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熱逢源》~ 卷下 (12)
卷下 (12)
1. 伏溫挾濕內陷太陰發黃疸腫脹泄利等證
溫邪挾濕,則為濕溫。其濕之輕者。仍以溫邪為主,略參化濕可耳。其濕之重者,與熱相合,熱勢雖熾,而有脘悶嘔水、舌膩不渴等證。初起宜參芳香宣化,迨濕邪化燥,用蒼朮白虎湯清熱燥濕,可以一劑而愈。若初起即與清滋,欲清其熱,轉助其濕,而發愈纏綿。每有治不如法,遷延一兩月而病不退者,皆治之不得其法也。
然而此乃濕溫之在胃者,治之猶易。有一種濕熱蘊於太陰者,初起不見濕象,但覺熱象蒸郁不揚,脘悶口甜,而胃口無病,仍可納穀,舌上不見濁苔。其濕熱深鬱於脾藏,漫無出路,或發黃,或腹滿肢腫,或則泄,或便秘,或嘔惡,或小水赤澀。甚則熱鬱日深,脾營受傷,則舌底絳色,或薄苔罩灰黃而不甚噪。
種種見證,無非濕鬱化熱。何以燥之則增熱,清之則助濕,如此其百無一效也?蓋臟病無出路,必借道於腑,乃能外出。此病熱蘊已久,脾中之熱,漸欲外達於胃:或胃中挾有痰積,熱即附之而熾。亦有便秘、舌焦、燥渴、煩譫等證,投以苦泄,則胃熱下行,而病勢一鬆。然所泄者,胃腑之標熱也。
其脾臟中蘊遏之熱,仍未達也。故病雖暫減,而閱日復熾。屢伏屢熾,久而正氣不支,遂成壞證。此等病,治之最難得手。誠以此證,病勢不重於外,病家每每忽視,投劑不能速效,病家勢必更醫。後來者見前醫無功,必且改弦更張。因之雜藥亂投,致成不救者,吾見實多。
治此者,必須將太陰之濕,與少陰之熱,孰輕孰重,細細較量;再看其濕熱所傷,或為脾氣,或為脾陰:其兼挾之病,或為痰積,或為瘀滯;均宜細意分晰,方可用藥。至用藥之法,須得輕、清、靈三字俱全,冀其緩緩疏化。切不可側滯一面,以致無益反害。吳鞠通溫病條辨,其原出於葉氏,上中焦濕溫各條,頗有此理者。
薛生白濕熱條辨,亦多可取。試細繹之,當有得心應手之妙也。
白話文:
這段文字談的是中醫對伏溫夾濕病深入太陰導致黃疸、腫脹、泄利等症狀的理解和治療方法。
如果病毒夾帶濕氣,就會形成濕溫病。對於濕氣較輕的情況,主要還是針對病毒本身進行治療,稍微加入一些化濕的藥物即可。但對於濕氣較重的情況,當濕氣和熱氣結合,即使熱度高漲,也會出現胃脘憋悶、噁心嘔吐、舌苔厚膩但不口渴等症狀。這種情況下,初期應該使用芳香藥物來宣散濕氣,等到濕邪轉化為燥,可以用蒼朮白虎湯來清除熱氣和燥濕,通常一劑就能痊癒。但如果一開始就使用清熱滋潤的藥物,想要清熱卻反而助長了濕氣,病情會變得更糾纏不清。有時候,因為治療不當,病程可能會拖上一兩個月,這都是因為治療方法不正確。
然而,這只是在胃部的濕溫,比較容易治療。還有一種情況是濕熱在太陰經絡中積聚,初期可能看不出濕氣的症狀,只覺得熱氣蒸騰無法發散,胃脘憋悶、口中發甜,但是食慾正常,舌苔也不顯著。這種情況下,濕熱在脾臟中深度積聚,沒有出路,可能會導致黃疸、腹部脹滿、四肢浮腫、腹瀉、便祕、噁心嘔吐、尿色深紅等症狀。嚴重時,熱氣積聚愈深,脾臟受到傷害,舌底會呈現深紅色,舌苔可能薄薄地覆蓋著灰色或黃色,但不會很乾燥。
這些症狀,都源於濕氣鬱結而轉化為熱氣。為什麼燥濕藥物會增加熱度,清熱藥物又會助長濕氣,為何各種治療都無效呢?因為臟器疾病沒有出路,必須藉助腑器的通道才能排出體外。這種病熱已積聚許久,脾臟中的熱氣逐漸想要通過胃部排出:或者胃部存在痰飲或積食,熱氣附著其上而更加旺盛。也可能出現便祕、舌苔焦黑、口乾舌燥、煩躁不安等症狀,用苦寒泄熱的藥物,胃熱向下移動,病情會暫時緩解。然而,這樣只能排出胃腑表面的熱氣。
脾臟中鬱結的熱氣尚未排除。因此,雖然病情暫時減輕,但過幾天又會加劇。病情反覆,時間久了,正氣無法支持,最終會成為重症。這種病,治療起來非常困難。因為這種病的病勢並不在外表,病人往往忽視,治療效果不能立竿見影,病人很可能會換醫生。後面的醫生看到前面的治療無效,可能會改變治療方案。結果就是亂投藥物,導致病情無法挽回,這樣的例子我見過很多。
治療這種病,必須仔細判斷太陰的濕氣和少陰的熱氣哪個更嚴重;再看看濕熱對脾氣或脾陰的影響程度;同時考慮是否伴有痰飲或積食,或是否有瘀滯;都需要細心分析,才能選擇藥物。至於用藥的方法,必須輕盈、清涼、靈活,希望它能緩慢地疏導和化解濕熱。千萬不能只關注一方面,否則可能無益反而有害。吳鞠通的《溫病條辨》源於葉天士,其中上中焦濕溫的各條論述,有很多道理。
