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其偉

《醫學妙諦》~ 卷中 (5)

回本書目錄

卷中 (5)

1. 附衄血治法

溫邪(四季皆有因,病衄血,宜用辛涼清潤法)

杏仁,淡芩,山梔,鬱金,元參,連翹

風溫(春令)

元參,赤芍,連翹,桑葉,丹皮,橘皮,茅花

酒熱傷胃

生扁豆,麥冬,北沙參,粳米

濕熱胃火上蒸出衄

玉女煎,熟地,知母,生石膏,麥冬,牛膝

白話文:

溫邪,無論四季都可能發生,症狀是鼻出血,要用辛涼清潤的方法治療。可以用杏仁、淡芩、山梔、鬱金、元參、連翹等藥材。風溫多發生在春季,可用元參、赤芍、連翹、桑葉、丹皮、橘皮、茅花等藥材。酒熱傷胃,可用生扁豆、麥冬、北沙參、粳米等藥材。濕熱胃火上蒸導致鼻出血,可用玉女煎,加熟地、知母、生石膏、麥冬、牛膝等藥材。

膽火上升心營熱兼衄

犀角,生地,丹參,知母,牛膝,側柏葉,元參,連翹,山梔,丹皮,荷葉

陰虛陽冒致衄

生地,龜版,阿膠,麥冬,生白芍,川柏,牛膝,天冬,茯苓,川石斛,人參,山藥,熟地,丹皮,澤瀉,石決明,蓮子,芡實,元參,山萸,補骨脂,淡菜

白話文:

膽火上升心營熱,還伴隨着鼻出血,可以用犀角、生地、丹參、知母、牛膝、側柏葉、元參、連翹、山梔、丹皮、荷葉等藥材治療。如果因陰虛陽冒導致鼻出血,則可用生地、龜版、阿膠、麥冬、生白芍、川柏、牛膝、天冬、茯苓、川石斛、人參、山藥、熟地、丹皮、澤瀉、石決明、蓮子、芡實、元參、山萸、補骨脂、淡菜等藥材治療。

2. 便血章

便血不外風淫腸胃、濕熱傷脾二義。《內經》謂是陰絡受傷,陰絡即臟腑隸下之絡也。

溺血鬱熱由膀胱,五苓散合蓮子湯。知柏山梔皆可入,不痛為虛益氣良(玉莖中不痛可用補中益氣湯)。下血大腸多濕熱,腸風臟毒清濁譯。糞前近血熱在下,糞後遠血熱上臧。四物荊槐榆悉妙,棕灰陳(皮)殼(枳殼)苓甘襄。發熱柴胡膠(龜)版效,血虛熟地血餘嘗。瘀塊桃紅丹尾鱉,延胡赤芍同前方。

白話文:

便血可能是腸胃受寒或濕熱傷脾引起的,也可能是陰絡受損,也就是臟腑經絡受到損傷。溺血是膀胱有熱氣,可以服用五苓散合蓮子湯。知柏山梔也可以用,如果沒有疼痛,可以服用補中益氣湯。下血多半是濕熱傷及大腸,可以用清熱解毒的藥物。如果血在糞便前面,表示熱在下焦,如果在糞便後面,表示熱在上焦。可以服用四物湯、荊芥、槐花、榆皮等藥物,也可以用棕櫚灰、陳皮、枳殼、茯苓、甘草、白芷等。如果伴隨發熱,可以用柴胡、龜板等藥物。如果血虛,可以用熟地、血餘炭等藥物。如果出現瘀塊,可以用桃紅、丹皮、鱉甲、延胡索、赤芍等藥物。

濕熱

荊芥炭,川連,烏梅,廣皮,茅朮,地榆,甘菊炭,黃芩,白芍,川樸,槐米,於朮,茯苓,桑葉,澤瀉,丹皮

陽虛寒濕

茅朮,廣皮,炙草,柴胡,人參,附子,川樸,炮姜,升麻,地榆,茯苓,防風根,白芍,荷葉,建神麯,葛根

白話文:

濕熱症可用荊芥炭、川連、烏梅、廣皮、茅朮、地榆、甘菊炭、黃芩、白芍、川樸、槐米、於朮、茯苓、桑葉、澤瀉、丹皮等藥材治療。陽虛寒濕症可用茅朮、廣皮、炙草、柴胡、人參、附子、川樸、炮姜、升麻、地榆、茯苓、防風根、白芍、荷葉、建神麯、葛根等藥材治療。

大腸血熱

生地,地榆炭,黃柏,料豆皮,柿餅,山梔,丹參,炒樗皮,槐花,炒黃芩,丹皮,元參,五加皮,當歸,炒銀花,白芍

脾胃陽虛(下血如注)

四君子湯加木瓜,炮姜,禹糧石脂丸

陰傷腸胃

生地,丹皮,竹心,茯苓,補陰丸,元參,連翹,天冬,牛膝,虎潛丸

白話文:

大腸有熱症狀,可以用生地、地榆炭、黃柏、料豆皮、柿餅、山梔、丹參、炒樗皮、槐花、炒黃芩、丹皮、元參、五加皮、當歸、炒銀花、白芍等藥材治療。

脾胃陽氣不足,導致下血不止,可以用四君子湯加木瓜、炮姜,並服用禹糧石脂丸。

陰虛導致腸胃受損,可以用生地、丹皮、竹心、茯苓、補陰丸、元參、連翹、天冬、牛膝、虎潛丸等藥材治療。

陰虛血澀(肛墜掣痛,肛門若火烙,陽不和平,仍是陰精失涵)

