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熱逢源》~ 卷中 (8)
卷中 (8)
1. 辨正張石頑傷寒緒論溫熱各條
詒按:張路玉於正傷寒外,詳列四時外感、類傷寒各病,並採輯各家之說,備著於篇,其論亦至悉矣。惟篇中於冬溫、春溫、溫疫等證與溫熱病,未能尋源溯流,條分縷析,學者眩焉。茲錄其有關於溫熱病者若干條為之詳加評論,俾讀者不至為舊說所淆云。
傷寒者,冬時嚴寒,感冒殺厲之氣而病也。交霜降節後,春分節前,病發頭痛者,皆謂之正傷寒。其病有六經傳變、合病、並病諸例,其治法以仲景傷寒論為圭臬。
詒按:正傷寒病,南方不多見,即間有之,亦鮮重證。凡外感病之重且險者,皆溫熱病也。
若兩感於寒者,一日太陽與少陰合病,二日陽明與太陰俱病,三日少陽與厥陰俱病。至水漿不入,不知人事者,六日死。然傷寒病兩感者亦少,惟溫病熱病居多。以溫熱從少陰發太陽,即是兩感之證。所以守真特立涼膈、雙解、白虎、承氣等湯,以兩解其表裡之熱毒也。
詒按:石頑每謂溫病亦必由少陽而發,初起以柴胡為主方,而此處又謂少陰出太陽,可知其於溫病,未能明辨其原,故論治亦無確見也。且兩感證是外內合邪,溫熱病是由內達外,其外面見證雖同,而病之來源各異,本不可同日而語也。
至冬令時,反有非節之暖,此屬春時陽氣發於冬時,未至而至,即為不正之氣。人感之而病者,名曰冬溫。其證必心煩嘔逆,咽痛,身熱頭疼,或咳嗽自汗,或頭重面腫。但始咽痛,後必下利。以邪入少陰,其經上循喉,下入腹也。治以陽旦湯加桔梗、葳蕤。
詒按:此外感風溫之邪,冬春間時有之。葉香岩所謂溫邪上受,首先犯肺。吳鞠通所用平涼輕劑,銀翹、桑菊之類,恰與此等證相合。蓋此病必以清泄肺經為主也。如傷及陰分,則地、麥、元參,可隨證加入,吳鞠通亦已言之。其所主陽旦湯有桂枝之溫,必有惡寒、頭項強痛之太陽證方合。
如有此證,則非溫邪傷肺之溫病,而為伏寒內發之溫病矣。總由經脈未清,故語多矛盾耳。
至春分節後,天令溫暖,有人壯熱為病者,乃溫病也。經云:冬傷於寒,春必病溫。仲景云:太陽病發熱而渴,不惡寒者,為溫病。蓋以冬時伏氣,隨時令溫熱之氣而發。但所發之因不同,有感非時暴寒而發者,有飢飽勞役而發者,有房室不慎而發者。所感之客邪既殊,則發出之經絡亦異。所謂溫病之脈,行在諸經,不知何經之動也,當隨其經證而治之。
詒按:此數行,說溫病源流俱徹,夫何間然。
凡溫病之發,必大渴煩擾,脅滿口苦,不惡寒反惡熱,脈氣口反盛於人迎,明系伏邪自內達表,必先少陽經始。若因客寒而發者,宜小柴胡隨所見經證加減。無客邪者,黃芩湯主之。病溫病亦多傳變併合,未有不及少陽者。如太陽少陽合病,黃芩湯;少陽陽明合病,承氣湯;三陽合病,柴胡湯,或雙解散加減。
白話文:
辨正張石頑傷寒緒論溫熱各條
張路玉在《傷寒論》之外,詳細列舉了四季外感、類似傷寒的各種疾病,並彙集各家說法,著述成篇,其論述也相當詳盡。只是文中關於冬溫、春溫、溫疫等症狀與溫熱病的病因,未能追根溯源,條理分明地分析,使學習者感到困惑。因此,這裡摘錄其中關於溫熱病的部分條文,並詳細加以評論,使讀者不至於被舊有的說法所混淆。
