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熱逢源》~ 卷中 (10)
卷中 (10)
1. 辨正張石頑傷寒緒論溫熱各條
溫熱病,大熱不得汗者死;得汗後而反熱,其脈躁盛者,亦死也。凡溫熱誤汗之,狂言不能食,其脈躁盛者,皆不可治也。
詒按:此節所列溫病不治之症,不外三種:邪氣鬱伏不達者,一也;正虛不能托邪者,二也;陰氣被爍涸者,三也。
夏至後,炎暑司令,相火用事。有發熱身疼,不惡寒但惡熱而大渴者,為熱病。傷寒例云:凡傷寒而成溫者,先夏至日為病溫,後夏至日為病熱。蓋久伏之邪,隨時令之暑熱而發也。以邪非外來,故但惡熱而不惡寒。熱自內發,故口燥渴而引飲多。其邪既郁為熱,不宜辛溫發汗,不得復指為寒;而仲景仍以傷寒目之者,謂其初受病時,皆寒氣鬱伏所致耳。世言仲景無溫熱治法,試觀太陽、陽明篇中黃芩、白虎等湯,豈治傷寒可用之藥也。
白虎為金神,非盛暑熱病,內外熱極者,不可用。氣虛人用之,往往成結胸,甚至不救。故有立夏以前、處暑以後,不可妄用白虎之戒。夫傷寒之不可用黃芩、白虎,猶溫病之不可用麻、桂、青龍也。即治溫熱,亦須無非時暴寒者方可用。
詒按:此節申明黃芩、白虎,仲景本為溫熱而設,非傷寒方也。惟節末一轉,又設為黃芩、白虎之厲禁。於理未嘗不是,特嫌其於熱病正治法,未免喧賓奪主耳。
若溫病七八日,或十餘日,前邪未除,重感於寒,忽然寒熱交作,交為溫瘧,方書以為壞證。按傷寒例云:脈陰陽俱盛,重感於寒,變為溫瘧。其證胸脅滿,煩渴而嘔,微惡寒者,治以小柴胡去參、半,如栝蔞根、石膏。無寒但熱,其脈如平,骨節煩疼,時嘔者,用白虎湯加桂枝。慎不可辛溫發散,以助其虐。
詒按:前症煩渴微惡寒,宜白虎加桂枝;後症但熱不寒,並不得加桂枝矣。
至內經所言,先熱後寒之溫瘧,乃得之冬中於風,寒氣藏於骨髓之中。至春陽氣大發,邪氣不能出。因遇大暑,腦髓爍,肌肉消,腠理發泄,或有所用力,邪氣與汗並出。此病藏於腎,其先從內出之於外也。如是者,陰虛而陽盛,陽盛則熱矣。衰則氣復反入,反入則陽虛,陽虛則寒矣。
故先熱而後寒,名曰溫瘧。治宜人參白虎湯,或有客邪,則加桂枝;更以金匱腎氣丸去附子,倍加桂枝作湯,渴則飲之。蓋從腎出而大熱,則其內先已如焚,故急以白虎退熱。迨瘧勢外衰,復返於腎,而陰精與之相持,乃為寒。設不知壯水之主,以救其陰,十數發後,陰精竭矣。
此伏邪自發之溫病,與溫病後重感於寒所變之溫瘧,名同而實異,然皆不越乎少陰一經,故詳辨之,以破此異同之惑。
詒按:兩證來源稍異,而救陰撤熱,其治法大致相同。惟前證重感新寒,當隨證參用疏邪之意,方為周密。
白話文:
辨正張石頑傷寒緒論溫熱各條
溫熱病,高燒不退無法出汗就會死亡;即使出了汗卻反而發燒,脈搏急促有力,也會死亡。凡是溫熱病誤用發汗療法,導致病人神志不清、無法進食,脈搏急促有力,這些情況都是無法治療的。
這段話提到的溫熱病不治之症,主要有以下三種:邪氣鬱結於內,無法透發;正氣虛弱,無法抵抗邪氣;陰液被耗竭。
夏至以後,炎熱當令,相火旺盛。如果出現發熱、身體疼痛,不惡寒但惡熱且口渴,就是熱病。傷寒論提到:凡是傷寒轉變為溫病的,夏至日之前發病的稱為溫病,夏至日之後發病的稱為熱病。這是因為潛伏已久的邪氣,受到時令暑熱的影響而發作。由於邪氣並非外來,所以只惡熱不惡寒;熱氣由內而生,所以口乾舌燥,很想喝水。由於邪氣鬱結化熱,不宜用辛溫的藥物發汗,不能再把它歸類為傷寒;而仲景仍然把它歸類為傷寒,是因為他認為疾病初期都是寒邪鬱結造成的。世人說仲景沒有溫熱病的治療方法,但看看太陽、陽明篇中的黃芩、白虎等湯劑,這些藥物豈不是也可以用來治療溫熱病?
