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寶詒

《溫熱逢源》~ 卷上 (4)

回本書目錄

卷上 (4)

1. 附註仲景兼感濕溫證治各條

太陽病,關節疼痛而煩,脈沉而細者,此名濕痹。其候小便不利,大便反快,但當利其小便。

沈堯封曰:傷寒既以頭痛、胃實等項分六經,即以汗字判風寒,渴字認燥熱,小便不利認濕氣,縱橫辨別,邪無遁形矣。學者當於此等處,著實留心。

濕家之為病,一身盡疼,發熱,身色如熏黃。

倪沖之曰:此濕家為病之總綱也。前條濕在關節而疼,故曰痹。此則一身盡疼而表有熱,故成氏謂之在經。熏黃與橘子黃,同是濕熱;彼以熱勝者黃而明,此以濕勝者黃而晦,宜茵陳五苓散。王海藏以熏黃為陰黃,蓋既濕勝,則次傳寒中,小便自利者有之(王夢隱按:此由治病者,但清其熱,不治其濕所致),宜朮附湯。

白話文:

患太陽病,關節疼痛且感到煩躁,脈象沉細,這稱為濕痹。這種情況下,患者小便不順暢,大便反而通暢,治療應著重於利尿通便。

沈堯封認為,傷寒病根據頭痛、胃實等症狀分為六經,再以汗、渴、小便不利等症狀判斷風寒、燥熱、濕氣,縱橫對照,邪氣無所遁形。學習者應該認真留心這些辨別方法。

濕氣導致的疾病,全身疼痛,發熱,面色呈熏黃色。

倪沖之指出,這是濕氣致病的總綱。之前提到濕氣侵襲關節導致疼痛,稱為痹;而全身疼痛並伴有表熱,則為濕氣侵犯經絡,因此成氏將其稱為在經。熏黃與橘子黃都屬於濕熱,但熱勝者黃色明亮,濕勝者黃色晦暗,應該服用茵陳五苓散治療。王海藏認為熏黃屬於陰黃,因為濕氣過盛,會進一步傳入寒中,有些患者小便會自然通暢,這是因為醫生只清熱不治濕所致,應該服用朮附湯治療。

沈堯封曰:丹溪云:如造麴然,濕熱鬱久則發黃也。

王夢隱曰:濕熱發黃,名曰黃癉,皆是暴病,故仲景以十八日為期。其餘所因甚多:有谷疸,酒疸,女勞疸,黃疸,黃汗,及冷汗、便溏、氣虛之陰黃,身面浮腫、睛白能餐、勞倦之弱黃,神志不足、猝受恐嚇、膽氣外泄之驚黃,肝木橫肆、脾胃傷殘、土敗而黃色外越之痿黃;皆與暴病不同,不可概目為濕熱病。

濕家,其人但頭汗出,背強,欲得被複向火。若下之早則噦,胸滿,小便不利;舌上如苔者,以丹田有熱,胸中有寒,渴欲得水而不能飲,則口燥煩也。

王夢隱曰:胸中有寒之寒字,當作痰字解。胸中有痰,故舌上如苔。其津液為痰所阻,故口燥煩。而痰飲乃水之所凝結,故雖渴而不能飲也。

白話文:

沈堯封說:「丹溪先生說:就像釀造酒麴一樣,濕熱鬱積久了就會發黃。」

王夢隱說:「濕熱發黃,稱為黃疸,都是急病,所以仲景以十八天為期限。其他原因很多:有谷疸、酒疸、女勞疸、黃疸、黃汗,以及冷汗、腹瀉、氣虛導致的陰黃,身體面部浮腫、眼白發黃、勞累導致的虛黃,精神不足、突然受到驚嚇、膽氣外泄導致的驚黃,肝氣橫逆、脾胃受損、脾土敗壞導致的黃色外溢的痿黃;這些都與急病不同,不能一概而論為濕熱病。」

濕熱病,病人只會出頭汗,背部僵硬,想要蓋被子靠近火。如果瀉下過早,就會噁心、胸悶、小便不利;舌苔像苔蘚一樣,是因為丹田有熱,胸中有痰,口渴想喝水卻喝不下,所以口乾煩躁。

王夢隱說:「胸中有寒的『寒』字,應該理解為『痰』字。胸中有痰,所以舌苔像苔蘚一樣。津液被痰阻擋,所以口乾煩躁。而痰飲是水凝結而成,所以雖然口渴卻喝不下。」

尤在涇曰:寒濕在表,陽氣不得外通,而但上越,故頭汗背強,欲得被複向火也。是宜用溫藥以通陽,不可用攻藥以逐濕。乃反下之,則陽更被抑,而噦乃作矣。或上焦之陽不布而胸中滿,或下焦之陽不化而小便不利,隨所傷之上下而為病也。舌上如苔者,本非胃熱,而舌上津液燥聚如苔之狀,實非苔也。

