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寶詒

《溫熱逢源》~ 卷下 (13)

回本書目錄

卷下 (13)

1. 伏溫外挾風寒暑濕各新邪為病

伏溫之邪,由春夏溫熱之氣,蒸動而出,此其常也。亦有當春夏之間,感冒風寒,邪郁營衛而為寒熱,因寒熱而引動伏氣。初起一二日,第見新感之象,意其一汗即解。乃得汗後,表證略減,而裡熱轉甚。昧者眩其病狀,幾若無可把握。不知此新邪引動伏邪之證,隨時皆有。

治之者,須審其伏邪與新感,孰輕孰重。若新感重者,先撤新邪,兼顧伏邪。伏邪重者,則專治伏邪,而新感自解。蓋伏溫自內達外,苟由三陽而外解,則表分之新邪,自不能容留矣。內經云:凡病傷寒而成溫者,先夏至日者為病溫,後夏至日者為病暑。此指伏邪乘暑令而發者,尚非兼挾暑邪之病。

其有兼挾暑熱之邪而發者,則必另有暑熱見證。其新病引動伏邪,大致亦與兼挾風寒者相似。須審其輕重緩急,分清經界,方可著手也。至兼挾濕邪之證,有外感之濕,有內伏之濕。伏氣既動,則熱自內發,蒸動濕邪,與伏溫之熱混合,為病最屬淹纏。治之者,須視其濕與熱,孰輕孰重。

須令其各有出路,勿使併合,則用藥易於著手。再濕邪有宜溫燥者,如平胃之類;有宜滲利者,如苓、澤之類,有宜通泄者,如車前、滑石之類;有宜清化者,如芩、連、梔、柏之類;以上皆專治濕邪之法。若與濕熱併合,則為濕溫,見證最繁且雜。

其治法須隨機應變,初起有芳香化濕者,如胃苓、正氣之屬:而通宣三焦者,如三仁、滑石之屬:中焦熱重,有清泄陽明者,如蒼朮、石膏之屬;有苦泄太陰者,如茵陳、芩連之屬。總之,須細察見證,如濕重者,自當治濕:若伏邪重者,仍當以伏邪為主也。

白話文:

這段文字談的是伏溫(一種潛藏體內的熱性病毒)的病情發展和治療方式。伏溫的病因,通常是由春夏時節的溫熱空氣所導致,這是正常情況。然而,也有在春夏之際,受到風寒侵襲,使得邪氣滯留在人體的營衛系統,形成寒熱交錯的情況,這種情況會引發潛伏的熱毒。剛開始的一兩天,只會呈現出新感染的症狀,一般認為只要發一次汗就能解決。然而,當真的出了汗之後,表面上的症狀雖減輕,但體內的熱毒卻更加嚴重。對於這種情況,一般人往往會感到困惑,無法掌握病情。實際上,這是新感染的邪氣引發了潛伏的熱毒,這種情況隨時都可能發生。

在治療上,必須判斷潛伏的熱毒和新感染哪個更嚴重。如果新感染更嚴重,就先處理新感染,同時也要照顧到潛伏的熱毒。如果潛伏的熱毒更嚴重,那就專心治療潛伏的熱毒,新感染自然就會好轉。因為伏溫是從體內往外發散的,如果能通過三個陽氣旺盛的階段,那麼表面的新感染自然就不能留存。《黃帝內經》提到,所有因傷寒而形成的熱性疾病,如果是在夏至前發病,就是溫病;如果是在夏至後發病,就是暑病。這是指潛伏的熱毒趁著夏季的高溫而發作,並非指的是同時夾帶暑邪的病情。

如果病情同時夾帶著暑熱,那麼一定會有暑熱的具體症狀。新感染引發潛伏的熱毒,大體上跟夾帶風寒的情況類似。必須判斷病情的輕重緩急,清楚地區分,才能開始治療。至於夾帶著濕邪的病情,有來自外界的濕氣,也有潛伏在體內的濕氣。一旦潛伏的熱毒被激發,那麼熱氣就會從體內發散,蒸騰起濕氣,與潛伏的熱毒混合在一起,形成最纏綿的病情。在治療上,必須判斷濕氣和熱氣哪個更嚴重。

要讓它們各自找到出口,不要讓它們混在一起,這樣使用藥物就會比較容易。另外,對於濕邪,有的需要溫燥來治療,例如平胃散;有的需要滲利來治療,例如茯苓、澤瀉;有的需要通泄來治療,例如車前子、滑石;有的需要清化來治療,例如黃芩、黃連、梔子、黃柏。這些都是專門治療濕邪的方法。如果濕邪和熱邪混在一起,那就是濕溫,症狀非常複雜。

治療方法必須靈活應變,剛開始可以用芳香化濕的藥物,例如胃苓湯、正氣水;通暢三焦的藥物,例如三仁湯、滑石;中焦熱重,可以清泄陽明的藥物,例如蒼朮、石膏;苦泄太陰的藥物,例如茵陳、黃芩、黃連。總的來說,必須仔細觀察病情,如果濕氣較重,當然要治療濕氣;如果潛伏的熱毒較重,當然要以潛伏的熱毒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