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生秘旨

《養生秘旨》是清朝醫學家馬齊所撰的一部重要的養生著作,內容涵蓋了當時乃至更早時期傳統養生文化的精粹。全書結構嚴謹,共分五卷,循序漸進地闡述了養生的基本原則與具體實踐方法,為後世留下了寶貴的健康智慧遺產。

本書第一卷奠定了養生的理論基礎,著重論述了養生的根本原則。這包括了對生命價值與珍貴性的認識,如開篇引用《孫真人衛生歌》所強調的「天地之間人為貴,頭象天兮足象地,父母遺體宜寶之」,指出健康與壽命是「洪範五福」中最為重要的。此卷即提出養生的根本在於珍視自身精、氣、神三寶,並警示「大怒大欲並大醉」這「三戒」對真元氣的損害。作者闡述了情志、精氣神、勞逸之間的辯證關係:「心若太費費則竭,形若太勞勞則怯,神若太傷傷則虛,氣若太損損則絕」,深刻揭示了耗散生命本源的各種行為。同時,《養生銘》等篇章以簡潔的格言形式,提示讀者注意情緒、飲食、起居各方面的節制與調養,強調「壽夭休論命,修行在本人」,將養生視為一種個人主動的修鍊過程。

第二卷專論飲食調養,是養生實踐中至關重要的一環。《養生秘旨》提倡飲食要清淡、適量、有節制。這與《孫真人衛生歌》中提到的「春月少酸宜食甘,冬月宜苦不宜咸:夏日增辛宜減苦,秋來辛減略加酸」等四時飲食宜忌相呼應,體現了順應自然、平衡五味的原則。書中也嚴厲警告「大飽傷脾飢傷胃,太渴傷血多傷氣」,以及「醉後強飲飽強食,未有此身不生疾」,強調暴飲暴食對臟腑的嚴重損害。對於現代人而言,這些關於飲食節制的告誡,仍然具有警示意義。食後徐行、平摩臍腹以助消化的方法,更是簡便易行的養生良方。

第三卷聚焦起居調養,論及生活作息的規律性。《養生秘旨》強調起居應有常,避免過度勞累,確保充足休息。這不僅指物理層面的身體休息,也涵蓋精神上的安寧。書中提出「起居務適毋強」,意即作息應順應身體的自然節律,避免勉強而為。同時,對於外界環境的防護亦有提及,如「坐臥防風來腦後,腦後受風人不壽」,提醒人們注意避免風邪侵襲。規律的作息與適度的勞逸結合,是保持身體健康的基本保障。

第四卷 delves into 情志調養, recognizing the profound impact of emotions on health. The text emphasizes the importance of emotional balance and peace. 《孫真人衛生歌》 states, "喜樂有常嗔怒少,心誠意正思慮除,順理修身去煩惱," advocating for stable joy, minimal anger, sincere intentions, removal of distracting thoughts, and cultivating virtues to alleviate worries. 《養生銘》 echoes this, noting that "怒甚偏傷氣,思多太損神," and advises "安神宜悅樂." The chapter 卻病十法 suggests practices like contemplating emptiness or comparing one`s situation favorably to others when troubled, highlighting mental strategies for emotional resilience. Conversely, 病有十不治 lists conditions exacerbated by negative emotions and attitudes, such as resentment, excessive worry, and a lack of inner peace ("窘苦拘囚,無瀟灑之趣"). The poem 青天歌 uses the metaphor of clearing clouds from a blue sky to represent the removal of emotional and mental hindrances, emphasizing the importance of inner clarity ("雲散虛空體自真") for overall well-being. This section underscores the mind-body connection central to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and养生。

第五卷探討房事調養,這是傳統養生學中較為敏感但也極其重要的一環。《養生秘旨》在此卷中明確指出房事應當適度,嚴格節制,避免過度。《長生在惜精論》深入闡述了「惜精」對於長生不死的關鍵作用。該篇章辨析了元精與交感之精的關係,認為元精是涵於元氣之中的未成形質的生命本源,而交感泄出的精液則是元氣耗散後形成的渣滓。作者嚴厲批評了坊間通過物理手段(如手按尾閭)阻止精液泄出的方法,認為這不僅無益於養生,反而會導致敗穢之物滯留體內,釀成疾病。正確的惜精之道在於平時的「清心純念」,從根本上減少慾念,從而使元精不致化為形質而耗散。這反映了本書將養生上升到心性修養的高度,認為慾念的控制是保證精氣不外泄的關鍵。書中引用的呂祖師「精養靈根氣養神,此真真外更無真」以及「二八佳人體似酥,腰間佩劍斬愚夫」的詩句,更是直觀地揭示了精氣神在養生中的核心地位以及沉溺色慾的危害,與《可惜歌》中對元陽耗散的痛惜一脈相承。

除了這五卷內容,《養生秘旨》還通過《卻病十法》和《病有十不治》等篇章,提供了具體的方法和警示。前者提出了十種積極的自我調養和心態調整方法,如靜坐觀空、以死譬病、家庭和睦等,涵蓋了心理、行為、環境等多個層面。後者則列舉了十種導致疾病難以治癒的行為和心態,如不自珍重、怨天尤人、聽信師巫、諱疾忌醫等,這些都是對養生大道的背離,強調了不良習慣和負面情緒是健康的大敵。

總體而言,《養生秘旨》是一部集理論與實踐、心性修養與行為規範於一體的全面性養生著作。它不僅系統地闡述了飲食、起居、情志、房事等方面的具體方法,更將養生提升到對生命本源(精氣神)的保護和對心性慾念的修鍊層面。書中處處體現了傳統文化中順應自然、中庸平和、貴在節制、強調內求的養生思想。清朝作為中國傳統養生文化發展的重要時期,本書作者馬齊能夠匯聚前人的智慧並加以系統整理,使其成為一部具有代表性的養生典籍。書中許多關於節制慾望、保持心態平和、順應自然規律的原則,即使在現代社會,面對日益複雜的生活壓力與健康挑戰,仍然具有深刻的指導意義和參考價值。通過學習和踐行《養生秘旨》中的思想和方法,我們可以更好地認識自身,養成健康的生活習慣,從而維護身體的康健與精神的愉悅。


孫真人衛生歌

可惜歌

長生歌

青天歌

養生銘

卻病十法

病有十不治

長生在惜精論

前修格言

修行始事

產藥川源論 (1)

產藥川源論 (2)

精氣神論

仙師六字治病訣

神水滋養法

天機潮侯

八段導引法

丹陽祖師回陽固本十六錠金訣

積氣生精

煉精化氣

仙師口訣 (1)

仙師口訣 (2)

日用經

固精法

運氣法

健脾胃法

翻江倒海法

瀉命門大法

擦腎腧治頻詡法

擦湧泉穴令腰足輕快法

睡訣

固手指訣

固齒訣

舌訣

坐訣

眼訣

漱唾訣

撫摩訣

擺身訣

運手訣

運足訣

去汗訣

暖丹田訣

三不動訣

三滿訣

四大忌

四少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