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齊

《養生秘旨》~ 修行始事

回本書目錄

修行始事

1. 修行始事

初學修行,當先認爐鼎。《九真玉書》曰:修丹者,先正其爐。爐者鼎之外垣,身是也。爐分八門,曰耳目口鼻,是為槖籥。闔闢之戶既認明的,須理會安爐立鼎。慎起居,節飲食,調寒暑,少眠睡,收拾身心,懲忿窒欲,惜精、惜氣、惜神,使四大安和,神完氣足,則此身方成爐鼎,可為入藥之基矣。然未敢遽議行火。

蓋初入門之人,斫喪既多。此身是個虛器,大藥未生而行火候,則虛陽上攻,適自焚其軀也。須營靜室,室不宜太明,太明則傷魂;不宜太暗,太暗則傷魄;室中只設一香爐,一燈檠、一靜幾、一禪榻而已。須辦肯心,此事若非真為生死,鮮不中道而輒。故必立志堅剛,割捨不繫,直前不回。

常觀此身如牽牛入屠市,步步近死,既以死為念,則步步棄割,雖有境物紛華在前,目無所見,耳無所聞,念念盡忘:此身亦舍,何況其他?縱遇患難,永無退心,必不以緣分淺、根氣薄而自暴自棄也。須屏眾緣,蓋學道之人,第一要斷緣簡事,如內接家務,外綜世事,不唯勞形役心,牽纏業障,留戀人我,何時得了!必屏除之。所謂舊緣漸減,新緣莫結也。

次學打坐,須厚鋪茵褥,使身不苦,解寬衣帶,使氣不滯,塞充垂簾,正身端坐,耳對肩,眼對鼻,鼻對臍,坐毋傾側,毋倚靠,要安舒,要自然。息不可粗,不可促,不可閉:不可抑,出入往來,務令綿綿。不可著意,念起即覺,覺之即無,所謂不怕念起,只怕覺遲。若能如此,自然四大輕爽,即安樂法門也。

然打坐最是難事,若內無靜定工夫,不免束心太急,致生狂疾,如何坐得安穩?昔有武人慕道,禮師以求打坐,師不許上蒲團,令供薪水之役。如是歲余,乞容一坐。師曰:此蒲團一上便不可下了,汝自思之。因其固求,乃使之坐。坐未半時,求下甚急。師令抬大石壓其兩腿,疼不可忍,大聲曰:我以殺人為事!舊性復發。

師叱而逐之。其人去而復返曰:事師久矣,幸賜一訣。師曰:我適以石壓汝足,汝覺疼乎?曰:疼。師曰:疼處就有道。其人遂大悟,安坐而成道。今之學者,只捨不得這疼,倘真為生死事大,若父子天親如何可割?則思一日無常,子亦難代,身中自有真種子在也。夫婦恩情如何可割?則曰:夫妻本是同林鳥,大限來時各一天。

身中配偶何樂如之,一切家中所有所用如何捨得?則曰:來時空手,去亦空拳,無常買得不來否也。參透此間,忍得此疼,一刀兩段,何道之不可成哉!

白話文:

初學修行,首先要了解自身是爐鼎。古書《九真玉書》說,修煉丹藥,要先端正自身,身體就是煉丹的爐鼎。爐鼎有八個門,分別是耳、目、口、鼻,這些是人體呼吸的通道。一旦明白了這些,就要用心安置爐鼎。要謹慎起居、節制飲食、調節寒暑、減少睡眠,收攝身心、克制忿怒和慾望,珍惜精氣神,使身體四大元素平和,精神飽滿,氣血充沛,這樣身體才能成為煉丹的爐鼎,可以作為修煉的基礎。但是,還沒能馬上開始煉丹。

因為初入門的人,容易犯錯。身體就像一個空器皿,內部的真藥還沒生長出來就急著煉丹,就會導致虛陽上浮,最終損傷自身。所以要先營造一個安靜的房間,房間的光線不能太亮,太亮容易傷魂;也不能太暗,太暗容易傷魄。房間裡只放一個香爐、一個燈台、一個靜坐的矮几和一個禪坐的蒲團。修煉需要堅定的心志,這件事如果不是為了生死大事,很少有人能堅持到底。所以必須立志堅定、意志剛強,捨棄一切外物,勇往直前,絕不退縮。

要常觀自身,就像牽牛進入了屠宰場,一步步走向死亡,既然有了死亡的念頭,就要一步步捨棄一切,即使眼前有繁華景象,也要視而不見,聽而不聞,心念全部忘卻,身體都捨得,更何況其他?即使遇到困難,也要堅定信念,永不退縮,不能因為緣分淺薄、根氣不足而自暴自棄。要摒除一切外緣,因為修行之人,首要的是斷絕外緣,簡化事務,例如處理家務、應付世事,不僅勞心費力,還會積累業障,沉溺於人我之間,何時才能成就?必須摒除這些外緣,所謂“舊緣漸減,新緣莫結”。

接下來學習打坐,要厚厚地鋪上墊子,讓身體不感到疲憊,解開衣服和腰帶,讓氣息不至於阻塞,拉上窗簾,端正坐姿,耳朵對著肩膀,眼睛對著鼻子,鼻子對著肚臍,坐姿要端正,不要歪斜,不要倚靠,要舒適自然。呼吸不要太粗,不要太急,不要閉氣,不要壓抑,呼吸要自然綿綿。不要刻意去想念頭,念頭出現時立刻覺察,覺察了之後就放下,所謂“不怕念起,只怕覺遲”。如果能做到這樣,身體四大元素就會變得輕盈,這就是安樂的法門。

但是打坐是最難的事情,如果內心沒有靜定功夫,很容易心急,導致心神不寧,如何才能安穩地坐下去呢?從前有位武士慕道,向老師請求學習打坐,老師不允許他上蒲團,讓他做燒火運水的雜役。過了很久,他再次請求打坐,老師說:“這個蒲團一旦坐上去就不可再下來,你自己考慮清楚。”因為他堅持要求,老師才讓他坐。坐了不到一半,他就急於起身,老師就叫人抬來一塊大石頭壓住他的雙腿,疼得他受不了,大聲說:“我以殺人為事!舊性復發。”

老師怒斥他並把他趕出去。他出去又回來,說:“我侍奉師傅很久了,請您指點迷津。”老師說:“我剛剛用石頭壓你的腳,你覺得疼嗎?”他說:“疼。”老師說:“疼的地方就有道。”他頓時大悟,安然打坐,最終成道。如今的修行人,只捨不得這份痛苦,如果真的是為了生死大事,就像父子之間的親情如何能割捨?那就想想,人終有一死,即使是親生兒子也無法代替自己,身體內部自有真種子存在。夫妻之間的恩情如何能割捨?那就想想,夫妻本是同林鳥,大限來臨時各走各的路。

身體內的伴侶何樂於此,家中的一切財物如何捨得?那就想想,來時兩手空空,去時也是兩手空空,無常是買不來的。參透這個道理,忍住這份痛苦,一刀兩斷,還有什麼道不能成就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