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熱逢源》~ 卷上 (4)
卷上 (4)
1. 詳註靈樞素問伏氣化溫諸條
詒按:肝脈絡陰器,肝病不能疏泄,則熱鬱而小便黃也。腹痛多臥,肝病克脾也。熱爭者,為熱甚而與正氣相爭也。狂言及驚,犯及手徑也。脅痛,肝脈所過也。手足躁,不得安臥,熱甚生風,風淫四末,故煩攪不安也。庚辛克木之日,故病甚。甲乙木旺之日,故汗出而愈。
氣逆者,謂病氣甚,而不順其可愈之期也,更逢剋木之日,故死。厥陰少陽並刺,病在臟,必瀉其腑,以求出路也。逆則頭痛,病氣上升之故。(參吳鞠通意)(庚辛甚以下之理,各臟仿此)
心熱病者,先不樂,數日乃熱。熱爭則卒心痛,煩悶善嘔,頭痛面赤,無汗。壬癸甚,丙丁大汗,氣逆則壬癸死。刺手少陰、太陽。
詒按:膻中為喜樂所出,故心病先不樂而發熱。與正爭則心卒痛,心主火故煩,心氣不舒故悶。嘔屬肝病,木火同氣;且邪在上,多嘔也。頭痛,火升也。面赤,火越也。汗為心液,熱甚則液干,故無汗也。
章虛谷曰:人身生陽之氣,根於腎而發於肝。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又生木。生氣相傳,所以生生不息也。邪伏血氣之中,亦隨生陽之氣而動,動甚則病發,其發也隨氣所注而無定處。故難經言:溫病之脈,行在諸經,不知何經之動也。仲景所論:或發於陰經,或發於陽經,正合難經之旨。
今觀內經按生氣之序,首列肝,次以心、脾、肺、腎,可見邪隨生氣而動,不定中是有一定之理,足以印證難經,仲景之言,而軒岐、越人、仲景之一脈相承,更可見矣。
脾熱病者,先頭重,頰痛,煩心,顏青,欲嘔,身熱。熱爭則腰痛不可用俯仰,腹滿泄,兩頷痛。甲乙甚,戊己大汗,氣逆則甲乙死。刺足太陰、陽明。
詒按:濕之中人也,首如裹,故脾病頭先重也。頰為少陽所屬,土木互為勝負,土病則木病亦見也。顏青、欲嘔、頷痛,皆木病也。脾脈注心下故煩心。腰痛不可用俯仰,是脾病及胃,不能束筋骨利關節也。腹滿泄,脾經本病也。
肺熱病者,先淅然厥,起毫毛,惡風寒,舌上黃,身熱。熱爭則喘咳,痛走胸膺背,不得大息,頭痛不堪,汗出而寒。丙丁甚,庚辛大汗,氣逆則丙丁死。刺手太陰、陽明,出血如大豆,立已。
詒按:肺主皮毛,故先惡風寒。肺氣不化,則濕熱蒸郁,故舌苔黃。喘咳,熱邪傷肺也。熱鬱肺部,胸膺揹走痛而不得太息也。頭痛者,天氣膹郁,而熱上衝腦也。熱蒸於內,則腠開汗出,熱暫泄而生寒也。
腎熱病者,先腰痛胻酸,苦渴數飲,身熱。熱爭則項痛而強,胻寒且酸,足下熱,不欲言,其熱則項痛員員澹澹然。戊己甚,壬癸大汗,氣逆則戊己死。刺足少陰、太陽。
詒按:腰為腎之府,又腎脈貫脊,會於督脈之長強穴。又腎脈入跟中以上腨內,太陽之脈亦下貫腨內。腨,即胻也。酸者,熱爍液也。腎主五液而惡燥,病熱則液傷而燥,故苦渴而飲水自救也。又太陽之脈,從巔入絡腦,還出別下項,病甚而移之腑,故項痛而強也。胻寒,熱極為寒也。
白話文:
詳註靈樞素問伏氣化溫諸條
肝病導致小便發黃,是因為肝經循行於陰器,肝臟功能失調無法疏泄肝火,導致熱邪鬱積。腹痛且臥床不起,是肝病克脾所致。熱爭指的是病情嚴重,熱邪與正氣相抗衡。患者出現狂言、驚恐等症狀,是熱邪侵犯手少陽經脈。脅痛是肝經循行部位疼痛。手足躁動不安,無法安睡,是因熱邪過盛化為風邪,風邪侵犯四肢末端所致。庚辛日(庚辛屬金)是金克木之日,故病情加重;甲乙日(甲乙屬木)是木旺之日,則汗出而病情好轉。
