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學妙諦》~ 卷下 (4)
卷下 (4)
1. 濁症、淋症章
濁屬心腎,淋為肝膽。痛則為淋,不痛為濁。遺由精竅,淋在溺竅,異出同力,最宜分別,切勿混治。
濁症原分赤與白,白屬氣分赤屬血。脾胃濕熱注膀胱,水液渾濁皆屬熱(本《內經》。主治清心蓮子飲,痰注膀胱二陳合。白由腎虛萆薢飲,赤是血虛合四物。淋症血石勞氣膏,滴瀝疼痛常呼號。心與小腸相表裡,心火猶動相火燒。欲住不住住又至,總將津液常煎熬。八正四苓合四物,山梔知柏淋應消。)
濁淋二症參看濕熱下注
萆薢,木通,海金沙,赤茯,豬苓,澤瀉,川黃柏,山梔,茵陳,鮮竹葉,丹皮,漢防己,子和桂苓飲,劉檀石豬肚丸
陰虛濕熱淋濁
滋腎丸,丹溪大補陰丸合水陸二仙膏加牡蠣、金櫻膏、六味丸,去萸肉,加車前、牛膝。
心火下陷淋濁(心陽亢而下注,利其火府)
分清飲加山梔、丹皮、茯苓、豬苓。清利火府用導赤散加赤苓、瞿麥。又方川連、生地、人參、桔梗、川柏、茯苓、丹參、菖蒲
氣閉成淋
紫苑,栝蔞皮,鬱金,降香,杏仁,枇杷葉,山梔
食入痞滿便淋(照前方去紫菀、山梔,加苡仁)
膀胱蓄熱血淋(小便短赤帶血)
用導赤散加赤茯苓,西血珀屑(五分)
又方,黃柏,知母,山梔,生地,龍膽草,丹皮,酒大黃,淡竹葉,當歸,郁李仁,元紅花
精濁陰虧
炙龜版,熟地,天冬,肥知母,淡秋石,川柏,茯苓,豬脊筋
腎虛不攝,淋濁(脈細腰痠,遺瀝胃減,宜收納肝腎)
茯苓,青鹽,胡桃,腎氣湯加淡蓯蓉鹿角,大茴香
敗精濁瘀阻竅
用虎杖散加韭白汁,製大黃,麝香(少許)
入絡通血,白醜,桃仁,歸鬚,桂枝,小茴,杜牛膝,歸尾,山梔,川楝子,韭白,兩頭尖,川柏,遠志,淡蓯蓉,柏仁,茯苓,生鹿角,大黃,小茴,加麝香
又方
阿膠,生地,女貞子,料豆皮,琥珀屑
淋濁(奇脈病)
敗精內滯因溺強出,積久精血皆枯,當以沖督任帶調理,亦如婦人之漏帶也。
鹿茸,小茴香,歸身,人參,杞子,龜版心,茯苓,柏霜,補骨脂,覆盆子,菟絲子
又方
鹿茸,韭子,胡桃,沙苑子,舶茴香
何書田曰:便濁只在氣虛與濕熱。實者宣通水道,虛者調養中州,虛實兩兼又宜益臟通腑。精濁總由肝腎損傷,而有精瘀精滑之分。精瘀當先理離宮腐濁,然後補腎。精滑用固補斂攝,不應,從真元氣調之。張景岳所謂其無形以固有形也。然人必知八脈,治用孫真人九法,升奇陽,固精絡,使督任有權,漏卮自已。
尿血一症,虛者居多,若有火亦能作痛,當與血淋同治。如清之不愈,專究乎虛,則上注心脾,下從肝腎,久則主乎八脈。
陳參曰:厥陰內患最急,少腹繞前陰如刺,小水點滴難通,環陰之脈絡皆痹,氣化機關已息,必須仿朱南陽法,兼參李蘋湖意用滑利通陽,辛鹹泄急,佐以循經入絡之品。古人云:九竅不和多屬胃病,六腑為治,以通為補。脾宜升則健,胃宜降則和。蓋太陰之土得陽始運,陽明之土得陰則安。
白話文:
濁症、淋症
濁症與心腎有關,淋症則與肝膽相關。會感到疼痛的屬於淋症,沒有疼痛感的屬於濁症。濁症的液體從精竅流出,淋症的液體則從尿竅流出,兩者排出的途徑不同,但都屬於液體排出異常,務必仔細區分,不要混淆治療。
濁症又分為紅色與白色兩種,白濁通常是氣分問題,紅濁則是血分問題。多是因為脾胃濕熱侵入膀胱,導致水液混濁,這都屬於熱證。(這部分參考《內經》的觀點)。主要治療方劑可以使用清心蓮子飲,若是痰濕引起的,則用二陳湯合方。白濁由腎虛引起,可以使用萆薢飲治療;紅濁則是血虛導致,可以使用四物湯合方。淋症則要區分是血淋、石淋還是勞淋,如果感到滴滴答答疼痛不已,常常哀嚎,就可能是淋症。心臟與小腸之間有表裡關係,心火如果妄動,就會導致相火也跟著燃燒。這種想尿又尿不出來、尿了又想尿的感覺,總是煎熬著身體的津液。治療淋症,可以使用八正散合四苓散再加四物湯,也可以使用山梔子、知母、黃柏等藥物來消退淋症。
