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寶詒

《溫熱逢源》~ 卷上 (7)

回本書目錄

卷上 (7)

1. 詳註靈樞素問伏氣化溫諸條

章虛谷曰:四肢稟氣於脾胃,胃為臟腑之海,而陽明行氣於三陽,故四肢為諸陽之本也。邪盛於胃,氣實於四肢,則能登高也。熱盛於身,故棄衣欲走也。邪亂神明,故妄言罵詈。胃中邪實,不欲飲食。四肢多力,則妄走也。此大承氣之證。其邪連經,脈必滑大,下之可生。其邪連臟,脈必沉細。仲景云:陽病見陰脈者死。則雖有下證,不可用下法矣。

王夢隱曰:溫病誤投熱藥補劑,亦有此候。經證亦有可用白虎湯者。沉細之脈,亦有因熱邪閉塞使然,形證果實,下之可生,未可概以陰脈而斷其必死也。凡熱邪壅遏,脈多細耎遲澀,按證清解,自形滑數。不比內傷病服涼藥而脈加數者,為虛也。

熱論篇曰:帝曰:熱病已愈,時有所遺者,何也?岐伯曰:諸遺者,熱甚而強食之,故有所遺也。若此者,皆病已衰而熱有所藏,因其穀氣相搏、兩熱相合,故有所遺也。帝曰:善!治遺奈何?岐伯曰:視其虛實,調其逆從,可使必已矣。帝曰:病熱當何禁之?岐伯曰:病熱少愈,食肉則復,多食則遺,此其禁也。

詒按:此言熱邪初愈,餘熱留而未淨,得穀食助氣,則兩熱相合而復熾。觀其食肉則復,多食則遺,故病後必須謹調口腹,只可以清淡稀粥,漸為調養也。

素問玉版論要篇:岐伯曰:病溫虛甚死。

詒按:經言藏於精者,春不病溫。則凡病溫者,其陰氣先虛可知。使或虛而未至於甚,則養陰透邪,治之如法,猶可挽回。若病溫者而至虛甚,則熱邪內訌,陰精先涸,一發燎原,不可治矣。

靈樞五禁篇:岐伯曰:熱病脈靜,汗已出脈盛躁,是一逆也。

詒按:熱病汗出後而脈轉盛躁,此熱邪深伏於陰,至汗出而邪機始動而外露,則其伏邪必重,故曰逆也。

靈樞熱病篇曰:熱病三日,而氣口靜、人迎躁者,取之諸陽,五十九刺,以瀉其熱而出其汗,實其陰以補其不足者。

吳鞠通曰:人迎躁,邪在上焦也,故取之諸陽,以泄其邪,陽氣通則汗隨之。陽盛則陰衰,瀉陽則陰得安其位,故曰實其陰。瀉陽之有餘,即所以補陰之不足,故曰補其不足也。溫熱病未有不傷陰者,實其陰以補其不足,此一句實治溫熱之吃緊大綱。

身熱甚,陰陽皆靜者,勿刺也。其可刺者急取之,不汗出則泄。所謂勿刺者,有死徵也。熱病七日、八日,脈口動,喘而短者,急刺之,汗且自出,淺刺手大指間。熱病七日、八日,脈微小,病者溲血,口中乾,一日半而死,脈代者一日死。熱病已得汗出,而脈尚躁,喘且復熱,勿刺膚,喘甚者死。

詒按:熱甚而脈浮躁則可刺,當急取之,令其熱邪從汗泄而解。若脈陰陽俱靜,是陽證見陰脈,已有死徵,故勿刺。脈口動喘而短者,熱壅於肺也。刺手大指間肺之少商穴,俾肺之熱痹開而汗泄則解矣。熱邪灼爍血分則溲血,陰液被爍則口乾,下焦陰傷已甚,而脈又微小,則不惟陰涸,而陽亦傷矣,故主死。已得汗而脈尚躁,喘且復熱,是熱不為汗衰,而化源且絕矣,故死。

白話文:

章虛谷認為:四肢的氣血來自脾胃,胃是臟腑之海,陽明經氣運行於三陽經脈,所以四肢是諸陽之根本。邪氣盛於胃,氣血充實於四肢,則能登高;體內熱盛,所以脫衣想跑;邪氣擾亂神志,所以胡言亂語;胃中邪氣充實,不想吃東西;四肢有力氣,就亂跑。這是大承氣湯證候。邪氣侵犯經脈,脈象必定滑大有力,瀉下就能痊癒;邪氣侵犯臟腑,脈象必定沉細。張仲景說:陽證出現陰脈,就要死了。即使有瀉下的症狀,也不能使用瀉下方法。

