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學妙諦》~ 卷中 (8)
卷中 (8)
1. 腰痛章
(膝腿足痛附)
先天之本惟兩腎,位在腰間精足甚。房勞太過致精虧,邪氣客之腰受病。六味可增附斷(川斷)龜,補骨杞味仲柏知。一切寒藥皆禁用,婦人血滯更血虧。太陰腰痛因濕熱,芩柏仲芎蒼白朮。日輕夜重瘀不通,歸尾桃紅赤(芍)膝(牛膝)沒(沒藥)。身寒即發寒炮(姜)桂(肉桂),痰積二陳風小續(小續命湯)。
閃氣腎離法同瘀,又有腎著治宜速。便利身重腰冷水,利濕苓甘薑朮足。
濕鬱腰痛
防己,茯苓皮,杏仁,草果,苡仁,桂枝,川樸,晚蠶砂,萆薢,滑石,菊花,小茴
白話文:
膝腿足痛附
先天之本惟兩腎,位在腰間精足甚。
人體的先天根本在於兩腎,腎臟位於腰部,精氣充盈。
房勞太過致精虧,邪氣客之腰受病。
房事過度會導致腎精虧損,外邪乘虛而入,進而導致腰部疾病。
六味可增附斷(川斷)龜,補骨杞味仲柏知。
可以服用六味地黃丸,加入川斷、龜板,以及補骨脂、枸杞子、熟地黃、山藥、山茱萸、澤瀉來滋補腎精。
一切寒藥皆禁用,婦人血滯更血虧。
所有寒涼的藥物都要禁止使用,尤其是女性,更要避免服用寒涼藥物,因為容易導致血瘀、血虛。
太陰腰痛因濕熱,芩柏仲芎蒼白朮。
如果腰痛屬於太陰經病症,多因濕熱所致,可以用黃芩、黃柏、熟地黃、川芎、蒼朮來治療。
日輕夜重瘀不通,歸尾桃紅赤(芍)膝(牛膝)沒(沒藥)。
如果白天疼痛輕微,晚上疼痛加重,屬於瘀血不通,可以用當歸、尾閭骨、桃仁、紅花、赤芍藥、牛膝、沒藥來治療。
身寒即發寒炮(姜)桂(肉桂),痰積二陳風小續(小續命湯)。
如果體寒,可以用生薑、肉桂來溫暖身體;如果痰多,可以用二陳湯,或者小續命湯來化痰。
閃氣腎離法同瘀,又有腎著治宜速。
閃氣和腎氣虧虛,治療方法都類似瘀血,但腎著則要儘快治療。
便利身重腰冷水,利濕苓甘薑朮足。
如果小便頻繁、身體沉重、腰部冰冷,屬於濕氣重,可以用茯苓、甘草、生薑、蒼朮來利濕。
濕鬱腰痛
防己,茯苓皮,杏仁,草果,苡仁,桂枝,川樸,晚蠶砂,萆薢,滑石,菊花,小茴
這一段描述了濕鬱腰痛的治療方法,可以用防己、茯苓皮、杏仁、草果、薏苡仁、桂枝、川樸、蠶砂、萆薢、滑石、菊花、小茴香等藥材來治療。
註解
- 附斷:川斷,即川續斷,是一種中藥材,具有補肝腎、強筋骨的作用。
- 六味地黃丸:是一種中藥複方,由熟地黃、山藥、山茱萸、澤瀉、茯苓、牡丹皮等六味藥材組成,具有滋陰補腎的功效。
- 太陰:中醫理論中指脾肺之經。
- 閃氣:指因外力作用導致氣血運行不暢,引發的疼痛。
- 腎著:指腎氣虛寒,導致腰部冷痛。
- 利濕:指通過藥物治療,去除體內濕氣。
寒濕傷陽腰痛(宜辛溫通陽泄濁法)
杜仲,杞子,五加皮,茯苓,歸身,牛膝,炒白芍,炙草,胡桃,大棗,沙苑子,羊腎,煨姜,川桂枝
濕傷脾腎之陽腰痛(嗜飲便澀,遺精,痛,麻木)
用祛濕緩土法,苓桂術薑湯,朮菟丸。
老年奇經病腰痛(用血肉有情之品溫養下焦)
鹿角霜,淡蓯蓉,淮牛膝,柏子仁,炙虎骨,猺肉桂,西杞子,川杜仲,川石斛如麻木甚者加萆薢、蒺藜。
白話文:
寒濕入侵導致陽氣受損,造成腰痛,可用辛溫通陽、泄去濕濁的方法治療,藥材包括杜仲、枸杞子、五加皮、茯苓、續斷、牛膝、炒白芍、炙甘草、核桃、大棗、沙苑子、羊腎、煨姜、川桂枝。