傷寒是冬季嚴寒時,感受寒冷侵襲之氣而發病。霜降節氣之後、春分節氣之前,發病頭痛的,都稱為正傷寒。其病症有六經傳變、合病、並病等情況,治療方法以《傷寒論》為準則。
正傷寒在南方較少見,即使偶爾出現,也很少有重症。凡是外感疾病中症狀嚴重而危險的,都是溫熱病。
如果同時感受兩種寒邪,例如:一天內太陽經與少陰經同時生病,第二天陽明經與太陰經同時生病,第三天少陽經與厥陰經同時生病。若發展到不能喝水,失去意識,六天內就會死亡。但是傷寒病同時感受兩種寒邪的情況很少見,溫熱病則比較多。溫熱病從少陰經發病,再傳到太陽經,就是同時感受兩種寒邪的症狀。所以守真(指某位醫家)特別制定了涼膈散、雙解湯、白虎湯、承氣湯等方劑,來同時治療表裡兩種熱毒。
石頑經常說溫病也一定是由少陽經開始發病,初期以柴胡為主藥;但這裡又說少陰經傳到太陽經,可見他對溫病的病因,未能明確辨別,所以治療方法也沒有明確的見解。而且同時感受兩種寒邪是外邪內邪共同入侵,溫熱病是由內向外發展,雖然外在表現的症狀相似,但疾病的來源不同,根本不能相提並論。
在冬季,卻出現反常的溫暖天氣,這是春天陽氣在冬天提前出現,屬於不正之氣。人感受這種不正之氣而發病,稱為冬溫。其症狀必然是心煩嘔吐,咽喉疼痛,發熱頭痛,或者咳嗽自汗,或者頭重面腫。但一開始是咽喉疼痛,後來一定會腹瀉。因為邪氣侵入少陰經,沿著經脈向上循行到咽喉,向下到達腹部。治療方法是用陽旦湯加桔梗、葳蕤。
此外感風溫邪氣,在冬春季節時常發生。葉香岩所說的溫邪從上而來,首先侵犯肺部。吳鞠通所用的平和輕柔的藥物,如銀翹散、桑菊飲之類,恰好與這些症狀相符。因為這種疾病必須以清泄肺經為主。如果傷及陰分,則可以根據症狀加入生地、麥冬、玄參,吳鞠通也已經提到。其所主的陽旦湯含有桂枝的溫性藥物,必然有惡寒、頸項強痛等太陽經的症狀。
如果有這些症狀,就不是溫邪傷肺的溫病,而是伏寒內發的溫病。總之,是因為經絡不通暢,所以說法才多有矛盾。
春分節氣之後,天氣轉暖,有些人發高燒生病,就是溫病。經書上說:冬天受寒邪,春天必然生病。仲景說:太陽經病發熱而口渴,不惡寒的,就是溫病。這是因為冬天潛伏的邪氣,隨著溫暖的天氣而發作。但是發病的原因不同,有感受非時節的暴寒而發病的,有飢飽勞累而發病的,有房事不慎而發病的。感受的邪氣不同,則發病的經絡也不同。所謂溫病的脈象,遍布於各經脈,不知道哪條經脈在活動,應該根據其經絡症狀來治療。
這幾句話,論述溫病的源流非常透徹,有什麼可挑剔的呢?
凡是溫病的發病,必然口渴煩躁,脅肋部脹滿,口苦,不惡寒反而惡熱,脈象中寸口脈有力而人迎脈弱,這明顯是潛伏的邪氣從內部到達體表,必然先從少陽經開始。如果因為外感寒邪而發病,應該用小柴胡湯,根據所見的經絡症狀加減藥物。沒有外感寒邪的,用黃芩湯為主藥。溫病也常常傳變併發,沒有不經過少陽經的。例如太陽經與少陽經同時生病,用黃芩湯;少陽經與陽明經同時生病,用承氣湯;三陽經同時生病,用柴胡湯,或者雙解散加減。