蓋下後陽氣陷於下,而寒濕聚於上,於是丹田有熱而渴欲得水,胸中有寒而復不能飲,則口舌燥煩而津液乃聚耳。

濕家下之,額上汗出,微喘,小便利者死;若下利不止者,亦死。

尤在涇曰:濕病在表者宜汗,在裡者宜利小便。苟非濕熱蘊積成實,未可遽用下法。額汗出微喘,陽已離而上行;小便利,下利不止,陰複決而下走:陰陽離決,故死。一作小便不利者死,謂陽上浮而陰不下濟也,亦通。

白話文:

尤在涇說,寒濕停留在體表,陽氣無法外散,只能向上運行,所以會出現頭部出汗、背部發緊,想要蓋被子靠近火源的情況。這種情況應該用溫和的藥物來疏通陽氣,不能用攻伐性的藥物來驅逐濕氣。如果錯誤地使用瀉下藥,就會抑制陽氣,反而導致呃逆的出現。也有可能是上焦的陽氣不能散布,導致胸中滿悶,或是下焦的陽氣不能運化,導致小便不利,根據受傷的部位不同,就會出現不同的病症。舌頭上像苔一樣的東西,並不是胃熱引起的,而是因為舌頭上的津液乾燥凝聚,形成類似苔的狀態,並不是真正的苔。

這是因為瀉下之後,陽氣下降到下焦,寒濕則聚集在上焦,所以丹田有熱,感到口渴想要喝水,胸中卻有寒氣,又無法喝水,導致口舌乾燥煩躁,津液就會凝聚。

如果用瀉下藥治療濕氣,額頭出汗、輕微喘不過氣、小便通暢的人,會因此而死;如果出現腹瀉不止的情況,也會死。

尤在涇說,表證的濕病應該用發汗的方法治療,裡證的濕病應該用利尿的方法治療。如果不是濕熱蘊積成實證,就不可輕易使用瀉下方法。額頭出汗、輕微喘不過氣,是陽氣離體向上運行;小便通暢、腹瀉不止,是陰氣下降,陽氣離體向下運行:陰陽離散,所以就會死亡。也有記載為小便不利的人會死,指的是陽氣上浮,陰氣無法下降補充,也是可以通的。

王夢隱曰:張石頑云,由此推之,雖額汗微喘,若大小便不利,則陰氣未脫而陽之根猶在也。雖大小便利,而無額汗微喘,則陽氣不越,陰之根猶在也。陰陽不至離決,尚可隨其虛實而救之。至於下利不止,雖無喘汗陽脫之候亦死。又小便反閉,而額上汗出者謂之關。經云:關格不通,頭無汗者可活。有汗者死。

問曰:風濕相搏,一身盡疼痛,法當汗出而解。值天陰雨不止,醫云此可發汗,汗之病不愈者,何也?答曰:發其汗,汗大出者,但風氣去,濕氣在,是故不愈也。若治風濕者。發其汗,但微微似欲汗出者,風濕俱去也。

汪謝城云:古人即表汗,亦有節度如此;奈何今人動發其汗,且逼令其多耶?此與傷寒論桂枝湯後注,可以互參。

白話文:

王夢隱說:張石頑說,由此推論,雖然額頭微微出汗、氣喘,但如果大小便不順暢,就代表陰氣尚未完全脫離,陽氣的根本還在。即使大小便順暢,但沒有額頭出汗、氣喘,就代表陽氣沒有外溢,陰氣的根本還在。陰陽還沒有完全分離,還可以根據虛實情況施救。至於腹瀉不止,即使沒有氣喘、出汗、陽氣脫離的徵兆,也會死亡。還有,小便閉塞,額頭卻出汗,這叫做關格不通。經書說:關格不通,頭上不出汗的可以活下來,出汗的就會死。

有人問:風濕互相搏擊,全身疼痛,應該出汗來解。遇上陰雨連綿不斷,醫生說可以發汗,但發汗後病症未癒,這是為什麼呢?答:發汗出大量汗,只能去除風氣,濕氣還留在體內,所以病症不會好轉。如果要治療風濕,發汗應該微微地像要出汗一樣,這樣風濕才能一起去除。