濕氣侵襲脾腎的陽氣,造成腰痛,伴隨嗜飲、小便澀、遺精、疼痛、麻木等症狀,可用祛濕緩土的方法治療,藥方包括苓桂術薑湯、術菟丸。
老年人奇經病導致腰痛,可用溫養下焦的血肉有情之品治療,藥材包括鹿角霜、淡蓯蓉、淮牛膝、柏子仁、炙虎骨、猺肉桂、西枸杞子、川杜仲、川石斛,若麻木症狀嚴重,可加萆薢、蒺藜。
陳參曰:腰者腎之府,腎與膀胱為表裡,在外為太陽,在內屬少陰。又為沖督任帶之要會,則腰痛不得專以腎為主病。內因治法:腎藏之陽有虧,則益火之源以消陰翳,用附桂八味丸。腎藏之陰內奪,則壯水之主以制陽光,用知柏八味丸。外因治法:里濕傷陽用辛溫,以通陽泄濁。
濕鬱生熱用苦辛,以勝濕通氣。不內不外因治法:勞役傷腎以先後天同治,傾跌損傷辨其傷之輕重與瘀之有無,為或通或補。
白話文:
陳參說:腰是腎臟的府邸,腎臟與膀胱互相表裡,在外為太陽經,在內屬於少陰經。腰部又是沖脈、督脈、任脈、帶脈的重要交匯點,所以腰痛不能單純以腎臟疾病為主。內因治療方法:腎臟儲藏的陽氣不足,就需要滋補陽氣以消滅陰寒,用附桂八味丸。腎臟儲藏的陰氣被奪,就需要壯大腎陰以制約陽氣,用知柏八味丸。外因治療方法:內濕傷陽就用辛溫藥物,以通陽氣排泄濕濁。濕氣鬱結生熱就用苦辛藥物,以祛濕通氣。既非內因也非外因的治療方法:勞役損傷腎臟就用補益先天後天的方法,跌倒損傷就根據傷勢的輕重和瘀血的有無,選擇通絡或補益的方法。
2. 膝腿足痛附
溫濕熱蒸,阻流行之隧,宜宣通之
石膏,杏仁,生苡仁,威靈仙,滑石,防己,寒水石
足膝腫痛(久不止內熱)
生虎骨,仙靈脾,淮牛膝,金狗脊,陝歸身,川萆薢
右腿痛不腫,入夜勢篤(此邪留於陰,治從肝經)
杜仲,小茴香,穿山甲,歸鬚,北細辛,乾地龍
白話文:
溫濕熱氣蒸騰阻礙了氣血流通,需要疏通開來。石膏、杏仁、生苡仁、威靈仙、滑石、防己、寒水石可以清熱利濕,宣通氣血。如果足膝腫痛,久治不癒,內有熱邪,可用生虎骨、仙靈脾、淮牛膝、金狗脊、陝歸身、川萆薢來清熱解毒,活血止痛。如果右腿疼痛不腫,入夜加重,說明邪氣留在了陰經,可用杜仲、小茴香、穿山甲、歸鬚、北細辛、乾地龍來疏肝活血,散寒止痛。
足痛攻衝(吐涎,大拇指疼)
吳萸,獨活,歸身,附子,細辛,防己
兩足皮膜撫之則痛(此厥陰犯陽明胃也)
川楝子,小青皮,歸鬚,橘紅,延胡索,炒山梔,桃仁,查肉
飽食則噦,兩足骨髓皆痛,此陽明不克司束筋骨。
用轉旋陽氣法(苓桂術薑湯)
陳參曰:腿足痛,外感者推寒濕、濕熱、濕風之流經入絡。《內經》云:傷於濕者,下先受之,以治濕為主,或佐溫佐清佐散為宜。若內傷,不外肝脾腎三者之虛,或補中或填下或養肝為治。
白話文:
腳痛伴隨流口水,大拇指疼痛,可以用吳茱萸、獨活、歸身、附子、細辛、防己治療。腳皮摸起來就痛,這是厥陰犯陽明胃,可以用川楝子、小青皮、歸鬚、橘紅、延胡索、炒山梔、桃仁、查肉治療。如果吃飽就打嗝,兩隻腳骨頭都痛,這是陽明不能控制筋骨,可以用苓桂術薑湯轉旋陽氣治療。腿腳痛,如果是外感,要推測寒濕、濕熱、濕風之類的經絡入絡,按照《內經》“傷於濕者,下先受之”的說法,以治療濕氣為主,可以輔以溫熱或清涼或散寒的方法。如果是內傷,不外乎肝脾腎三者虛弱,要麼補中,要麼填下,要麼養肝來治療。
3. 臂背痛章
背者胸中之府,肺俞為病,即肩背作痛。又背為陽明之府,而陽明為十二經之長,虛則不能束筋骨利機關,即肩垂背曲而臂亦作痛矣。陽明脈衰,肩胛筋衰不舉而痛楚也。
