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熱逢源》~ 卷中 (9)
卷中 (9)
1. 辨正張石頑傷寒緒論溫熱各條
凡三陽表證,煩熱口渴,俱宜黃芩湯之類,據此合病症治;則傳變並病,可例推矣。
詒按:此節論溫病證治頗合。惟謂伏邪外達,必由少陽,則囿於舊說,不切病情。且與上文溫邪行諸經,不知何經之動,前後亦自相刺謬矣。
凡治溫病熱病,無正發汗之理。蓋其邪自內達外,無表證明矣。若果證顯非時暴寒,惡寒頭痛而脈緊者,亦不可純用表藥,宜梔豉湯或益元散加薄荷、蔥、豉;重則涼隔散去硝、黃,加蔥、豉,探吐取汗最妙。蓋此怫鬱之熱,乘春溫之氣而發,雖有非時暴寒,只宜辛平之劑發散。
詒按:溫邪初起,用蔥、豉取汗最穩,不必探吐也。
凡下之前後,或將汗已汗,或下後餘熱不止,反大汗淋漓者,此實熱雖去,而餘邪未盡,可與小劑黃芩湯,或解毒湯調之。
詒按:若陰津不足之體,用清養胃陰之劑最妙。
若下後,渴雖減而飢欲得食者,此伏邪初散,陰火乘虛擾亂也。凡溫熱病下後多此,慎勿便與粥飲,得食則復。
詒按:近人不明此理,因此而致反復者甚多。
凡溫病下後,熱不退,下證尚在者,可再三下之,以熱退為度。
詒按:傷寒病糞多堅慄,下之宜猛而重;一下之後,可以連下者甚少。溫熱病糞多黏黑如醬,下之宜緩而輕,下後停一、二日,垢熱再聚,即當再下,有下至三四日始清者,不得謂已下者不宜再下也。
若下後,熱不止,而脈澀咽痛,胸滿多汗,此熱傷血分也,葶藶苦酒湯探吐之。
詒按:熱傷血分之證,當養血以化餘熱,如生地、元參、銀花、犀角、洋參、竹茹之類,乃合病情。若葶藶、苦酒之法。決不可投。
所謂交陽者,非陰寒交熱而為陽也。乃怫熱蓄之於里,鬱極乃發,則交傳而出於表之陽分,是謂交陽而後作汗也。或鬱而不能出表,是否極不泰,即正氣衰殘,陰氣先絕,陽氣後竭而死矣。
夫欲汗而脈忽沉伏者,陽氣併入於裡故也。交陽而躁亂昏冒者,裡熱鬱極,故神昏而躁擾也。凡戰汗而不快,或戰而不汗,此並之不甚,故雖戰而病不去也。通宜三一承氣湯,或合黃連解毒湯下之,所以散怫熱而開鬱結也。凡戰汗時,頻與熱薑湯,助其開發最佳,可免戰不快而無汗之患。
詒按:姜性助熱,不如茅根為佳。
凡可下之症,或得下而汗即出者;或服藥而怫鬱頓開,先汗出而後利者;或利性但隨汗泄,則氣和而愈竟不利者;亦有戰不快,交不通而死者;或不戰而汗出者;或但戰無汗而愈者。世俗不知,乃以惡寒戰慄為陽虛陰勝,因而誤治者多矣。
詒按:凡此病情疑似之際,死生反掌,均須用心。
凡溫病發於三陰,脈微足冷者,多難治。
凡溫病大熱,脈反細小,手足逆冷者,死證也。
凡溫病初起,大熱神昏譫語,熱甚脈小足冷,五六日而脈反躁急,嘔吐昏沉,舌本焦黑,或失血躁熱脈大,或痙搐昏亂,或脈促結代沉小者,皆死。
白話文:
辨正張石頑傷寒緒論溫熱各條
凡是三陽經表證,伴隨煩躁發熱、口渴等症狀,都應該服用黃芩湯之類的藥物,根據病情組合藥方治療;這樣就能推測出疾病的傳變和併發症了。
(按語:這一段論述溫病的證治比較貼切。但是說伏藏在體內的邪氣外達,必定要經過少陽經,這點就囿於舊說,不符合實際病情。而且與上文溫邪運行於各個經脈,卻不知道哪條經脈受影響,前後也自相矛盾。)
