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其偉

《醫學妙諦》~ 卷上 (15)

回本書目錄

卷上 (15)

1. 泄瀉章

食傷

人參,炙草,穀芽,葛根,廣皮,荷蒂

陳曰:脾陽微,中焦聚濕則少運,腎陰衰,回攝失司為瘕泄。是中宜旋則運,下宜封乃藏,腎陽自下炎蒸,脾陽始得變運。王氏以食下不化為無陽,陳參曰:熱勝濕蒸,氣傷人倦,陰莖囊腫,是濕熱甚而下墜入府,與方書莖竅症有間。足腫是陽微濕聚,治胃必佐泄肝,制其勝也。

仲景云:脈弦為胃,減大則病進。脾臟宜補則健,胃腑宜疏乃清。脾宜升,胃宜降,苦寒必佐風藥,是李東垣之旨。久泄必傷腎,八味承氣乃從陰引陽。水瀉少腹脹滿,少腹為厥陰肝經,肝失疏泄,當以五苓利水導濕,仿古人急開支河之喻。

何書田曰:少陽為三陽之樞,相火寄焉。風火煽胃而腐熟五穀,少陰為三陰之樞,龍火寓焉。熏蒸臟腑而轉輸糟粕,胃之納,脾之輸,皆火之運也。然非雷藏龍馴,何能無燥無濕無冒?明燎上之患,必土奠水安,斯不泛不濫,無清氣在下之患。故曰:五泄之治平,水火者,清其源崇,堤土者,塞其流耳。

白話文:

[泄瀉章]

  • 食傷:

可以用人參、炙甘草、麥芽、葛根、廣陳皮、荷葉梗等藥材來處理。

  • 陳氏說:

脾臟的陽氣虛弱,導致中焦濕氣積聚,運化功能變差,腎臟的陰液衰弱,導致固攝功能失常,形成慢性腹瀉。這種情況應該讓中焦的氣機恢復正常運轉,下焦的精氣要能固藏。腎陽之氣從下往上蒸騰,脾陽才能恢復正常的運化功能。 王氏認為食物消化不良是因為陽氣不足。陳氏認為是因為濕熱過盛,導致氣虛人乏力,陰囊腫脹。這是因為濕熱過度,向下墜入臟腑,與醫書中描述的陰莖尿道疾病有所不同。腳腫是因為陽氣虛弱,濕氣積聚。治療胃病必須同時疏泄肝氣,抑制肝氣的過盛。

  • 仲景說:

脈象弦細代表胃有問題,如果脈象變大,代表病情惡化。脾臟需要補益才能強健,胃腑需要疏通才能清暢。脾氣宜上升,胃氣宜下降,使用苦寒藥物時必須佐以疏風的藥物,這是李東垣的觀點。長期腹瀉必定會損傷腎氣,所以要用八味承氣湯從陰經引出陽氣。 如果腹瀉如水,且有小腹脹滿的情況,這是因為小腹屬於足厥陰肝經,肝失疏泄的功能,應該用五苓散來利水導濕,像古人所說的要趕快疏通河流。

  • 何書田說:

少陽是三陽經的樞紐,相火寄居於此。風火煽動胃部,使食物得以腐熟。少陰是三陰經的樞紐,龍火寓居於此。龍火蒸騰臟腑,使糟粕得以轉輸。胃的納入和脾的運化,都依賴於火的作用。但是,如果沒有妥善地控制火,如何能做到不燥、不濕、不亂? 要明白上部的疾病,必須要先安好脾土和腎水,這樣才能使水液既不泛濫也不枯竭,避免清氣下陷。所以說,治療各種腹瀉的關鍵在於調節水火,清其源頭並疏通河道,並用堤土來控制水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