氣逆是指病情嚴重,錯過了最佳治療時機,又遇上金克木之日,故而危及生命。針刺厥陰經與少陽經,是因為病在臟腑,需瀉其腑以利於邪氣排出。頭痛是因病邪上逆所致。(參考吳鞠通的觀點)(庚辛日病情加重之理,其他臟腑亦同此理)
心熱病初期不舒適,數日後才發熱。熱邪與正氣爭奪,則突然心痛,煩悶嘔吐,頭痛面赤,無汗。壬癸日(壬癸屬水)病情加重,丙丁日(丙丁屬火)則大汗淋漓,氣逆則壬癸日病情危急。針刺手少陰經和太陽經。
膻中穴是喜樂之氣的發源地,所以心病初期表現為不愉快,然後發熱。熱邪與正氣爭鬥,則突然心痛。心主火,故煩躁;心氣不舒,故悶。嘔吐屬於肝病,因木火同氣;且邪氣在上,所以多嘔吐。頭痛是火邪上衝;面赤是火邪外越;汗液是心之津液,熱邪過盛則津液耗竭,故無汗。
章虛谷說:人體陽氣的生髮,根於腎臟,發於肝臟。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生氣相互滋生,所以生生不息。邪氣潛伏於血氣之中,也隨著陽氣的生髮而活動,活動過度則發病,發病部位也隨著氣血的運行而沒有固定的地方。《難經》說:溫病的脈象,遊走於各經脈,難以判斷是哪條經脈的病變。張仲景也論述:溫病有時發生於陰經,有時發生於陽經,這與《難經》的觀點相符。
觀察《內經》關於生氣順序的記載,首先是肝,其次是心、脾、肺、腎,這說明邪氣隨著生氣的運行而活動,看似不定其實有一定規律。這足以印證《難經》和張仲景的觀點,也顯示軒轅黃帝、扁鵲、張仲景醫學思想的一脈相承。
脾熱病初期頭重、頰痛、煩悶、臉色青白、想嘔吐、發熱。熱邪與正氣爭奪,則腰痛不能俯仰,腹部脹滿瀉痢,兩頷疼痛。甲乙日病情加重,戊己日(戊己屬土)則大汗淋漓,氣逆則甲乙日病情危急。針刺足太陰經和陽明經。
濕邪困阻於脾,頭部如同裹著東西一般,所以脾病初期頭重。頰部屬於少陽經,土木相互克制,脾土受損,則肝木的病症也會出現。臉色青白、想嘔吐、頷痛,都是肝木受損的表現。脾經循行於心下,所以煩悶。腰痛不能俯仰,是因為脾病及胃,影響筋骨關節。腹部脹滿瀉痢,是脾經本身的病症。
肺熱病初期感覺發冷、起雞皮疙瘩、惡寒怕風、舌苔黃、發熱。熱邪與正氣爭奪,則喘咳,胸膺背部疼痛,呼吸困難,頭痛劇烈,汗出而感寒。丙丁日病情加重,庚辛日則大汗淋漓,氣逆則丙丁日病情危急。針刺手太陰經和陽明經,放血如大豆般大小,即可痊癒。
肺主皮毛,所以首先惡寒怕風。肺氣失宣,則濕熱蒸鬱,所以舌苔發黃。喘咳是熱邪傷肺所致。熱邪鬱積於肺部,所以胸膺背部疼痛,呼吸困難。頭痛是因為天氣鬱閉,熱邪上衝腦部。熱邪蒸騰於內,則毛孔開洩,汗出,熱邪暫時排出而感覺寒冷。
腎熱病初期腰痛酸楚、口渴多飲、發熱。熱邪與正氣爭奪,則項痛而僵硬,腰部寒冷酸楚,足底發熱,不願說話,發熱時項部疼痛,疼痛感綿綿不絕。戊己日病情加重,壬癸日則大汗淋漓,氣逆則戊己日病情危急。針刺足少陰經和太陽經。
腰是腎臟的府舍,腎經循行於脊柱,與督脈的長強穴相會。腎經又從跟中上行於腨內,太陽經也從腨內下行。腨即指腰部。酸痛是因為熱邪灼傷津液。腎主五液而惡燥,病熱則津液受損而乾燥,所以口渴而多飲水。太陽經從頭頂進入絡於腦部,然後從項部向下運行,病情嚴重則移向腑臟,所以項痛而僵硬。腰部寒冷是熱邪極盛轉為寒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