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其偉

《醫學妙諦》~ 卷中 (15)

回本書目錄

卷中 (15)

1. 痛風章

遍身走痛名痛風,血虛氣滯風濕攻。濕熱生風不剋土,痰壅經絡難宣通。風淫末疾四肢屬,日甚夜輕氣血從。治主四物桃紅益,痰熱二陳蔞相同。上風羌防芷薄桂,下濕薏藤宣漢庸。小便如澀四苓散,桑枝酒炒加湯中。此雖血瘀筋不著,總由血虛不內榮(失養)。寒氣凝滯濕痰結,因風行走痛自凶。

陳參曰:五行六氣流行最速,莫如風火,重按疼痛少緩,是為絡血。

血絡瘀痹(久痛必入絡,氣血不行發痹)

金沸草,桃仁,生鹿角,新絳屑,歸尾,青蔥管

積傷入絡作痛

歸鬚,降香末,小茴香,木香,柏子仁,野鬱金

陰分伏熱痛風

頭顛至足麻木刺痛,用東垣滋腎丸。

肝腎虛下焦痛

病後精采未復,多言傷氣,行走動筋,當以甘溫和養。

人參,當歸身,白茯神,枸杞,沙苑子,甘菊炭

陳參曰:相火寄於肝,龍雷起於腎,並從陰發越,根蒂先虧,藏納失職矣。

何書田曰:經云諸痛癢瘡,皆屬於心。夫心主君火,自當從熱而論,然此但言瘡耳,不可概諸他病也。諸痛古人總以通字立法,非攻下通利之謂,謂通其氣血則不痛也。然必辨明氣血在氣分者,但行其氣,弗動其血。在血分者,兼乎氣治,所謂氣行則血隨之矣。症實者氣滯血凝,通其氣而散其血。症虛者氣餒不能充運,血衰不能滋榮,當養氣補血,兼寓通於補。

陳參曰:諸痛宜辛潤宣通,不宜酸寒斂澀,恐留邪也。

白話文:

[痛風章]

全身到處遊走疼痛,這種病叫做痛風,多半是因為身體虛弱、氣血不順暢,加上風邪濕氣侵襲所致。濕熱會產生風邪,使得脾胃功能失調,導致痰液堆積在經絡中,阻礙氣血運行。風邪侵入容易發生在四肢末端,通常白天疼痛比較嚴重,夜晚則稍微減輕,這也跟氣血的運行有關。治療主要以四物湯加上桃仁、紅花來補血活血,再用二陳湯搭配蔞根來化痰清熱。上肢的痛風,可以用羌活、防風、白芷、薄荷、桂枝等藥材來治療,下肢則可以用薏苡仁、絡石藤等藥材來祛濕通絡。如果小便不順暢,可以用四苓散來治療,並搭配桑枝用酒炒過後再煎湯服用。這類痛風雖然看起來像是筋脈瘀血,但根本原因是因為身體虛弱,氣血不足,無法滋養筋脈。寒氣凝結,濕氣和痰液積聚,再受到風邪的影響,就會產生劇烈的疼痛。

陳參說:五行六氣的運行速度,以風和火最快。按壓疼痛處如果可以稍微減輕,就代表是經絡中的血液瘀滯。

血絡瘀阻 (久病疼痛會深入經絡,氣血不通就會產生麻木疼痛)

可以使用金沸草、桃仁、生鹿角、新絳屑、當歸尾、青蔥管等藥材。

因外傷積累導致經絡疼痛

可以使用當歸鬚、降香末、小茴香、木香、柏子仁、野鬱金等藥材。

陰虛內熱引起的痛風

從頭到腳出現麻木刺痛的感覺,可以使用東垣滋腎丸來治療。

肝腎虛弱,下焦疼痛

生病後精氣尚未恢復,又多說話耗氣,或行走活動筋骨,應該用甘溫的藥物來調養。可以使用人參、當歸身、白茯神、枸杞、沙苑子、甘菊炭等藥材。

陳參說:相火寄於肝臟,龍雷之火起於腎臟,兩者都從陰分發散出來,根本原因是精氣先虧損,導致臟腑失去了藏納的功能。

何書田說:經典提到各種疼痛、搔癢、瘡瘍等病症,都屬於心臟的問題。心臟主管君火,應該從熱的方面來論治。然而這裡說的是瘡瘍,不能將其他疾病都歸於此類。古人治療疼痛的方法,大多以「通」字為主,這裡的「通」並非指攻下通利,而是指疏通氣血,氣血通暢就不會疼痛。但是必須辨別清楚,氣血問題是發生在氣分還是血分。如果是在氣分,就應該調暢氣機,不要妄動氣血;如果是在血分,就要兼顧氣血一起治療,所謂氣行則血行。如果是實證,是氣滯血瘀,就要疏通氣機,散開瘀血。如果是虛證,是氣虛無法運行氣血,血虛無法滋養筋脈,就應該補養氣血,同時兼顧疏通氣血。

陳參說:各種疼痛都應該使用辛潤的藥物來宣通氣血,不應該使用酸寒收斂的藥物,以免邪氣滯留體內。

2. 頭眩章

經曰:諸風掉眩皆屬於肝。頭為六陽之首,耳目口鼻皆系清空之竅,所患眩暈非外來之邪,乃肝膽風陽上冒耳。內風乃身中陽氣疲動。

頭眩昏暈氣血虛,風寒暑濕痰火居。《內經》頭眩責肝木(風木主動),丹溪痰火原相居。元氣挾火動痰致,虛火上炎痰則無。化痰清暈二陳用,菊藁(本)荊桔羌防撫(芎)。勞役氣虛補中妙,產後血虛四物須。冒暑薷香麥薷味,寒而無汗麻黃蘇。

