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熱逢源》~ 卷下 (11)
卷下 (11)
1. 伏溫化熱鬱於少陰不達於陽
黃村橋範養逵令郎,於戊戌夏間患三瘧,至八月初服截藥而止。至二十外,忽然遺泄數次,遂發寒熱,如日作之瘧。先寒後熱,迨外熱已甚,而下身骨節仍寒,須再作寒慄一次,隨啜熱粥一碗,然後得汗而解。延至九月初,已十餘發矣。一日當啜粥助汗之時,忽然頭暈目暗,冷汗肢厥,如欲脫之狀,逾時始定。
此後遂臥床不起,惟胃納尚不大壞,纏綿不愈。予往診時,十月中矣。予謂從前三瘧,是暑濕之邪。迨愈而復作,是引動少陰伏邪,乘少陽新病之虛而出;而腎陽先餒,不能托邪,故寒慄日甚,而熱勢反不重也。此當用溫經托邪之法,用桂枝湯加人參、當歸、生地、附子汁制牛膝,仍用柴胡、豆豉、黃芩等味出入,十餘劑。中間迭見驚悸痙惕諸證,又加龍骨、牡蠣、羚羊角等味,隨證治之而愈。
此證當瘧疾再發之時,諸醫仍用暑濕門套方,服二三十劑,而病情毫無增減。病者自言不起,每夜分輒有譫語。病家疑神疑鬼,醫家莫測其病原所在。其故皆由近日醫家,不囿於吳又可募原之說,即泥於吳鞠通三焦之論,而絕不知有少陰伏邪隨經發病之理。故遇此等證,便覺毫無把握,輕者遷延致重,重者無法挽救,近年所見不少矣,哀哉!
白話文:
黃村橋範養逵先生的兒子,戊戌年夏天患了瘧疾三次,八月初服用截瘧藥後痊癒。但到八月二十多號,突然多次腹瀉,接著又發寒熱,像瘧疾一樣每天發作。先發冷後發熱,等到外熱很厲害時,下半身關節仍然冰冷,還得再發冷一次,然後喝一碗熱粥,才能出汗退燒。到了九月初,已經發病十多次了。有一天,在喝粥幫助出汗的時候,突然頭暈眼花,冒冷汗,四肢冰冷,像要暈倒一樣,過了一段時間才恢復。
之後就臥床不起,只是食慾還不算太差,病卻纏綿不愈。我十月中去診治。我認為他之前的三次瘧疾,是暑濕之邪引起的。痊癒後又復發,是因為少陰經伏藏的邪氣,趁著少陽經新病虛弱的時候發作;而腎陽先衰弱,不能托住邪氣,所以發冷越來越嚴重,而發熱的症狀反而不重。這應該用溫經散寒、托邪外出之法治療,我用桂枝湯加人參、當歸、生地、用附子汁炮製的牛膝,還加入柴胡、豆豉、黃芩等藥,加減使用,用了十幾劑。期間多次出現驚悸、抽搐等症狀,我又加入龍骨、牡蠣、羚羊角等藥,根據病情變化治療,最後痊癒。
這個病例,在瘧疾復發時,其他醫生仍然用治療暑濕的藥方,服用了二三十劑,病情卻沒有任何好轉。病人自述病情嚴重,每到半夜都會說胡話。家人疑神疑鬼,醫生也測不出病因所在。原因都在於現在的醫生,不遵循吳又可(《溫疫論》作者)的學說,只拘泥於吳鞠通(《溫病條辨》作者)的三焦辨證,完全不知道少陰經伏藏的邪氣會沿著經絡發病的道理。所以遇到這種情況,就沒有把握,輕症拖延成重症,重症則無法挽救,近年來我見到的不少了,真是可悲啊!
2. 伏溫化熱內陷手足厥陰發痙厥昏蒙等證
伏溫由少陰而發,外出於三陽經證,內結於胃腑,則見陽明腑證。其證雖深淺不一,但由陰出陽,於病機為順,均在可治之例。惟有伏邪已動,而熱象鬱滯,不達於三陽,亦不歸於胃腑,而即竄入厥陰者,在手厥陰則神昏譫語,煩躁不寐,甚則狂言無序,或蒙閉不語。在足厥陰則抽搐蒙痙,昏眩直視,甚則循衣摸床。
此等凶證,有兼見者,有獨見者,有腑熱內結,邪氣充斥而潰入者,有陰氣先虧,熱邪乘虛而陷入者,有挾痰涎而蒙閉者,有挾蓄血而如狂者。凡遇此等重證,第一先為熱邪尋出路,如在經者,從斑汗解,在腑者,從二便出是也。至照顧正氣,轉在第二層。蓋氣竭則脫,陰涸則死,皆因熱邪燔劫而然。
用藥於祛邪中,參以扶正養陰,必使邪退,而正氣乃能立腳。如徒見證治證,但以清心泄肝、化熱養津之劑,就題面敷衍。雖用藥並無大謬,而坐失事機,迨至遷延生變,措手不及,誰之咎歟。今姑就手足厥陰見證各條,擬治法如下:
凡熱重昏譫,至夜增劇,舌底絳色,此熱灼於營也,以犀角地黃為主方。煩躁不寐,口渴舌板,神情昏擾,熱鬱於上也,以涼膈散為主方。神志煩亂,小溲赤澀,舌尖乾紅,熱劫心陰也,異赤各半湯為主方。面赤神煩,大渴多汗,熱燔陽明之經也,白虎湯為主方。大便秘結,或熱結旁流,唇焦齒垢,舌刺焦黃者,熱結陽明之腑也,以三承氣為主方。