王夢隱認為:溫病誤用溫熱藥物或補藥,也會出現這種症狀。經方中也有可以用白虎湯的。脈象沉細,也可能是由於熱邪阻塞所致,如果症狀明顯,瀉下就能痊癒,不能一概而論以陰脈就斷定病人必死。凡是熱邪壅塞的,脈象大多細弱遲澀,等到症狀清解,脈象就會變得滑數。這與內傷病人服用涼藥後脈象加快不同,後者是虛證。

《熱論篇》記載:黃帝問:熱病痊癒後,有時會有後遺症,這是為什麼?岐伯答:各種後遺症,都是因為熱邪很重,卻強行進食造成的。像這樣的情況,都是病情已經減輕,但熱邪還殘留體內,因為飲食的穀氣與餘熱互相搏動,兩種熱邪相合,所以會有後遺症。黃帝說:很好!治療後遺症該怎麼做?岐伯答:觀察虛實,調理逆順,就能痊癒。黃帝問:熱病應該禁忌什麼?岐伯答:熱病稍有好轉,吃肉就會復發,多吃就會留下後遺症,這就是禁忌。

[批註]:這句話的意思是熱邪剛痊癒,餘熱尚存未淨,如果進食穀物,則會助長氣血,兩者熱邪相合而加重病情。觀察到吃肉就會復發,多吃就會留下後遺症,所以病後必須小心調理飲食,只能吃清淡稀粥,慢慢調養身體。

《素問·玉版論要篇》記載:岐伯說:溫病虛甚則死。

[批註]:經書上說精氣藏於腎,春天不會得溫病,所以凡是得溫病的,其陰氣先虛弱是可以知道的。如果只是虛弱但還沒有到很嚴重的地步,那麼滋養陰氣、透發邪氣,按照正確的方法治療,還是可以挽回的。如果溫病已經虛弱到極點,那麼熱邪內擾,陰精先耗竭,一發不可收拾,就沒救了。

《靈樞·五禁篇》記載:岐伯說:熱病脈象平靜,汗出後脈象卻盛而躁動,這是逆證。

[批註]:熱病汗出後脈象轉變為盛而躁動,這是熱邪深伏於陰,等到汗出邪氣才開始活動而外露,則其伏邪必定很重,所以說是逆證。

《靈樞·熱病篇》記載:熱病三天,氣口脈象平靜,人迎脈象躁動,就在諸陽經取穴,施以五十九刺法,瀉熱出汗,補益陰液以彌補不足。

吳鞠通說:人迎脈象躁動,邪氣在上焦,所以取諸陽經穴,以泄去邪氣,陽氣通暢,汗液自然排出。陽盛則陰衰,瀉去陽氣,陰氣就能安於其位,所以說補益陰液。瀉去多餘的陽氣,就是補益陰氣不足的方法,所以說彌補不足。溫熱病沒有不傷陰的,補益陰液以彌補不足,這句話是治療溫熱病的關鍵。

體溫很高,陰陽脈象都平靜,不要針刺。可以針刺的要趕緊針刺,不出汗就瀉熱。所謂不要針刺,是有死亡徵兆。熱病七天、八天,脈象及口鼻呼吸急促,呼吸短促,趕緊針刺,汗液就會自己流出,淺刺手大拇指間的少商穴。熱病七天、八天,脈象微小,病人尿血,口乾,一天半內就會死亡;脈象代脈者一天內死亡。熱病已經出汗了,但脈象仍然躁動,呼吸急促又發熱,不要針刺皮膚,呼吸急促者會死。

[批註]:體溫很高,脈象浮躁可以針刺,應當趕緊針刺,讓熱邪從汗液排出而解毒。如果陰陽脈象都平靜,這是陽證出現陰脈,已經有死亡徵兆,所以不要針刺。脈象及口鼻呼吸急促,呼吸短促,熱邪壅塞於肺。針刺手大拇指間的少商穴(肺經穴位),使肺部的熱邪疏通,汗液排出就會痊癒。熱邪灼傷血分則尿血,陰液被灼傷則口乾,下焦陰液損傷嚴重,脈象又微小,則不僅陰液枯竭,陽氣也受損了,所以會死亡。已經出汗了,但脈象仍然躁動,呼吸急促又發熱,這是熱邪沒有因為出汗而減弱,反而元氣將要耗盡,所以會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