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寶詒

《溫熱逢源》~ 卷上 (2)

回本書目錄

卷上 (2)

1. 詳註靈樞素問伏氣化溫諸條

又按經言:凡病傷寒,是傷寒不必專在於冬時,即三時感寒,亦能郁化為溫也。其稱夏至後為病暑,則暑即溫之變名,尤不可指為另是一邪。而此獨分別言之者,因伏氣發於夏至以後,其治法略有不同。蓋溫病忌汗,恐其傷陰。若時交長夏,則汗出必多,而邪氣亦隨汗而出,又未可以汗多而遽止之也。

靈樞邪氣臟腑病形篇:岐伯曰:虛邪之中身也,灑淅動形。正邪之中人也微,先見於色,不知於身;若有若無,若亡若存;有形無形,莫知其情。

素問八正神明論:岐伯曰:正邪者,身形若用力,汗出腠理開,逢虛風,其中人也微,故莫知其情,莫見其形。

詒按:此兩節,言冬時寒邪,所以能久伏不覺之故。凡風從時令王方來者為正邪,從沖後來者為虛邪。冬以寒為正邪,故中於人也令人不覺。近人有疑邪正不並立,不能久伏不發者。曷不取此兩節經文,細意繹之。

靈樞論疾診尺篇:岐伯曰:尺膚熱甚,脈甚躁者,病溫也。其脈盛而滑者,病且出也。

素問平人氣象論:岐伯曰:人一呼脈三動,一吸脈三動而躁,尺熱,曰病溫。

詒按:尺膚髮熱,熱在陰也。尺熱而脈數且躁,中有溫邪也。更兼盛滑,則熱邪已動,有外出之象矣。此言伏溫而發之脈證也。

靈樞熱病篇曰:熱病,不知所痛,耳聾不能自收,口乾,陽熱甚,陰頗有寒者,熱在髓,死不可治。又曰:熱病已得汗,而脈尚躁盛,此陰脈之極也,死。其得汗而脈靜者生。熱病者脈尚躁盛而不得汗者,此陽脈之極也,死。脈盛躁,得汗靜者生。

詒按:此節不知所痛二句,形容伏溫初發,神情呆鈍,其狀如繪。陽熱甚者,其熱邪之浮於外者已甚也。陰頗有寒者,其寒邪之伏於陰者尚未外透也。若此者,其熱深在骨髓,故不可治。

又按:已得汗而脈尚躁,是熱甚而鬱於陰也。脈尚躁而不得汗,是熱甚而鬱於陽也。邪郁不解,陰陽之氣不能主持,故死。

素問熱論篇:黃帝問曰:今夫熱病者,皆傷寒之類也,或愈或死,其死皆以六、七日之間,其愈皆以十日以上者何也?不知其解,願聞其故。岐伯對曰:巨陽者,諸陽之屬也。其脈連於風府,故為諸陽主氣也。人之傷於寒也,則為病熱,熱雖甚不死;其兩感於寒而病者,必不免於死。

帝曰:願聞其狀。岐伯曰:傷寒一日,巨陽受之,故頭項痛,腰脊強;二日陽明受之,陽明主肉,其脈挾鼻絡於目,故身熱、目痛而鼻乾,不得臥也;三日少陽受之,少陽主膽,其脈循脅絡於耳,故胸脅痛而耳聾。三陽經絡皆受其病,而未入於臟者,故可汗而已。四日太陰受之,太陰脈布胃中,絡於嗌,故腹痛而嗌乾;五日少陰受之,少陰脈貫腎,絡於肺,系舌本,故口燥舌乾而渴;六日厥陰受之,厥陰脈循陰器而絡於肝,故煩滿而囊縮。三陰三陽五臟六腑皆受病,營衛不行,五臟不通則死矣。

白話文:

本文詳述了靈樞素問中關於伏氣化溫的論述。文中指出,傷寒不限於冬季,任何季節受寒都可能化為溫病。所謂夏至後的暑病,實為溫病的別名,並非另種邪氣。之所以區分,是因為伏氣在夏至後發作,治療方法略有不同。溫病忌諱大量汗出傷陰,但長夏時節汗出較多,邪氣也隨汗排出,不能因汗多而驟然止汗。

古籍記載,虛邪侵入人體,會引起發熱、寒戰等症狀,初期症狀輕微,難以察覺,似有似無。

另一處記載也提到,正邪之氣侵入人體,導致汗出毛孔開張,遇上虛風,症狀輕微,難以察覺。

這兩段經文闡述了冬季寒邪潛伏不易察覺的原因。正邪之氣是順應時令而來的,虛邪則是突然侵襲的。冬季寒邪為正邪,侵入人體不易察覺。有人質疑正邪之氣不能同時存在且長期潛伏,但從這兩段經文中可看出,此說並非全然正確。

經文指出,尺脈部位皮膚過熱,脈象躁動,是溫病的表現;脈象強盛而滑利,則病情將要發作。

另一處經文也提到,呼吸一次脈搏跳動三次,且躁動,尺脈部位熱,則為溫病。

尺脈部位發熱,表明陰部有熱;尺脈熱且脈象數而躁,表示體內有溫邪;脈象更強盛滑利,則熱邪已活動,有向外發散的趨勢。這些是伏溫發病時的脈象表現。

經文描述熱病的症狀:不明原因的疼痛、耳聾、口乾、陽熱盛而陰部略感寒冷,這表示熱邪深入骨髓,難以治愈。另有記載:熱病出汗後脈象仍躁動強盛,是陰脈衰竭的徵兆,將危及生命;出汗後脈象平靜則可痊癒。熱病不出汗而脈象躁動強盛,是陽脈衰竭的徵兆,將危及生命;脈象躁動,出汗後平靜則可痊癒。

這段描述伏溫初發時病人神志呆滯,如同畫像一般生動。陽熱盛指熱邪浮於外,陰部略感寒冷指寒邪潛伏於內尚未透出。此種情況,熱邪深入骨髓,難以治療。

出汗後脈象仍躁動,表示熱邪鬱結於陰;不出汗而脈象躁動,表示熱邪鬱結於陽。邪氣鬱結不解,陰陽之氣失衡,將導致死亡。

經文中,黃帝詢問熱病的病程為何有的迅速致死,有的則能痊癒,並想知道其原因。岐伯回答說,巨陽是諸陽之氣的統帥,其脈絡連接風府穴,是諸陽之氣的主氣。人體受寒則發熱,即使熱象很嚴重也不會致死;但若反覆受寒,則必死無疑。

黃帝請求說明其症狀,岐伯解釋道:受寒一日,巨陽受影響,則頭項疼痛,腰背僵硬;二日,陽明受影響,陽明主司肌肉,其脈絡循行鼻旁,絡於目,則身熱、目痛、鼻乾,不能平臥;三日,少陽受影響,少陽主司膽,其脈絡循行脅肋,絡於耳,則胸脅疼痛,耳聾。三陽經絡皆受影響,但尚未入臟腑,故可通過汗療法治療。四日,太陰受影響,太陰脈布於胃中,絡於咽喉,則腹痛,咽喉乾燥;五日,少陰受影響,少陰脈貫穿腎臟,絡於肺,繫於舌根,則口乾舌燥,口渴;六日,厥陰受影響,厥陰脈循行陰部,絡於肝,則煩躁滿悶,陰部收縮。三陰三陽、五臟六腑皆受影響,營衛失調,五臟不通則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