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其偉

《醫學妙諦》~ 卷上 (14)

回本書目錄

卷上 (14)

1. 霍亂章

霍亂之症起倉猝,外因所感內因積。胃中停蓄難運消,吐瀉交作腹痛極。上焦但吐而不瀉,下焦但瀉無此逆。中焦吐瀉兩兼之,偏陰多寒偏陽熱。因風怕風有汗沾,因寒怕寒無汗焉。因暑煩熱並躁悶,因溫倦怠身不便。因食胸肺自飽脹,治用藿香正氣堪。紅花木瓜轉筋用,食傷曲麥(芽)山楂添。

腹痛須加炒白芍,寒宜肉桂炮姜權。枳實青皮心下痞,柴胡乾葛寒熱纏。小便不利豬苓澤(瀉),中暑發熱連薷傳。手足厥冷脈將絕,鹽納臍中燒艾煙。火灸人醒後施藥,細將寒熱陰陽參。又有一種乾霍亂,腹痛欲死病勢悍。不吐不瀉絞腸痧,鹽水吐之神妙案。但得吐瀉病無妨,米飲熱湯切莫勸。

藿香正氣散

廣藿,白芷,茯苓,陳皮,夏曲,紫蘇,腹皮,白朮,川樸,桔梗,甘草,生薑,棗子

清脾飲

白朮,青皮,甘草,草果,茯苓,黃芩,川樸,柴胡,半夏,生薑

白話文:

霍亂這種病發作很突然,通常是受到外在因素影響,加上體內累積的問題所導致。因為胃裡積存了難以消化排出的東西,所以會同時出現嘔吐和腹瀉,肚子也會非常疼痛。上焦(胸腔以上)的霍亂症狀主要以嘔吐為主,不會腹瀉;下焦(腹部以下)的霍亂症狀則主要以腹瀉為主,不會嘔吐。中焦(胃部)的霍亂症狀則是嘔吐和腹瀉同時出現,如果症狀偏向陰虛,會比較怕冷;如果偏向陽虛,則會比較怕熱。

因為受到風邪侵襲而得的霍亂,會怕風而且容易流汗;因為受寒而得的霍亂,會怕冷而且沒有汗;因為中暑而得的霍亂,會感到煩躁發熱;因為體內濕熱而得的霍亂,會感到倦怠身體不舒服;因為吃太多東西導致的霍亂,會感到胸悶腹脹。治療這類的霍亂,可以使用藿香正氣散。如果出現腿抽筋,可以使用紅花和木瓜;如果是因為吃太多東西導致的,可以加上神曲、麥芽和山楂。

如果腹痛嚴重,可以加上炒過的白芍;如果是寒性霍亂,可以使用肉桂和炮薑。如果心下痞悶,可以使用枳實和青皮;如果忽冷忽熱,可以使用柴胡和乾葛。如果小便不順暢,可以使用豬苓和澤瀉;如果是中暑發熱,可以使用香薷。如果手腳冰冷、脈搏微弱快要休克,可以將鹽放入肚臍,然後用艾草在肚臍上方薰烤。用火灸讓病人清醒後再用藥治療,仔細觀察患者的寒熱和陰陽情況。

還有一種叫做「乾霍亂」的病症,會腹痛到快要死掉,而且病勢很猛烈,雖然肚子絞痛,但是卻不會嘔吐和腹瀉,這時候可以使用鹽水催吐,效果很好。只要病人有吐瀉的症狀,病情就不會太嚴重,切記不要給病人喝米湯或熱湯。

藿香正氣散的藥方組成:廣藿香、白芷、茯苓、陳皮、神曲、紫蘇、大腹皮、白朮、厚朴、桔梗、甘草、生薑、大棗。

清脾飲的藥方組成:白朮、青皮、甘草、草果、茯苓、黃芩、厚朴、柴胡、半夏、生薑。

2. 泄瀉章

(古稱注下症)

泄瀉之原分六說,虛濕寒痰食與熱。五泄之名(濕多成五泄)《內經》傳(溏泄痢洞滑也),三虛之旨先賢訣。飲食傷脾虛不化,色欲傷腎腎虛極。腎虛自不能容藏,忿怒傷肝木土克(肝虛則木來剋土)。健脾利水是主方,燥濕升提不可缺。芍陳曲樸木香車,二苓木通瀉二術(蒼白二術)。

腸鳴腹痛屬火明,方中益以梔連芩。腹不痛者是屬濕,蒼白朮半加茵陳。完穀不化屬虛意,術扁山藥砂仁參。或瀉不瀉或多少,屬痰半夏天南星。痛甚而瀉瀉痛止,屬食枳實山楂增。瀉不甚而腹微痛,是為寒瀉香砂仁。新瀉宜瀉宜消食,久瀉升提溫補益。泄久下陷亦用升,升麻柴胡更有力。