汪謝城說:古人即使發汗,也懂得節制,為什麼現在的人動不動就發汗,還逼迫出很多汗呢?這可以與《傷寒論》中桂枝湯後注互相參照。

濕家病身疼痛,發熱,面黃而喘,頭暈鼻塞而煩,其脈大,自能飲食,腹中和無病,病在頭中寒濕,故鼻塞,內藥鼻中則愈。

章虛谷曰:此所謂霧露清邪,中於上也。三陽經脈,上頭而行於身之表:頭中寒濕,則表氣不宣,故身疼發熱。肺開竅於鼻,而行氣於皮毛;邪從鼻入,濕遏其陽而上蒸則面黃,氣閉則喘,氣壅則頭痛鼻塞而煩,皆肺氣窒塞,不得下降,故脈反大,與濕中於下而在陰之脈沉細者,迥不同也。肺通喉,胃通咽;邪在肺,不在胃;故腹無病而自能飲食。

頭中寒濕故鼻塞,當用辛香苦泄之藥納鼻中,如近世之痧藥(王夢隱用古法瓜蒂散嗅鼻出黃水),使肺氣通達,其濕邪化水,從鼻中出則愈。

白話文:

濕氣入侵身體,導致疼痛、發燒,臉色發黃且喘不過氣,頭暈、鼻塞、煩躁不安,脈象洪大,但食慾正常,腹部沒有病症。病因是頭部受寒濕侵襲,因此鼻塞,將藥物塞入鼻腔就能痊癒。

章虛谷說:「這是霧露中的寒邪侵入上焦的表現。三陽經脈上行頭部,並佈滿全身表層。頭部受寒濕侵襲,則表氣不通暢,導致身體疼痛發熱。肺部開竅於鼻,並將氣血運行至皮毛。寒邪從鼻腔入侵,濕氣阻礙陽氣上升,則導致臉色發黃,氣閉則喘不過氣,氣機阻滯則頭疼、鼻塞、煩躁不安,這些都是肺氣不通暢,無法下降的症狀,所以脈象洪大,與濕氣侵入下焦,導致陰脈沉細的脈象截然不同。肺部通喉,胃部通咽;邪氣在肺部,不在胃部;因此腹部沒有病症,但食慾正常。

由於頭部受寒濕侵襲導致鼻塞,應該用辛香苦泄的藥物塞入鼻腔,例如現代的痧藥(王夢隱用古法瓜蒂散嗅鼻,排出黃水),使肺氣通暢,濕氣化為水,從鼻腔排出,就能痊癒。

傷寒瘀熱在裡,身必發黃,麻黃連軺赤小豆湯主之。

章虛谷曰:表邪未解,濕熱內瘀則發黃。用麻黃解表,連軺、赤豆利肺氣以清濕熱。此以邪在經絡,故從表解之。

王夢隱曰:夏月濕熱發黃,表有風寒者,採用本方,以香薷易麻黃輒效(楊素園曰:香薷乃夏月之麻黃,換得恰當)。

傷寒身黃髮熱者,梔子柏皮湯主之。

尤在涇曰:此熱瘀而未實之證,熱瘀故身黃,熱未實,故發熱而腹不滿。梔子撤熱於上,柏皮清熱於下,而中未及實,故用甘草以和之。

白話文:

感冒後身體出現黃疸,是因為體內淤積了熱毒,需要用麻黃連軺赤小豆湯來治療。夏天因溼熱而出現黃疸,如果同時又有風寒症狀,可以用香薷代替麻黃使用這個方劑。感冒後身體變黃且發燒的人,要用梔子柏皮湯來治療。這是熱毒淤積但還沒有完全形成的情況,因此會出現黃疸和發燒,但是腹部不會脅痛。梔子可以清除上半身的熱毒,柏皮可以清除下半身的熱毒,由於中間部位還沒有受到影響,所以要加入甘草來調和。

沈堯封曰:梔柏湯清熱利水,治濕熱之主方也。程扶生以麻黃小豆湯為主方,不知麻黃小豆乃發汗之方,惟外兼風寒者宜之,梔柏湯為利小便之方,乃治濕熱之正法。觀論中但當利其小便句,則此理自明矣。

傷寒七八日,身黃如橘子色,小便不利,腹微滿者,茵陳蒿湯主之。

尤在涇曰:此熱結在裡之證也。黃如橘子色者,色黃而明,為熱黃也,若陰黃,則色黃而晦矣。熱結在裡,則小便不利而腹滿,故宜茵陳蒿湯,以下熱通瘀為主也。

白話文:

沈堯封認為,梔柏湯可以清熱利水,是治療濕熱的主方。程扶生以麻黃小豆湯為主方,卻不知麻黃小豆湯是發汗方,只適合兼有風寒者,而梔柏湯是利小便的方子,才是治療濕熱的正法。從「當利其小便」一句就可以明白這個道理。

傷寒發病七到八天,身體發黃像橘子一樣,小便不利,腹部略微脹滿,可以用茵陳蒿湯治療。

尤在涇認為,這是熱結在裡面的症狀。皮膚像橘子一樣發黃,顏色鮮明,屬於熱黃;如果是陰黃,顏色則會暗淡。熱結在裡,就會導致小便不利、腹部脹滿,所以要用茵陳蒿湯,以清熱通瘀為主要治療方法。

陽明病,發熱汗出,為熱越不能發黃也。但頭汗出,身無汗,劑頸而還,小便不利,渴飲水漿者,此為瘀熱在裡,身必發黃。茵陳蒿湯主之。

尤在涇曰:熱越,熱隨汗而外越也。熱越則邪不蓄而散,安能發黃?若但頭汗出,劑頸而還,則熱不外達;小便不利,則熱不下泄:而又渴飲水漿,則熱之蓄於內者方熾,而濕之引於外者無已:濕與熱合,瘀郁不解,則必蒸發為黃矣。茵陳蒿湯苦寒通泄,使病從小便出也。

陽明病,面合赤色,不可攻之;攻之必發熱色黃,小便不利也。

沈堯封曰:此寒邪外束之濕溫證也,麻黃小豆湯是其主方。除卻惡寒,即是梔柏湯證。更加腹微滿,即是茵陳蒿證。

白話文:

陽明病患者發燒出汗,表示體內的熱氣正往外排放,但如果熱氣無法完全發散,就會導致皮膚發黃。如果只是頭部出汗,身體卻沒汗,而且汗液流到脖子就回流,小便也不順暢,還一直想喝水,這就代表熱氣鬱積在體內,身體一定會發黃。茵陳蒿湯可以治療這種病症。

尤在涇認為,熱越指的是熱氣隨著汗液排出體外。熱氣排出了,病邪就不會積聚,怎麼會發黃呢?如果只有頭部出汗,汗液流到脖子就回流,表示熱氣無法往外散發;小便不順暢,則表示熱氣無法向下排泄;又想喝水,表示體內的熱氣更加旺盛,而體外濕氣又無法排除;濕氣與熱氣結合,鬱積不解,就會蒸發成黃疸。茵陳蒿湯苦寒通泄,能幫助患者從小便排出病邪。

陽明病患者如果臉色發紅,就不可使用攻邪的藥物;如果使用攻邪藥物,就會導致發燒、皮膚發黃、小便不順暢。

沈堯封認為,這是寒邪外束導致的濕溫症,麻黃小豆湯是治療這種病症的主要藥方。如果患者不再怕冷,就可以使用梔柏湯。如果患者還伴有腹部微微脹滿的症狀,就可以使用茵陳蒿湯。

章虛谷曰:面赤者,熱鬱在經也,當以汗解。若攻之,傷其腑氣,則經熱反從內走,與水穀之氣鬱蒸發黃,三焦閉塞,小便不利也。

陽明病,無汗,小便不利,心中懊憹者,身必發黃。

章虛谷曰:此條雖未誤下,而無汗小便不利,其邪熱閉結而無出路,與胃中水液鬱蒸,則必發黃矣。

陽明病,被火,額上微汗出,小便不利者,必發黃。

喻嘉言曰:濕停熱鬱而誤火之,則熱邪愈熾,津液上奔,額有微汗,而周身之汗與小便,均不可得矣:發黃之變,安能免乎。

白話文:

章虛谷說,臉紅的人,是因為熱氣鬱結在經絡中,應該用汗來解。如果用藥攻伐,會傷到臟腑之氣,熱氣反而會從內部往外走,與水穀之氣一起鬱積蒸發,導致身體發黃,三焦阻塞,小便不暢。

陽明病,沒有汗,小便不暢,心裡煩躁,身體一定會發黃。

章虛谷說,這條文雖然沒有錯誤,但沒有汗,小便不暢,邪熱閉結無處可去,與胃中水液鬱積蒸發,必然會發黃。

陽明病,被火燒傷,額頭微微出汗,小便不暢,一定會發黃。

喻嘉言說,濕氣停滯,熱氣鬱結,又誤用了火,就會導致熱邪更加熾盛,津液往上奔涌,額頭微微出汗,但全身的汗和小便都排不出來,發黃的變化,怎麼可能避免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