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學妙諦》~ 卷中 (1)
卷中 (1)
1. 卷中
2. 雜症
3. 痞塊積聚章
滿而不痛謂之痞,滿而痛者即是結。結者積聚有餘因,痞者中氣不足致。一消一補誠分明,脾氣素虛者自異。補則積滯邪愈深,消則土傷虛愈至。消補相兼養正宜,枳實之丸為主治。不動為癥動為瘕,瘕假癥真有妙義。右脅食塊菔曲草(草果),左脅血塊芎桃桂。痰塊在中海石須,栝蔞白茯檳榔備,壯健亦用青稜蓬,瘦弱參耆少許配。
香砂青陳可共加,蘇梗當歸薑棗類。婦人有塊俱死血,莫將痰食為疑似。
痰熱內閉
豆豉,山梔,枳殼,菖蒲,杏仁,半夏,鬱金,栝蔞,川連,白金丸,白礬
熱邪里結
枳實,白芍,橘皮,烏梅,杏仁,瀉心湯有三:生薑、乾薑、半夏、人參、甘草、黃芩、川連、大棗。人參、甘草、乾薑、半夏、大棗。黃連、黃芩、人參、半夏、黃芩、黃連。人參、甘草、乾薑、大棗
熱邪入厥陰,吐蛔消溫
瀉心湯去人參,甘草,加枳實,白芍
氣閉化熱
栝蔞,鉤藤,白蔻,鬱金,橘皮,白蒺藜,山梔,蘇梗,桑葉,杏仁,麻仁,綠豆殼
暑邪阻氣
竹茹,黃芩,知母,桔梗,麻仁,鬱金,半夏,滑石,枳殼,保和丸,神麯,山楂,半夏,連翹,廣皮,卜子,茯苓
濕阻熱分
半夏,茯苓,杏仁,橘皮,烏藥,廣藿,良薑,鬱金,白蔻
中陽不運
桂枝,藿香,乾薑,半夏,厚朴,茯苓,草果,附子,廣皮
胃寒滯涎
吳萸,乾薑,川楝子,半夏,茯苓,廣陳皮
胸次清陽不運
宗仲景轉旋胸次之陽,苓桂朮甘湯。
寒熱客邪互結
姜炒,川連,半夏,黃芩,淡乾薑,枳實
陳曰:古人治痞不外以苦為泄,辛甘為散二法。外感如仲景瀉心湯,內傷如仲景苓桂甘姜法。上焦不舒,枳桔杏蔞開降,梔豉除熱化腐,疏暢清陽之氣法。古人有形至無形,妙論也。
木犯土虛中挾滯
川樸,茯苓,白芍,廣皮,益智,丁香,人參,半夏,川楝,吳萸,薑汁,牡蠣
濕熱食滯
茅朮,廣皮,白芍,萊菔子,白朮,黃芩,枳殼,雞內金
痰凝脈絡,右脅有形高突,按之不痛。
白芥子,栝蔞,蛤粉,山梔,廣鬱金,橘紅,姜皮,半夏
血絡凝痹
歸鬚,木通,益母草,蜣螂,䗪蟲,香附,延胡,小青皮,韭白,鬱金,川樸,枳殼,茺蔚子,川芎,橘核,單桃仁
陳曰:積為血傷入絡,必仗蠕動之物以搜逐病根。初為氣結在經,久則血傷入絡。經絡繫於臟腑外廓,仲景於勞傷血痹通絡方法每取蟲蟻飛走諸靈,伏梁病亦在絡也。
積為陰邪聚絡,大旨當以辛溫入血絡治之。蓋所以容此陰邪者,必無陽動之氣以旋運之,而必有陰靜之血以倚仗之。故必仗體陰用陽之品,方能入陰出陽,以施其辛散溫通之妙。
張景岳云:心之積名伏梁,起臍上,大如臂,上至心下,令人煩悶。脾之積曰痞氣,在胃脘,覆大如盤,令人黃疸。肺之積曰息賁,在右脅下,覆大如杯,令人灑淅寒熱,喘咳肺壅。肝之積曰肥氣,在左脅下,如覆杯,有頭足,令人發咳。腎之積曰奔豚,發於少腹,上至心下,若豚,或攻上攻下無時,令人喘逆,骨蒸少氣。
白話文:
痞塊積聚章
脹滿但不痛的叫做痞,脹滿且疼痛的就叫做結。結是因為積聚有餘的病因,而痞是中氣不足導致的。消除積滯和補養正氣的方法要分清楚,對於脾氣原本就虛弱的人來說更是不同。如果一味補養,會讓積滯邪氣更深,而如果只消散積滯,則會損傷脾土,使虛弱更加嚴重。因此,應該消積和補養兼顧,以養護正氣為宜,可以用枳實丸來作為主要的治療方劑。固定不移動的叫做癥,移動的叫做瘕,瘕看起來像癥,但實際上是假象,其中有微妙的道理。右側脅下有食物形成的腫塊,可以用菔曲草(草果);左側脅下有血塊,可以用川芎、桃仁、桂枝。痰形成的腫塊在中間,可以用海石、栝蔞、白茯苓、檳榔等藥材,身體強壯的可以用青皮、稜莪,身體虛弱的可以加入少量人參、黃耆。