腎虛送下四神丸,防風羌活兼風入。虛泄久泄古有方,黃土一匙沖服食。

暑濕熱

胃苓湯,即平胃散合五苓湯益氣湯,白蔻,桔梗,鬱金,橘皮,藿香,杏仁,川樸,降香,茯苓,豬苓,廣皮,寒水石,澤瀉,滑石,木瓜,檀香汁

香砂異功散即六君子去半夏加木香,砂仁

四苓散即五苓去桂,可加椒目,益智,川樸,橘白,黃連,石羔,扁豆,甘草,神麯,吳萸,砂仁,山楂,麥芽,絲瓜葉,資生丸

濕熱

人參,柴胡,羌活,山楂,防風,川樸,茯苓,茵陳,苡仁,麥芽,川連,白芍,益智,茅朮,黃芩,廣皮,川柏,升麻,甘草,澤瀉,半夏,豬苓,六曲,藿香,白蒺藜,五苓散,四苓散,小溫中丸去川芎

中暑必頭脹喜冷飲,咳嘔,心中脹,舌白兼瀉

柴樸,半夏,石羔,黃芩,杏仁,橘皮

中傷濕滯

胃苓湯加桂木,生薑,四君子加炮姜肉桂

寒濕中宜運通,下直分利

柴樸,藿梗,益智,木香,木瓜,廣皮,扁豆,炮姜,砂仁,茅朮,吳萸,肉果,白朮,腹皮,四苓散,真武湯,術,苓,芍,附,姜

肝犯胃,消渴吐清涎,腹痛

川連,黃芩,烏梅,白芍,乾薑,荷葉,厚朴,豬苓,椒目,澤瀉,木瓜,桑葉,延胡,桂木,甘草,半夏,廣皮,米仁,石脂,棗仁,人參,川楝,異功散加木瓜亦可參用

膽郁傷脾

柴胡,白芍,青皮,黃芩,桑葉,丹皮,

脾胃陽虛

乾薑,白芍,煨升麻,益智仁,廣皮,當歸,澤瀉,葫蘆巴,煨葛根,木瓜,炮姜,川樸,穀芽,半夏,香附四君子湯

晨泄用治中湯

人參,甘草,青皮,白朮,乾薑,陳皮

夕泄用四神丸

吳萸,肉豆蔻,五味,補骨脂

四神丸加法青皮,沙苑子,杜仲,當歸,木瓜,小茴香,理中湯加法五味,赤石脂,枸杞,葫蘆巴,胃苓湯,茅朮,陳皮,白朮,茯苓,澤瀉,川樸,甘草,肉桂,豬苓,桂苓朮甘湯加法鹿角,煨姜,南棗,禹量石脂丸加法枸杞

中虛腹痛

炙草,白芍,煉飴糖,南棗,茯苓

白話文:

泄瀉章

(古時候稱作「注下症」)

引起腹瀉的原因有六種說法:虛弱、濕氣、寒冷、痰、飲食積滯和熱。根據《內經》記載,腹瀉主要分為五種(多為濕氣引起),包括溏泄(大便稀爛)、痢疾(排便帶黏液膿血)、洞泄(大便如水般奔瀉)、滑泄(大便失禁),也有一種根據虛證原因的說法。

因為飲食損傷脾胃,導致脾虛無法消化;縱慾過度損傷腎臟,導致腎虛嚴重。腎虛無法固攝,情緒激動會損傷肝臟,使肝木剋制脾土(肝虛也會導致木來剋土)。治療的主要原則是健脾利水,不可缺少燥濕和升提。常用的藥物有白芍、陳皮、神曲、厚朴、木香、車前子、茯苓、豬苓、木通、澤瀉、蒼朮和白朮。

腹瀉時如果伴隨腸鳴腹痛,多為火熱之症,治療時可在方劑中加入梔子、黃連和黃芩。如果腹瀉但沒有腹痛,則多為濕氣所致,可以使用蒼朮、白朮、半夏再加入茵陳。腹瀉時如果出現完穀不化,多為虛證,可以使用白朮、扁豆、山藥、砂仁和人參。腹瀉時瀉與不瀉、瀉多瀉少不定的情況,多為痰濕所致,可以使用半夏和天南星。如果腹痛劇烈而腹瀉後腹痛減輕,多為飲食積滯所致,可以使用枳實和山楂。如果腹瀉不嚴重但腹部微微作痛,多為寒邪引起的腹瀉,可以使用香附和砂仁。

