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熱逢源》~ 卷上 (6)
卷上 (6)
1. 詳註靈樞素問伏氣化溫諸條
少陽之脈,色榮頰前,熱病也。榮未交,曰今且得汗,待時而已。與少陰脈爭見者,死期不過三日。
章虛谷曰:上言肝熱病者,左頰先赤。肝為厥陰,膽為少陽,相表裡者也。外邪受於少陽經脈,而肝臟伏熱之色榮於頰前。若外內之邪尚未相交,今且使其得汗以解外邪。其內發之熱,可待臟氣旺時而已。若與少陰經脈病證爭見,則肝連腎熱,而內外邪勢必交合難解;死期不過三日也。
大抵外內之邪,發有先後而不交合,尚可解救,故要緊在榮未交一句。下文病名陰陽交,亦即榮已交之義也。經文只舉太陽、少陽兩證,不及陽明太陰合病者,以陽明之腑,可用攻瀉之法,不至必死。非同太陽少陰,少陽厥陰,其邪溫合而無出路,則必死也。
評熱病篇云:帝曰:有病溫者,汗出輒復熱,而脈躁疾,不為汗衰,狂言不能食,病名為何?岐伯曰:病名陰陽交,交者死也。
章虛谷曰:陰陽之氣,本相交合。今則邪勢瀰漫,外感陽分之邪,與內發陰分之熱,混合不分,而本元正氣絕矣,故曰交者死,非陰陽正氣之相交也。下文明其所以然之理。
人所以出汗者,皆生於穀,穀生於精。今邪氣交爭於骨肉而得汗者,是邪卻而精勝也。精勝,則當能食,而不復熱。復熱者邪氣也,汗者精氣也。今汗出而輒復熱者。是邪勝也。不能食者,精無俾也。病而留者,其壽可立而傾也。且夫熱論曰:汗出而脈尚躁盛者死。今脈不與汗相應,此不勝其病也,其死明矣。
狂言者是失志,失志者死。今見三死,不見一生,雖愈必死也。
章虛谷曰:汗生於穀,穀生於精者,謂由本元精氣,化水穀以生津液,發而為汗。邪隨汗泄,則邪卻而精勝也。今汗出復熱而不能食,是邪勝而津無所借也。其病仍留連不去,則其壽可立待而傾矣。狂言失志一也,汗出復熱二也,脈與汗不應三也。見三死證,而不見一生證,雖似愈,必死也。
素問陽明脈解篇曰:足陽明之脈病,惡人與火,聞木音則惕然而驚,鐘鼓不為動。聞木音而驚,何也?岐伯曰:陽明者胃脈也,胃者土也。故聞木音而驚者。土惡木也。帝曰:善!其惡火何也?岐伯曰:陽明主肉,其脈血氣盛,邪客之則熱,熱甚則惡火。帝曰:其惡人何也?岐伯曰:陽明厥則喘而惋,惋則惡人。
帝曰:或喘而死者,或喘而生者,何也?岐伯曰:厥逆連臟則死,連經則生。
章虛谷曰:土畏木克,故聞木音則驚也。熱甚則惡火,仲景所謂不惡寒反惡熱也。邪結於胃而氣厥逆,則喘而惋,惋者懊憹而不欲見人也。邪熱內結,則氣阻而喘。不能循經外達,則四肢厥逆,蓋四肢稟氣於脾胃也。邪內入則連臟故死,外出則連經故生。
帝曰:病甚則棄衣而走,登高而歌,或至不食數日,逾垣上屋,所上之處,皆非其素所能也,病反能者何也?岐伯曰:四肢者,諸陽之本也,陽盛則四肢實,實則能登高也。帝曰:其棄衣而走者何也?岐伯曰:熱盛於身,故棄衣欲走也。帝曰:其妄言罵詈,不避親疏而歌者,何也?岐伯曰:陽盛則使人妄言罵詈,不避親疏,而不欲食,不欲食,故妄走也。
白話文:
少陽經脈受邪,臉頰前會泛紅,這是熱病的徵兆。如果邪氣尚未深入,可以讓病人出汗來解除外邪,內在的熱邪則可以等到臟腑元氣旺盛時再處理。但若與少陰經脈的病症同時出現,則表示肝腎俱熱,內外邪氣交雜難以治療,三日內便會死亡。
上述提到肝熱的病症,左側臉頰會先發紅。因為肝屬厥陰,膽屬少陽,兩者是表裡關係。外邪入侵少陽經脈,肝臟的伏熱就會反映在臉頰上。如果外邪和內邪尚未交合,可以讓病人出汗來排除外邪,內在的熱邪可以等待臟氣強盛時再處理。但如果與少陰經脈的病症同時出現,則肝腎俱熱,內外邪氣交合難以化解,死亡時間不超過三日。