薛生白的《濕熱條辨》也有許多值得借鑒的地方。細心研究這些理論,應該能找到得心應手的治療方法。
2. 伏溫陰陽淆亂見證錯雜
伏溫由陰而出於陽,於病機為順。若病發於陰,而即潰於陰,不達於陽,此病機為逆。若是乎陰陽兩層,界限分明,安有淆亂者哉。凡病之陰陽淆亂者,其故有二:一則由乎正虛,如陽虛者陰必湊之,則陰病可淆於陽矣:陰虛者陽必擾之,則陽病可淆於陰矣。一則由乎藥誤,如病在陰而誤投陽藥,則陽氣為藥所傷,而陰病淆於陽矣;病在陽而誤投陰藥,則陰氣為藥所傷,而陽病淆於陰矣。至其見證錯雜,有即由於陰陽淆亂而雜者,有由他邪之兼挾而雜者。
看此等證:全要天分聰明,識見老到,方有把握。蓋此等證,變化最多,無一定路逕可循。臨病者,須將正氣邪氣,表病里病,新邪舊邪,孰本孰標,孰輕孰重,孰緩孰急,一一衡量得宜,方可施治。
有當先顧本元,苟得正氣一旺,而邪自解散者;有當急祛外邪,必得邪氣速退,而正乃不傷者;有症雖錯出,而發於一原,只須專治其本,而各症自退,所謂緩則治其本者;有證雖在標,而病機甚急,必須先治標病(如小便不利之類),而本病從緩,所謂急則治其標者;有病勢蔓延,欲治其根,而正氣不支,只可先披其枝葉,而用漸衰漸勝之法者:有病情糾結,必除其根,而各證自退,不得不攻其堅壘,而用擒賊擒王之計者;以上所謂錯雜,猶不過表裡虛實,其用藥尚可一線相承。
此外更有寒熱錯雜,如陰虛而挾寒飲,陽虛而挾肝火,治此則礙彼,治彼則礙此者,其用藥更難措手。此中奧妙,有知之而不能言,言之而不能盡者。總宜於輕重緩急,權之極精,方可論治。至選藥宜彼此照顧,尤必有手揮五絃、目送飛鴻之妙,乃為得法。否則失之毫釐,謬以千里,其不誤人性命者鮮矣。
白話文:
這段文字談的是中醫理論中伏溫病症的陰陽淆亂及見證錯綜複雜的情況。我們可以這樣理解:
伏溫病症是從身體陰分開始,再發展到陽分,這是疾病自然的進程。但如果病發在陰分,又在陰分惡化,無法轉移到陽分,這種情況就違反了正常的疾病發展過程。理論上,陰和陽兩個層次界限分明,不該出現混淆。然而,如果出現陰陽淆亂的情況,原因通常有兩個:一是正氣虛弱,例如陽氣不足時,陰寒之氣就會侵入,導致陰病混淆在陽病之中;反之亦然。二是治療失誤,比如陰病卻誤用了壯陽的藥物,陽氣受到藥物的損傷,陰病就混淆在陽病中;同樣地,陽病卻誤用了滋陰的藥物,陰氣受損,陽病也會混淆在陰病中。
對於這些症狀混亂的情況,有的是因為陰陽淆亂造成的,有的是因為其他病邪同時存在而產生的複雜症狀。
面對這樣的病症,需要醫生有高超的診斷能力和豐富的經驗才能妥善處理。因為這種病症的變化多端,沒有固定的方法可以遵循。醫生必須對正氣和邪氣、表病和裏病、新病和舊病、主要症狀和次要症狀、輕重緩急進行全面的考量,才能進行治療。
有些情況下,需要先強化體質,一旦正氣旺盛,邪氣自然會消散。有些情況下,需要緊急驅除外邪,只有邪氣迅速減退,正氣纔不會受傷。有些病症雖然表現混亂,但都源自同一個根本原因,只需要針對根本進行治療,所有症狀自然會消失,這就是所謂的「緩則治其本」。有些病症雖然在外在,但病情緊急,必須先治療表面的問題(如小便不通等),而根本的問題暫時放在一邊,這就是所謂的「急則治其標」。有些病情擴散,想要根治,但體力無法支持,只能先處理一些較輕的症狀,採用漸進的方式,逐步擊敗病魔。有些病情糾纏不清,必須先清除根源,所有症狀才能退去,這時候就需要採取強烈的手段,就像「擒賊先擒王」一樣。
以上這些混亂的情況,大體上還是在虛實、表裡之間,用藥方法還可以有所依循。
但是,還有一種更複雜的情況,那就是寒熱交錯的混亂。例如陰虛卻伴隨寒濕,陽虛卻伴隨肝火,治療一方,另一方就會受到影響,這種情況用藥更加困難。其中的微妙,有些即使知道也難以言語表達,有些說出來也無法完全描述。總的來說,必須對病情的輕重緩急有極度精準的判斷,才能進行治療。選擇藥物時,也需要全面考慮,必須有「手揮五絃,目送飛鴻」那樣的敏銳和精確,才能找到正確的治療方法。否則,哪怕一點點的差錯,也可能導致嚴重的後果,甚至危及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