新發的腹瀉要疏導和消食積,久瀉則需要升提和溫補。泄瀉日久導致下陷時,也要用升提之法,升麻和柴胡效果更佳。

腎虛導致的腹瀉,可以使用四神丸,並加入防風和羌活來驅除風邪。虛證或久泄的病人,古時候有使用黃土一匙沖水服用的方法。

暑濕熱

可以使用胃苓湯,也就是平胃散合五苓散,再加入益氣湯、白豆蔻、桔梗、鬱金、橘皮、藿香、杏仁、川朴、降香、茯苓、豬苓、廣陳皮、寒水石、澤瀉、滑石、木瓜和檀香汁。

香砂異功散是六君子湯去除半夏,加入木香和砂仁。

四苓散是五苓散去除桂枝,可以加入椒目、益智、川朴、橘白、黃連、石膏、扁豆、甘草、神曲、吳茱萸、砂仁、山楂、麥芽和絲瓜葉。也可以使用資生丸。

濕熱

可以使用人參、柴胡、羌活、山楂、防風、川朴、茯苓、茵陳、薏仁、麥芽、黃連、白芍、益智、茅朮、黃芩、廣陳皮、黃柏、升麻、甘草、澤瀉、半夏、豬苓、神曲、藿香、白蒺藜,五苓散、四苓散,以及小溫中丸去除川芎。

中暑的症狀是頭脹、喜歡喝冷飲、咳嗽、嘔吐、心中發脹、舌苔白膩且伴隨腹瀉。

可以使用柴胡、厚朴、半夏、石膏、黃芩、杏仁和橘皮。

中傷濕滯

可以使用胃苓湯,並加入桂枝和生薑。也可以使用四君子湯,加入炮姜和肉桂。

寒濕

宜通暢氣機、疏導水液。可以使用柴胡、厚朴、藿香梗、益智、木香、木瓜、廣陳皮、扁豆、炮姜、砂仁、茅朮、吳茱萸、肉果、白朮、腹皮、四苓散、真武湯、蒼朮、茯苓、白芍、附子和生薑。

肝氣犯胃,導致消渴、吐清涎、腹痛

可以使用黃連、黃芩、烏梅、白芍、乾薑、荷葉、厚朴、豬苓、椒目、澤瀉、木瓜、桑葉、延胡索、桂枝、甘草、半夏、廣陳皮、薏仁、赤石脂、棗仁、人參、川楝子。也可以使用異功散加入木瓜。

膽郁傷脾

可以使用柴胡、白芍、青皮、黃芩、桑葉和丹皮。

脾胃陽虛

可以使用乾薑、白芍、煨升麻、益智仁、廣陳皮、當歸、澤瀉、葫蘆巴、煨葛根、木瓜、炮薑、川樸、穀芽、半夏、香附和四君子湯。

晨瀉

可以使用治中湯:人參、甘草、青皮、白朮、乾薑、陳皮。

夕瀉

可以使用四神丸:吳茱萸、肉豆蔻、五味子和補骨脂。

四神丸可以加入青皮、沙苑子、杜仲、當歸、木瓜和小茴香。理中湯可以加入五味子和赤石脂。也可以使用枸杞和葫蘆巴。胃苓湯可以加入茅朮、陳皮、白朮、茯苓、澤瀉、川朴、甘草、肉桂和豬苓。桂苓朮甘湯可以加入鹿角、煨姜和南棗。禹餘糧石脂丸可以加入枸杞。

中虛腹痛

可以使用炙甘草、白芍、煉飴糖、南棗和茯苓。

食積

可以使用人參、炙甘草、穀芽、葛根、廣陳皮和荷蒂。

陳氏說:脾陽虛弱,中焦聚集濕氣導致運化功能下降;腎陰衰弱,導致回攝功能失常,引起久泄。所以,治療上要使中焦恢復運化,下焦恢復封藏功能。腎陽從下向上蒸騰,脾陽才能恢復正常運化。王氏認為,如果食物不消化,是沒有陽氣的表現。陳氏認為:熱盛導致濕邪蒸騰,氣虛會導致人疲倦,陰莖和陰囊腫脹,說明濕熱嚴重下墜到下焦,與一般書籍中描述的陰莖疾病不同。腳腫是陽氣虛弱、濕氣聚集的表現。治療胃病必須輔助疏泄肝氣,制約肝氣的過盛。

仲景說:脈弦屬於胃病,脈勢減弱則病情加重。脾臟要補益才能強健,胃腑要疏通才能清爽。脾氣宜升,胃氣宜降。苦寒藥必須輔以風藥,這是李東垣的觀點。久瀉必傷腎,用八味承氣湯可以從陰引陽。水瀉且少腹脹滿,少腹屬於厥陰肝經,肝失疏泄,可以使用五苓散來利水導濕,如同古人開導支河一樣。

何書田說:少陽是三陽的樞紐,相火寄居於此。風火可以幫助胃腐熟五穀。少陰是三陰的樞紐,龍火寓於其中。熏蒸臟腑,轉輸糟粕。胃的納入,脾的輸出,都需要火的作用。然而,如果不能控制火的過盛或不足,就會出現燥熱或濕邪。要明白上焦的疾病,必須穩定脾土,安養腎水,才能使水不氾濫。所以,治療五種腹瀉的原則是:治理水火,要清理源頭,治理土,要疏導水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