白虎湯性寒,如同金神,如果不是盛夏酷暑,內外熱極的情況,不能使用。氣虛的人服用,往往會導致胸部脹滿,甚至危及生命。因此,立夏之前、處暑之後,都不能亂用白虎湯。傷寒不可用黃芩、白虎湯,就像溫熱病不可用麻黃、桂枝、青龍湯一樣。即使治療溫熱病,也必須是在沒有外感寒邪的情況下才能使用。
這段話闡明了黃芩、白虎湯原本是仲景用來治療溫熱病的,並非傷寒的藥方。但文章最後又強調了黃芩、白虎湯的使用禁忌。這話雖然沒錯,但卻略微喧賓奪主,忽略了熱病的正確治療方法。
如果溫病持續七、八天,甚至十幾天,之前的邪氣還未清除,又再次受寒,突然出現寒熱交替的症狀,變成溫瘧,醫書上認為這是危重症狀。傷寒論提到:脈象陰陽俱盛,再次受寒,就會變成溫瘧。這種情況下,胸脅部脹滿,煩渴嘔吐,略微惡寒,可以用小柴胡湯去參、半夏,再加栝蔞根、石膏。如果只是發熱不惡寒,脈象平和,骨節疼痛,間斷嘔吐,就用白虎湯加桂枝。要謹慎,不可用辛溫發散的藥物,以免加重病情。
前面提到的煩渴略微惡寒的症狀,適合用白虎湯加桂枝;後面提到的只是發熱不惡寒的症狀,就不需要加桂枝了。
《內經》提到,先熱後寒的溫瘧,是冬天受風寒,寒邪藏在骨髓裡。到了春天陽氣旺盛,邪氣無法排出。遇到盛暑,腦髓被灼傷,肌肉消瘦,皮膚腠理開泄,或者用力過度,邪氣隨著汗液排出。這種疾病藏在腎臟,是從內部先發病,然後外顯。這樣的情況下,陰虛陽盛,陽盛則熱;衰弱則氣又反入,反入則陽虛,陽虛則寒。
所以先熱後寒,稱為溫瘧。治療宜用人參白虎湯,如果還有外邪,可以加桂枝;還可以服用金匱腎氣丸去附子,加倍桂枝煎湯,口渴就喝。因為從腎臟發病,高燒不退,體內就像火燒一樣,所以要迅速用白虎湯退熱。等到瘧疾症狀減輕,邪氣又回到腎臟,陰精與邪氣相持,就會出現寒症。如果不注重滋陰補腎,十幾次發作後,陰精就會耗竭。
這種潛伏的邪氣自行發作的溫病,和溫病之後再次受寒而變成的溫瘧,名稱相同,但實際上是不同的,但都屬於少陰經,所以詳細辨別,以消除疑惑。
這兩種疾病的來源略有不同,但滋陰清熱的治療方法大致相同。只是前者是再次受寒,應該根據症狀,考慮到疏散外邪的治療方法,這樣才更全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