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熱逢源》~ 卷下 (14)
卷下 (14)
1. 伏溫兼挾氣鬱痰飲食積瘀血以及胎產經帶諸宿病
伏溫而兼挾外感者,則以新邪而引動伏氣為病。若伏溫而兼內傷者,則因內傷而留滯伏溫,不得爽達。治之不得其法,每有因此淹纏,致成壞證者。即如平時有氣鬱之病,則肝木不暢,絡氣鬱滯,溫邪竄入肝絡,即有胸板脅刺、咳逆等證。邪郁不達,久而化火,即蒙冒厥陰而有昏痙之變。
平日有痰飲內停者,抑遏溫邪,不得疏越,郁之即久,外冒之痰濁,尚未蒸開,而內藏之津液,早已乾涸。一旦熱勢猝發,如烈火燎原不可措手者,亦往往有之。中宮先有食滯,或因病而積,為熱邪所燔,阻結於胃,劫爍胃津,此可攻之證也。須得大便通行,積去而熱邪乃隨之而解也。
平時有瘀血在絡,或因病而有蓄血,溫熱之邪與之糾結,熱附血而愈覺纏綿,血得熱而愈形膠固。或早涼暮熱,或外涼內熱,或神呆不語,或妄見如狂,種種奇險之證,皆瘀熱所為。治之者,必須導去瘀血,俾熱邪隨瘀而下,庶幾病勢可轉危為安也。有胎前犯溫病者,熱邪燔灼,易於傷胎。
治之者,除藍布冷泥護胎外,治法亦別無善法。只要眼明手快,認清病機,迎頭清泄,勿令邪熱留滯傷胎,便為得法。古法每於當用方中,加入四物,名曰護胎。如當用者,尚無大害;若不當用而用之,則滋膩滯邪,非徒無益,而反害之矣。產後血舍空虛,百脈俱弛,當此而溫病猝發,最易陷入血絡,急則為痙狂等險候,緩則留戀血室,燔灼營陰,延為陰損之候。治之者,須處處迴護陰血,一面撤邪,一面養血,勿令熱邪深陷,乃為得手。
至兼挾經帶為病,亦與胎產相似,不外虛則邪陷、實則瘀阻兩層。治之者,處處就此兩層著想,自然得法矣。
白話文:
這段文字談的是中醫理論中,潛伏的溫熱病邪如果同時夾雜了氣鬱、痰飲、食積、瘀血以及婦女的胎產、經帶等長期疾病,會導致病情複雜且嚴重的情況,以及相應的治療原則。
-
如果潛伏的溫熱病邪同時伴有外感,那麼新的病邪會引動潛伏的病氣發病。若是潛伏的溫熱病邪伴有內傷,就會因為內傷導致潛伏的溫熱病邪停留,無法順利消散。如果治療方法不當,病情往往會因此纏綿不癒,甚至轉為危重病證。
-
如果平時就有氣鬱的問題,肝氣不暢,絡氣鬱滯,溫熱病邪侵入肝絡,就會出現胸悶、脅痛、咳嗽等症狀。病邪鬱滯不能發散,久而久之轉化為火熱,影響到厥陰肝經,可能出現昏迷、抽搐等危險情況。
-
如果平時就有痰飲內停,會抑制溫熱病邪的疏散,時間久了,外表的痰濁還沒蒸發,體內的津液早已乾涸。一旦熱勢突然爆發,就像大火燒遍草原,來不及應付,這種情況也是常見的。如果中焦脾胃已經有食物積滯,或者因為生病而產生積滯,被熱邪煎熬,堵塞在胃中,消耗胃津,這是適合攻下的病證。必須讓大便通暢,積滯去了,熱邪也會隨之消散。
-
如果平時就有瘀血在絡脈,或者因為生病而產生蓄血,溫熱病邪與之糾結在一起,熱邪依附在瘀血上,病情更顯纏綿難愈,瘀血遇熱更加凝固。可能出現早晚熱度不同、外涼內熱、神智遲鈍不言語、精神失常等奇怪危急的症狀,這些都是瘀熱造成的。治療時,必須去除瘀血,讓熱邪隨著瘀血排出,這樣病情纔有可能從危急轉為穩定。
-
如果懷孕期間得了溫熱病,熱邪煎熬,容易傷害胎兒。治療時,除了用藍布冷泥保護胎兒,治療方法沒有更好的選擇。只要反應迅速,準確判斷病情,及時清泄熱邪,防止熱邪停留傷害胎兒,就是正確的治療方法。古法常常在適用的方劑中加入四物湯,稱為保護胎兒。如果適用,還不會造成太大危害;如果不適用卻使用,就會滋潤過度,阻止邪氣消散,不僅沒有好處,反而有害。
-
產後因為血海空虛,全身脈絡鬆弛,這個時候溫熱病突然爆發,最容易侵入血絡,病情嚴重時會出現抽搐、精神失常等危險症狀,病情輕微時會停留在血室,煎熬營陰,形成陰虛的病態。治療時,必須處處保護陰血,一方面去除病邪,另一方面滋養血液,防止熱邪深入,纔能有效控制病情。
-
而如果溫熱病邪同時夾雜了月經、帶下等婦科疾病的問題,與胎產類似,主要分為虛弱時邪氣沉陷,實證時瘀血阻滯兩種情況。治療時,要針對這兩個方面考慮,自然就能找到合適的治療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