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熱逢源》~ 卷上 (5)
卷上 (5)
1. 詳註靈樞素問伏氣化溫諸條
腎脈從小指之下斜趨足心,病甚故足下熱也。不欲言,有不能明言之苦也。員員澹澹者,一身不能自主,難以形容之狀。
又按:內經敘列五臟熱病,惟肝、腎兩節,多其逆一層,他臟無之。可見熱病傷陰,惟肝、腎為最要也。
肝熱病者,左頰先赤;心熱病者,顏先赤;脾熱病者,鼻先赤;肺熱病者,右頰先赤;腎熱病者,頤先赤。病雖未發,見赤色者刺之、名曰治未病。
章虛谷曰:此更詳五臟熱邪未發,而必先見於色之可辨也。左頰、顏、鼻,右頰、頤,是肝、心、脾、肺、腎五臟之氣,應於面之部位也。病雖未發,其色先見,可見邪本伏於氣血之中,隨氣血流行而不覺。良工望而知其邪動之處,乘其始動,即刺而泄之,使邪勢殺而病自輕。即難經所云:隨其經之所在而取之者,是為上工治未病也。而用藥之法,可以類推矣。
治諸熱病,以飲之寒水,乃刺之;必寒衣之,居之寒處,身寒而止。
章虛谷曰:以其久伏之邪,熱從內發,故必先飲寒水,從里逐熱,然後刺之,從外而泄。再衣以寒,居處以寒,必身寒熱除而後止。
王夢隱曰:今人不讀內經,於溫熱暑疫諸病,一概治同傷寒,禁其涼飲,厚其衣被,因而致重者不少。然飲冷亦須有節,過度則有停飲、腫滿、嘔利等患。更有愈後手指足縫出水,速投米仁三兩,白朮一兩,車前子五錢,桂心一錢,名驅濕保脫湯。連服十劑,可免腳趾脫落。此即諺所謂脫腳傷寒也,亦不可不知。若飲冷雖多,而汗出亦多,必無後患。
詒按:治熱以寒,一定之理。今人於溫病初發,見用涼解,而即言其遏邪者,彼固未明此理也。
太陽之脈,色榮顴骨,熱病也。榮未交,曰今且得汗,待時而已。與厥陰脈爭見者,死期不過三日,其熱病內連腎。
章虛谷曰:此言外感與伏邪互病之證也,與熱病篇之兩感,同中有異。彼則內外同時受邪,內外俱病,故不免於死。此則外感先發,伏邪後發者可生。若同發,則死期不過三日也。云太陽之脈者,謂邪受於太陽經脈,即一日巨陽受之,頭項痛,腰脊強者是也。色榮顴骨者,謂鮮榮之赤色,見於顴也。
蓋顴者骨之本,骨者腎所主,腎臟之伏邪已動,故赤色循榮血而見於顴也。榮未交,今且得汗,待時而已者,太陽與少陰為表裡,太陽經脈外受之邪,與少陰營中伏熱之邪,尚未相交,且使得汗,先解外邪,所謂未滿三日可汗之是也。其內伏之邪後發,待臟氣旺時可已,如腎熱病,待壬癸日得大汗而已也。
又如所云見赤色者刺之,名治未病亦可也。倘與厥陰經脈病證爭見,則腎肝皆有邪熱內發,其勢必與太陽外邪連合而不可解,故比之兩感病,死期更速也。蓋兩感病起於經,必待胃氣盡,六日方死。此則熱邪內連腎臟,本元既絕,故死期不過三日也。
白話文:
腎經從小指下方斜行到足心,如果病重,腳底就會發熱。病人不想說話,有說不出的痛苦。身體無力,渾身癱軟,難以形容其狀。
另外,根據《內經》記載的五臟熱病,只有肝和腎兩臟的病理描述中,多了一層逆反的症狀,其他臟腑沒有這種情況。由此可見,熱病傷陰,肝腎受損最為嚴重。
肝熱病,左臉頰先發紅;心熱病,臉先發紅;脾熱病,鼻子先發紅;肺熱病,右臉頰先發紅;腎熱病,下巴先發紅。即使疾病尚未發作,只要出現發紅,就可以用針灸治療,這就是所謂的「治未病」。