生地炭,火麻仁,歸鬚,冬葵子,料豆皮,查炭

脾腎虛

六味丸加芡實,五味子,蓮肉,歸脾丸

腎陽虛

人參,蓯蓉,補骨脂,柏仁,韭子,鹿茸,鹿角,巴戟天,遠志肉,茯苓,熟地,菟絲子,歸身

白話文:

陰虛血澀,導致肛門墜脹抽痛,肛門灼熱,陽氣不順暢,根本原因是陰精虧損。

可用生地炭、火麻仁、歸鬚、冬葵子、料豆皮、查炭等藥材調理。

若伴隨脾腎虛弱,則可服用六味丸,並加入芡實、五味子、蓮肉,以及歸脾丸。

若為腎陽虛,則可用人參、蓯蓉、補骨脂、柏仁、韭子、鹿茸、鹿角、巴戟天、遠志肉、茯苓、熟地、菟絲子、歸身等藥材調理。

腎陰虛

熟地,龜版心,歸身,知母,山藥,山萸,料豆皮,白芍,茯神,地榆,丹皮,五味子,烏梅,花龍骨

勞力絡傷(瘀必結於絡,絡及腸胃而後下,乃一定之理)

人參,陝當歸,茯苓,炙草,大白芍,肉桂

血瘀在絡

歸鬚,旋覆花,柏子仁,桃仁,新絳,青蔥管

白話文:

腎陰虛可用熟地、龜板、丹皮、山萸、山藥、茯苓、白芍、五味子、地榆、烏梅、龍骨、知母、料豆皮等藥材調理。勞力絡傷導致瘀血阻滯,瘀血會積聚在絡脈,並向下影響腸胃,可服用人參、當歸、茯苓、甘草、白芍、肉桂等藥材治療。血瘀在絡脈則可使用歸鬚、旋覆花、柏子仁、桃仁、青蔥等藥材疏通血脈。

陽明不闔

人參,炒川柏,山萸肉,赤石脂,烏梅,禹餘糧,五味子,白粳米,清心蓮子飲,人參,柴胡,黃芩,地骨皮,車前子,黃耆,茯苓,甘草,石蓮子,麥門冬

何書田曰:便血一症,古有腸風、臟毒、脈痔之分,其實不外乎陰絡受傷也。能別其血之遠近而決其臟腑之性情,則不致氣失統攝,血無所歸,如漏卮不已耳。肺府致燥,澀宜潤降,如桑麻丸及天冬、地黃、銀花、柿餅之類。心病則火燃,血沸宜清化,如竹葉地黃湯及補心丹之類。

白話文:

陽明不闔

藥方:

  • 人參、炒川柏、山萸肉、赤石脂、烏梅、禹餘糧、五味子、白粳米、清心蓮子飲、人參、柴胡、黃芩、地骨皮、車前子、黃耆、茯苓、甘草、石蓮子、麥門冬

何書田曰:

便血症,古人將其分為腸風、臟毒、脈痔,其實都是陰絡受傷導致。只要能區分出血源的遠近,就能判斷出病變的臟腑性質,這樣才能防止氣機失控、血氣無處歸宿,就像漏壺般止不住。

肺部燥熱,宜用滋潤降氣之法,例如桑麻丸、天冬、地黃、銀花、柿餅等藥物。

心臟病則火氣旺盛,血液沸騰,宜用清熱化火之法,例如竹葉地黃湯、補心丹等藥物。

脾病必濕滑,宜燥升,如茅朮理中湯及東垣益氣湯之類。肝病有風陽,痛迫宜柔泄,如駐車丸及甘酸和緩之劑。腎病見形消腰拆,宜填補,如虎潛丸及理陰煎之類。至膽經為樞機,逆則木火煽營,宜桑葉、山梔、丹皮之清養。大腸為燥腑,每多溫熱,風淫宜辛涼苦燥。胃為水穀之海,多氣多血,臟病腑病無不兼之,宜和宜補,應熱應寒,難以盡言。

脾胃為柔臟,可受剛藥,心肝為剛臟,可受柔藥。羅謙甫治便血以平胃散作主,加桂附乾薑,重加炒地榆以收下濕,頗見神效。溫煦奇腎用斑龍丸。疏補中土用枳朮丸,守補心脾用歸脾丸,脾濕腎燥用黑地黃丸,大補精氣用天真丸,升降脾胃用平胃散,堵截陽明用禹餘糧赤石脂丸。復從前之湯液,用五仁湯。

善病後之元虛,用養營湯。

白話文:

脾臟生病通常伴隨濕滑,需要燥濕升陽,例如理中湯和益氣湯等。肝臟生病則有風陽上擾,疼痛難忍,需要柔肝泄熱,例如駐車丸和甘酸和緩的藥物。腎臟生病表現為形體消瘦、腰部疼痛,需要滋補腎陰,例如虎潛丸和理陰煎等。膽經為身體的樞紐,逆則木火上炎,需要用桑葉、山梔、丹皮等清熱養陰。大腸為燥熱之腑,常有溫熱之邪,風邪入侵則需要辛涼苦燥之品。胃為水穀之海,氣血旺盛,臟腑疾病幾乎都與之相關,需要和胃補虛,寒熱應對,難以一概而論。

脾胃為柔弱之臟,可以接受辛辣之藥,心肝為剛強之臟,可以接受柔潤之藥。羅謙甫治療便血以平胃散為主,加入桂枝、附子、乾薑,並重用炒地榆來收斂止瀉,效果顯著。溫煦腎陽可用斑龍丸。疏通補益脾土可用枳朮丸。滋補心脾可用歸脾丸。脾濕腎燥可用黑地黃丸。大補精氣可用天真丸。升降脾胃可用平胃散。固攝陽明可用禹餘糧赤石脂丸。補益元氣可用五仁湯。

治療病後元氣虛弱,可用養營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