則可以煨木香,胸悶不適可以加入砂殼。小便短少可以加入車前子、滑石,裡急後重則少不了大黃。頭痛、身熱的風邪痢疾可以用葛根、羌活、蒼朮、防風等藥物驅散風邪。噁心、反酸的食積痢疾可以用麥芽、神曲、山楂等藥物消食化積。內傷痢疾導致的小腹疼痛,可以用桃仁、紅花、紫草、茜草等活血化瘀的藥物治療。如果身體不發熱,腹部也不疼痛,只是腹瀉嚴重,排出黃色水樣便,這是氣機鬱滯,可以用升麻來提升氣機,還可以配合柴胡、防風等藥物。如果出現噤口痢(無法進食)、煩躁發熱、腹痛加劇,吃下去的東西馬上就吐出來,
屬於胃熱的,可以用石蓮子、人參(陳倉米)等藥物來調治;如果是飲酒過多引起的,可以用葛根、烏梅、白蔻仁等藥物來解酒。如果遇到時疫,不論老幼都會傳染,可以用一些清熱解毒的藥方來治療。夏季多發痢疾可以加入香薷、扁豆,銀花則可以清腸道中的熱毒、止血。各種痢疾病久都需要加入豆蔻、白芍等藥物,健脾可以用山藥、白朮、茯苓等藥物。氣虛下陷需要加入升麻、柴胡來提升氣機,如果是白色痢疾病久氣虛,可以用黃耆、人參來補氣,紅色痢疾病久血虛,可以用當歸、白芍來補血,如果血痢不止,可以用阿膠來止血。將荊芥、蒲黃一起炒黑,再加入少量薑炭一同服用,如果還是不止血,可以加入血餘炭來增強止血效果。痢疾久治不愈的人往往身體極度虛弱。
可以考慮同時使用四君子湯和四物湯來調理,如果脈象遲緩,可以用肉豆蔻、炮姜來溫陽。
暑濕熱引起的痢疾用藥方(治療方法與腹瀉相似)
厥陰經有伏熱,需要注意防止痙攣: 黃連、黃芩、丹皮、白芍、陳皮、女貞子、黃柏、銀花、炮姜、阿膠、茯苓、炒生地、滑石、甘草、秦皮、枳實、穀芽、白頭翁。
協熱痢: 白頭翁湯,由白頭翁、黃連組成,再加黃芩、秦皮、黃柏、白芍、茯苓、厚朴、陳皮、山楂、益元散、木香、銀花、扁豆、澤瀉。
脾胃虛寒,脈沉微,口不渴,舌苔白膩: 當歸、白芍、肉桂、炮姜、益智仁、青皮、炙甘草、山楂肉、茯苓。
血痢,血水有紅色、紫色,純血痢很難治療: 茅朮、厚朴、炒樗皮、肉豆蔻、槐米、當歸、銀花、山楂、炒地榆、廣陳皮、炙甘草、白芍、人參、肉桂、羌活、白朮、煨姜、南棗、六味丸、山楂、豬苓、黃芩、大黃(製)、加法、延胡索、黃連、黃柏。
陽虛下痢,用溫補的藥物來治療: 胃苓湯加炮姜、益智仁、青皮、赤石脂、粳米、公丁香,或六君子湯加肉桂。
陽明不闔(用堵截陽明的方法治療,腹脹是病邪未傳入臟腑的表現,如果脈象弦動,說明胃氣衰敗): 人參、赤石脂、粳米、炮姜。
脾腎兼虛: 人參、覆盆子、補骨脂、巴戟天、熟地、茯苓、菟絲子、禹餘糧、赤石脂、蓮子肉、山茱萸、山藥、淡蓯蓉、芡實、炮姜、木瓜、五味子。
痢疾傷陰液: 復脈湯去掉桂枝,加入麻仁、熟地、當歸、麥冬、茯苓、炙甘草、炙升麻、山藥、烏梅、白芍、生地、阿膠、防風根、木瓜、丹皮、山楂肉、山梔、澤瀉、粉豬苓。
虛氣下陷,需要升舉: 人參、炙甘草、當歸、防風、荷葉、黃耆、廣陳皮、白芍、升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