火重頭眩(宜清泄上焦竅絡之熱)

山梔,天花粉,桑葉,元參,連翹,湖丹皮,生地

肝風頭眩(腎宜溫肝宜涼)

阿膠,麥冬,白芍,牡蠣,生地,萸肉,甘菊

絡熱眩暈

羚羊角,元參,生地,石菖蒲,連翹,鬱金

營血虛頭眩

西枸杞,胡麻,左牡蠣,川石斛,桑葉,柏子仁

內風挾痰頭眩

煨天麻,法半夏,雲茯苓,甘菊花,白蒺藜,廣橘皮,西杞子,鮮竹瀝

陰虛陽升頭眩(補腎滋肝,育陰潛陽,兼鎮攝治)

大熟地,山萸肉,五味子,牡蠣,淮牛膝,龜版心,麥門冬,靈磁石,茯神,炒遠志

屬下虛頭眩

都氣丸加車前、淡天冬。

動怒鬱勃(痰火風火併熾,頭眩)

二陳湯、龍薈丸加減治之。

何書田曰:精液有虧,肝陰不足,血燥生熱,熱則風陽上升,竅絡阻塞,頭目不清,眩暈跌僕。治宜緩肝之急以熄風,滋腎之液以驅熱。如虎潛丸、侯氏黑散、地黃飲子、滋腎丸、復脈飲湯等方。介以潛之,酸以收之,厚味以填之,或清上實下之法。風木過動,必犯陽明,嘔吐不食,法當泄肝安胃,或填補陽明。

又法辛甘化陰,清金平木,治痰須健中,熄風可緩暈。

陳參曰:肝腎虛則多驚恐,陽動莫制,皆臟陰少藏耳。

白話文:

頭暈

《黃帝內經》說:各種因風邪引起的頭暈都與肝有關。頭是六陽經匯集的地方,耳朵、眼睛、嘴巴、鼻子都是清氣流通的孔竅。所以頭暈不是外來的邪氣引起的,而是肝膽的風陽向上衝逆所致。這種內風是身體內陽氣過於亢奮造成的。

頭暈昏沉,可能是因為氣血虛弱,也可能是因為風、寒、暑、濕、痰、火等因素影響。《內經》認為頭暈跟肝木有關(肝屬風木,主動)。朱丹溪則認為是痰和火相互作用引起的。元氣不足時,火會挾帶痰上衝,導致頭暈;虛火上炎時,則不一定有痰。治療頭暈,可以運用二陳湯來化痰,再加入菊花、藁本、荊芥、桔梗、羌活、防風、川芎等藥材來疏散風邪。如果是因為勞累過度、氣虛引起的頭暈,可以用補中益氣湯;如果是產後血虛引起的頭暈,可以用四物湯。中暑引起的頭暈,可以用薷香、麥冬、香薷等藥材來解暑;風寒引起的頭暈,而且沒有出汗,可以用麻黃、蘇葉等藥材來發散風寒。

火氣重的頭暈(宜清洩上焦的熱邪,疏通孔竅) 可用藥:山梔子、天花粉、桑葉、元參、連翹、牡丹皮、生地黃

肝風引起的頭暈(腎應溫補,肝應清涼) 可用藥:阿膠、麥冬、白芍、牡蠣、生地黃、山茱萸、甘菊花

經絡有熱引起的頭暈 可用藥:羚羊角、元參、生地黃、石菖蒲、連翹、鬱金

營血虛弱引起的頭暈 可用藥:枸杞子、胡麻、左牡蠣、川石斛、桑葉、柏子仁

內風挾痰引起的頭暈 可用藥:煨天麻、法半夏、雲茯苓、甘菊花、白蒺藜、廣橘皮、枸杞子、鮮竹瀝

陰虛陽亢引起的頭暈(應滋補腎陰,平肝潛陽,兼以鎮靜) 可用藥:熟地黃、山茱萸、五味子、牡蠣、懷牛膝、龜板心、麥門冬、靈磁石、茯神、炒遠志

屬於下虛引起的頭暈 可用藥:都氣丸,再加車前子、淡天冬

因情緒激動、鬱悶引起的頭暈(痰火、風火同時上衝,引起頭暈) 可用藥:二陳湯、龍薈丸,加減藥材治療。

何書田說:精液虧損,肝陰不足,導致血燥生熱。熱邪會使風陽上亢,阻礙孔竅,導致頭目不清,頭暈跌倒。治療上應該緩解肝的急迫,平息風邪,滋補腎陰來驅除熱邪。可用虎潛丸、侯氏黑散、地黃飲子、滋腎丸、復脈飲等方劑。使用具有潛陽功效的藥材,用酸味藥材來收斂,用厚味藥材來滋養。也可以使用清上實下的方法來治療。如果風木過於旺盛,一定會侵犯陽明經,導致嘔吐、食慾不振,此時應疏泄肝氣、安和脾胃,或滋養陽明經。

另一個方法是使用辛甘的藥材來化陰,清瀉肺金以平肝木,治療痰證要健脾,平息風邪可以緩解頭暈。

陳參說:肝腎虛弱的人容易驚恐,陽氣躁動難以控制,都是因為臟腑陰氣不足而不能藏斂的緣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