凡是治療溫病熱病,都不應該強行發汗。因為邪氣是從內部到達體表,沒有表證的表現。如果確實是症狀明顯,而非一時的暴寒,出現惡寒頭痛、脈象緊的情況,也不能單純使用發散表邪的藥物,應該使用梔子豉湯或益元散,再加入薄荷、蔥白、豆豉;病情嚴重的話,就用涼膈散去除硝石、黃連,加入蔥白、豆豉,再用探吐的方法發汗,效果最好。這是因為這種鬱積的熱邪,乘著春溫的氣候而發作,即使有非時暴寒,也只宜用辛溫平和的藥物來發散。
(按語:溫邪初起,用蔥白、豆豉發汗最穩妥,不必用探吐的方法。)
凡是服用瀉下藥前後,或者已經發汗,或者瀉下後餘熱不退,反而大量出汗,這是因為實熱雖然已經去除,但餘邪尚未盡除,可以用小劑量的黃芩湯,或者解毒湯來調治。
(按語:如果陰津不足的體質,用滋陰養胃的藥物最好。)
如果瀉下後,口渴減輕但感到飢餓想吃東西,這是因為伏藏的邪氣開始消散,陰火乘虛而擾亂。溫熱病瀉下後大多出現這種情況,要謹慎,不要馬上給予粥飲,吃了東西病情就會復發。
(按語:現代人不懂得這個道理,因此導致病情反覆的人很多。)
凡是溫熱病瀉下後,熱度不退,瀉下證候仍然存在,可以再次瀉下,以熱度消退為度。
(按語:傷寒病的糞便多堅硬如慄,瀉下宜用猛烈而重的藥物;瀉下一次之後,可以連續瀉下的情況很少。溫熱病的糞便多黏稠發黑像醬油一樣,瀉下宜用緩和而輕的藥物,瀉下後停一到兩天,熱邪再次積聚,就應該再次瀉下,有的需要瀉下三到四天才好轉,不能說已經瀉下就不應該再瀉下了。)
如果瀉下後,熱度不退,而且脈象澀滯,咽喉疼痛,胸部滿悶,多汗,這是熱邪傷及血分,要用葶藶苦酒湯探吐。
(按語:熱邪傷及血分的症狀,應該養血來化解餘熱,例如生地、玄參、金銀花、犀角、西洋參、竹茹之類,這才符合病情。像葶藶、苦酒這樣的療法,絕對不能使用。)
所謂的交陽,不是陰寒交合而產生陽熱,而是鬱積的熱邪蓄積在裡,鬱結到極點就發作,然後傳變而表現在陽分,這叫做交陽之後才出汗。或者鬱結的熱邪不能外達,就會走向極端,導致正氣衰敗,陰氣先絕,陽氣後竭而死。
想要出汗,但脈象卻突然沉伏,這是因為陽氣都進入到裡證的緣故。交陽伴隨躁動不安、昏迷,這是裡熱鬱結到極點,所以神志昏迷而躁擾。凡是寒戰出汗而不舒服,或者寒戰但不流汗,這些都是邪氣不甚嚴重,所以雖然寒戰但病症卻沒有好轉。這類情況都應該服用三一承氣湯,或者配合黃連解毒湯瀉下,目的是為了散解鬱積的熱邪,疏通鬱結。凡是寒戰出汗時,經常服用熱薑湯,幫助發散,最好,可以避免寒戰不舒服而不出汗的狀況。
(按語:生薑性味助熱,不如茅根更好。)
凡是可以瀉下的症狀,有的瀉下後就出汗;有的服用藥物後鬱結頓開,先出汗後通便;有的通便只是隨著汗液排出,氣血調和而痊癒,不需通便;也有寒戰不舒服,邪氣不通而死亡的;也有不寒戰就出汗的;也有只寒戰不出汗而痊癒的。世俗不懂得這些,把惡寒戰慄當作是陽虛陰盛,因此誤治的很多。
(按語:凡是病情疑似的時候,生死就在一瞬間,都要用心對待。)
凡是溫病發於三陰經,脈象微弱,足部冰冷,大多難以治療。
凡是溫病高熱,脈象反而細小,手足厥冷,是死證。
凡是溫熱病初期,高熱神志昏迷,胡言亂語,熱盛脈小,足部冰冷,五六天後脈象反而躁急,嘔吐昏沉,舌根焦黑,或者失血,躁熱,脈象洪大,或者痙攣抽搐,昏迷,或者脈象頻數,結代,沉弱,都將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