章虛谷說:這更詳細地說明了五臟熱邪在尚未發作時,就會先在臉上表現出可辨別的顏色。左臉頰、臉、鼻子、右臉頰、下巴,分別是肝、心、脾、肺、腎五臟之氣在面部的反應部位。疾病尚未發作,顏色卻先出現,說明邪氣已經潛伏在氣血之中,隨著氣血運行而不被察覺。經驗豐富的醫生能觀察到邪氣活躍的部位,在邪氣剛開始活動時就用針灸治療,使邪氣消散,疾病自然減輕。這正如《難經》所說:「根據經絡所在部位進行針灸治療」,這就是上乘的「治未病」方法。用藥方法也可以類推。
治療各種熱病,先喝冰水,然後再針灸;一定要穿著寒涼的衣服,待在陰涼的地方,等到身體感覺寒冷後才能停止治療。
章虛谷說:因為是久伏的邪氣,熱從內部發作,所以必須先喝冰水,從內部驅除熱邪,然後再針灸,從外部排出邪氣。再穿上寒涼的衣服,待在陰涼的地方,必須等到身體感到寒冷,熱邪消除後才能停止。
王夢隱說:現在的人不讀《內經》,對於溫熱暑疫等疾病,一概按照治療傷寒的方法來處理,禁止喝涼水,穿著厚厚的衣服,因此病情加重的不在少數。然而喝冷水也要有節制,過度則會導致停飲、腫脹、嘔吐腹瀉等症狀。甚至有些人病癒後手指和腳趾縫隙會流出水,要迅速服用米仁三兩、白朮一兩、車前子五錢、桂心一錢,叫做驅濕保脫湯。連服十劑,可以避免腳趾脫落。這就是俗話說的「脫腳傷寒」,也不可不知。如果喝冷水很多,同時也出汗很多,就不會有後患。
(作者)認為:用寒涼之物治療熱病,這是必然的道理。現在的人在溫病初發時,看到用寒涼之法治療,就說這是遏制邪氣,他們根本不明白這個道理。
太陽經脈的氣血充盈於顴骨,這是熱病的表現。氣血尚未交錯,現在可以先讓病人出汗,然後再觀察病情發展。如果與厥陰脈同時出現症狀,則病人死亡時間不會超過三天,其熱病內部連及腎臟。
章虛谷說:這說明了外感和伏邪同時發病的證狀,與《熱病篇》中所說的「兩感」既有相同之處,也有不同之處。《熱病篇》所說的「兩感」是指內外同時受邪,內外都生病,所以難以避免死亡。而這裡說的是外感先發,伏邪後發,則有可能痊癒。如果同時發作,則死亡時間不會超過三天。所謂「太陽之脈」,是指邪氣侵犯太陽經脈,也就是說,一日之內陽氣受損,頭痛、腰背痠痛就是這種情況。所謂「色榮顴骨」,是指鮮紅的顏色出現在顴骨上。
顴骨是骨骼的基礎,骨骼由腎臟主宰,腎臟的伏邪已經活動,所以紅色隨著氣血循行而出現在顴骨上。氣血尚未交錯,現在可以先讓病人出汗,然後再觀察病情發展,因為太陽經與少陰經是表裡關係,太陽經脈外受之邪與少陰經營血中潛伏的熱邪尚未交合,可以先讓病人出汗,先解除外邪,所謂「三天之內可以出汗」就是這個意思。內部潛伏的邪氣會在臟腑功能旺盛時自行消退,例如腎熱病,在壬癸日(壬癸日是指天干壬癸日)出大汗即可痊癒。
同樣,前面提到的「見到發紅就針灸,叫做治未病」也是可以的。但是如果與厥陰經脈的病證同時出現,則腎和肝都有邪熱內發,其勢必與太陽經外邪結合而無法解除,所以比「兩感」病的死亡速度更快。因為「兩感」病起源於經絡,必須等到胃氣耗盡,六天後才死亡。而這裡所說的熱邪內連腎臟,根本元氣已絕,所以死亡時間不會超過三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