(濁淋兩症可參照濕熱下注的內容來理解)
可用的藥材有:萆薢、木通、海金沙、赤茯苓、豬苓、澤瀉、川黃柏、山梔子、茵陳、鮮竹葉、丹皮、漢防己,以及子和桂苓飲、劉檀石豬肚丸等。
陰虛濕熱引起的淋濁
治療可以採用滋腎丸、丹溪大補陰丸合水陸二仙膏,再加牡蠣、金櫻膏,並使用六味丸,去除其中的山茱萸肉,加入車前子、牛膝。
心火下陷引起的淋濁(指心陽亢盛而下注,要疏泄心火)
可以使用分清飲,再加入山梔子、丹皮、茯苓、豬苓。清泄心火可以使用導赤散,再加入赤茯苓、瞿麥。還有一個方子,可以用黃連、生地、人參、桔梗、川黃柏、茯苓、丹參、菖蒲等。
氣機閉塞引起的淋
可以使用紫苑、栝樓皮、鬱金、降香、杏仁、枇杷葉、山梔子等藥材。
飲食停滯導致的痞滿兼淋(可以去掉上述方子中的紫苑和山梔子,加入薏仁)
膀胱積熱導致的血淋(小便短少且顏色赤紅帶血)
可以使用導赤散,再加赤茯苓和西血珀屑(五分)。還有一個方子,可以用黃柏、知母、山梔子、生地、龍膽草、丹皮、酒大黃、淡竹葉、當歸、郁李仁、元紅花等。
精濁兼陰虛
可以使用炙龜板、熟地、天冬、肥知母、淡秋石、川黃柏、茯苓、豬脊筋等。
腎虛導致的不能固攝精液,引起的淋濁(症狀包括脈細、腰酸、遺精、尿後滴瀝不盡、食慾減退,應當收斂肝腎)
可以使用茯苓、青鹽、胡桃,以及腎氣湯加淡蓯蓉、鹿角、大茴香。
敗精濁瘀堵塞竅道
可以使用虎杖散,加入韭菜白汁、製大黃和少許麝香。
為了疏通經絡氣血,可以使用白醜、桃仁、歸鬚、桂枝、小茴香、杜牛膝、歸尾、山梔子、川楝子、韭菜白、兩頭尖、川黃柏、遠志、淡蓯蓉、柏子仁、茯苓、生鹿角、大黃、小茴香,再加麝香。
還有一個方子,可以使用阿膠、生地、女貞子、料豆皮、琥珀屑等。
淋濁(奇脈病)
這是因為敗精滯留在體內,由於排尿過於用力而導致,時間長了就會導致精血虧虛,此時應當調理沖脈、督脈、任脈、帶脈,如同治療婦女的漏帶病一樣。
可以使用鹿茸、小茴香、當歸身、人參、枸杞子、龜版心、茯苓、柏霜、補骨脂、覆盆子、菟絲子等。
還有一個方子,可以使用鹿茸、韭菜子、胡桃、沙苑子、舶茴香等。
何書田說:小便渾濁,主要是因為氣虛或濕熱。實證要疏通水道,虛證要調理中焦脾胃,虛實夾雜的則要兼顧補益臟腑與疏通腑氣。精濁通常是由於肝腎損傷導致,又分為精瘀和精滑。精瘀應當先清理下焦的腐濁,然後補腎。精滑則要使用固澀收斂的方法,如果沒有效果,就要從真元之氣方面來調理。正如張景岳所說的「無形之氣可以化為有形之精」。治療時要了解奇經八脈,運用孫思邈的九法,升舉奇陽,固護精絡,使督脈和任脈功能恢復正常,漏洩的情況自然就會停止。
尿血這種病症,虛證居多,如果兼有火熱,也會感到疼痛,應當與血淋一起治療。如果清熱的方法沒有效果,就要專門從虛證方面來考慮,可能是上注心脾,下損肝腎,時間久了還會影響到奇經八脈。
陳參說:肝經的病變最為緊急,少腹、前陰部如同針刺一樣疼痛,小便點滴難出,陰部周圍的經絡都麻木不仁,氣化功能已經停滯,必須效仿朱南陽的方法,並參考李蘋湖的觀點,使用滑利通陽、辛鹹泄急的藥物,輔以能循經入絡的藥物。古人說:「九竅不和,多屬胃病」,治療六腑應以通為補。脾宜升則健,胃宜降則和。因為太陰脾土只有得到陽氣才能運化,陽明胃土得到陰液才能安和。
脾喜歡剛燥,胃喜歡柔潤。張仲景用急下存津的方法,是為了治療中焦的胃病。李東垣用大升陽氣的方法,是為了治療脾的病症。
八正散,用於治療濕熱導致的便秘。
藥材包括:車前子、瞿麥、山梔子、燈心草、木通、滑石、大黃、扁蓄草、甘草、木香等。
這可以疏通濕熱的泉源。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