一般來說,外邪和內邪發病有先後順序,若尚未交合,仍有救治的可能,因此「榮未交」這句話至關重要。「陰陽交」這個病名,就代表邪氣已交合的意思。文中只舉了太陽、少陽兩種病症的例子,沒有提到陽明、太陰合病的情況,因為陽明屬腑,可以用攻瀉的方法治療,不至於一定死亡。這與太陽、少陰,以及少陽、厥陰的病症不同,這些病症的邪氣溫熱交合,沒有排解的途徑,就會導致死亡。
《熱病篇》中記載:皇帝問道:患溫病的人,一出汗就又發熱,脈搏跳動急促,並不屬於汗虛,還會胡言亂語,不吃東西,這病叫什麼名字?岐伯回答:這病叫「陰陽交」,「交」就代表死亡。
陰陽之氣本來就互相交合。但現在邪氣瀰漫,外感陽分之邪,與內發陰分之熱,混雜不清,正氣已絕,所以說「交者死」,並不是指陰陽正氣互相交合的意思。下文會說明其原因。
人之所以會出汗,都是由水穀精氣化生而來。如果因為邪氣在骨肉間交爭而導致出汗,這是邪氣被精氣所克服。精氣旺盛,就能吃東西,也不會再發熱。再次發熱是邪氣作祟,出汗是精氣外泄。現在一出汗就又發熱,這是邪氣佔據上風。不能吃東西,是精氣不足。病症久治不癒,性命危在旦夕。另外,《熱論》也提到,出汗但脈象仍然急促有力的人會死亡。現在脈象與汗出不相應,說明身體無法戰勝疾病,死亡是必然的。
胡言亂語代表意志消沉,意志消沉就會死亡。現在已經出現了三個死亡徵兆,而沒有任何生機的跡象,即使看似好轉,最終也會死亡。
出汗源於水穀,水穀源於精氣,指的是由先天精氣化生水穀,進而產生津液,形成汗液。邪氣隨著汗液排出,邪氣就會被精氣所克服。現在出汗後又發熱,並且不能吃東西,說明邪氣佔據上風,津液無法補充。病情持續不癒,性命危在旦夕。胡言亂語代表意志消沉,出汗後又發熱,脈象與汗出不相應,這三個都是死亡的徵兆。出現三個死亡徵兆,卻沒有任何生機的跡象,即使看似好轉,最終也會死亡。
《素問 陽明脈解篇》記載:足陽明經脈生病,患者厭惡人與火,聽到木音則會驚恐,而鐘鼓聲卻沒有反應。聽到木音就驚恐,這是什麼原因?岐伯回答:陽明是胃經,胃屬土,所以聽到木音會驚恐,因為土克木。皇帝說:很好!為什麼厭惡火呢?岐伯回答:陽明主司肌肉,脈中血氣旺盛,邪氣入侵就會發熱,熱盛就會厭惡火。皇帝問:為什麼厭惡人呢?岐伯回答:陽明經氣厥逆就會喘息,並且萎靡不振,萎靡不振就會厭惡人。
皇帝問:有的喘息而死,有的喘息而生,這是為什麼呢?岐伯回答:厥逆之氣入侵臟腑就會死亡,入侵經脈就會生存。
土畏木克,所以聽到木音就會驚恐。熱盛就會厭惡火,這與仲景所說的「不惡寒反惡熱」是一樣的道理。邪氣阻塞在胃部,氣機逆亂就會喘息,並且萎靡不振,萎靡不振就是懊惱沮喪,不想見人。邪熱內積,氣機阻滯就會喘息。邪氣不能循經外達,就會出現四肢厥逆,因為四肢的氣血都源於脾胃。邪氣內侵則傷及臟腑而死,邪氣外泄則循經而生。
皇帝問:病情嚴重時,病人會脫衣奔跑,登高唱歌,甚至數日不食,翻牆上屋,這些行為都不是平時所能做到的,為什麼病重反而能做到這些呢?岐伯回答:四肢是諸陽之本,陽氣旺盛,四肢就會有力,有力就能登高。皇帝問:為什麼會脫衣奔跑呢?岐伯回答:體內熱盛,所以脫衣想要奔跑。皇帝問:為什麼會胡言亂語,辱罵他人,不分親疏,並且唱歌呢?岐伯回答:陽氣旺盛會讓人胡言亂語,辱罵他人,不分親疏,而且不想吃東西,不想吃東西就會胡亂奔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