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其偉

《醫學妙諦》~ 卷下 (2)

回本書目錄

卷下 (2)

1. 麻木章

麻木不仁症何治,二陳四物湯須識。總是濕痰死血成,活血開痰法先試。兩臂桂枝不可無,下部靈仙牛膝使。補中益氣青(皮)附(香附)香(木香),白芥紅(花)桃(仁)藥兼備。

營虛,肝風挾痰,指末脹麻

煨天麻,羚羊片,桂枝,茯苓,膽星,白芍,鉤藤鉤,石決明,桑枝,秦芄,歸身

肝腎虛,眩暈耳鳴,心悸指末麻

生地,西杞子,遠志,石菖蒲,桂枝,阿膠,羚羊角,茯神,炙龜版,牡蠣,歸身,白蒺藜,胡麻,湖丹皮,白芍,料豆皮,桑葉,炒山梔

白話文:

麻木章

麻木不仁這種病要怎麼治療呢?要先認識二陳湯和四物湯。通常是由於體內濕氣、痰液和瘀血造成的,所以要先嘗試活血化瘀、化痰的方法。治療兩手臂的麻木,桂枝是不可或缺的;治療下半身的麻木,則要使用威靈仙和牛膝。配合補中益氣湯,加上青皮、香附和木香來理氣,再配合白芥子、紅花和桃仁來活血化瘀。

營血不足,肝風夾帶痰濁,手指末端脹麻

可用煨天麻、羚羊片、桂枝、茯苓、膽星、白芍、鉤藤、石決明、桑枝、秦艽、當歸身等藥物來治療。

肝腎虛損,導致頭暈耳鳴,心悸,手指末端麻木

可用生地、枸杞子、遠志、石菖蒲、桂枝、阿膠、羚羊角、茯神、炙龜板、牡蠣、當歸身、白蒺藜、胡麻、丹皮、白芍、料豆皮、桑葉、炒山梔等藥物來治療。

2. 癇症章

癇症或因驚恐,或由飲食不節,或由母腹中受驚,以致內臟不平,經久失調,一觸積痰,厥氣內風猝然暴逆,莫能禁止。待其氣平然後已。至於主治,要在辨其虛實耳。

癇痓暈倒時流涎,聲類畜叫五癇傳。癇醒身軟痓反是,皆由痰與驚專權。驚則神志不守舍,舍空痰如心竅填。肝膽胃經挾痰火,三陽合併升而然。行痰為主清熱次,犀角二陳(石)菖(蒲)膽(星)連(川連枳)。殼蔞(皮)藤橘姜竹瀝,茯神郁(金遠)志宜同煎。

驚恐痰火升,發癇

黃連,山梔,廣皮,膽星,黃芩,枳實,遠志,菖蒲

陽氣鬱竅,絡阻發癇厥

羚羊角,川柏,姜半夏,連翹,陳膽星,遠志,廣鬱金,元參,鉤藤鉤,白芍,川黃連,煨天麻,廣皮,清阿膠

水火鬱血滯,兼癇(婦人經來紫黑)

生地,紫丹參,炒山梔,西珀屑,丹皮,胡黃連,茺蔚子

肝腎陽開發癇

入冬不寐,陽不滑藏。虎潛丸,見前。

陳參曰:癇症有風熱,有驚邪,皆兼虛與痰所致。幼科方書小兒有五癇,五臟各有畜所屬。聲如羊者心癇,聲如犬者肝癇,聲如牛者脾癇,聲如雞者肺癇,聲如豬者腎癇。痓,風病也。《難經》督脈為病,脊強而厥。張仲景云:脊強者,五痓之總名。其症卒口噤,背張而瘛瘲痓。

白話文:

癲癇這種病,有時候是因為受到驚嚇恐懼,有時候是因為飲食沒有節制,還有些是因為在母親肚子裡就受到驚嚇,導致身體內部臟器失去平衡,長期下來就會失調。一旦接觸到積聚的痰液,就會引起氣逆和內風突然發作,無法阻止,必須等到氣息平靜下來才會停止。至於主要的治療方法,重點在於分辨是虛證還是實證。

癲癇發作時暈倒會流口水,發出的聲音像動物叫,這就是民間常說的五種癲癇。癲癇發作後身體軟弱無力,而抽搐是癲癇發作的另一種表現,這些都是因為痰和驚嚇所導致的。驚嚇會導致神智不清,神志一空,痰液就像填滿心竅一樣。肝、膽、胃經脈被痰火挾持,導致三陽經的氣一同上逆而發病。治療上,主要以化痰為主,清熱為輔,可選用犀角、二陳湯(加石菖蒲、膽星、黃連)、陳皮、瓜蔞皮、橘紅、生薑、竹瀝、茯神、鬱金、遠志等藥材一起煎服。