手臂因何作疼痛,經絡血虛風濕中。二術(蒼白)南(星)秦(艽)二活(羌獨)防(風),寒桂(枝)艾血芎歸用。熱芩痰芥氣參耆,傷用威靈紅桃送。背屬太陽膀胱經,此經氣鬱痛不禁。羌活勝濕湯最妙,一點冷痛痰二陳。勞役過度時時痛,十全大補應安平。
營虛脈絡失養,風動筋急(痛繞耳後,仿李東垣舒筋法)
當歸,川桂枝,防風根,生耆,生於術,片薑黃,另服化脈活絡丹一丸
白話文:
背部是胸腔的府庫,肺俞經絡生病,就會導致肩背疼痛。此外,背部也是陽明經的府庫,而陽明經是十二經脈中最長的經脈,虛弱則無法束縛筋骨、運作機體,就會出現肩垂背曲,手臂也疼痛。陽明經脈衰弱,肩胛骨的筋脈無力抬舉,也會導致疼痛。手臂疼痛的原因,可能是經絡血虛,風濕侵襲所致。可以用蒼白南星秦艽二活羌獨防風、寒桂枝艾血芎歸治療。如果是熱症,可以用芩痰芥氣參耆治療,如果是外傷,可以用威靈紅桃治療。背部屬於太陽膀胱經,經絡氣血鬱滯就會疼痛。羌活勝濕湯最適合治療背部冷痛、痰濕引起的疼痛。如果勞役過度導致經常性疼痛,可以用十全大補湯調理。
如果背部疼痛伴隨營氣虛弱、脈絡失養,風邪入侵筋脈導致疼痛,可以用當歸、川桂枝、防風根、生耆、生於術、片薑黃治療,並且服用化脈活絡丹。
勞倦肩背疼
桂,朮,五加皮,苡仁,防己,白蒺藜,茯苓
陽明虛肝風動(當用柔甘溫養法)
首烏,杞子,柏子仁,甘菊炭,歸身,胡麻,羚角片,海桐皮,煨天麻,童桑枝,白蒺藜
寒鬱氣隧胸引肩背皆痛
宗《內經》諸痛皆寒之義,以溫藥兩通氣血。
白話文:
勞累過度導致肩背疼痛,可以用桂枝、術、五加皮、苡仁、防己、白蒺藜、茯苓等藥材治療。如果屬於陽明虛弱,肝風吹動,可以用首烏、杞子、柏子仁、甘菊炭、歸身、胡麻、羚角片、海桐皮、煨天麻、童桑枝、白蒺藜等藥材調理。若因寒氣鬱結,導致氣血不通,胸部疼痛牽連到肩背,可參考《內經》中“諸痛皆寒”的觀點,用溫熱藥材來疏通氣血。
川桂枝,川椒目,熟附子,橘皮,烏藥支,淡吳英,延胡索,制香附,蘇梗,遠志肉,炒於朮,白茯苓,元紅花
肝濁沖逆作痛
乾薑,烏梅,炒白芍,川黃連,川柏,細辛,炒川楝
白話文:
川桂枝、川椒目、熟附子、橘皮、烏藥、淡吳英、延胡索、制香附、蘇梗、遠志肉、炒於朮、白茯苓、元紅花。
肝濁沖逆作痛。
乾薑、烏梅、炒白芍、川黃連、川柏、細辛、炒川楝。
失血,胃絡虛,肩背痛(宜填補陽明)
人參,炒棗仁,白芍,茯神,陝歸身,炙甘草
督脈虛,腎氣上逆
陳參曰:腎氣攻背,項強溺頻,是督脈不攝。用奇經藥以峻補真陽為主。
鹿角霜,歸身,杜仲,沙苑子,青鹽,鹿角膠,杞子,茯苓,菟絲子
陳參曰:凡沖氣攻痛,從背而上者,系督脈主病,治在少陰。從腹而上者,系衝脈主病,治在厥陰。此治病之宗旨也。故肺俞之風用防風散,痰臂流背痛用指迷丸。
白話文:
患者失血,胃絡虛弱,導致肩背疼痛,需要補益陽明經。方劑中的人參、炒棗仁、白芍、茯神、陝歸身、炙甘草可以補氣養血,緩解疼痛。
另外,患者還伴隨督脈虛弱,腎氣上逆的症狀。陳參認為,腎氣上逆攻背,導致項強溺頻,是督脈失攝所致,需要用奇經藥物峻補真陽。方劑中的鹿角霜、歸身、杜仲、沙苑子、青鹽、鹿角膠、杞子、茯苓、菟絲子可以補腎壯陽,固攝督脈。
陳參還指出,衝氣攻痛,從背而上者,屬於督脈主病,需要治其少陰;從腹而上者,屬於衝脈主病,需要治其厥陰。針對不同的病位,可以用不同的方劑治療。例如,肺俞之風可以用防風散,痰臂流背痛可以用指迷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