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寶詒

溫熱逢源

溫熱逢源

溫病著作。三卷。清·柳寶詒撰。上卷詳註《內經》》、《難經》及《傷寒論》中伏氣溫病,並附註《傷寒論》暴感暑熱、兼感濕溫各條;中卷辨正《溫熱暑疫全書》、《伏邪篇》、《傷寒緒論》、《溫疫論》中有關溫熱病的一些條文;下卷重點論述伏氣溫病,對其發病原因、病理過程和治療原則等頗多個人發揮。此書原系未刊稿,後收編於《三三醫書》中。1949年後有排印本。

《溫熱逢源》是一部研究溫病的專著,由清代醫家柳寶詒所著。全書分為上、中、下三卷,上卷主要論述伏氣溫病的發病原因、病理過程和治療原則;中卷辨正了《溫熱暑疫全書》、《伏邪篇》、《傷寒緒論》、《溫疫論》等書中有關溫熱病的一些條文;下卷則詳細論述了暴感暑熱、兼感濕溫等病證的臨床表現和治療方法。

《溫熱逢源》是一部具有較高學術價值的醫學著作,對後世溫病學的發展產生了重要影響。

《溫熱逢源》的學術價值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該書對伏氣溫病的發病原因、病理過程和治療原則進行了深入的論述,對後世溫病學的發展產生了重要影響。柳寶詒認為,伏氣溫病是由於伏氣在人體內潛伏,在一定條件下發病的一種溫病。他指出,伏氣的發病原因主要有三個方面:一是外感六淫之邪,二是內傷七情,三是飲食勞倦。伏氣的病理過程主要包括伏氣的潛伏、伏氣的發動和伏氣的傳變三個階段。伏氣的治療原則是扶正祛邪、解毒清熱。

第二,該書對《溫熱暑疫全書》、《伏邪篇》、《傷寒緒論》、《溫疫論》等書中有關溫熱病的一些條文進行了辨正,澄清了一些醫學上的誤區。柳寶詒指出,《溫熱暑疫全書》中關於伏氣溫病的論述存在很多錯誤,如認為伏氣溫病是由於伏氣在人體內化熱而發病,並將伏氣溫病分為伏暑、伏熱、伏溫三種。柳寶詒認為,伏氣溫病並非是由伏氣在人體內化熱而發病,而是由於伏氣在人體內潛伏,在一定條件下發病。他還指出,《伏邪篇》中關於伏氣溫病的論述也存在很多錯誤,如認為伏氣溫病是由於伏氣在人體內化熱而發病,並將伏氣溫病分為伏暑、伏熱、伏溫三種。柳寶詒認為,伏氣溫病並非是由伏氣在人體內化熱而發病,而是由於伏氣在人體內潛伏,在一定條件下發病。

第三,該書對暴感暑熱、兼感濕溫等病證的臨床表現和治療方法進行了詳細的論述,為臨床醫生提供了重要的參考資料。柳寶詒指出,暴感暑熱是由於暑熱之邪直接侵襲人體而發病的一種溫病。該病的臨床表現主要包括發熱、頭痛、身熱、胸悶、煩躁、口渴、尿黃、大便乾燥等。治療上應以清暑解熱、養陰生津為主。兼感濕溫是由於暑熱之邪與濕邪相互交錯而發病的一種溫病。該病的臨床表現主要包括發熱、頭痛、身熱、胸悶、煩躁、口渴、尿黃、大便乾燥等。治療上應以清暑解熱、利濕化濁為主。

《溫熱逢源》是一部具有較高學術價值的醫學著作,對後世溫病學的發展產生了重要影響。該書對伏氣溫病


卷上 (1)

卷上 (2)

卷上 (3)

卷上 (4)

卷上 (5)

卷上 (6)

卷上 (7)

卷上 (8)

卷上 (9)

卷上 (10)

卷上 (11)

卷上 (12)

卷上 (13)

卷上 (14)

卷上 (15)

卷上 (16)

卷上 (17)

卷上 (18)

卷上 (19)

卷中 (1)

卷中 (2)

卷中 (3)

卷中 (4)

卷中 (5)

卷中 (6)

卷中 (7)

卷中 (8)

卷中 (9)

卷中 (10)

卷中 (11)

卷中 (12)

卷中 (13)

卷下 (1)

卷下 (2)

卷下 (3)

卷下 (4)

卷下 (5)

卷下 (6)

卷下 (7)

卷下 (8)

卷下 (9)

卷下 (10)

卷下 (11)

卷下 (12)

卷下 (13)

卷下 (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