(驚嚇恐懼導致痰火上湧而發作的癲癇):可用黃連、山梔子、廣陳皮、膽星、黃芩、枳實、遠志、菖蒲等藥材。

(陽氣鬱結在竅穴,經絡阻滯而發作的癲癇):可用羚羊角、川黃柏、薑半夏、連翹、膽星、遠志、廣鬱金、元參、鉤藤、白芍、川黃連、煨天麻、廣陳皮、清阿膠等藥材。

(水火鬱結,血液瘀滯,同時伴有癲癇發作,婦女經期來時經血呈紫黑色):可用生地黃、紫丹參、炒山梔子、西珀屑、丹皮、胡黃連、茺蔚子等藥材。

(肝腎陽氣虧虛導致的癲癇):冬天失眠,陽氣無法潛藏,可參考之前的虎潛丸配方。

陳參說:癲癇有風熱、有驚嚇,都是因為兼有虛證和痰所導致的。古代醫書記載小兒有五種癲癇,五臟都有各自對應的動物叫聲。叫聲像羊的是心癇,叫聲像狗的是肝癇,叫聲像牛的是脾癇,叫聲像雞的是肺癇,叫聲像豬的是腎癇。抽搐是一種風病,《難經》認為督脈發病會導致脊背僵硬而厥倒。張仲景說:脊背僵硬是五種抽搐的總稱。這種病會突然口噤,背部僵硬,並且出現抽搐。

3. 癲狂,怔忡,不寐,健妄等章

癲出積憂積鬱,病在心脾包絡之陰,蔽而不宣,致氣鬱痰迷,神志為之混淆。狂由大驚大恐,病在肝膽胃經,三陽並而上升,致火熾痰湧,心竅為之閉塞。不寐總由陽不交陰所致,若因外邪而不寐者,當連去其邪,攘外即所以安內也。若因里症而不寐者,或焦勞過度而離宮內熱,或憂勞積鬱而耗損心脾,或精不凝神而龍雷振盪,或肝血無藏而魂搖神漾。胃病則陽蹺穴滿,膽熱則口苦心煩,審病用方,法無一定。

狂症屬陽主多怒,癲症屬陰主多喜。心熱為狂肝實癲,均為熱症河間議。心經有損七情傷,鎮心安神最為利。天王補心用三參(人參、丹參、元參),酸棗地歸二冬味。遠志柏仁桔茯神,燈草辰砂石菖配。怔忡健忘都可醫,加減天王補心治。怔忡人呆將捕如,惕惕不寧神明殊。

心為人主血為主,神不守舍心血虛。健忘雖因氣血隔,盛怒傷志亦成疾。靜則神藏躁消亡,心氣不充神憊極。陽不變陰非外邪,此方亦可不寐吃(即天王補心丸)。

發狂木火動心神虛

人參,元參,棗仁,天冬,丹參,茯神,川連,麥冬,生地,遠志,桔梗,伯仁,菖蒲

發癲,鬱火,心腎不交(脈不鼓指)

生地,酒炒連,山梔,茯神,竹葉,川柏,炙坎版,菖蒲,遠志

心火不寐

鮮生地,元參,竹葉心,淨銀花,麥冬,綠豆皮

膽火不寐

丹皮,半夏,鉤藤,溫膽湯,山梔,桑葉,橘紅

脾營虛

用歸脾湯為主

不寐胃病,陽蹺脈虛

早服八味丸,晚服半夏秫米湯。

不寐怔忡,膽液虧,陽升虛煩

《金匱》酸棗仁湯,棗仁,甘草,知母,茯苓,川芎

不寐健忘,肝腎陰虧,陽浮(鹹苦酸收甘緩法)

龜版膠,熟地,萸肉,五味子,寧淡菜,川柏,遠志,白茯苓,鹿角膠,大熟地,淡蓯蓉,羊腎子

何書田曰:癲之實者,以滾痰丸開痰之壅塞,清心丸泄火之鬱勃。虛者當養神而通志,歸脾丸、枕中丹。狂之實者,以承氣湯、白虎湯直折陽明之火,生鐵落飲重製肝膽之邪。虛者當壯水以制火,二陰煎之類。

生地,棗仁,元參,茯苓,麥冬,甘草,黃芩,木通

思慮煩勞,身心過動,風陽內擾則營熱。心悸驚怖,不寐,脅中動躍,治以酸棗仁湯。

棗仁,知母,川芎,甘草,茯苓,補心丹,枕中丹,清營之熱佐以斂攝神志。

陳參曰:《靈樞經》云:陽氣下交於陰,陽蹺脈滿,令人得寐。

白話文:

癲病是因為長期憂愁壓抑所導致,病位在心、脾、心包絡這些屬於陰的部位,氣機鬱結而不舒暢,導致氣鬱痰迷,使人的神智變得混亂。狂病則是由於受到極大的驚嚇和恐懼所引起,病位在肝、膽、胃等經絡,屬於陽的部位,陽氣過盛向上衝,導致火氣旺盛、痰液湧動,使心竅被堵塞。失眠總的來說是因為陽氣無法與陰氣相交合所致。如果因為外邪入侵而失眠,應當先祛除外邪,這樣才能使身體內部安寧。如果因為內部病症而失眠,可能是因為過度焦慮勞累導致心火內熱,或者憂愁壓抑太久耗損了心脾,或者精氣不足導致心神不寧,又或者肝血不足導致魂魄不安。胃病會導致陽蹺脈脹滿,膽熱會引起口苦心煩。治療時應根據病情選擇適當的方劑,方法沒有固定的模式。

狂病屬於陽證,患者多易怒;癲病屬於陰證,患者多喜笑。心火旺盛會導致狂病,肝氣實熱會導致癲病,這兩種都是熱證,是醫家河間的觀點。心經受損,七情過度會傷及心神,此時應以鎮心安神的藥物治療最為有利。天王補心丹中使用了人參、丹參、元參這三種參類藥材,以及酸棗仁、熟地、麥冬、天冬等藥材。還配伍了遠志、柏子仁、桔梗、茯神、燈芯草、辰砂、石菖蒲。此方可以治療怔忡、健忘等症,可以根據具體情況調整藥物的用量。怔忡的患者會精神恍惚,好像要被抓住一樣,心神不定,與常人不同。

心是人體的主宰,血是生命的根本,如果心血不足,心神就會失去依附。健忘雖然是因為氣血不通暢所致,但是過度憤怒也會損傷心神,導致健忘。靜心養神就能使神志安寧,躁動則會消耗神氣,心氣不足會導致精神疲憊。陽氣不能轉化為陰氣並非外邪引起,這種情況也可以服用天王補心丹來治療失眠。

以下列出一些病症和對應的藥方:

  • **狂躁,木火擾動心神,心氣虛弱:**人參,元參,酸棗仁,天冬,丹參,茯神,黃連,麥冬,生地,遠志,桔梗,柏子仁,菖蒲。
  • **癲病,鬱火,心腎不交(脈搏微弱):**生地,酒炒黃連,山梔子,茯神,竹葉,黃柏,炙甘草,菖蒲,遠志。
  • **心火旺盛導致失眠:**鮮生地,元參,竹葉心,金銀花,麥冬,綠豆皮。
  • **膽火旺盛導致失眠:**丹皮,半夏,鉤藤,溫膽湯,山梔子,桑葉,橘紅。
  • **脾胃虛弱導致失眠:**以歸脾湯為主。
  • **胃病導致失眠,陽蹺脈虛弱:**早上服用八味丸,晚上服用半夏秫米湯。
  • 失眠、怔忡,膽液不足,陽氣上浮導致虛煩:《金匱要略》酸棗仁湯,包含酸棗仁,甘草,知母,茯苓,川芎。
  • **失眠、健忘,肝腎陰虛,陽氣上浮(用鹹苦酸收甘緩的方法治療):**龜板膠,熟地,山茱萸,五味子,淡菜,黃柏,遠志,白茯苓,鹿角膠,大熟地,淡蓯蓉,羊腎子。

何書田說:癲病屬於實證的,應使用滾痰丸來開通痰液的阻滯,用清心丸來疏泄火熱的鬱結。屬於虛證的,應當滋養心神、疏通意志,使用歸脾丸、枕中丹。狂病屬於實證的,應使用承氣湯、白虎湯來直接攻泄陽明經的火氣,用生鐵落飲來抑制肝膽的邪氣。屬於虛證的,應當滋養腎水來制約心火,使用二陰煎之類的方劑。

以下列出一些方劑的組成:

  • 生地,酸棗仁,元參,茯苓,麥冬,甘草,黃芩,木通
  • 思慮過多、勞累過度、身心過於活躍,導致風陽擾動體內營血,出現心悸驚恐、失眠、脅肋部跳動,可用酸棗仁湯治療: 酸棗仁,知母,川芎,甘草,茯苓,以及補心丹,枕中丹,在清營熱的同時輔以收斂神志的藥物。

陳參說:《靈樞經》說:陽氣下沉與陰氣交合,陽蹺脈充滿,人才能夠入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