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寶詒

《溫熱逢源》~ 卷上 (1)

回本書目錄

卷上 (1)

1. 卷上

2. 詳註靈樞素問伏氣化溫諸條

靈樞論疾診尺篇曰:冬傷於寒,春生癉熱。

素問生氣通天論曰:冬傷於寒,春必溫病。

金匱真言論曰:藏於精者,春不病溫。

詒按:冬令受寒隨時而發者為傷寒,郁久而發者為溫病。就溫病言,亦有兩證:有隨時感受之溫邪,如葉香岩、吳鞠通所論是也;有伏氣內發之溫邪,即內經所論者是也。是則冬傷於寒,正春月病溫之由;而冬不藏精,又冬時受寒之由也。

又按:喻西昌尚論後篇,專論伏氣發溫之病,分為三例:以冬傷於寒,春必病溫為一例,謂寒邪之伏於肌膚者,以冬不藏精,春必病溫為一例,謂寒邪之伏於骨髓者;以冬不藏精,冬傷於寒為一例,謂內外均受邪,如傷寒兩感之證。以此三例,鼎立三綱,分途施治,恰與傷寒論之太陽病之風傷衛、寒傷營、風寒兩傷營衛之三例,前後相符。此喻氏得意之筆也。

蓋喻氏天才超越,筆力清卓,每有議論,無不力破餘地:而有意為文,每每虛立門面,創議論以助我波瀾。在作文則為高手,而說理則未必皆能精確矣。即如伏氣發溫之病,惟冬傷於寒故病溫,惟冬不藏精故受寒。其所受之寒,無不伏於少陰,斷無伏於肌膚之理。其腎氣未至大虛者,倘能鼓邪外達,則由少陰而達太陽,病勢淺而輕。

若腎虛不能托邪,則伏於臟而不得外出,病即深而重。同此邪,同此病,證有輕重,而理原一貫,無三綱之可分也。喻氏論病,每每騁其才辯,而刻意求高:抑或借作感慨,而自抒胸臆。逞筆所之,不自覺其言之過當。學者須分別觀之。

又按:王叔和編次傷寒論略例云:中而即病者,名傷寒。不即病者,寒毒藏於肌膚,至春變為溫病,至夏變為暑病。暑病者,熱極重於溫也。按叔和此論,大旨無甚刺謬。喻氏肆意駁之,未免太過。惟寒毒藏於肌膚一語,於理欠圓。冬寒是時令之邪,與疫癘不同,無所謂毒。

於寒下加一毒字,已屬駭人。再寒邪之內伏者,必因腎氣之虛而入,故其伏也每在少陰。若皮膚有衛氣流行之處,豈容外邪久伏。況果在皮膚,則病發亦輕,何至深入臟腑,而有險惡之證耶?

素問熱論篇曰:今夫熱病者,皆傷寒之類也。又曰:凡病傷寒而成溫者,先夏至日者為病溫,後夏至日者為病暑。暑當與汗皆出,勿止。

詒按:伏氣發溫,隨時而變。熱之輕者曰溫,熱之重者曰暑。夏至後曰小暑、大暑,冬至後曰小寒、大寒。寒暑二字,相為對待。內經所稱暑與熱,本無分別。觀篇首云:熱病者,皆傷寒之類也。其義可見。至仲景始以夏月暴感之熱邪名曰暍病,正以別於伏氣外發之熱病也。

況伏氣隨時外發,亦必兼挾時令之邪。如春令兼風,夏令兼暑,理所必至。是其所以異名者,固不第因乎熱之微甚也。

白話文:

《詳註靈樞素問伏氣化溫諸條》

《靈樞》記載:冬天受寒,春天就會生出溫熱病。

《素問》記載:冬天受寒,春天必定會得溫病。

《金匱要略》記載:精氣充足的人,春天不會得溫病。

我的看法是:冬天受寒,立即發病的叫做傷寒;寒邪鬱積很久才發病的叫做溫病。溫病又有兩種:一種是當時感受溫邪,就像葉天士、吳鞠通所論述的那樣;一種是伏藏的寒邪內發,也就是《內經》所說的。所以,冬天受寒是春天得溫病的原因;而冬天不保養精氣,也是冬天受寒的原因。

另外,喻昌在他的著作中,專門論述了伏氣發溫的疾病,分為三種情況:一種是冬天受寒,春天必定得溫病,這是寒邪伏於肌膚的;一種是冬天不保養精氣,春天必定得溫病,這是寒邪伏於骨髓的;一種是冬天不保養精氣,又受了寒,這是內外都受邪,如同傷寒感受兩種邪氣的證候。這三種情況,如同三條綱領,可以據此分門別類治療,恰好與《傷寒論》中太陽病風傷衛氣、寒傷營氣、風寒兩傷營衛氣的三種情況前後相符。這是喻昌的獨到見解。

喻昌天賦聰穎,文筆犀利,每有論述,都深入透徹;但他有時也刻意創立新說,以增加文章的波瀾。他在寫作上是高手,但在論理方面未必都能精確。例如,他說伏氣發溫的疾病,是因為冬天受寒而得溫病,是因為冬天不保養精氣而受寒。他認為所受的寒邪,必定伏藏於少陰經,絕不可能伏藏於肌膚。如果腎氣沒有極度虛弱,能夠將邪氣驅趕出去,那麼寒邪就會從少陰經到達太陽經,病情就會較輕。

如果腎氣虛弱不能將邪氣托出體外,寒邪就會伏藏於臟腑而無法排出,病情就會很嚴重。同樣的邪氣,同樣的疾病,病情會有輕重之分,但根本原因卻是一樣的,沒有三種綱領可分的道理。喻昌論病,常常展現其才辯,刻意追求高深的見解;有時也借題發揮,抒發自己的情感,筆鋒所至,不自覺言過其實。學習者必須仔細辨別。

另外,王叔和在《傷寒論》的序言中說:寒邪入侵後立即發病的叫做傷寒;不立即發病的,寒邪會藏在肌膚,到春天變成溫病,到夏天變成暑病。暑病比溫病更嚴重。王叔和的這個說法,總體上沒有什麼錯誤。喻昌隨意反駁他,未免有些過分。只是「寒毒藏於肌膚」這句話,在道理上不夠圓滿。冬天的寒冷是季節性的邪氣,與瘟疫不同,沒有所謂的「毒」。

在「寒」字後面加上一個「毒」字,已經很嚇人了。而且,寒邪內伏,一定是因為腎氣虛弱才入侵的,所以它往往伏藏在少陰經。如果皮膚有衛氣運行的部位,怎麼容許外邪久久伏藏呢?況且,如果寒邪真的在皮膚,那麼發病也輕,怎麼會深入臟腑,出現危急的症狀呢?

《素問》說:所有的熱病都是傷寒的類別。又說:凡是因傷寒而變成溫病的,夏至日之前發病的叫做溫病,夏至日之後發病的叫做暑病。暑病應該讓汗液都排出,不要阻止。

我的看法是:伏氣發溫,會隨著季節變化。熱邪輕的叫做溫病,熱邪重的叫做暑病。夏至之後叫做小暑、大暑,冬至之後叫做小寒、大寒。「寒暑」兩個字是相對的。《內經》所說的暑和熱,本質上沒有區別。從篇首「熱病者,皆傷寒之類也」這句話就可以看出。直到張仲景才把夏天突然感受的熱邪叫做「中暑」,以此區別於伏氣外發的熱病。

而且,伏氣隨時外發,也必定會兼夾季節性的邪氣,比如春天兼夾風邪,夏天兼夾暑邪,這是必然的。所以它們名稱不同,不僅僅是因為熱邪的輕重程度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