又如熱蒸痰升,蒙閉神明者,加用至寶、紫雪、菖蒲汁之類。痙掣搐搦,肝風升擾者,加用羚羊角、鉤藤、石決明之類。病證紛繁,治難縷述,而總以祛邪扶正兩意為提綱。祛邪之法,已列於前。至扶正之法,在溫病以養陰為主,以溫熱必傷陰液也。人參難得佳者,且病家無力者多,豈能概用;惟西洋參甘涼養津,施於溫熱傷陰者,最為合用。余如生地滋腎陰,白芍養肝陰,石斛養胃陰,沙參養肺陰,麥冬養心陰。
如遇虛體或久病陰傷者,無論發表攻裡劑中,均可加入。其或熱已竄入厥陰,而邪之藏於少陰者,熱氣尚伏而不揚,宜於清泄中,仍兼疏托。或熱已內陷營陰,而邪之走於經者,表氣尚鬱而不達,宜於涼營中,再參透表。其最重者,邪熱內燔,而外面反無熱象,甚至肢厥膚冷,脈澀數而不暢,必得大劑泄熱透邪,乃使熱勢外揚,脈象轉見洪大,庶可免厥深閉脫之危也。
白話文:
伏溫這種疾病,起初由少陰開始,可能擴散到三陽經的區域,也可能在胃部形成病竈,出現陽明腑的病症。雖然病情輕重不同,但是由陰轉陽,對於病情而言是順利的發展,一般情況下是可治療的。然而,如果潛伏的邪氣被激活,熱象卻停留在體內無法散發,既沒有傳到三陽,也未進入胃腑,而是直接進入手足厥陰部位,那問題就嚴重了。手厥陰會造成神智不清、胡言亂語、焦慮失眠,嚴重時還會出現瘋狂的言行或完全沉默。若影響足厥陰,則會引起抽搐、昏迷、頭暈目眩,嚴重時甚至會有抓衣摸牀的行為。
這些都是危險的症狀,有的會同時出現,有的則獨立出現。有的是由於腑熱在體內積聚,邪氣充斥全身,最後爆發所致;有的是因為陰氣先衰,熱邪趁虛而入,導致病情惡化;有的是因為痰涎阻塞,有的則是由於蓄血造成的瘋狂行為。面對這些重症,首要任務是找到讓熱邪排出的出口,例如,如果在經絡中,應通過斑疹或出汗的方式排除;如果在腑臟中,應通過大小便的方式排除。其次纔是照顧身體的正氣,因為氣盡則亡,陰虛則死,這都是熱邪侵害的結果。
治療過程中,除了消除邪氣,也必須輔以滋養陰氣和扶正的藥物,確保邪氣消退後,正氣能夠站穩腳跟。單純針對症狀開具清心降肝、化熱養津的藥方,雖然藥物選擇沒有太大錯誤,但錯失了治療的良機,等到病情拖延,產生變化,再想救治就來不及了,這是誰的責任呢?
對於手足厥陰的病症,以下是一些治療方法:如果病情加重,神智混亂,尤其是夜晚症狀更為嚴重,舌頭底部呈現深紅色,表示熱邪侵入營分,應以犀角地黃湯為主方。如果焦慮失眠,口渴舌硬,精神混亂,顯示熱邪困擾上焦,應以涼膈散為主方。如果心神煩亂,小便顏色深紅,舌尖乾燥紅潤,顯示心陰受損,可用異赤各半湯為主方。如果面色紅潤,心煩,大量口渴多汗,表示熱邪燒灼陽明經,應以白虎湯為主方。如果大便乾結,或熱邪結於腸道,嘴脣乾裂,牙齒有垢,舌苔焦黃,表示熱邪結於陽明腑,應以三承氣湯為主方。
如果熱氣蒸騰,痰涎上升,遮蔽神智,可添加至寶丹、紫雪丹、菖蒲汁等藥物。如果出現抽搐,肝風上擾,可添加羚羊角、鉤藤、石決明等藥物。由於病情複雜,無法一一詳述,但總體原則是以祛邪扶正為主。
祛邪的方法已在前面列舉。至於扶正,對於溫病來說,滋養陰氣是重點,因為溫熱必定傷害陰液。人參質量好且價格昂貴,且不是所有病人都負擔得起,因此不一定都能使用;而西洋參性味甘涼,滋養津液,適用於溫熱傷陰的情況,是最適合的選擇。其他如生地滋養腎陰,白芍滋養肝陰,石斛滋養胃陰,沙參滋養肺陰,麥冬滋養心陰。
對於體質虛弱或長期疾病導致陰氣受損的病人,無論是發汗還是攻裡的藥方,都可加入這些藥物。如果熱邪已竄入厥陰,但仍藏於少陰,熱氣隱匿不顯,應在清熱解毒的同時,輔以疏導和託邪的方法。如果熱邪已深入營陰,但仍有邪氣在經絡中遊走,表面氣息仍受抑制,應在清營解毒的同時,輔以透表的方法。最嚴重的情況是,邪熱在體內燃燒,但外表卻無熱象,甚至四肢冰冷,脈象細數且不流暢,此時必須使用大量清熱透邪的藥物,使熱勢外發,脈象轉為洪大,才能避免深度昏迷或脫水的危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