還可以加入香附、砂仁、青皮、陳皮,以及蘇梗、當歸、生薑、大棗等藥材。婦女如果有腫塊,大多是死血造成的,不要誤以為是痰或食物引起的。
- 痰熱內閉
可以用豆豉、山梔子、枳殼、菖蒲、杏仁、半夏、鬱金、栝蔞、黃連、白金丸、白礬等藥材來治療。
- 熱邪裡結
可以用枳實、白芍、橘皮、烏梅、杏仁,以及瀉心湯(有三種不同的配方):
- 生薑、乾薑、半夏、人參、甘草、黃芩、黃連、大棗
- 人參、甘草、乾薑、半夏、大棗
- 黃連、黃芩、人參、半夏、黃芩、黃連。
- 人參、甘草、乾薑、大棗
- 熱邪入厥陰,吐蛔蟲,可以退熱
可以用瀉心湯去掉人參、甘草,加入枳實、白芍。
- 氣閉化熱
可以用栝蔞、鉤藤、白豆蔻、鬱金、橘皮、白蒺藜、山梔子、蘇梗、桑葉、杏仁、麻仁、綠豆殼等藥材來治療。
- 暑邪阻氣
可以用竹茹、黃芩、知母、桔梗、麻仁、鬱金、半夏、滑石、枳殼,以及保和丸,神麯、山楂、半夏、連翹、廣皮、蔔子、茯苓等藥材來治療。
- 濕阻熱分
可以用半夏、茯苓、杏仁、橘皮、烏藥、廣藿香、良薑、鬱金、白豆蔻等藥材來治療。
- 中陽不運
可以用桂枝、藿香、乾薑、半夏、厚朴、茯苓、草果、附子、廣皮等藥材來治療。
- 胃寒滯涎
可以用吳茱萸、乾薑、川楝子、半夏、茯苓、廣陳皮等藥材來治療。
- 胸次清陽不運
應該用宗仲景的轉旋胸中陽氣的方法,使用苓桂朮甘湯。
- 寒熱客邪互結
可以用薑炒過的黃連、半夏、黃芩、淡乾薑、枳實等藥材。
陳氏說:古人治療痞症,不外乎用苦味藥物來泄降,用辛甘味藥物來疏散的兩種方法。外感病如仲景的瀉心湯,內傷病如仲景的苓桂甘姜法。上焦不舒暢,可以用枳殼、桔梗、杏仁、栝蔞來開宣降氣,用梔子、豆豉來清除熱邪和腐敗物,使清陽之氣疏通暢達。古人說從有形到無形,真是精妙的論述啊。
- 木犯土虛中挾滯
可以用川朴、茯苓、白芍、廣皮、益智仁、丁香、人參、半夏、川楝子、吳茱萸、薑汁、牡蠣等藥材。
- 濕熱食滯
可以用茅朮、廣皮、白芍、萊菔子、白朮、黃芩、枳殼、雞內金等藥材。
- 痰凝脈絡,右脅腫塊隆起,按壓不痛。
可以用白芥子、栝蔞、蛤粉、山梔子、廣鬱金、橘紅、姜皮、半夏等藥材。
- 血絡凝痹
可以用當歸鬚、木通、益母草、蜣螂、䗪蟲、香附、延胡索、小青皮、韭白、鬱金、川朴、枳殼、茺蔚子、川芎、橘核、單桃仁等藥材。
陳氏說:積是血傷進入脈絡,必須藉助蠕動的藥物來搜尋清除病根。最初是氣結在經絡,時間長了就會血傷進入脈絡。經絡連接臟腑外圍,仲景治療勞傷血痹時常選用蟲蟻等能飛能走的藥物,伏梁病也是在脈絡中。
積是陰邪在脈絡中聚集,治療的大方向應該用辛溫的藥物進入血絡來治療。能容納這些陰邪的地方,一定是缺乏陽氣來運轉,而依賴著陰靜的血液來依靠。所以一定要用體陰而用陽的藥物,才能夠入陰出陽,發揮其辛散溫通的功效。
張景岳說:心臟的積叫做伏梁,從肚臍上面開始,大如手臂,向上到心下,使人煩躁悶亂。脾臟的積叫做痞氣,在胃脘,像個盤子一樣大,使人出現黃疸。肺臟的積叫做息賁,在右脅下,像個杯子一樣大,使人忽冷忽熱,喘咳肺壅。肝臟的積叫做肥氣,在左脅下,像個倒扣的杯子,有頭有足,使人發咳。腎臟的積叫做奔豚,從少腹發起,向上到心下,像豬在奔跑一樣,或者向上或者向下,沒有定時,使人喘逆,骨蒸少氣。
陰氣積聚叫做積,陽氣聚集叫做聚。積是五臟所生的病,聚是六腑所生的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